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之三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夏书

    夏,是大禹有天下之号。这书纪夏家一代的事迹,故叫做夏书,共四篇。

    禹贡

    贡,是贡赋。这一篇,史臣记大禹平水土,定贡赋,及经理天下的事。独以贡名篇者,水土平而后贡赋定,特举其成功而言也。

    【原文】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直解】这一节是总记大禹治水之要。敷,是分刊,是除。奠,是定。史臣说,当时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九州的区域都不辨了。禹受命治水,乃先分别土地,以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之九州。然后知某州最下,治之宜先,某州最高,治之宜后,可以随地而施功矣。凡水都发源于山,只为山势阴塞、道路不通,所以有怀襄之害。禹乃随山而行,相其便宜,又除去了障蔽的树木,以通其道路。然后知某水为某山所壅,必须开凿某山为某水所出,必须浚治可以因势而利导矣。九州既分,又须立各州的表识,以为之纪纲。禹乃定其山之高者、川之大者与做一州之疆界。如某处有某山,便可寻众山之脉脉络;某水在某处,便可寻众水之脉络,而导山导水之功,皆可举矣。禹之治水,大要不出此三件,故总揭而言之如此。

    【原文】冀州。

    【直解】此以下,是分记九州治水之成功。冀州,即是今北直隶、山西、河北等处,及辽东义州卫迤西地方。当尧之时,水为民患者莫甚于河,而冀州乃河水所经,又帝都所在,故禹受命治水,先从此起。不言疆界者,冀州三面抵河,观兖豫雍三州所至,便自可见,亦所以尊京师,示王者无外之意也。

    【原文】既载壶口,治梁及岐。

    【直解】篇中凡既字都是既已成功之词。载字解做始字,言禹治水施功,寔始于此。壶口、梁岐,都是山名。壶口山,旧志在河东郡北屈县东南,即今山西平阳府吉州。梁山,旧志在离石县,即今山西太原府石州。岐山,旧志在汾州介休县,今在汾州孝义县西。冀州之水,以河为大。壶口山,乃河水冲激的去处,禹始初便去治他,所以杀河势也。梁岐二山,乃河水经流的去处,禹便治梁而及于岐,所以开河道也。于是冀州无河水之患矣。

    【原文】既修太原,至于岳阳。

    【直解】修是修整前面的工程。地广而平叫做原。太原,即今山西太原府地方。岳,是太岳,即今山西霍州之霍山。山南叫做阳,岳阳是太岳之南。冀州之水,其次莫大于汾。汾水出于太原经于太岳,鲧尝治之,功未成就。禹则因其功而修之,先治太原,以浚汾水之源,从此至于太岳之南,中间诸山,无不修治,以导汾水之流。由是顺流入河,而冀州无汾水之患矣。

    【原文】覃怀厎绩,至于衡漳。

    【直解】覃怀,是地名,即今河南怀庆府地方。厎绩,是成功。衡漳,是水名。漳水有二:一出山西乐平县之少山,叫做清漳;一出山西长子县发鸠山,叫做浊漳。二水合流横入于河,故总叫做衡漳。覃怀在涞、淇二水之间,往时洪水泛滥,平地皆水,致功为难。及河汾既治,禹功可施,然后覃怀之地,致有平治之功,而无垫溺之患。以至于衡漳所经,凡是平地,也都厎绩,与覃怀一般。盖至是而冀州之土无不平矣。

    【原文】厥土惟白壤。

    【直解】土性柔软不成块的叫做壤。水患既平,则土复其常,必须辨其色性,然后可以教民稼穑而制其贡赋。故辨冀州之土,其色则白,其性则壤,一州之土,虽未必尽然,而白壤者居多,故以白壤名之。

    【原文】厥赋惟上上错,厥田惟中中。

    【直解】赋,是田土上起的税粮。错,是间杂不等的意思。盖地力有厚薄,年岁有丰凶。遇着成熟的年,便照常额;遇着凶岁或地土有抛荒的去处,使从宽赋。所以税粮多寡不等,这叫做错。禹因土宜既辨,地利可兴,遂将九州的田赋,总较其多寡肥瘠,分为九等。于是定冀州之赋,则居上上为第一等,而或地力年份不同,则间出第二等;定冀州之田,则居中中而为第五等。先言赋而后言田者,京师是天子所自治,场圃园田之类,各有钱粮,非尽出于田也。赋高于田四等者,地广而人稠,生之者众也。

    【原文】恒、卫既从,大陆既作。

    【直解】恒、卫是二水名。恒水出今真定府曲阳县,旧时东流合滱水,今西南流至行唐县入滋水。卫水出今真定府灵寿县,东入滹沱河。从,是顺着正道。大陆,即今顺德府及赵州深州地方。作,是耕治。冀州水患既除,由是恒卫之水,各须其正道,大陆之地,皆可以耕作,而冀州之土,无有不平者矣。这二项成功最迟,故纪于田赋之后。

    【原文】岛夷皮服。

    【直解】岛夷,是冀州东北海岛之夷,属于中国者,畿内之地,出赋已多,故不制其贡。独有海岛属夷,每年进贡,止用皮服,一以示羁縻之义,一以明不贵异物也。

    【原文】夹右碣石入于河。

    【直解】夹右,是挟在右边。碣石,是山名,旧志在北平郡西南河口之地,即今永平府之南,后来渐没于海。冀州东西南三面临河,贡赋转运都可直达,惟北方诸水,皆不与河通。故贡赋之来,必自北海入河,南向西转。那碣石之山,在河口海滨,正是他右手转湾的去处,却似挟他在右边的一般,所以说夹。右碣石入于河,入河,则达帝都矣。以上都是经理冀州的事。

    【原文】济、河惟兖州。

    【直解】此以下,每州都标个疆界,所谓奠高山大川也。禹定兖州的境界,东南跨过济水,西北直到大河,这地方都属兖州。如今北直隶大名府,及景州、沧州、山东东昌府及德州、武定、滨州、济宁、曹州等处都是。

    【原文】九河既道。

    【直解】九河,是徒骇、太史、马颊、覆鬴、胡苏、简、洁、钩盘、鬲津。八条支河,并河之正泒,总为九河。禹时在今河间府沧州一带地方,后来黄河南徙,故道都湮没了。道,是顺其道。河水自大陆以北,到兖州地方,其势愈大,为害愈甚。禹乃疏其正泒,分其支流以为九河,使都入海,不复漫流为害矣。

    【原文】雷夏既泽。

    【直解】雷夏,是泽名,旧志在济阴郡城阳县西北,今山东濮州雷泽城就是。水有蓄聚叫做泽。方河水横流而入于泽,泽不能受,也都泛滥奔溃。今九河既治,故雷夏亦能蓄水成泽,不至于溢出而为患。盖凡水之止者无不治矣。

    【原文】灉、沮会同。

    【直解】灉、沮是二水名。自河出者为灉,自济出者为沮。会同,是合流为一。方河水泛滥之时,灉沮小水,也都散漫。今九河既治,故灉沮二水,合流为一,如诸侯会同以朝天子的一般。盖凡水之流者无不治矣。

    【原文】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

    【直解】桑土,是宜栽桑树的地土。蚕,是养蚕。降,是下。丘,是高地。宅,是居。土,是平地。兖州水患最甚,凡是宜桑之土,都渰没了。今水落土干,桑树渐盛,可以养蚕而取丝矣。往时兖州之民,都往高处避水。今桑土既蚕,由是都从丘陵下来,居于平地,不苦于卑湿矣。兖州之土,无不平,于此可验。

    【原文】厥土黑坟,厥草惟繇,厥木惟条。

    【直解】坟,是土脉高起的模样。繇,是茂。条,是长。兖州水患既平,土宜可辨。故辨其色则纯黑,性则坟起。土性既复,地利可兴。故其草则繇而蕃茂,其木则条而长盛。盖兖州居河济下流,水未平,则为卑湿,于草木不宜;水既平,则为沃衍,于草木最宜。故特举以为证也。徐、扬二州言草木,亦是此意。

    【原文】厥田惟中下,厥赋贞,作十有三载,乃同。

    【直解】贞,是正。作,是耕治。同,是同于他州。禹定兖州之田,则居中下为第六等,其赋则是最薄的正额,为第九等。不曰下下而曰贞者,君天下者以薄赋为正也。这地土且便不起科,必待耕治,十有三年,生理尽复,然后使同他州办纳税粮。盖兖州当河下流,被害尤剧,今水患虽已平治而生理尚是艰难,故特加宽恤。圣人爱民之仁如此。

    【原文】厥贡漆、丝,厥篚织文。

    【直解】贡,是下献于上。田里出的税粮叫做赋,地方产的物件叫做贡。篚是竹筐之类。织文,是织成文采的币帛。禹既定田赋之等,又制贡物之宜。兖州厥木惟条,其树多漆,则使之贡漆;桑土既蚕,其地多丝,则使之贡丝;至于织成文采的币帛,乃丝中之贵重者,则又使之盛于筐篚以入贡焉。盖漆所以制器,用丝与织文所以备章服,皆国用之不可阙者,故因其所有而取之。

    【原文】浮于济、漯,达于河。

    【直解】水中行船叫做浮。济、漯,是二水名。济水旧志出河东郡垣曲县王屋山东南,今在河南怀庆府济源县,西至温县南入河漯水,是河之支流。禹因济漯二水,皆可通河,故定兖州之贡道或去济水近便的,则浮舟于济以达于河,或去漯水近便的,则浮舟于漯以达于河。达河,则达帝都矣。以上都是经理兖州的事。

    【原文】海、岱惟青州。

    【直解】这是定青州的境界。岱,是泰山,在今山东济南府泰安州。禹既分了青州,遂定其境界。东北跨大海,西南到泰山,这地方都属青州。即今山东济南、青州、登州、莱州四府,与辽东之广宁、沈阳、开原、盖州,诸卫都是。

    【原文】嵎夷既略。

    【直解】嵎夷,是地名,在今山东登州府。《尧典》说宅嵎夷,就是此地。略,是制为经界的意思。嵎夷在青州极东迫近大海,地方最远,施功为难。今水患尽去,可以正疆界,画沟涂,而其地皆已经略矣。远地如此,则近者可知,是青州之土无不平也。

    【原文】潍、淄其道。

    【直解】潍、淄是二水名。潍水,出今山东青州府莒州箕屋山,北至莱州府昌邑县入海。淄水,出今山东济南府莱芜县原山,东至青州府寿光县入济。青州有潍淄二水,向尝泛溢,今则潍水入海,淄水入济,各循其故道矣。是青州之水,无不平也。青州地虽卑下,然去海甚近,水易归壑,又不当众流之冲,故用功简省于他州如此。

    【原文】厥土白坟,海滨广斥。

    【直解】滨,是水边。广,是广阔。斥,是斥卤,其土味咸,可以煎盐的去处。禹辨青州之土有二样:在平地,则其色洁白,其性坟起;在海滨,则一望广阔,又斥卤而咸。先辨其土宜,而后可定贡赋也。

    【原文】厥田惟上下,厥赋中上。

    【直解】青州之田居上下,较之九州为第三等,赋居中上,较之九州为第四等。

    【原文】厥贡盐、,海物惟错。岱畎丝、枲、铅、松、怪石。莱夷作牧,厥篚、丝。

    【直解】盐,是咸土煎成的。,是细葛。错,是杂,海物非但一种,故叫做错。畎,是山谷。枲,是麻。铅,是黑锡。怪石,是怪异之石。莱夷,是莱山住的夷人,即今莱州府地方。牧,是畜牧。,是山桑。禹定青州之贡,有一州通出的,有各处所产的,如盐与细葛,并杂出的海物,皆服食燕享所需,此通一州之贡也。如岱山之谷所出,有丝与枲,可以为衣服;又有铅与松木怪石,可以为器械屋宇;莱山夷人牧放的去处,出那山桑之丝,最是坚韧,可为琴瑟之弦;缯帛之用者,则盛于筐篚以入贡。此随地所出之贡也。

    【原文】浮于汶,达于济。

    【直解】汶,是水名,出莱芜县原山之南,西南至汶上县入济。禹定青州之贡道,以汶水去济最近。而济水与河相通,则使浮舟于汶,由西南达于济。达济则达河,而帝都可至矣。不言达河者,因前兖州已言浮于济漯达于河故也。以上都是经理青州的事。

    【原文】海、岱及淮惟徐州。

    【直解】这是定徐州的境界。禹既分了徐州,遂定其境界。东至大海,北至泰山,南至淮水,这地方都属徐州。即今山东兖州府南直隶徐、泗、宿、海、邳等州,都是。夫七州疆界,都只举其二,至此独载其三边者,盖止说海、岱,便与前面的青州相同,止说淮、海,便与后面的扬州相同,必须说海、岱及淮,才见得是徐州的疆界。

    【原文】淮、沂其乂,蒙、羽其艺。

    【直解】淮、沂是二水名。淮水,出今河南南阳府桐栢县,东至淮安府地方入海。沂水,出今山东青州府沂水县,西南至邳州入泗。乂,是治。蒙、羽是二山名。蒙山,在今山东兖州府费县。羽山,在今海州赣榆县。艺是耕种。徐州之水,淮、沂为大,往时都泛滥逆流。自禹功既施,则淮入于海,沂入于泗,而二水皆得其治矣。至于蒙、羽二山,向为淮、沂所包,今水患既去,地利可兴,而皆得以种艺矣。淮、沂治,则凡水之流者可知;蒙、羽艺,则凡地之高者可知。

    【原文】大野既猪,东原厎平。

    【直解】大野,是泽名,在今兖州府钜野县。猪,是停蓄而复流。东原是地名,即今兖州府东平州地方。徐州之泽有大野,是济水横绝的去处,往时不免溃决。自禹功既施,于是大野始能容受众流,有蓄有泄,而既猪矣。至于东原之地,是大野环抱的去处,为济水所经,今则水患尽去,而已厎于平矣。大野猪,则凡水之止者可知;东原平,则凡地之平者可知。于此见徐州水土无不平治也。

    【原文】厥土赤埴坟,草木渐包。

    【直解】填,是黏腻。渐,是进长。包,是丛生。徐州水患既平,由是辨其土宜,其色则赤,其性则黏腻而坟起,其草木亦渐而进长,包而丛生矣。

    【原文】厥田惟上中,厥赋中中。

    【直解】徐州之田,较九州,则居上中为第二等,其土厚故也;其赋较九州,则居中中为第五等,人工尚稀故也。

    【原文】厥贡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峄阳孤桐,泗滨浮磬,淮夷珠暨鱼,厥篚玄织、缟。

    【直解】羽畎,是羽山之谷。夏翟,是五色的雉鸟。峄阳,是峄山之南,在今邳州。孤桐,是特生的桐树。浮磬,是石浮水边,可以为磬的。,是出珠的蚌。币赤黑色叫做玄。缯帛黑经白纬叫做织,纯白的叫做缟。禹定徐州之贡,也有一州通出的,又有各处所产的。如土有五色者,可以建大社封诸侯,则制以为贡,此一州之所出者也。如羽山之谷,出五色的雉鸟,其羽可以为旌旌。峄山之南,出向阳特生的桐树,其材可以为琴瑟。泗水之傍,浮出的石,制之为磬可以备乐器。淮夷之地,有珠及鱼,可以为服饰而供祭品。这几处所有,都着他入贡。至于玄色之币,可以为冠及齐祭之服,黑经白纬之织,纯白之缟可以为去凶即吉之服,亦淮夷之所有者,又使之盛于筐篚而入贡焉。此皆随地所出者也。

    【原文】浮于淮、泗,达于河。

    【直解】泗,是水名,出今兖州府泗水县陪尾山,以其四泉并发,故叫做泗水,南至邳州地方入淮。禹定徐州之贡道,必先浮舟于淮,由淮以入于泗,自泗而上,则或由灉水以达河,或由泲水以达河,而帝都可至矣。盖泗水虽不与河通,然西流有灉水出于河而入于泗,上流有泲水入于河而合于泗,故由灉由泲,皆可以达河也。以上都是经理徐州的事。

    【原文】淮、海惟扬州。

    【直解】这是定扬州的境界。禹既分了扬州,遂定其境界。北面至淮,东南二面直到大海,这地方都属扬州。即今南直隶,江西、浙江、福建及广东南雄、韶州、潮州、惠州、广州五府都是。

    【原文】彭蠡既猪,阳鸟攸居。

    【直解】彭蠡是泽名,旧志在豫章郡彭泽县,即今江西鄱阳湖,在饶州、南康二府地方。阳鸟是雁。雁九月飞向南,那时日行南陆,正月飞向北,那时日行北陆,以其随着日阳,所以叫做阳鸟。居,是止。彭蠡会众水之流,跨三州之地,往时泛滥,平治最难。今禹功既施,乃能停蓄而且流通,不复有横决之患,其水边洲渚,亦皆厎平。于是随阳之雁,都得其所栖止,而各遂其性矣。

    【原文】三江既入,震泽厎定。

    【直解】三江,是松江、娄江、东江,在今南直隶,苏州、松江二府地方。入是入海。震泽,是泽名,即今苏州府吴县西南太湖,以其震动而难定,故叫做震泽。震泽纳三吴之水,而三江在其下流,往时三江未曾疏通,所以震泽泛涨,不能安定。自禹功既施,则三江之水,都顺流入海,而得其所归。于是震泽之水亦有所蓄泄,至于安定,而不复震荡矣。盖扬州之水,西莫大于彭蠡,东莫大于震泽,今二水既治,则众水可知。故特举此以见扬州之成功也。

    【原文】筱既敷,厥草惟夭,厥木惟乔。厥土惟涂泥。

    【直解】筱,是箭竹。,是大竹。敷字,解做布字。夭,是少长的模样。乔,是高。涂泥,是泞湿。扬州水土既平,由是物得遂其生,而土性为可辨。筱之竹,都布满而发生,其草则和夭夭而长盛,其木则乔然而高竦。其地卑湿,故其土皆是涂泥。不言色者,其色杂也。

    【原文】厥田惟下下,厥赋下上,上错。

    【直解】上错,是间或进上一等。扬州之土涂泥,地最瘠薄。故其田则居下下,为第九等,其所出之赋,则居下上,为第七等。间或年份不同,又进上第六等,以其人功渐修故也。

    【原文】厥贡惟金三品,瑶、琨、筱,齿、革、羽、毛惟木。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厥包橘柚锡贡。

    【直解】金三品,是金、银、铜三样。瑶、琨都是似玉的好石。齿,是象牙。革,是犀兕等兽的皮。羽,是鸟羽。毛,是兽毛。木,是大木。岛夷,是东南海岛之夷,即今日本琉球诸国。卉服,是用草织成的服,如葛布蕉布之类。贝,是海中甲虫,其背有文的。织贝,是织成贝文的锦。橘、柚是二果名,本是一种,橘小而柚大。锡贡,是与之诏命而后贡。禹制扬州之贡物,有常年进纳的,有暂时取用的。如金、银、铜这三样可以资国用;瑶、琨似玉之石,可以为礼器;筱竹可以为箭;竹可以为笛管;象之齿、犀兕之革,可以为车甲;鸟羽、兽毛可以饰旌旄;大木可以备栋梁器械,都是一州所有的,故制以为一州之贡。若海岛之夷,所贡的,是织成的草服,盛于筐篮的,是织成贝文的美锦,这惟岛夷所有,故制以为一方之贡。凡此皆常岁之贡也。至于贡物中用包裹的,则有橘、有柚,然亦非岁贡之常,必待朝廷有祭祀宴享之事,锡与诏命索取这果,方才贡来,初不以口腹之故,烦劳百姓。此暂时之贡也。

    【原文】沿于江、海,达于淮、泗。

    【直解】顺流而下叫做沿。禹定扬州之贡道,起初沿江而下,入于大海,又自海而达于淮泗,由是由灉、泲以达河,而帝都可至矣。盖禹时江淮未通,故必由海而后可以通淮。不言达河者,因徐州已言浮于淮泗,达于河故也。以上都是经理扬州的事。

    【原文】荆及衡阳惟荆州。

    【直解】这是定荆州的疆界,荆山,旧志在南郡临沮县北,即今湖广襄阳府南漳县。衡,是南岳衡山,旧志在长沙国湘南县,即今衡州府衡山县。阳是山南。禹既分了荆州,遂定其境界。北抵荆山,南尽衡山之阳,这地方都属荆州。即今湖广,及广西桂林、平乐、梧州三府,河南信阳州、广东连州,都是。不言衡山而必言衡阳者,见荆州之南境,不但至于衡山,而且包乎山之南也。

    【原文】江、汉朝宗于海。

    【直解】江、汉是二水名。诸侯朝见天子叫做朝宗。江、汉二水都发源于梁州,至荆州合流,其势愈大。禹既因其势而导之,由是二水顺流东下,望海而趋,无复停滞,就似诸侯往京师朝见的一般。荆州去海尚远,而邃言明朝宗于海者,以禹功既施,知其势所必至也。

    【原文】九江孔殷。

    【直解】九江,是沅、渐、元、辰、叙、酉、浓、资、湘九水聚会的去处,即洞庭湖,在今湖广岳州府巴陵县地方。孔,是甚。殷,是正。九江,乃江水之所经也。江汉既治,于是九江之水,各顺其流,而合于洞庭,水道甚得其正,而无横决之患矣。

    【原文】沱、潜既道。

    【直解】沱、潜是二水名。江水分出的叫做沱,汉水分出的叫做潜。沱水,在今湖广荆州府枝江县。潜水,在今承天府潜江县。沱、潜,乃江汉之支流也。江汉既治,于是沱、潜二水,亦皆各循其道,而无逆流之患矣。

    【原文】云土、梦作乂。

    【直解】云、梦,是二泽名。云泽,在江北,即今湖广承天、德安二府,及沔阳州等处。梦泽,在江南,即今湖广江夏、华容等处。土,是土见。作乂,是耕治。往时江汉诸水未平,云、梦之间,都彼渰没。今水患既去,于是云泽之地,都见了干土,梦泽之地,都可以耕治。盖云泽地卑,水落稍迟,故人工晚;梦泽地高,水落在先,故人工早也。

    【原文】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中,厥赋上下。

    【直解】下中,是第八等。上下,是第三等。荆州土性涂泥,与扬州同,所以田之等只高得扬州一等。而其赋乃出第三等者,以其地方既阔而人工又修也。

    【原文】厥贡羽、毛、齿、革,惟金三品,杶、干、栝、柏,砺、砥、砮、丹,惟箘、、楛,三邦厎贡厥名。包匦菁茅,厥篚玄、玑组,九江纳锡大龟。

    【直解】羽、毛、齿、革,金三品已解,见扬州。杶、栝、柏是三样木名。杶木可作弓干,故叫做杶干。砺、砥都是磨刀的石。砮是石箭镞。丹,是丹砂。箘、是竹名。楛,是木名。这竹木都可以为箭。三邦,是地名。匦是匣。菁茅是草名。祭祀时,则束茅于地以缩奠酒。是浅绛色。玑,是不圆的珠。组,是丝带。纳锡,是纳与朝廷。龟一尺二寸的,叫做大龟。荆州之贡,有羽、毛,齿、革,有金、银、铜,又有杶、干、柏与砺、砥、砮镞、丹砂,这都是通一州所出的。又有箘、二竹,及梏木,惟出于三邦者为有名,则专令三邦致贡,而不责于他处。又有菁茅则包而又匣之,所以重祭祀之用,而不敢轻忽。又有玄二色之币,及珠玑组绶,可为服饰者,则入之于篚焉。至于九江所出大龟,可以占卜,若偶得之,即纳与朝廷,以其物不常有,故不制为常贡也。

    【原文】浮于江、沱、潜、汉,逾于洛,至于南河。

    【直解】逾,是过。凡水道不通,从陆路搬过,叫做逾。洛,是水名。南河,是冀州南界之河。荆州之贡道,先浮舟于江、沱,以入潜、汉。汉水与洛水不通,又从陆路过于洛,然后由洛而至于南河。达河,则达帝都矣。以上都是经理荆州的事。

    【原文】荆、河惟豫州。

    【直解】这是定豫州的境界。荆,即是荆州之荆山。禹既分了豫州,遂定其境界。西南至荆山,北至大河,这地方都属豫州。即今河南之开封、河南、南阳、归德、汝宁五府及南直隶颖、亳二州,湖南均、随二州,山东曹州,都是。

    【原文】伊、洛、瀍、涧既入于河。

    【直解】伊、洛、瀍、涧是四水名。伊水,旧志出上洛县熊耳山,在今陕西西安府商州地方,至河南府洛阳县入洛。洛水,旧志出洛南县冡岭山,亦在今商州,至河南府巩县入河。瀍水,旧志出河南郡谷城县北山,在今洛阳县地方,至河南府偃师县入洛。涧水,旧志出弘农郡新安县,即今河南府渑池县,至本府新安县入洛。豫州之川有四,曰伊、洛、瀍、涧,四水相敌,向尝横流。今则伊、瀍、涧三水各入于洛,与洛水合流而入于河。盖豫州之川无不治矣。

    【原文】荥波既猪,导菏泽,被孟猪。

    【直解】荥、波、菏泽、孟猪是四水名。荥水,在今河南开封府荥泽县地方。波水,旧志出娄涿山,北流入谷水,在今河南府水宁县地方。菏泽,旧志在济阴郡定陶县,即今山东兖州府曹州。孟猪,在梁国睢阳县,即今河南归德府虞城县。被,是余波所及。豫州之泽亦有四,曰荥、波、菏泽、孟猪,往时尝有泛滥之患。今荥、波二泽,既有蓄泄,又导菏泽之余波,以入于孟猪,而孟猪亦能容受。盖豫州之泽无不治矣。

    【原文】厥土惟壤,下土坟垆。

    【直解】壤,解见冀州。坟,解见兖州。垆,是疏。豫州之土,在高处的,其性柔细,在低处的,其性坟起而疏松。不言色者,其色杂也。

    【原文】厥田惟中上,厥赋错上中。

    【直解】豫州之田,居中上为第四等。其赋,居上中为第二等,而年份不同,间出第一等。赋高于田者,亦以人功修也。

    【原文】厥贡漆、枲、、纻,厥篚织、纩,锡贡磬错。

    【直解】漆,解见兖州。,解见青州。纻,是苎麻,其皮可绩以布。织,解见徐州。纩,是细绵。磬错,是治磬的错刀。豫州之贡,有漆、有枲及、纻等布。其入篚者,有黑经白纬之织,与精细之纩。其待锡命而后贡者,有治磬之错。盖磬错非常用之物,故不制为常贡也。

    【原文】浮于洛,达于河。

    【直解】豫州去冀州最近,以河为界,其入贡之道,东境径自入河,西境则浮于洛而达于河。达河,则达帝都矣。以上都是经理豫州的事。

    【原文】华阳、黑水惟梁州。

    【直解】这是定梁州的境界。华,是西岳华山,在今陕西西安府华阴县。黑水,旧志出张掖郡鸡山,在今陕西肃州卫地方,流入南海。禹既分了梁州,遂定其境界。东至华山之南,西至黑水,这地方都属梁州。即今四川、云南及陕西之汉中府、阶州,皆是。

    【原文】岷、嶓既艺。

    【直解】岷、嶓是二山名。岷山,旧志在蜀郡湔氐道西徼外,即今四川成都府茂州。嶓冡山,旧志在陇西郡氐道县及西县,即今陕西巩昌府秦州,并汉汉中府沔县地方。岷、嶓二山,乃江汉发源的去处,自禹功既施,于是泛滥之患尽去,而稼穑之功可兴。二山之间,其地皆可种艺。岷、嶓艺,则江汉之上源治矣。

    【原文】沱、潜既道。

    【直解】这沱、潜二水,是江汉别流之在梁州者,与荆州的不同。梁州之沱有二:其一,旧志在蜀郡郫县,即今四川成都府郫县,西流入江;其一,旧志在蜀郡汶江县,即今成都府灌县,东流入江。潜亦有二:其一,旧志在巴郡宕渠县,即今四川顺庆府渠县,西南流入江;其一,旧志在汉中郡安阳县,即今陕西汉中府洋县,西南入汉。沱、潜二水,乃江汉分出的支流,禹都加浚治,于是二水各有所归,或入于江,或入于汉,而无不顺其道焉。沱、潜道,则江汉之下流治矣。

    【原文】蔡、蒙旅平。

    【直解】蔡、蒙是二山名。蔡山,在今四川雅州。蒙山,在今雅州名山县。旅,是祭山之名。蔡蒙二山之间,沬水经流,其势漂疾,向尝为患。今水土既平,于是遂行旅祭之礼焉。二山平,则凡土之高者无不治矣。

    【原文】和夷厎绩。

    【直解】和夷,是地名,在今雅州地方。厎绩,与覃怀厎绩同。言和夷地平而险远,尚以水患,难于成功。今则可以经略,可以耕治,而亦致有功绩焉。和夷厎绩,则凡地之平者无不治矣。

    【原文】厥土青黎。

    【直解】黎字,解做黑字。言梁州之土,其色青黑。不言性者,其性杂也。

    【原文】厥田惟下上,厥赋下中三错。

    【直解】三错,是三等样间杂。梁州之田,居下上为第七等。其赋本居下中为第八等,间或一年进而为第七等,间或一年降而为第九等,共有三等。盖地力之厚薄不同,而年岁之丰凶亦异。所以随时制赋,不邃定为常额也。

    【原文】厥贡璆、铁、银、镂、砮、磬,熊、罴、狐、狸织皮。

    【直解】璆,是玉名。镂,是刚铁可以刻镂的。磬,是石磬。熊、罴、狐、狸是四兽,其毛可织以为罽。如今毡褐之类,以其织成而贡,故叫做织;其皮可制以为裘,以其未制而贡,故叫做皮。梁州所贡之物,有璆、铁、银、镂、砮、磬皆可以制器用者,熊、罴、狐、狸之织与皮,可以为裘褐睹。

    【原文】西倾因桓是来,浮于潜,逾于沔,入于渭,乱于河。

    【直解】西倾,是山名,旧志在陇西郡临洮县,即今陕西洮州卫。因,是循。桓、潜、沔、渭都是水名。桓水,出西倾山之南,今洮水出于西倾,流经临洮府界,谓之恒水,疑即桓水也。潜水,即沱、潜既道之潜。沔,是汉沔,在今陕西汉中府褒城县地方。横截渡河叫做乱。梁州西南境之贡道,自西倾山之南,循桓水而来,至葭萌县,即今四川保宁府昭化县地方。浮舟于潜水,至晋寿县之界,即今保宁府广元州地方。其间为漾枝津所阻,水道不通,遂舍舟登陆,至汉中府地方。又下汉沔,从汉沔北行,至陕西西安府武功县入渭,从渭东行,至西安府华阴县过河。冀州在河东,故必过河以达帝都也。以上都是经理梁州的事。

    【原文】黑水、西河惟雍州。

    【直解】这是定雍州的境界。黑水,解见梁州。盖自雍州之西北,直出梁州之西南,故二州西边,皆以黑水为界。西河,是冀州西界之河。禹既分了雍州,遂定其境界。西面跨过黑水,东面抵西河,这地方都属雍州。即今陕西西安等八府,及宁夏、甘肃,洮、岷,等卫,都是。

    【原文】弱水既西。

    【直解】弱水,旧志在张掖郡删丹县,在今甘州卫西,其水力微弱,不能浮载,故叫做弱水。弱水既不能载,而且西流,此水之异常者。禹因其性而导之,于是顺其故道,西入流沙,而不复为雍州之患矣。

    【原文】泾属渭汭,漆、沮既从,沣水攸同。

    【直解】泾、渭、汭、漆、沮、沣都是水名。泾水,旧志出安定郡泾阳县,即今陕西平凉府平凉县,至今西安府高陵县入渭。渭水,旧志出陇西郡首阳县,即今陕西临洮府渭源县,至今华州华阴县入河。汭水,旧志出扶风郡汧县,即今陕西凤翔府陇州,至平凉府泾州入泾。漆水,旧志出扶风杜阳县,即今陕西凤翔府麟游县,至今西安府耀州合于沮。沮水,旧志出北地郡直路县,即今陕西延安府宜君县,至今耀州合于漆,又至今同州朝邑县入渭。沣水,旧志出扶风鄠县,即今陕西西安府鄠县,至本府咸阳县入渭。属,是连属。从,是归从。同,是会同。都指渭水说。雍州之水,莫大于渭。禹既施导渭之功,于是泛滥悉平,而众流俱顺。泾水自泾州受汭水,至高陵县入渭,是泾水上属于汭,下属于渭,彼此联合而无散漫矣。漆、沮自耀州合流,至朝邑县入渭,是漆、沮二水既归于渭,小大相从而无横流矣。沣水至咸阳县入渭,是沣水亦会于渭,并流而同归矣。沣、泾、漆、沮,皆注于渭,而渭又入于河,则雍州之水无不治矣。

    【原文】荆、岐既旅,终南、惇物,至于鸟鼠。

    【直解】荆、岐、终南、惇物、鸟鼠都是山名。荆山,与荆州的不同,旧志在冯翊怀德县,即今陕西西安府富平县。岐山,旧志在扶风美阳县,即今陕西凤翔府岐山县。终南山,旧志在扶风武功县,今在陕西西安、凤翔二府地方,连亘千里。惇物山,在今西安府武功县。鸟鼠,旧志在陇西郡首阳县,即今陕西临洮府渭源县。旅字解见梁州。雍州诸水既治,由是荆岐二山,无怀壅之患,可行旅祭之礼。凡终南、惇物至于鸟鼠,其间一带的山,都与荆、岐一般,则雍州之高土无不平矣。

    【原文】原隰厎绩,至于猪野。

    【直解】地之广平的叫做原,下湿的叫做隰,其地在今陕西西安府邠州。猪野,旧志在武威县休屠泽,即今陕西凉州卫地方。雍州水患既息,于是原隰之地,已致平成之功。又直至猪野,其间一带的地,都与原隰一般,则雍州之下土无不平矣。

    【原文】三危既宅,三苗丕叙。

    【直解】三危,是山名,在今陕西肃州卫西八百里,沙州卫旧城东南,即舜窜三苗之地。宅,是居止。丕叙,是大有功叙。雍州不特近地厎绩,虽远如三危,其地亦无水患,可以居止。三苗之窜于此地者,既已安居乐业,亦皆革心向化,而大有功叙,则雍州之远土无不平矣。

    【原文】厥土惟黄壤。

    【直解】土以黄为正色,壤为常性。今雍州之土,色黄而性壤,土之最美者也。

    【原文】厥田惟上上,厥赋中下。

    【直解】雍州土最美,故其田居上上,为第一等。但地狭而人功少,故其赋只居中下,为第六等。

    【原文】厥贡惟球琳、琅玕。

    【直解】球琳,是美玉。琅玕,是美石似珠者。雍州所产的贡物,有球琳可为珪璋之用,用琅玕可为冠冕之饰。

    【原文】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会于渭汭。

    【直解】积石、龙门,是二山名。积石山,旧志在河关县西南羗中,即今陕西河州卫西北;龙门山,旧志在冯翊夏阳县,即今陕西西安府韩城县东北,都是黄河所经。渭汭是渭水入河交流的去处。雍州贡道有二:其西北境则浮舟于积石之河,至于龙门,入冀州之西河,直达帝都;其西南境则自渭而来,皆会聚于渭汭,以入于河而达帝都。各从其便也。

    【原文】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叙。

    【直解】织皮,解见梁州。昆仑、析支、渠搜是三个国名。这三国都在西番地面,总叫做西戎。昆仑,旧志在临羗,今肃州卫西南,直至西番朶甘卫东北都是。析支,旧志在河关西千余里,今西番中有析枝水,即是此地。渠搜,旧志朔方郡有渠搜县,未详所在,大约在今宁夏河套之地。即叙,是就叙。禹治雍州成功,不但本州有球琳琅玕之贡,又有外国以鸟兽的织皮来贡,其国曰昆仑,曰析支,曰渠搜。这三国本是西方戎落,今亦顺服我中国之化,与三苗同其丕叙矣。禹功所及,其远如此。以上都是经理雍州的事。

    【原文】导岍及岐,至于荆山,逾于河。壶口、雷首,至于太岳。厎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

    【直解】此下四条,是记禹导山之事,即所谓随山也。前面九州中,虽各载有导山的工夫,但逐州分记,未见得山之脉络。至此又把天下的山分做南北二条,其南北条中,又各分做南北二境,逐节记其用功之始终。其大势皆自西北以至东南,而山之脉络分明可考矣。然疏导本是治水的事,今随山乃谓之导者,盖水之源皆出于山,水之为患,皆因于山,禹随山乃所以治水,故谓之导也。这一节是导北条大河北境之山。岍、岐、荆都是雍州的山。岍山,在今陕西凤翔陇州,及汧、汭二水所出,岐、荆二山,已解见雍州。壶口以下诸山,都是冀州的山,壶口解见冀州,其山正当河水南流...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