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七章 苏州园林甲天下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观莲拙政园

    也许是因为我家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堂名是爱莲堂的缘故,因此对于我家老祖宗《爱莲说》作者周濂溪先生所歌颂的莲花,自有一种特殊的好感。倒并不是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是花中君子,实在是爱它的高花大叶,香远益清,在众香国里,真可说是独擅胜场的。年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旧时相传为莲花生日,又称观莲节,我那小园子里的池莲、缸莲都开好了,可我看了还觉得不过瘾,总要赶到拙政园去观赏莲花,也算是欢度观莲节了。

    可不是吗?拙政园的水面,占全园面积的五分之三,池水沦涟,正可作为莲花之家;何况中部的堂啊,亭啊,轩啊,都是配合着莲花而命名的,因此拙政园实在是一个观莲的好去处。例如远香堂、荷风四面亭、倚玉轩,还有那船舫形的小轩“香洲”,以至西部的留听阁,都是与莲花有连带关系而可以给你坐在那里观赏的。

    我们虽为观莲而来,但是好景当前,不会熟视无睹,也总要欣赏一下;况且这个园子已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真该刮目相看。怎么叫作“拙政”呢?原来明代嘉靖年间,御史王献臣因不满于权贵弄权,弃官归隐,把这里大宏寺的一部分基地造了一个别墅,取名拙政园。王死后,他的儿子爱好赌博,就在一夜之间把这园子输掉了。到了公元一八六〇年,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攻下苏州时,就园子的一部分建立忠王府,作为发号施令的所在。

    从东部新辟的大门进去,迎面就看到新叠的湖石,分列三面,傍石植树,点缀得楚楚可观,略有倪云林画意。进园又见奇峰几座,好像是案头大石供。这里原是明代侍郎王心一归田园遗址,有些峰石还是当年遗物。这东部是近年来所布置的,有土山密植苍松,浓翠欲滴;此外有亭有榭,有溪有桥,有广厅作品茗就餐之所。从曲径通到曲廊,在拱桥附近的水面上,先就望见一小片莲叶莲花,给我们尝鼎一脔。这是最近新种的;料知一二年后,就可蔓延开去了。从曲廊向西行进,就是中部的起点,这一带有海棠春坞、玲珑馆、枇杷院诸胜,仲春有海棠可看,初夏有枇杷可赏,一步步渐入佳境。走过了那盖着绣绮亭的小丘,就到达远香堂,顾名思义,不由得想起那《爱莲说》中的名句“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八个字来,知道堂名就由此而得,而也就是给我们观莲的好地方了。

    远香堂面对着一座挺大的黄石假山,山下一泓池水,有锦鳞往来游泳,堂外三面通廊,堂后有宽广的平台,台下就是一大片莲塘,种着天竺种千叶莲花,这是两年以前好容易从昆山正仪镇引种过来的。原来正仪镇上有个顾园,是元代名士顾阿瑛“玉山佳处”的遗址。在东亭子旁,有一个莲池,池中全是千叶莲花,据说还是顾阿瑛手植的,到现在已有六百多年,珍种犹存,年年开花不绝。拙政园莲塘中自从把原种藕秧种下以后,当年就开了花,真是色香双绝,不同凡卉。第二年花花叶叶,更为繁盛,翠盖红裳,几乎把整个莲塘都遮满了。并蒂莲到处都是,并且一花中有四五芯、七八芯,以至十三个芯的,花瓣多至一千四百余瓣。只为负担太重了,花头往往低垂着,使人不易窥见花蕊,因此苏州培养碗莲的专家卢彬士老先生所作长歌中,曾有“看花不易窥全面,三千莲媛总低头”之句,表示遗憾。其实我们只要走到水边,凑近去细看时,还是可以看到那捧心西子态的。今夏花和叶虽觉少了一些,而水面却暴露了出来,让我们欣赏那水中花影,仿佛姹娅欲笑呢。

    远香堂西邻的倚玉轩,与船舫形的香洲遥遥相对,北面的斜坡上还有一个荷风四面亭,三者位在三个角度上,恰恰形成鼎足之势,而三处都可观莲,因为都是面临莲塘的。香洲贴近水边,可以近观;倚玉轩隔一条花街,可以远观;而荷风四面亭翼然高处,可以俯观;好在莲花解意,婉娈可人,不论你走到哪一面,都可以让你尽情观赏的。穿过了曲桥,从假山上拾级而登,就见一座楼,叫作见山楼,凭北窗可以看山,凭南窗可以观莲,并且也可以远观远香堂后的千叶莲花了。

    走进别有洞天,就到了园的西部,沿着起伏的曲廊向西行进,就看到一座美轮美奂的花厅,分作两半。一半是十八曼陀罗花馆,庭中旧时种有山茶十八株,而曼陀罗就是山茶的别号,因以为名。另一半是三十六鸳鸯馆,前临池沼,养着文羽鲜艳的鸳鸯,成双作对地在那里戏水,悠然自得。池中种着白莲,让鸳鸯拍浮其间,构成了一个美妙的画面;正如宋代欧阳修咏莲词所谓“叶有清风花有露,叶笼花罩鸳鸯侣”,真是相得益彰,而大可供人观赏、供人吟味的。

    向西出了三十六鸳鸯馆,向北走过一座小桥,就到了留听阁,窗户挂落,都是精雕细刻,剔透玲珑。我们细细体味阁名,原来是从那句“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古诗句上得来的。这个阁坐落在西部尽头处,去莲塘不远,到了秋雨秋风的时节,坐在这里小憩一会,自可听到残荷上淅淅沥沥的雨声的。

    赏菊狮子林

    节气已过小雪,而江南一带不但毫无雪意,天气还是并不太冷,连浓霜也不曾有过,菊花正开得挺好,正是举行菊展的好时光。大型的菊展,是在狮子林举行的。凡是苏州市各园林的菊花,几乎都集中于此,大大小小数千百盆,云蒸霞蔚地蔚为大观。

    一进狮子林大门,就瞧见前庭陈列着不少盆菊,五色斑斓,似乎盛装迎客。沿着走廊北进,到了燕誉堂。堂前假山上、花坛里,都错错落落地点缀着菊花。堂上每一几,每一案,都陈列着大小方圆的陶盆、瓷盆,盆中都整整齐齐地种着细种、名种的菊花,真是形形色色、林林总总,任是丹青妙手,怕也没法儿一一描画出来。当初陶渊明所爱赏的,大概只有黄菊一种,怎能比得上我们今天的幸运,可以看到这样丰富多彩的各种名菊而大开眼界、大饱眼福呢!

    这一带原是园中的建筑群。燕誉堂的后面,是一个小小结构的小方厅。从后院中,走出一扇海棠式的门,就到了揖峰指柏轩。再向西进,便是旧时建筑物中仅存的所谓古五松园。每一座厅、一座轩、一座堂,都陈列着多种多样的名菊,而这些厅堂前后都有院落,都有假山,也一样用多种多样的名菊随意点缀着。这触处都是不可胜数的名菊,都是公园、拙政园、留园、狮子林、网师园等花工们一年劳动的结晶。

    揖峰指柏轩的前面,有一条狭长的小溪,溪上架着一条弓形的石桥,桥栏上齐整地排列着好多盆黄色和浅紫色的小菊花,好像是两道锦绣的花边,形成了一条绚烂的花桥。站在轩前抬眼望去,可见一座座的奇峰,一株株的古柏,就可明了轩名揖峰指柏的含义。此外还有头角峥嵘的石笋和木化石,都是五六百年来身历兴废的古物,还是元代造园时就兀立在这里的。这一带的假山迂回曲折,路复山重,要是漫不经心地随意溜达,就好像误入了诸葛孔明的八卦阵,迷迷糊糊地找不到出路。

    荷花厅在揖峰指柏轩之西,厅前有大天棚很为爽垲,这是供游客们啜茗休憩的所在。棚临大池塘,种着各色名种荷花,入夏大叶高花,足供欣赏。现在荷花没有了,却可在这里赏菊。原来花工们别出心裁,在前面连绵不断的假山上,像散兵线般散放着一盆盆黄白的菊花,远远望去,倒像是秋夜散布天际的星斗一样。出厅更向西进,有一个金碧辉煌的水榭,上有蓝地金字匾额,大书“真趣”二字,并没款识,据说是清帝乾隆所写的。西去不多远,有一只石造的画舫,窗嵌五色玻璃,十分富丽;现在船舷头、船尾上,都密集地安放着各色小型的盆菊,形成了一只美丽的花船。沿着长廊再向西去,由假山上拾级而登,就是赏梅所在的暗香疏影楼。出楼向南,得一亭,叫作“听涛亭”,与荷池边的观瀑亭遥遥相对。原来这里是西部假山最高的所在,下有人造瀑布,开了机关,水从隐蔽着的水塔管中荡荡下泻,泻过湖石叠成的几叠水坝,活像山中真瀑,挂下一大匹白练来,气势磅礴,水声滔滔,边看边听,使人心腑一清。这是狮子林的又一特点,为其他园林所没有的。出亭,过短廊,入问梅阁。古诗云: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昨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因阁下多梅树,就借用“问梅花开未”的意思,作为阁名。阁中桌凳,都作梅花形,窗上全是冰梅纹的格子,而又挂着“绮窗春讯”四字的横额,都是和梅花互相配合的。从这里一路沿廊下去,还有双香仙馆、扇子亭、立雪亭、修竹阁等建筑物,为了这一带已没有菊花,也就不用流连了。

    访古虎丘山

    对于苏州虎丘最有力的赞词,莫如《吴地记》中的几句话:“虎丘山绝岩纵壑,茂林深篁,为江左丘壑之表。吴兴太守褚渊过吴境,淹留数日,登览不足,乃叹曰:‘昔之所称,多过其实,今睹虎丘,逾于所闻。’斯言得之矣。”不错,耳闻不如目睹,到了虎丘,才会一样地赞叹起来的。何况解放以后这几年间,年年不断地加以整修,二山门外开了河,造了桥;修好了云岩寺塔、拥翠山庄;最近又整理了后山,跟前山打成一片,顿使这破败不堪的旧虎丘,一变而为朝气蓬勃的新虎丘。

    开宗明义第一章,先得说一说虎丘的历史和传说。虎丘山又名海涌山,在城市西北八里许,高约十三丈,周约二百十丈。吴王阖闾葬在山中,当时以十万人造坟,临湖取土,用水银灌体,金银为坑。葬了三天,有白虎蹲踞坟上,因此取名虎丘。秦始皇东巡时,到了这里,要找寻给阖闾殉葬的扁诸、鱼肠等三千柄宝剑,正待发掘,却见一头虎当坟蹲踞着;始皇拔佩剑击虎,没有击中,却误中石上。那头虎向西逃跑二十五里,直到虎疁(即今之浒墅关)才失踪了。始皇没有找到宝剑,而他所误击的石竟陷裂而开始成池,因此叫作剑池。到了晋代,司徒王珣和他的弟弟司空王珉把这山作为别墅,据说云岩寺塔所在,还有王珣的琴台遗址哩。唐代因避太祖名讳,改虎丘为武丘,可是唐以后,仍又沿称虎丘了。古今来歌颂虎丘的诗词文章很多,美不胜收,而我却偏爱宋代方仲苟的一首诗:

    海涌起平田,禅扉古木间。出城先见塔,入寺始登山。堂静参徒散,巢喧乳鹤还。祖龙求宝剑,曾此凿孱颜。

    我以为他这样闲闲着笔写虎丘,是恰到好处的。

    一个风和日丽、柳绿桃红的大好春天,我怀着十分愉快而又带一些骄傲的心情,偕同苏州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同人,走过了那条前年用柏油铺建的虎丘路,悠闲地踱上了虎丘山,先就来到了那座饱阅沧桑的云岩寺塔下。云岩寺塔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的一个单位。过去在黑暗统治的时期里,它受尽了折磨,老是歪着头,破破烂烂地站在那里。解放以后,经过了几年的调查研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才在一九五六年给它整修起来。在整修过程中,人们在这七层的塔身里,发现了许多宝贵的文物,对于建筑、雕刻、丝织、刺绣、陶瓷、工艺各方面,都提供了有价值的历史艺术资料;并且从文字记载上,确定了这塔起建于公元九五九年,即周显德六年己未,而完成于公元九六一年,即宋建隆二年辛酉;屈指算来,它已足足达到了一千岁的高龄了。

    出了塔,就到左旁的致爽阁去啜茗座谈。这是山上最高的一个建筑物,前后左右都有长窗短窗,敞开时月到风来,真可致爽,使人胸襟为之一畅。凭着后窗望去,远近群山罗列,耸翠堆蓝,仿佛是一幅山水大画屏,大可欣赏。阁中有老友蒋吟秋写作的一副对联:“高丘来爽气,大地展东风。”书法遒劲,语句写实而含新意。可不是吗?高丘来爽气,在这里就可以充分体验得到,而遥望山下许多的新工厂和新烟囱;虎丘公社到处绿油油的香花(茉莉、玳玳、玫瑰、珠兰)和农作物,工农业并驾齐驱,也就是“大地展东风”啊!

    从致爽阁拾级而下,向左转,到了云岩寺大殿前,走下那名为“五十三参”的五十三步石级,再向左去,过了那个传说当年清远道士养鹤的养鹤涧,沿着山路行进,就可达到那新经整修、大片绿化的后山。这一带石壁的上面,有平远堂、小吴轩、玉兰房等建筑物,高低起伏,错落参差,有如古画中的仙山楼阁一般,都是可以远眺下望,流连休憩的所在。

    虎丘的中心是千人石,是一块挺大的大磐石,坎坷高下,好像是用大刀阔斧劈削而成,面积足有一二亩大,寸草不生,这是别的山上所没有的。北面有一座生公讲台,据说当时人们都坐在石上听生公说法,因此石壁上刻有篆书“千人坐”三字,就是说这里是可容千人列坐的。旧时另有一个传说:阖闾当年雇工千人造坟,坟里有许多秘密的机关,造成之后,怕被泄露出去,因下毒手,将这一千工人杀死,借此灭口,后人就把这块大磐石叫作“千人石”。

    这座生公讲台,又名说法台,是神僧竺道生讲经的所在。传说他讲经时因为没有人相信,就聚石作为徒众,对他们大谈玄理,石都领会而点起头来。白莲池的一旁,有一块刻有篆体“觉石”二字的石,就是当时的点头石。这种神话,可发一笑,而“生公说法,顽石点头”,后来却被引用作成语了。白莲池周围一百三十多步,巉石旁出,中有石矶,名为“钓月”,池壁上刻有“白莲开”三字,古朴可喜。旧时又有一个神话:当生公说法时,正在严冬,而池中忽然开出千叶白莲花来,妙香四溢。现在池中也种有白莲花,洁白如玉,入夏可供观赏。

    穿过千人石向北行进,见有两崖似被划开,中涵石泉一道,这就是剑池。池广六十多步,水深一丈有半,终年不干,可惜并不太清。崖壁上刻有唐代颜真卿所写的“虎丘剑池”四个大字和宋代米元章所写的“风壑云泉”四个大字,都是有骨有肉的好书法。旧时传说秦始皇和孙权都曾在这里凿石找寻阖闾殉葬的宝剑和珍物,两人各无所得,而凿处就形成了这个深池。当年池水大概是很清的,可以汲饮,所以唐人李秀卿曾品为“天下第五泉”。宋代张拭曾有《剑池赞》云:

    湛乎渊渟,其静养也。卓乎壁立,其自守也。历四时而无亏,其有常也。上汲而不穷,其川不胶也。其有似乎君子之德乎?吾是以徘徊而不能去也。

    以池水一泓,而比作君子之德,确是极尽其赞之能事了。

    我们这一次是专为访古而来,而探访云岩寺塔,更是最大的任务。此外,逢到了古迹,也少不得要停一停,瞧一瞧。一路从剑池直到二山门,又探访了那个刻着陈抟像和吕纯阳像的二仙亭,那个曾由陆羽品为第三泉的石井,那个采取苏东坡“铁花绣岩壁”诗句而命名的铁花岩,那个利用就地山石雕成观世音像的石观音殿,那个百代艳名齐小小的真娘墓,那个一泓清味问憨憨的憨憨泉,那个相传吴王试过剑的试剑石,那个相传生公枕过头的枕头石。一路走,一路瞧,瞧它们还是别来无恙,我们也就得到了安慰。冷香阁下的梅花早已谢了,要看红苞绿萼,还须期之来年,因此过门不入。最后就到了拥翠山庄,这是一座山林中的小小园林,而又是当年赛金花的丈夫苏州状元洪文卿所发起兴建的。中有灵澜精舍、不波小艇、石驾轩、问泉亭等,气魄不大,而结构精巧。我们在这里流连半晌,便商量作归计;回头遥望云岩寺塔,兀立斜阳影里,仿佛正在那里对我们依依惜别呢。友人尤质君题诗云:

    胜迹端凭妙笔传,溪山如画客情牵。十年阊阖新栽柳,七里山塘旧放船。致爽阁风吹不断,云岩寺塔故依然。支筇未信衰腰脚,还欲追登海涌巅。

    瘦鹃作和云:

    虎阜名高亘古传,一丘一壑总心牵。冷香阁下停华毂,绿水桥边系画船。百尺清泉仍湛若,千年古塔尚巍然。却因放眼还嫌窄,愿欲从君泰岱巅。

    观光玄妙观

    同志,您到过苏州吗?如果到过苏州,那么您一定逛过玄妙观了。因为它坐落在城市的中心,仿佛一头巨兽,张口雄踞在那里,一天到晚不知要吐纳多少人。它的东西南北,都有通道,而前面的那条大街,就因这座玄妙观而称为观前街,可说是苏州市商业的心脏,一个最繁盛的地区。

    远在公元二七七年前后,距今大约已有一千六百八十多年了,时在晋代咸宁中叶,苏州就有一个真庆道院,是道教的圣地。相传当初吴王阖闾曾在这个地点兴建他的宫殿,壮丽非凡,到公元七二八年前后,在唐代开元中叶,就改名为开元宫了。末了有将军孙孺勾结朱全忠兴兵叛变,攻入苏州,烧开元宫,只剩下了正殿和山门,巍然独存,乱平,才重行修建。到公元一〇〇九年,即宋代大中祥符二年,又改名为天庆观。淳熙六年,那正中供奉圣祖天尊的圣祖殿突然失火,随即重建,改名为三清殿,直到如今。公元一二六四年,即元代至元元年,把天庆观改名为玄妙观。至正末年,张士诚起义失败,在兵乱中又毁于火。公元一三七一年,即明代洪武四年,玄妙观早已修复,又改名为正一丛林。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因康熙帝名玄烨,为了避讳之故,改作圆妙观。以后由清代中叶以至民国,却又恢复了玄妙观的旧称。看了玄妙观的历史沿革,真是变化多端,建了又毁,毁了又建,连名称也一改再改,莫名其妙。足见保存一个古迹,真是颇不容易的。

    玄妙观中原有二十五殿,是个建筑群,现在却只剩下祖师殿、真人殿、天后殿、雷尊殿、星宿殿、火神殿、机房殿、药王殿、文昌殿、太阳宫,再加上一个最近失火被毁的东岳殿,已不到半数了。正中的三清殿,是最大的一个,俨然是各殿的老大哥。殿中供奉着三尊像,就是三清像,每尊各高五丈许,金光灿烂,宝相庄严。据旧时志书载称,殿高十二丈,用七十四根大柱子支撑着。这大概是原始的记录,足见建筑的雄伟。可是因为历代迭经改建,早就打了个很大的折扣。殿上盖着两重大屋顶,四角有高高翘起的飞甍,屋脊两端的大龙头,还是宋代的砖刻,十分工致。正中有铁铸的平升三戟,也是古意盎然。殿内的承尘上,原有鹤、鹿、云彩和暗八仙等彩绘的藻井,所谓暗八仙,就是传说中的八仙吕洞宾、铁拐李等所佩带的宝剑、芦葫等八种东西,本是丰富多彩的,却因历年来点烛烧香,乌烟瘴气,以致熏灼得模糊不清了。西壁上有挺大的一块石刻“老君”画像,原是唐代大画家吴道子的手笔,而由宋代名手照刻的,上面还有唐玄宗的像赞和颜真卿的题字,自是一件宝贵的文物。殿前横额,是朱地金字的“妙一统元”四字,笔致遒劲,并不署名,相传这还是元代金兀术的真迹,像他这么一个喑呜叱咤的武将,怎么写得出这一手好字,这毕竟是民间传说罢了。那么是谁写这四个字的呢?其实是清初吴江的书家金之俊,曾有人说他是金圣叹的叔父,却不可靠。殿门有一座青石的平台,三面石栏,原是五代遗制,由巨匠加工雕刻而成,在艺术上自有一定的价值,不过现在只残存一部分了。

    老一辈的苏州人,总津津乐道三清殿后面原有的一座弥罗宝阁,是当时整个玄妙观中最精美的建筑物,上下共三层,像三清殿一般高大,据说是明代正统年间,由巡抚周忱和苏州知府况钟监造的。人们要是看过昆剧《十五贯》,总很熟悉这两个人物。况钟在那个时代,是苏州不可多得的好官。这座阁共有六十根用青石凿成的大柱子,每柱各有六面,一共就有三百六十面,面面雕着天尊像,并且全有名号,作为一年三百六十天的象征,倒也很有意思。阁上第一层供奉着“万天帝主”,左右供奉着三十六天将;第二层上供奉着“万星帝主”,左右供奉着“花甲星宿如尊”;第三层上有刘海蟾像的石刻,原来是松江大画家杨芝所画的。清初词人陈其年曾宠之以...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