关灯
护眼
字体:

卷中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如化生之人竟有烦恼,如梦中见到自己醒着,如已证涅槃者重又受身,如同无烟能够冒出火来。菩萨应该这样去观于众生。”

    文殊菩萨又问道:“如果菩萨这样去观于众生,那他们又应该怎样对众生行慈呢?”

    维摩诘居士答道:“菩萨在如此观于众生后,应该这样自念:我应当向众生宣说这诸法皆空的义理,这就是行‘真实慈’。应当向众生宣说一切诸法均无所生的义理,这就是行‘寂灭慈’;为众生宣说断烦恼得清凉的方法,这就是行‘不热慈’;为众生宣说三世本平等的思想,这就是行‘平等慈’;向众生宣说人我平等、不起我执的思想,这就是行‘无诤慈’;向众生宣说内外无别、平等无二的思想,这就是行‘不二慈’;教化众生以真智照破一切烦恼惑障,体悟当体即是真常,这就是行‘不坏慈’;教化众生心性不被烦恼惑障所破坏,使之固若金刚,这就是行‘坚固慈’;教化众生体悟诸法自性清净、本不染垢,这就是行‘清净慈’;教化众生体悟心如虚空、包容法界,这就是行‘无边慈’;教化众生观空断惑、破除烦恼,这就是行‘阿罗汉慈’;以众生之安乐为己任,这就是行‘菩萨慈’;以诸法如如的思想教化众生,这就是行‘如来慈’;以佛法的真理去觉悟众生,这就是行‘佛之慈’;教化众生佛性乃本自具有、不从因得,这就是行‘自然慈’;教化众生诸法如如、平等一味,这就是行‘菩提慈’;教化众生断除一切怨亲差别、舍弃各种爱着,这就是行‘无等慈’;劝导众生信奉大乘教法,这就是行‘大悲慈’;教化众生观悟诸法皆空、无人无我,这就是行‘无厌慈’;尽自己所知,一无遗漏地教给众生,这就是行‘法施慈’;自己戒行清净,制止毁禁犯戒,这就是行‘持戒慈’;没有人、我之执,止嗔忍辱,人我两护,这就是行‘忍辱慈’;以救度众生出离生死为己任,永不懈怠,这就是行‘精进慈’;虽然自己已入定而不贪着于三昧之境,这就是行‘禅定慈’;了知时宜及众生根机,以无碍智慧教化众生,这就是行‘智慧慈’;随缘示现,随机摄化,这就是行‘方便慈’;心无隐曲,直心清净,这就是行‘无隐慈’;心无杂念,信心坚固,直入佛法三昧之境,这就是行‘深心慈’;以至诚真实之心行菩萨道,这就是行‘无诳慈’;欲使一切众生都能进入佛的境界,与诸佛一样安乐,这就是行‘安乐慈’。菩萨之行慈,就应该是这样。”

    文殊菩萨又问:“那什么叫作悲呢?”

    维摩诘居士答道:“菩萨能够把一切的功德、善行都与众生分享,这就是悲。”

    “那什么叫作喜呢?”

    答道:“举凡有益众生的一切事,都能十分欢喜无悔。”

    “那什么叫作舍呢?”

    答道:“一切修行作为,都不希求回报。”

    文殊菩萨又问:“众生处于生死道中,都是有所忧恼畏惧的,菩萨在生死道中,当以什么为依持呢?”

    维摩诘居士答道:“菩萨在生死道中,应当以如来功德之力为凭借和依靠。”

    文殊菩萨又问道:“菩萨欲依持如来功德之力,其心将安住于何处呢?”

    答道:“菩萨欲以如来功德力为依持,当把心安住于济度一切众生上。”

    文殊菩萨又问:“菩萨欲济度一切众生,应当除掉他们身上什么东西呢?”

    答道:“菩萨欲济度众生,应当除掉他们的烦恼。”

    又问:“菩萨欲除掉众生的烦恼,应当从何着手呢?”

    答道:“应当从‘正念’着手。”

    又问:“如何才能做到‘正念’呢?”

    答道:“应当把心念系于不生不灭之境界。”

    又问:“什么法不生?什么法不灭呢?”

    答道:“不善之法不生,善法不灭。”

    又问:“善与不善以什么为根本呢?”

    答道:“以五蕴身为根本。”

    又问:“五蕴身又以什么为根本呢?”

    答道:“以贪欲为根本。”

    又问:“贪欲又以什么为根本呢?”

    答道:“以虚妄分别为根本。”

    又问:“虚妄分别又以什么为根本呢?”

    答道:“以颠倒妄想为根本。”

    又问:“颠倒妄想又以什么为本源呢?”

    答道:“颠倒妄想以无所住着的执着之意为本源。”

    又问:“无所住着的执着之意又以什么为本源呢?”

    答道:“无所住着的执着之意就再没有什么本源了。文殊师利,从无所住着的执着之意立一切法。”

    当时,在维摩诘居室中,有一天女见众天人都在听闻维摩诘居士与文殊菩萨对谈佛法,便现其身,并把许多天花散落于与会之诸菩萨及大弟子身上。当这些天花落至诸菩萨身上时,便纷纷堕落于地上,而当这些天花落至众大弟子身上时,便都沾在他们的身上,而掉不下来,尽管这些众大弟子们都用尽各种办法想把这些天花抖落下来,但都做不到。此时,天女便问舍利弗:“你为什么要去掉此花?”

    舍利弗答道:“我们这些出家沙门身上带着这些花不太符合沙门的仪轨戒律,所以要去掉。”

    天女说:“你不要说出家沙门身上带着此花不符合沙门的仪轨戒律。为什么这么说呢?身上有无此花本来是没有区别的,是你自己妄生分别而已;如果严格按照佛教的义理说,心生分别妄想,这才是最不符合佛教的义理、仪轨的;只要心不生分别妄想,则是符合佛教的义理和仪轨。你可看看那些花一落到他们身上便掉地的菩萨们,就因为他们都已经断除一切分别妄想了。这有如人们一旦有所畏惧,那些鬼神便乘虚而入一样,你们这些小乘众因对生死轮回等有畏惧心理,因此外界之色、声、香、味、触等便时时都在诱惑着你们;至于那些已经无所畏惧者,外界的五欲淫乐等都拿他们无可奈何。举凡烦恼结未尽者,天花便着身不落,举凡烦恼结已经尽除者,天花一落到他们身上便掉地了。”

    舍利弗说:“你在此居室中,已待了多久啦?”

    天女答道:“我在此居室的时间,同你老修解脱道的时间一样长了。”

    舍利弗道:“你在这里待了这么久啦?”

    天女道:“你老得解脱的时间也不短啦。”

    舍利弗听后,无言以对。

    天女说:“你老怎么默不作声啦,是不是因具大智慧而沉默不语啦?”

    舍利弗道:“解脱这东西,是很难用言语来表达的,所以我不知说什么才好。”

    天女说:“语言文字,都具解脱相。为什么这么说呢?所谓‘解脱’,既不在内,也不在外,又不在内外之间,而文字也是这样,既不在内,也不在外,又不在内外之间。所以,舍利弗,不能离开语言文字说解脱道相。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一切诸法都具解脱相。”

    舍利弗说:“照这么说,难道连不断除贪嗔痴三毒者也算是解脱了。”

    天女说:“佛为那种犯有自高自大之增上慢者说必须断除贪嗔痴三毒者才得解脱,但对于那些不犯增上慢毛病者,佛说贪瞋痴三毒本身即具解脱相。”

    舍利弗道:“善哉,天女,你因何修行,证得什么道果,而具有这般辩才?”

    天女道:“我因为无修无证,才得以有如此之辩才。

    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有所修证,那对于本性如如的佛法,恰好是犯了增上慢的毛病。”

    舍利弗问天女:“你于三乘中,立志于哪一方面呢?”

    天女道:“若遇到那些适于从声闻法得度者,我即现身为声闻;若遇那些适于从十二因缘法得度者,我即为辟支佛;若遇到那些适于从大乘法得度者,我即为大乘。舍利弗,这有如人们进入薝蔔林中,只嗅到薝蔔花之香,闻不到其他的香一样,如果人们进入此居室,也只能闻到佛陀的功德香,而再也闻不到声闻、辟支佛之功德香了。舍利弗,那帝释天、梵四天王、诸天龙鬼神等,如有进入此居室者,听闻维摩诘上人讲说大乘正法,都唯喜乐佛陀之功德香,离开此室时,都已发无上道心。”

    “舍利弗,我来此居室已有十二年,从来未曾听维摩诘居士讲演过声闻四谛法和辟支佛十二因缘法门,只是经常听到维摩诘居士在宣讲菩萨大慈大悲不可思议大乘佛法。”

    “舍利弗,此居室常有八种难得稀有的法象。有哪八种呢?一者此室常有金光照耀,昼夜无异,不因日月所照而明;二者入此室者,均不再被世间的尘垢烦恼所侵扰;三者帝释天王、梵天四天王及十方世界的众多大菩萨常会聚于此;四者此室中经常演说六种波罗蜜及种种不退转之法;五者此室常演奏天界人间第一美妙的音乐,常常充满十分动听的法化之音;六者此室有四大宝藏,积满各种珍宝,并常用以周济贫困众生,源源不尽;七者十方世界诸佛,如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阿佛、宝德佛、宝炎佛、宝月佛、宝严佛、难胜佛、师子响佛、一切利成佛等等,都会应此室主人维摩诘居士之心念前来示现说法,说法之后,重又离去;八者此室经常示现一切诸天美丽庄严的宫殿及十方诸佛净土。舍利弗,此室常现此八种稀有难得之法象,又有谁耳闻目睹过此等不可思议的法象之后,还再满足于声闻法呢!”

    舍利弗便问那位天女,说:“那么你为何不转变女身而现男人之相呢?”

    天女答道:“我十二年来,想看看原本之女人身相都找不到,又有什么女人身可转变呢!这有如魔术师变出了幻化之女人后,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把幻化女变为男人相?’你认为这样问得对不对呢?”

    舍利弗说:“不对,幻化之人本无定相,又怎么转女身为男身呢!”

    天女说:“一切诸法,也都是这样,本来都是幻化之物,本无定相,怎么会问不转女身为男身呢!”说完此话后,天女即运用神通之力,把舍利弗变为女身,而把自己变为舍利弗,并对舍利弗说:“你为何不转变为男身呢?”

    此时,舍利弗以天女之相作答道:“我现在甚至不知道怎么会变成女人身的。”

    天女说:“舍利弗,如果你现在能变为男人身相,那么,天下的女人也都可以转女人身为男人相。就像你舍利弗一样,本来就不是女人,但眼下却现女人之身,天底下的女人也都是这样,虽然现女人身相,但并非女人。所以,佛说一切诸法,非男非女。”之后,天女又收回神力,舍利弗即刻恢复原来的身相。

    天女问舍利弗:“你刚才所示现的天女身相,现在哪里去了?”

    舍利弗答道:“女人身相,既不存在又无所不在。”

    天女说:“诸法也都是这样,既不存在又无所不在。其实,诸法既不存在又无所不在,这正是佛陀的教导。”

    舍利弗又问天女:“你此生结束之后,将往生何处?”

    天女答道:“就像佛之化身那样,随类受生。”

    舍利弗说:“佛之化生,并没有死此生彼呀。”

    天女说:“众生也是这样,并没有死此生彼的现象。”

    舍利弗又问:“你须再经过多长时间才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天女答道:“等到你舍利弗再变为凡夫俗子时,我就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了。”

    舍利弗说:“我已证得阿罗汉果了,怎么还会变为凡夫呢?”

    天女答道:“我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也是这样,根本不可能。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无上正等正觉本身就不存在,所以也不可能有得无上正等正觉者在。”

    舍利弗又问道:“十方世界已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之佛多如恒河之沙,这又怎么说呢?”

    天女答道:“这都是世人玩弄文字游戏的结果,所以才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说法,菩提哪有三世之分呢!”

    天女又说:“舍利弗,你已经证得阿罗汉道了吧?”

    舍利弗答道:“我因为无所得乃证得阿罗汉道。”

    天女说:“诸佛菩萨,也都是这样,因无所得而证得菩提的。”

    此时,维摩诘居士对舍利弗说:“这个天女已供养过九十二亿十方诸佛,对于菩萨的神通她都能任运自然,其愿行已满,并已得无生法忍,住于不退转之果位,因其济度一切众生的本愿,故随意示现于各界,以教化众生。”

    佛道品第八

    原典

    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通达佛道?”

    维摩诘言:“若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

    又问:“云何菩萨行于非道?”

    答曰:“若菩萨行五无间①,而无恼恚;至于地狱,无诸罪垢;至于畜生,无有无明②慢等过;至于饿鬼③,而具足功德;行色、无色界道,不以为胜;示行贪欲,离诸染着;示行嗔恚,于诸众生无有恚碍;示行愚痴,而以智慧调伏其心;示行悭贪,而舍内外所有;不惜身命,示行毁禁,而安住净戒,乃至小罪犹怀大惧;示行嗔恚,而常慈忍;示行懈怠,而勤修功德;示行乱意,而常念定;示行愚痴,而通达世间出世间慧;示行谄伪,而善方便随诸经义;示行慢,而于众生犹如桥梁;示行诸烦恼,而心常清净;示入于魔,而顺佛智慧,不随他教;示入声闻,而为众生说未闻法;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众生;示入贫穷,而有宝手功德无尽;示入形残,而具诸相好,以自庄严;示入下贱,而生佛种性中,具诸功德;示入羸劣丑陋,而得那罗延④身,一切众生之所乐见;示入老病,而永断病根,超越死畏;示有资生,而恒观无常,实无所贪;示有妻妾妇女,而常远离五欲淤泥;现于讷钝⑤,而成就辩才,总持无失;示入邪济,而以正济度诸众生;现遍入诸道,而断其因缘;现于涅槃,而不断生死。文殊师利菩萨,能如是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

    于是,维摩诘问文殊师利:“何等为如来种?”

    文殊师利言:“有身为种,无明有爱为种,贪恚痴⑥为种,四颠倒⑦为种,五盖⑧为种,六入为种,七识处⑨为种,八邪法为种,九恼处⑩为种,十不善道为种,以要言之,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是佛种。”

    曰:“何谓也?”

    答曰:“若见无为入正位者,不能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如是见无为法入正位者,终不复能生于佛法;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又如植种于空,终不得生;粪壤之地,乃能滋茂。如是入无为正位者,不生佛法;起于我见如须弥山,犹能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是故当知,一切烦恼,为如来种,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

    尔时,大迦叶叹言:“善哉!善哉!文殊师利,快说此语,诚如所言,尘劳⑾之俦,为如来种。我等今者,不复堪任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乃至五无间罪,犹能发意,生于佛法。而今我等永不能发,譬如根败⑿之士,其于五欲不能复利。如是声闻诸结断者,于佛法中,无所复益,永不志愿。是故,文殊师利,凡夫于佛法有反复,而声闻无也。所以者何?凡夫闻佛法,能起无上道心⒀,不断三宝,正使声闻终身闻佛法、力、无畏等,永不能发无上道意。”

    尔时,会中有菩萨名普现色身,问维摩诘言:“居士,父母、妻子、亲戚、眷属、吏民、知识,悉为是谁?奴婢、僮仆、象马车乘,皆何所在?”于是,维摩诘以偈答曰:

    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

    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生。

    法喜以为妻,慈悲心为女;

    善心诚实男,毕竟空寂舍。

    弟子众尘劳,随意之所转;

    道品善知识,由是成正觉。

    诸度法等侣,四摄为妓女;

    歌咏诵法言,以此为音乐。

    总持之园苑,无漏法林树;

    觉意净妙华,解脱智慧果。

    八解之浴池,定水湛然满;

    布以七净华,浴此无垢人。

    象马五通驰,大乘以为车;

    调御以一心,游于八正路。

    相具以严容,众好饰其姿;

    惭愧之上服,深心为华鬘。

    富有七财宝,教授以滋息;

    如所说修行,回向为大利。

    四禅为床座,从于净命生;

    多闻增智慧,以为自觉音。

    甘露法之食,解脱味为浆;

    净心以澡浴,戒品为涂香。

    摧灭烦恼贼,勇健无能逾;

    降伏四种魔,胜幡建道场。

    虽知无起灭,示彼故有生;

    悉现诸国土,如日无不见。

    供养于十方,无量亿如来;

    诸佛及己身,无有分别想。

    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

    而常修净土,教化于群生。

    诸有众生类,形声及威仪;

    无畏力菩萨,一时能尽现。

    觉知众魔事,而示随其行;

    以善方便智,随意皆能现。

    或示老病死,成就诸群生;

    了知如幻化,通达无有碍。

    或现劫尽烧⒁,天地皆洞然;

    众人有常想,照令知无常。

    无数亿众生,俱来请菩萨;

    一时到其舍,化令向佛道。

    经书禁咒术,工巧诸技艺;

    尽现行此事,饶益诸群生。

    世间众道法,悉于中出家;

    因以解人惑,而不堕邪见。

    或作日月天,梵王世界主;

    或时作地水,或复作风火。

    劫中有疾疫,现作诸药草;

    若有服之者,除病消众毒。

    劫中有饥馑,现身作饮食;

    先救彼饥渴,却以法语人。

    劫中有刀兵,为之起慈悲;

    化彼诸众生,令住无诤地。

    若有大战阵,立之以等力;

    菩萨现威势,降伏使和安。

    一切国土中,诸有地狱处;

    辄往到于彼,勉济其苦恼。

    一切国土中,畜生相食啖;

    皆现生于彼,为之作利益。

    示受于五欲,亦复现行禅;

    令魔心愦乱,不能得其便。

    火中生莲华,是可谓稀有;

    在欲而行禅,稀有亦如是。

    或现作淫女,引诸好色者;

    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

    或为邑中主,或作商人导;

    国师及大臣,以佑利众生。

    诸有贫穷者,现作无尽藏⒂;

    因以劝导之,令发菩提心。

    我心慢者,为现大力士;

    消伏诸贡高⒃,令住无上道。

    其有恐惧众,居前而慰安;

    先施以无畏,后令发道心。

    或现离淫欲,为五通仙⒄人;

    开导诸群生,令住戒忍慈。

    见须供事者,现为作僮仆;

    既悦可其意,乃发以道心。

    随彼之所须,得入于佛道;

    以善方便力,皆能给足之。

    如是道无量,所行无有涯;

    智慧无边际,度脱无数众。

    假令一切佛,于无数亿劫;

    赞叹其功德,犹尚不能尽。

    谁闻如是法,不发菩提心;

    除彼不肖人,痴冥无智者。

    注释

    ①五无间:即阿鼻地狱,为八大地狱之最苦处,众生随所造业堕此地狱,所受苦报永无间断。“五无间”指受苦无间、身形无间、罪器无间、众类无间、时间无间。

    ②无明:意为不能明了事物的真实相状及不能通达真理,为烦恼之异称。

    ③饿鬼:三恶道之一。

    ④那罗延:意译为人中力士,系古印度之大力神,在佛教典籍中,那罗延乃欲界中之天名,又称毗纽天。

    ⑤讷钝:为人木讷,反应迟钝,不善言说之谓。

    ⑥贪恚痴:即贪、嗔、痴三毒。

    ⑦四颠倒:即四种颠倒妄见。在佛典中,有两种四颠倒:一是凡夫四颠倒(亦称有为四颠倒),指世俗凡夫以无常为常,以无我为我,以不净为净,以苦为乐;二是二乘人之四颠倒(亦称无为四颠倒),指声闻、缘觉二乘人把涅槃之“常、乐、我、净”误认为“无常、无乐、无我、不净”。

    ⑧五盖:能盖覆人之心性使不生善的五种法:贪欲盖、嗔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惑盖。

    ⑨七识处:众生受生三界,其识所依住的七个处所:一是欲界的五道,二是色界的初禅天,三是色界的二禅天,四是色界的三禅天,五是无色界的空无边处,六是无色界的识无边处,七是无色界的无所有处。

    ⑩九恼处:即九种令人烦恼之处。依罗什解释,此九恼可分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各世均有三:爱我怨家(爱所不当爱之人)、憎我知识(憎本当敬重之人)、恼我己身(由自己之贪欲、过失所导致的苦恼),合三世则为九恼处。

    ⑾尘劳:烦恼的别称。

    ⑿根败:指根性已坏死,难以救治。

    ⒀无上道心:即求无上正等正觉之心。

    ⒁劫尽烧:佛教分世界的生灭变化为成、住、坏、空四劫,并认为于坏劫之末必起火灾,其时初禅天以下全为劫火所烧,天地洞然。

    ⒂无尽藏:本为寺院把信徒所供之钱财贷与他人,以其所得之利息等用作寺院之日常开支及救济世人,此处可作不尽的财富解。

    ⒃贡高:自以为是、自高自大的意思。

    ⒄五通仙:指得五种神通之仙人。

    译文

    其时,文殊师利菩萨问维摩诘居士:“菩萨应该怎样才能进入佛的境地?”

    维摩诘居士答道:“菩萨投身于非清净道中,便是他们进入佛道的正确途径。”

    文殊菩萨又问:“菩萨应该怎样投身于非清净道中?”

    维摩诘答道:“如果菩萨置身于五无间罪业中而毫无烦恼和嗔恚;置身于地狱之中,而毫无罪业和污垢;置身于畜生道中,而毫无无明、骄慢等过失;置身于饿鬼道中,而能具足一切功德;置身于色、无色界,而不以此为满足;置身于欲海之中,却不为各种贪欲所染垢;虽然示现嗔恚之相,但对众生却毫无嗔恨之意;虽然示现愚痴之相,却能以智慧修养身心;虽然示现贪悭之相,却能舍弃一切甚至于自己身家性命;虽然示现毁禁犯戒之相,却能安住清净律仪,乃至对于一点点小过失也惶怕不安;虽然示现嗔恚之相,却能常怀慈心和忍让;虽然示现懈怠之相,却能勤修种种功德善行;虽然示现心烦意乱、六神无主之相,却能住心于定境之中;虽然示现愚痴之相,却能通达一切世间、出世间之智慧;虽然示现谄伪之相,却能以种种善巧方便体现佛经的真实意义;虽然示现骄慢之相,却能如路石桥梁一样让众生踏着它进入佛道;虽然示现种种烦恼,内心却清净无垢;虽然示现入于魔道,实质上却随顺于佛道,而不为异端邪说所迷惑;虽然示现入于声闻乘,却能为众生说大乘法;虽然示现入于辟支佛乘,却能成就大悲宏愿,不断教化、济度十方众生;虽然示现贫穷之相,却有无尽财宝普济群生;虽然示现残疾之相,却具种种相好庄严;虽然示现下贱之相,却生而具有佛之种性,具有佛的种种功德;虽然示现瘦弱丑陋之相,却具有那罗延那样强壮的身体,为一切众生所乐见;虽然示现衰老病患之相,却已永断病根,超越生死的畏惧;虽然示现有种种世间的资生产业,却能念世间无常,一无所贪;虽然示现妻妾姬女成群,却能常离五欲污泥;虽然示现迟钝木讷之相,实际上却辩才无碍,能统摄佛法大义;虽然示现为用邪门左道救济众生,实际上却完全合乎佛法正道;虽然示现为遍入六道诸趣,实际上却能了断尘缘;虽然示现入于涅槃之境,实际上却能在生死轮回道中救济众生。文殊师利,菩萨若能这样置身于非清净道中,就能通达于佛道。”

    接着,维摩诘居士反问文殊菩萨道:“什么叫作如来种呢?”

    文殊菩萨答道:“色身即是如来种,无明爱欲即是如来种,贪嗔痴三毒即是如来种,执常乐我净‘四颠倒’即是如来种,贪、嗔、睡眠、掉悔、疑惑‘五盖’即是如来种,眼、耳、鼻、舌、身、意‘六入’即是如来种,七种识住处即是如来种,八种邪法即是如来种,九种烦恼所在处即是如来种,十不善道即是如来种,要而言之,六十二种邪见及一切烦恼都是如来种。”

    维摩诘居士又问道:“这又怎么说呢?”

    文殊菩萨答道:“若像小乘那样见无为理而入涅槃者,即不能再发无上道心了,这有如在高原陆地上不能长出莲花而只有在卑湿的污泥中,才能长出莲花一般。像小乘众那样见无为理而入于涅槃正位者,终究不能再从佛法中出死入生,再去与众生同流,而只有在充满烦恼的众生中,佛法才有落脚处。又如在空中播下种子,什么也长不出来,而如果在粪壤之中播下种子,就能出芽生长。正因为这样,见无为理而入于涅槃正位者,不能再生上妙的佛法,而那些我见执着如须弥山者,则能发起无上道心,生起上妙佛法。所以应当懂得,一切烦恼即是如来种,这有如若不亲下大海,终难获取宝珠,如果不入于烦恼大海,也不能获取佛教的无上妙法。”

    听了文殊菩萨的这一番话后,大迦叶赞叹道:“善哉!善哉!文殊师利,你这一番话说得多么的淋漓痛快啊,确实如你所说的,一切尘劳烦恼,即是如来种,我们这些小乘众,再也不能发起无上道心了,而那些哪怕是堕于五无间罪业者,尚能发意进入佛道,而我们这些声闻众却不能,有如一株根已败坏之枯树,对于五欲等已不能再利用享受了。像我们这些声闻众虽然一切烦恼都已断尽,但于佛法中却不能再得利益,永远失去了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的大悲誓愿。所以,文殊师利,凡夫俗子对于佛法虽然有时烦恼缠身,但却有进入佛道的希望,而我们这些声闻众却永无进入佛道的希望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凡夫俗子若经听闻佛法,能够发起无上道心,使佛法僧三宝不至于断绝,而我们这些声闻众即使终身听闻佛法,知晓佛有十力、四无所畏等大神通力,却仍不能发心进入佛道。”

    其时,与会者中有一名叫普现色身的菩萨询问维摩诘居士:“居士,您所谓的父母妻子、亲戚眷属、官吏平民、教师朋友等等,究竟是些什么样的人呢?还有,那奴仆婢女、象马车乘等,又都在哪里呢?”于是,维摩诘居士便以偈颂回答他:

    般若智慧即是菩萨之母,善巧方便即是菩萨之父;

    一切世间、出世间的导师,都无非是由智慧和方便而生。

    证悟佛法之喜乐是妻妾,大慈悲心是女儿;

    善心诚实是我亲生子,毕竟空便是我的居室。

    世间的尘劳烦恼即是我的弟子,随心所欲加以调伏;

    三十七道品是我的教师,因它而成无上正觉。

    六波罗蜜是我的朋友,四摄之法即是歌舞伎;

    种种清音皆是法语,我以它为上等的音乐。

    统摄诸法为园苑,无漏之法为林树;

    觉悟是美妙之花,解脱是智慧之果。

    八解脱门是我洗澡之浴池,池中注满清澈湛然禅定水;

    七种莲花布满池中,入此浴则能身无垢染。

    五种神通如象马奔驰,大乘佛法是高广之车;

    御者驾车心一如入定,驰骋于八正道上。

    三十二种瑞相庄严我容,八十种好美饰我身;

    惭愧心是我漂亮的上服,深切道心是我美丽的花鬘。

    具有信、戒、惭等七种法财,教化众生以此为生计;

    如我所说精进修行,回向众生使其受大利。

    四禅是我的坐床,一切道行都是从正当生活中产生;

    多闻博学增长智慧,并以此作为自己觉悟的法音。

    如甘露之法以为食,以解脱之法为琼浆;

    清净心洗去我尘俗之污垢,清净戒让我饱受清香之熏陶。

    摧灭种种烦恼结贼,勇猛刚健无与伦比;

    障道四魔皆被我降伏,扬起旗幡建殊胜道场。

    虽然知晓法本无生灭,为随机示教故说有生;

    以神通力示现各种国土,使它如日中天无人不见。

    虔诚供养十方界,无量亿数佛如来;

    诸佛之身即己身,不于此中作分别想。

    虽然深知诸佛国土及众生,都是空无自相;

    又能常修各种净土,以此教化芸芸众生。

    三界一切有情众生,音容笑貌威仪举止各不相同;

    具十力四无畏之菩萨,却都能一一示现。

    善知诸魔所作所为,且能任运随其所行;

    以种种善巧方便智,随意随机一一示现。

    或者示现老病死诸相,以使众生深切知晓人生皆苦;

    了解人生乃至诸法如同幻化,这样就能出离苦海通达法界。

    或者示现劫末之熊熊大火,把天地烧得荡然无存;

    使那些对世间存有常态之想的人,了达一切诸法本是变幻无常的。

    无量亿数的众生,都来礼请菩萨;

    菩萨则以神通力分身到众人家,使各类众生都转向佛道。

    各类经书、禁语、咒术,还有诸般技巧都十分精通;

    为了饶益各类众生,一一现身于各行业之中。

    世间的道法各异,菩萨常随缘示现其中;

    随应所需解人之惑,但自己从不堕入外道邪见。

    有时化身为日、月、诸天,有时化身为梵王、世界主;

    有时化身为大地与海洋,有时化身为狂风与烈火。

    世间劫难之时多疾疫,随时示现各种治病之良药;

    若有众生服此药,诸病尽除得痊愈。

    劫难之时多饥馑,随机示现众食物;

    先以饮食救饥渴,再以法语来开示。

    劫难之时多战乱,菩萨为之起慈悲;

    教化世间诸众生,令得和解不争斗。

    若遇两军布战阵,菩萨即以等持力;

    再现无畏大威神,令化干戈为玉帛。

    十方世界诸国土,还有无间地狱处;

    菩萨随机各示现,为其救苦解倒悬。

    十方世界诸国土,若有畜生互相残;

    菩萨随机各示现,使其离苦出恶道。

    有时示现五欲乐,欲乐之境作禅堂;

    令诸魔众心愦乱,不能作恶逞其便。

    大火之中生莲花,可谓世间稀罕事;

    欲乐之境作禅堂,同为世间所罕有。

    有时化身为妓女,引诱诸好色之徒;

    先以淫欲来钩牵,再令觉悟入佛智。

    有时化身为官长,有时化身为商贾;

    有时化身为大臣,皆为利益众群生。

    若遇贫困潦倒汉,即现财富以赈济;

    再以佛法以诱导,令其萌发菩提心。

    若遇贡高骄慢者,即现无上大力士;

    首先摧伏其傲气,再引他修无上道。

    若遇惶惶不安者,上前抚慰令心安;

    进而加以无畏施,再令发无上道心。

    有时示现断淫欲,化作五通之仙人;

    谆谆诱导诸众生,令持戒忍发慈心。

    若遇急需帮助者,即为化身为僮仆;

    先使主人心欢喜,再令发无上道心。

    随顺众生之所需,逐一引之入佛道;

    假以种种方便力,众生之愿皆满足。

    如是法门无限量,所积善缘广无边;

    以无限量之佛智,济度众生无量亿。

    即便十方一切佛,历尽无数亿大劫;

    称颂赞叹其功德,犹恐难以全道完。

    谁人闻了如是法,不即萌发菩提心?

    除非确顽冥不肖,以及愚痴无智人。

    入不二法门品第九

    原典

    尔时,维摩诘谓众菩萨言:“诸仁者!云何菩萨入不二法门①?各随所乐说之。”

    会中有菩萨名法自在,说言:“诸仁者,生灭为二,法本不生,今则无灭,得此无生法忍②,是为入不二法门。”

    德守菩萨曰:“我、我所为二,因有我故,便有我所;若无有我,则无我所,是为入不二法门。”

    不眴菩萨曰:“受、不受为二,若法不受,则不可得;以不可得故,无取无舍,无作无行,是为入不二法门。”

    德顶菩萨曰:“垢、净为二,见垢实性,则无净相,顺于灭相,是为入不二法门。”

    善宿菩萨曰:“是动、是念为二,不动则无念,无念即无分别,通达此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善眼菩萨曰:“一相、无相为二,若知一相即是无相,亦不取无相,入于平等,是为入不二法门。”

    妙臂菩萨曰:“菩萨心、声闻心为二,观心相空如幻化者,无菩萨心,无声闻心,是为入不二法门。”

    弗沙菩萨曰:“善、不善为二,若不起善不善,入无相际而通达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师子菩萨曰:“罪、福为二,若达罪性,则与福无异,以金刚慧③,决了此相,无缚无解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师子意菩萨曰:“有漏、无漏为二,若得诸法等,则不起漏不漏想,不着于相,亦不住无相,是为入不二法门。”

    净解菩萨曰:“有为、无为为二,若离一切数,则心如虚空,以清净慧,无所碍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那罗延菩萨曰:“世间、出世间为二,世间性空,即是出世间,于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为入不二法门。”

    善意菩萨曰:“生死、涅槃为二,若见生死性,则无生死,无缚无解,不然不灭,如是解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现见菩萨曰:“尽、不尽为二,法若究竟,尽若不尽,皆是无尽相,无尽相即是空,空则无有尽不尽相,如是入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普守菩萨曰:“我、无我为二,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见我实性者,不复起二,是为入不二法门。”

    电天菩萨曰:“明、无明为二,无明实性即是明,明亦不可取,离一切数,于其中平等无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喜见菩萨曰:“色、色空为二,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自空;如是受、想、行、识,识空为二,识即是空,非识灭空,识性自空;于其中而通达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明相菩萨曰:“四种异、空种异④为二,四种性即是空种性,如前际后际空,故中际亦空,若能如是知诸种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妙意菩萨曰:“眼、色为二⑤,若知眼性于色不贪、不恚、不痴,是名寂灭;如是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为二;若知意性于法,不贪、不恚、不痴,是名寂灭,安住其中,是为入不二法门。”

    无尽意菩萨曰:“布施、回向一切智为二,布施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如是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回向一切智为二;智慧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于其中入一相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深慧菩萨曰:“是空、是无相、是无作为二,空即无相,无相即无作。若空无相无作,则无心意识⑥,于一解脱门,即是三解脱门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寂根菩萨曰:“佛、法、众为二,佛即是法,法即是众,是三宝皆无为相,与虚空等;一切法亦尔,能随此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心无碍菩萨曰:“身、身灭为二,身即是身灭。所以者何?见身实相者,不起见身及见灭身,身与灭身,无二无分别,于其中不惊、不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上善菩萨曰:“身、口、意善为二,是三业皆无作相。身无作相,即口无作相;口无作相,即意无作相;是三业无作相,即一切法无作相。能如是随无作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福田菩萨曰:“福行、罪行、不动行为二,三行实性即是空,空则无福行,无罪行,无不动行,于此三行而不起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华严菩萨曰:“从我起二⑦为二,见我实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则无有识;无所识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德藏菩萨曰:“有所得相为二,若无所得,则无取舍;无取舍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月上菩萨曰:“暗与明为二,无暗无明,则无有二。所以者何?如入灭受想定,无暗无明。一切法相,亦复如是,于其中平等入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宝印手菩萨曰:“乐涅槃、不乐世间为二,若不乐涅槃不厌世间,则无有二。所以者何?若有缚,则有解;若本无缚,其谁求解?无缚无解,则无乐厌,是为入不二法门。”

    珠顶王菩萨曰:“正道、邪道为二,住正道者,则不分别是邪是正,离此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乐实菩萨曰:“实、不实为二,实见者尚不见实,何况非实?所以者何?非肉眼所见,慧眼⑧乃能见;而此慧眼,无见无不见,是为入不二法门。”

    如是诸菩萨各各说已,问文殊师利:“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文殊师利曰:“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于是,文殊师利问维摩诘:“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时,维摩诘默然无言。文殊师利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说是入不二法门品时,于此众中五千菩萨皆入不二法门,得无生法忍。

    注释

    ①不二法门:指超越一切对待和差别的教法,由它能直了见性、直达圣境。

    ②无生法忍:悟得诸法不生不灭之理,是为无生法忍。

    ③金刚慧:指通达实相之理而能破除诸相的智慧。

    ④四种异、空种异:“四种异”即地、水、火、风四大种,此为现象界之有;“空种异”即空性。四大与空二而不二。

    ⑤眼、色为二:眼为根,色为境,根境合而识生。此二者既相对待,又是二而不二的。

    ⑥心意识:“心”集起义,“意”思量义,“识”了别义,作用不同,其体则一。在唯识学中,“心”为阿赖耶识,“意”为末那识,“识”为前六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⑦从我起二:因有我执,便有种种与我相对之物,故为二。

    ⑧慧眼:指智慧之眼,为二乘所证之眼。了知诸法平等、性空之智慧,故称慧眼。因其照见诸法真相,故能度众生至彼岸。

    译文

    其时,维摩诘居士对众菩萨说:“诸位大德,什么是菩萨入不二法门呢?各位谈谈自己的看法。”

    与会者中有位名叫法自在的菩萨首先发言,他说:“诸位大德,生与灭为二,诸法本来不生,现也不灭,证得此诸法不生不灭之理者,就是入不二法门。”

    德守菩萨接着说:“我与我之所有为二,因为执着实在之‘我’,便产生了与之相对待之‘我之所有’;如果能悟得自我并非真实存在的,也就没有我之所有了,这就是入不二法门。”

    不眴菩萨又说:“对外境之领纳与不领纳为二,若不领纳诸外境,则诸法不可得,因其不可得,故无取无舍、无作无行,这就是入不二法门。”

    德顶菩萨说:“清净与垢染为二,若能领悟垢染之性本空,也就不存在离垢得净的问题了,领悟了诸法无垢无净的寂灭相,这就是入不二法门。”

    善宿菩萨说:“惑心生起是动,心思运作是念,心意如不生起,也就不会有念,无念则无分别,体悟此中真谛者,就是入不二法门。”

    善眼菩萨说:“事物各有一相,但各种事物究其实际,都性空而无相,一相与无相相对而言为二。如果懂得一相即是无相,同时也不执着无相,入于平等法门,这就是入不二法门。”

    妙臂菩萨说:“菩萨心与声闻心相对待为二,如果懂得心相本空,如同幻化,即既无菩萨心,也无声闻心,这就是入不二法门。”

    弗沙菩萨说:“善与不善相对待为二,如果懂得善与不善乃是妄心分别的结果,了达善与不善乃至一切诸法的实质都是空而无相,这就是入不二法门。”

    师子菩萨说:“罪业与福报相对待为二,如果懂得罪业的本性与福报的本性都是空的,以金刚智慧了达二者本无差异,从而懂得本无被缚者,也无解脱者,这就是入不二法门。”

    师子意菩萨说:“有漏法与无漏法相对待为二,若了达一切诸法平等一如,则不起漏与不漏的念头,不执着于漏无漏相,乃至不执着于空无之相,这就是入不二法门。”

    净解菩萨说:“有为法、无为法相对待为二,如果能够弃除一切法数的差别相,则心如虚空,以清净智慧观察诸法,则一切如平等无碍,这就是入不二法门。”

    那罗延菩萨说:“世间、出世间相对待为二,世间之本质乃空,即是出世间,于此二者不出不入,不增不减,这就是入不二法门。”

    善意菩萨说:“生死与涅槃相对待为二,若能洞见生死之性本空寂,既无生死之缠缚,也无涅槃之解脱,既不入生死道,也不入涅槃境,能如此观察和对待生死与涅槃者,就是入不二法门。”

    现见菩萨说:“烦恼尽与烦恼不尽相对待为二,从究竟的意义上说,烦恼尽与烦恼不尽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都具无尽之相。无尽相即是空,既是空,则没有尽与不尽的差别。能够这样悟入者,就是入不二法门。”

    普守菩萨说:“‘我’与‘无我’相对待为二,‘我’本来就是虚幻不实的,就更没有所谓‘无我’,‘我’之实性即是空性,能这样理解者,就不会把‘我’与‘无我’对立起来,这就是入不二法门。”

    电天菩萨说:“明与无明相对待为二,无明实性即是空性,明的本性也是空,故二者平等一如,了无差别,能这样悟入者,就是入不二法门。”

    喜见菩萨说:“色与色空相对待为二,色的本性即是空,并非色灭之后才是空,色的自性就是空,受、想、行、识也是这样,识与识空相对待为二,但识的本性即是空,并非识灭之后才是空。能够这样去观察和看待色与空和受、想、行、识与空的相互关系者,就是入不二法门。”

    明相菩萨说:“地、水、火、风与虚空相对待为二,但四大本性即空,四大不管在产生前还是在散灭后,或者在产生与散灭之间,其本性都是空,若能这样去观察、看待四大,就是入不二法门。”

    妙意菩萨说:“眼根之与色尘,相对待为二,如果眼根不为外界之色尘所染着、所烦扰、所迷惑,即称为寂灭。耳根与声尘、鼻根与香尘、舌根与味尘、身根与触尘、意根与法尘等也是这样,既相对待为二,但只要不为后者所染着、所烦扰、所迷惑,即称为寂灭。能这样去看待六根与六尘的关系,就是悟入不二法门。”

    无尽意菩萨说:“布施与回向一切智虽相对待为二,但布施的本质就是回向一切智。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慧与一切智的关系也是这样,都是二而一,一而二的,若能这样去看待六度与一切智的关系,就是悟入不二法门。”

    深慧菩萨说:“空、无相、无作虽各个相对待为二,但空即是无相,即是无作。如果能了达空即是无相,既是无作,就不会对心、意、识妄生分别,就能于任一解脱门得三种解脱,具备这种认识的人,就是悟入不二法门。”

    寂根菩萨说:“佛法僧三宝,虽各各相对待为二,但佛即是法,法即是僧,此三宝皆空而无相,与虚空毫无二致,对于世间一切法若能都这样去认识,即是悟入不二法门。”

    心无碍菩萨说:“色身与入灭虽相对待为二,但色身本具涅槃性。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果能够洞达色身之实相者,即不会生起色身及入灭之见,色身与入灭是无二无别的,对于生死与涅槃都能做到不忧不惧者,就是悟入不二法门。”

    上善菩萨说:“身口意三业虽各各相对为二,但三业都无造作相。身无造作相,即口无造作相,口无造作相,即意无造作相,所以三业均无造作相,三业均无造作相,即一切法均无造作相,能够如此看待三业乃至一切诸法者,就是悟入不二法门。”

    福田菩萨说:“福行、罪行、不动行虽各个相对待为二,但三行之本性都是空,既是空,则无所谓福、罪及不动行之区分,对此三行能不起虚妄分别心,就是入不二法门。”

    华严菩萨说:“从我起二者,世间诸法,皆有对待,因为有我见,就有彼我相对为二。在‘我’生起时,能反观自照就是见我实相;实相无相,也无不相,所以不起二法。如果能常住实相,就不住二法;无二就不起分别,不起分别,就没有识;没有识,就入于不二法门。”

    德藏菩萨说:“有所得与我相对待为二,如果不虚妄分别我与我之所得,则不会有所取舍,既不会有所取舍,就是悟入了不二法门。”

    月上菩萨说:“暗与明相对为二,如果不存在暗,也无所谓明,从这个意义上说,暗与明本来无二。为什么呢?如果能证入无灭想定的境界,也就不会有暗与明的分别了,一切诸法,也是这样,能够平等一如地看待一切法,就是悟入了不二法门。”

    宝印手菩萨说:“喜乐涅槃与不喜乐世间虽相对待为二,但若能不乐涅槃不厌离世间,二者就无所分别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有所束缚,才会有解脱一说;如果本来就无束缚,哪来的解脱!既无束缚与解脱存在,也就无所谓喜乐涅槃与厌离世间的分别了,能如此,则悟入不二法门。”

    珠顶王菩萨说:“正道与邪道相对待为二,但如果能够切实安住于正道,也就无所谓正道与邪道之分别了,抛弃对正道与邪道的虚妄分别,就是悟入不二法门。”

    乐实菩萨说:“真实与不真实相对待为二,但所谓真实者,它本来就不具有实性,而是虚幻不实的,真实既是这样,不真实更不用说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所谓真实,乃不是肉眼所能看得见的,而是慧眼才能看得见。而所谓慧眼,是既无所见又无所不见的,能够这样去认识,就是悟入不二法门。”

    就这样,各位菩萨都一一说了自己的看法,接着,维摩诘居士就问文殊菩萨:“那么你说说看,究竟什么是入不二法门?”

    文殊菩萨说:“在我看来,对一切法都不妄加分别,不妄加言说,甚至于远离一切问答,这就是入不二法门。”

    接着,文殊菩萨对维摩诘居士说:“我们都分别对入不二法门谈了自己的见解,你老不妨也谈谈自己对入不二法门的看法,如何?”

    维摩诘居士听了文殊菩萨的话后,却默不作声。文殊菩萨赞叹地说:“善哉!善哉!直接放弃一切语言文字,连‘不可说’也不说,这才是真正的入不二法门啊!”

    就在这议论什么是入不二法门的过程中,与会的五千位菩萨皆悟入了不二法门,达到了体证诸法不生不灭的境界。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