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章 社会资本循环和市场理论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一、 社会资本的循环 。资本的商品、货币和生产形式。市场问题。二、 古典学派的市场理论 。萨伊的观点。李嘉图的资本积累理论。三、 西斯蒙第的市场理论 。过剩产品。国外市场。马克思的观点及其学派。西斯蒙第理论的得失。四、 市场问题的解决 。考察整个社会经济的方法。魁奈。马克思。规模不变和规模扩大的社会资本再生产图式。资本积累。资本主义经济的奇谈怪论。资本主义的弹性纽带。五、 市场理论的实践检验 。从事消费品生产的居民人数的减少。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内和国外市场。六、 资本的国际转移和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 。资本国际流动的原因。新兴资本主义国家较为有利的市场条件。俄国。农民的消费和俄国资本主义工业市场。市场理论和马克思主义。

    一、 社会资本的循环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产品不只是为自身消费,而是为销售生产的。如果产品找不到销路,资本家不仅得不到利润,而且还会失去自己的资本。为了能收回资本,就得把资本主义生产的产品不间断地销售出去;如果销售因故或长或短地中断一段时间,资本主义生产也就必然随之中断。

    因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以社会资本形式不断变换为前提的。社会资本形式的不断变换形成社会资本的循环 。如果说商品一进入销售领域就开始了资本循环,那么,资本循环的第一步就是商品转化为货币,即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接着就是第二步,货币转化为再生产所必需的物品,即资本家用出售产品取得的货币来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然而,由于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商品价值也包含着剩余价值,因此,商品价值有相当一部分并不转化为下一步资本主义生产所需的资料,而是转化为资本家阶级的消费品。这部分商品价值一转化为供资本家阶级消费的商品就不再流通。与此相反,转化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那部分价值则继续循环,并在生产过程中转化为新的商品,创造剩余价值,资本循环也就到此结束,然后又以同样的形式开始新的循环。

    这个循环的全过程,可用如下图式表示: [1]

    [2]

    W代表用以补偿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资本的那部分商品价值;w代表相等于剩余价值的那部分商品价值;G和g分别代表转化为货币的那部分价值和剩余价值,Pm和A分别代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P和虚线代表生产过程。

    上一行大写字母概括地说明资本本身的循环,下一行小写字母说明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循环。上一行字母表明,商品资本是怎样转化为货币资本,再转化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随后进入生产过程,从而使消耗掉的资本重新转化为商品,并创造出剩余价值的。下一行字母表明,剩余价值是怎样循环的,剩余价值先以商品形式出现,再转化为货币形式,然而又转化为资本家消费的商品。

    由此可见,社会资本在其循环过程中是以商品 资本、货币 资本和生产 资本三个不同的形式连续出现的。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只改变它的物质形式,而不改变它的占有者,因为握有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资本家,也支配着生产资料转化为随后转入交换的新产品的过程。但是,在商品转化为货币资本、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的过程中,资本仅仅是从一个占有者手里转到另一个占有者手里而已。

    在卖和买这两个行为中,就资本主义经济条件来说,买是不会遇到什么困难的,只要有货币,就很容易买到商品。

    至于说资本在流通的另一个行为————卖,情况就不同了。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卖比买要困难得多。某种商品销售点的总和叫做该种商品的市场 。资本主义经济一个最明显的特点,是每一种商品的市场通常都供给充足,甚至供过于求。商品供不应求,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只能是一时的。相反,商品供过于求,不仅是现代经济制度下屡见不鲜的现象,而且是普遍的规则。商品过剩以至很难销售出去,是现代商品市场常见的正常的状况。

    由此而产生争夺市场的斗争,这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生活一个异常突出的特点。

    在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生产商品并不困难,困难的是销售商品,为商品寻找市场。这后一项任务,就其重要性来说,足以迫使前一项任务退居次要的地位。大家知道,现今的销售组织是多么复杂,一个企业主要花多大的力气,才能把自己的商品打入充斥着各色各样商品的市场。供给通常总是走在需求前面,并超过它。因此,只要能刺激需求,商品生产者是什么都愿意干的。

    市场,是现代经济生活赖以发生千丝万缕联系的中枢。市场支配生产,而不是生产支配市场,这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给人造成的直接印象。资本主义经济虽然拥有庞大的生产力,但也只能有一部分得到利用。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如能充分利用其全部生产力,则随时都能大大地扩大自己的生产。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妨碍资本主义经济充分利用生产力,阻碍社会生产的增长呢?其原因只能是生产出来的商品很难找到销路,换句话说,就是市场不足。因此,市场是左右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力量,而资本主义生产所经常感到的市场不足,则是束缚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弹性纽带。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市场不足,商品销售困难,以致资本主义生产总是压迫市场,总是超过市场容量呢?这就是经济学长期无力解决的重要而又困难的市场问题 。

    二、 古典学派的市场理论

    市场理论是由一位能力最差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家让·巴·萨伊第一次在科学上提出的。他根本不善于深入钻研理论,总是浮在现象的表面。这个问题他之所以能提出来,是因为市场理论的中心思想是极其简单而肤浅的,但要了解由这一思想引出的合乎逻辑的结论,并用这一思想的观点来说明资本主义发展的具体事实,则是非常困难的。通常认为,富有阶级的奢侈生活,即所谓的非生产性消费,在国民经济中起着必要的作用,能够维持产品的社会需求,创造市场。萨伊认为这种意见是错误的,并提出了与之对立的观点:“各种产品数量增长得越多,每种产品能找到的买主也就越多。” [3] 因为,要购买产品,就得先销售其他产品。商品最终只能与商品相交换,而货币只不过是交换行为的简单的媒介。一般的观点认为,如果没有非生产性消费,一部分商品就会缺少买主而找不到市场,商品就会过剩,社会也就出现供过于求。但难道事情果真如此吗?事实表明,一个人只要在生产产品,就证明他还有某种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要不他为什么还要进行生产呢?每个人从事生产,目的只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这就是说,每一种商品都包含着对其他商品的需求,每一种商品的市场都是依靠其他商品建立起来的。也有可能生产市场上不需要的商品(这时就应该改变社会生产的安排),但不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即所有商品的总供给超过社会对商品的总需求。如果一种商品的供给超过了社会的需求,那就是说还有另一种商品供给没有达到社会的需求。

    这就是萨伊理论的实质所在。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出,萨伊的全部论据都是以简单商品经济,即生产多少就消费多少的小商品生产者经济这一假设为基础的。但是,这样的论据,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来说,显然是不够的,因为资本家生产的商品总是要多于他用于个人消费的商品。资本家要积累资本就得节制消费。因此,可不可以说,资本积累会导致商品供过于求呢?

    对资本积累的问题,李嘉图及其学派已进行过考察,并且解决了它。他们认为,资本积累不会引起商品的总供给超过商品的总需求,这是因为资本家积累资本是为了把它转化为工资。

    因此,资本的积累不过是参与生产过程的工人对资本的消费。从这个观点来看,就完全可以明白,为什么资本积累不管进行得多么快,任何时候都不会引起社会生产超过社会消费,不会引起商品供过于求;在资本积累的情况下,社会消费量一点也没有下降,只不过是工人的消费由于资本家消费的缩减而增加。

    Д. C.穆勒所描述的资本积累过程就是这样的。这样一来,主张不可能出现普遍生产过剩的萨伊的市场理论,就在资本积累的学说中得到了理论上的论证,结果,它不仅对简单商品经济,而且对资本主义经济都是正确的。

    这就是萨伊市场理论追随者提出的论据,可以归结为一点,资本的积累也就是工人阶级收入的增加。但是,根据这个理论的观点,却无法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的一系列事实,首先无法理解十九世纪人民大众随着国民财富的增长反而趋于贫困化的事实。如果说资本的积累就是资本家的财富转化为工资,那么,资本积累得越快,转到工人阶级手里的国民财富就应该越多。然而,谁也无法否认,在十九世纪,资本积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快。这根据李嘉图学派的理论,应该相应地有更多的国民财富转化为工资,因而,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也可望得到极大的提高。可是,十九世纪前半期,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非但没有提高,反而下降了,而且,这种情况恰恰就发生在资本积累最快的英国。这显然与李嘉图学派的学说是背道而驰的。

    按照这个学说的观点来看,发展着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另一特点,即工业危机的周期性,也是难以理解的。十九世纪初叶的几十年间,当工业危机还没有那么准确地重复发生的时候,还可以认为这些工业危机是由于商品流通的偶然混乱(如战争)造成的。但是,当发现英国每十年发生一次严重的工业危机,而且用尽一切办法来制止危机发生都无济于事的时候,就需要有一种有关危机的理论来解释现代经济制度下产生危机的规律性。古典学派的市场理论否认商品普遍生产过剩(这是每一次工业危机的特点),不仅不能说明工业危机的必然性和周期性,甚至有意否认存在工业危机。正是这种理论存在着引人注目的弱点,不能说明资本主义经济的实际事实,这才促使经济学界另行创立了与之相对立的、而且迄今仍居于统治地位的市场理论。对这种市场理论作了充分阐述的,是西斯蒙第。

    三、 西斯蒙第的市场理论

    西斯蒙第说:就像一个人的需求决定于本人的收入一样,社会的总需求决定于社会的总收入,因为社会是个人的集合体。但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造成社会收入的增长比生产的增长慢得多。工资不但没有增加,甚至还会下降,小独立生产者的收入也减少了。至于说资本家阶级的收入,它与生产并不是成比例增长的,因为生产越增长,资本家就越难为自己的商品找到销路,所以他就不得不降低商品价格,从而减少了企业主的利润。利润的利率随着资本家扩大周转而不断下降。其结果,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导致国民收入的增长赶不上国民生产的增长。正因为社会需求决定于社会收入,所以,国民生产则快于社会需求即市场的增长。市场上出现了由于国民收入不足而找不到销路的过剩产品。一旦出现不是局部性的、而是带有普遍性的商品生产过剩,那无论怎样安排社会生产,市场也总是要出现过剩的产品,这是因为社会收入与社会生产相比要少得多得多。

    资本主义为摆脱这种情况而采取的办法,就是开辟国外市场,把国内市场上没有销路的过剩的产品输往国外。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竭力夺取国外市场来投入自己的过剩产品。但是,十分明显,国外市场迟早会被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满,到那时,也就没有地方可投入过剩的产品了。 [4]

    西斯蒙第的理论有严密的逻辑结构,主要是对资本主义发展的事实作了完全合乎情理的解释。根据这个理论的观点来分析,就能充分了解资本主义各国为什么争夺国外市场,了解为什么会发生工业危机,人民大众为什么会随着国民财富的增长反而日益贫困化。可见,这个理论所以能在思想界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时至今日仍盛行不衰,就是毫不奇怪的了。马克思主义原理也吸取了这个理论。和西斯蒙第一样,马克思和恩格斯也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的容量大小决定于社会收入的多少,消费收入减少势必出现过剩产品。就是现在,甚至以考茨基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也主张这一观点。 [5]

    同时,上述两种市场理论,尽管在许多重大观点上有分歧,但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都认为消费需求是市场的限度。李嘉图也和西斯蒙第一样坚定地主张这一点。如果说李嘉图否认社会生产可能比社会对商品的需求增长得更快,那么,这也只是因为他认为社会消费总是随着社会需求的增长而增长,社会消费任何时候也不可能落后于社会需求。要知道,资本积累无非就是工人的消费取代了资本家的消费,也就是说,不管资本积累多么快,社会消费是不可能缩减的。同样,西斯蒙第虽然也把社会消费看做是社会需求的限度,但与李嘉图相反,他却认为资本积累会引起社会消费的减少,这是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收入会相对地下降,而消费能力则是受收入总额限制的。

    他们的争论也全都集中在这后一点上。

    毫无疑问,在这一点上正确的是西斯蒙第,而不是李嘉图。李嘉图学派根本无法反驳西斯蒙第的论据。因此舆论公认西斯蒙第是胜利者,他的理论盛行了很长时期也是毫不奇怪的。要驳倒西斯蒙第的理论,只能有一种方法,即如何证明这个理论的出发点(关于市场容量与消费需求量之间有相对的必然联系的论点)是错误的。然而,这当然是萨伊——李嘉图学派无能为力的,正如现行的政治经济学也无能为力一样,因为西斯蒙第全部理论过去和现在都在坚持这个观点。

    可是,这个论点不仅不是什么显而易见的真理,而且只能是毋庸置疑的谬误,它根深蒂固,并且披着真理的外衣。这个论点来自对资本积累过程的错误观念。这个学派指出,资本积累无非是把资本家的利润转化为新工人的工资。事实上,这完全是错误的,资本积累绝不单纯是工人阶级的消费取代了资本家的消费,因为积累的资本不仅转化为工资,而且还转化为生产资料,而生产资料并不属于任何一个居民阶级的消费要素。

    四、 市场问题的解决

    为了圆满解决困难的市场问题,首先必须对资本积累过程作出科学的分析,并且不是对个别的私人资本而是从总体上对社会总资本的积累过程作出科学的分析。如果经济学家们无力解决这个市场问题,那只能是因为他们也从没有尝试把整个社会经济作为一幅图景来加以描述。

    早在经济学史的初期,魁奈就向自己提出了这样的任务。正因为如此,他那著名的《经济表》才使当代人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印象:魁奈把社会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的范围内,商品进行流转,在消费和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那部分社会产品得到补偿。魁奈以后的一百多年间,没有一个经济学家作过任何一点尝试,走魁奈的路,运用魁奈的方法来研究国民经济现象。这也恰恰说明了为什么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各种现象有关联的所有各个领域的经济理论,如关于社会资本分配和积累的学说,社会产品实现的学说等,状况都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也只有马克思才重新拾起魁奈之后已中断了的线索,在《资本论》第二卷中提出了整个社会经济的资本主义生产图式。只有在魁奈和马克思的方法(研究整个社会经济的方法)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科学地分析资本积累过程,阐明社会产品实现的规律。 [6]

    资本主义生产是以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料,然后商品资本又反过来转化为货币为前提的。但是,在对资本的社会再生产进行抽象分析时,可以忽略由于商品向货币转化困难而造成资本循环的混乱。资本的社会再生产,就是资本各个要素的再生产,以及这些要素通过交换的互相补偿。由于这种再生产和交换的结果,不论是资本家的利润(确切地说,即一切非劳动收入,或用洛贝尔图斯的术语来说就是租金),还是资本本身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得到实现。

    下面的图式表述了社会资本原有规模不变的社会资本再生产:

    Ⅰ. 生产资料生产 [7]

    720pm+ 360A+ 360m=1440。

    Ⅱ.工人消费品生产

    360pm+ 180A+ 180m= 720。

    Ⅲ.资本家消费品生产

    360pm+ 180A+180m= 720。

    这个图式表明,当剩余产品全部用于消费时,资本主义生产在社会经济总体中是怎样分配的。每一个图式的第一项,都可以用某一价值单位(百万卢布、百万马克、百万法郎等等)表示用于某种生产的生产资料价值;第二项表示劳动力价值(工资);第三项表示剩余产品的价值,在这里可以视为资本家的利润。假定各个图式中生产资料同工资和利润的比例不变。第一个图式表示生产资料生产,第二个图式表示工人消费品生产,第三个图式表示资本家(确切地说,即消费剩余产品的所有阶级)消费品生产。绝对数字是任意假设的。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区别,为叙述简便起见,在图式中略而不提:虽然实际上生产资料一年只有一部分被消耗掉并需要补偿,但在图式中却假定生产资料在一年内全部消耗掉并全部得到补偿,换句话说,假定固定资本也和流动资本一样地进行周转。

    在第Ⅲ生产部门,从图式来看,是制造资本家消费品的。这类商品(价值为720)怎样才能在市场上得到实现呢?图式给了明确的答案。这些商品有四分之一用于本部门资本家的消费(180);四分之一用于第Ⅱ生产部门资本家的消费(其利润也是180);其余部分则用于第Ⅰ部门资本家的消费(其利润为360)。通过不同产品的交换,第Ⅲ部门的工人得到180的消费品,即第Ⅱ部门的产品;而第Ⅲ部门的资本家得到360的生产资料,即第Ⅰ部门的产品。这样,第Ⅲ部门的商品就全部得到了实现。

    第Ⅱ生产部门商品(工人的消费品,价值也为720)的实现途径如下:这些商品有四分之一(180)用于本部门工人的消费,四分之一(180)用于第Ⅲ部门工人的消费;其余的二分之一(360)用于第Ⅰ部门工人的消费。通过交换,第Ⅱ部门的资本家从第Ⅲ部门得到180的消费品,从第Ⅰ部门得到360的生产资料。

    第Ⅰ部门的商品(价值为1440的生产资料)有二分之一(720)用于本部门;四分之一(360)用于第Ⅱ部门的生产,四分之一(360)用于第Ⅲ部门的生产。通过交换,第Ⅰ部门的资本家从第Ⅲ部门得到360的消费品,而工人则从第Ⅱ部门得到360的物品来满足他们的需要。

    全部商品供求完全相等。所生产的生产资料的价值(1440)等于社会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价值(720+360+360)。工人消费品的价值(720)等于工资总额(360+180+180),而资本家消费品的价值(也是720)等于利润总量(360+180+180)。每个部门的商品,一部分在本部门内进行消费和交换,另一部分则与其他两个部门的商品进行交换。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图式中,生产资料与工人和资本家的消费品是同时生产,同时在市场上流通的。这一点本来是十分明显的,但恰恰也是斯密——李嘉图学派和西斯蒙第学派所不了解的。在他们看来,全部社会产品可以分为各项社会收入。然而,在上述图式中,社会产品的价值为2880,而社会收入都只有1440,仅等于社会产品价值的一半。社会产品虽然超过社会收入总额一倍,但还是在市场上销售一空,所以,根本不会出现社会供给超过社会需求。

    但是,为了使需求和供给达到平衡,就需要根据需求,对社会生产进行按比例的分配。一旦生产的分配比例失调,一些产品就会生产过剩,而另一些产品就会供不应求。

    上面的图式说明了没有资本积累,即剩余产品全部用于资本家个人消费的情况。

    下面的图式则说明假定在资本家把一半剩余产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下出现社会资本积累的情况。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

    第一年

    Ⅰ. 生产资料生产

    840pm+420A+420m=1680。

    Ⅱ. 工人消费品生产

    420pm+210A+210m=840。

    Ⅲ.资本家消费品生产180pm+90A+90m=360。

    第二年

    Ⅰ. 生产资料生产

    980pm+490A+490m=1960。

    Ⅱ. 工人消费品生产

    490pm+245A+245m=980。

    Ⅲ. 资本家消费品生产

    210pm+105A+105m=420。

    第三年

    Ⅰ. 生产资料生产

    pm+ A+ m= 。

    Ⅱ. 工人消费品生产

    pm+ A+ m= 。

    Ⅲ. 资本家消费品生产

    245pm+ A+ m=490。

    假定第一年内社会生产总额与前引第一图式相同,生产资料、工资和利润三项价值的比例亦均与前式相同(即:2∶1∶1)。只是社会生产的分配有所不同,因为资本家把自己收入的一半不再用于个人消费,而是把它转化为资本,从而改变了社会需求的性质。既然资本家消费品的需求缩减一半,那么生产资料和工人消费品的需求就要相应地增加。上述图式所表述的社会生产的分配,是假定社会产品的需求与供给相等,尽管剩余产品一半用于资本家消费,一半转化为资本。

    这个图式是用下列方法得出的。在前引第一图式中,资本家的利润等于720。我们假设:资本家利润有一半(即360)用于消费,一半用于积累。由于有了资本积累,第一年内资本家的消费为360,因而第一年内第Ⅲ生产部门(资本家消费品生产)的生产也应等于360。这个数字应按2∶1∶1之比(因为我们在第一图式中采用了这个比例),分解为生产资料、工资和利润三项,因而,第Ⅲ生产部门图式可以用180+90+90表示。

    这样,我们就在上述图式中得出了第一年内社会生产第Ⅲ部门的数字。前两个部门亦可根据下列方式算出。

    根据供给情况,资本家把一半利润即360用于积累。这用于积累的利润又全部分别用来购买两类产品,即用于生产资料和工资。我们假设生产资料与工资的比例为2∶1,那么,用于积累的利润360则应分为生产资料240 和工资120 。

    总之,为了使资本积累成为可能,生产资料的生产就得增加240,而工人消费品的生产就得增加120。换句话说,在实行积累的一年内生产资料的生产应为1680(即第一图式的1440+240),而消费品的生产则应为840(第一图式的720+120)。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三个部门的生产总额。所以也就不难得出各个图式。第三图式我们已经得出来了。现在再把1680(第一部门生产总额)按2∶1∶1之比进行分配后得出第一图式,这就是:840+420+420。

    我们把第Ⅱ部门的生产总额840按2∶1∶1之比进行分配即可得出第二图式,即:420+210+210。这样,我们就得到了第一年的资本积累图式。

    第二年积累图式可用如下方法得出:第一年的利润等于720,在第一年内资本家把其中的360资本化。根据我们的假设,生产资料、工资和利润的比例为2∶1∶1,因此,如果生产资料和工资=360,则新增加的利润=120,换句话说,第二年资本家的总利润=720+120=840。

    在第二年内资本家所得利润又只有一半用于消费,即840÷2=420,于是,我们就可以得到第二年内社会生产的第Ⅲ部门的图式,即把420按生产资料、工资和利润的比例进行分配,即可得到第二年的第三个图式(210+105+105)。

    第二年的社会生产第Ⅰ部门的图式,我们可用如下方式得出。资本家在第二年把所得利润的一半即420资本化。从这420中,生产资料占280,工资占140(按2∶1的比例分配),这样第Ⅰ部门第二年的生产总额为1680+280=1960。

    第二年社会生产的第Ⅱ部门生产总额则为840+140 = 980。

    我们再把第Ⅰ和第Ⅱ部门的数额分别按生产资料、工资和利润的比例进行分配,即可得出第二年的第一个图式(980+490+490)和第二图式(490+245+245)。

    在第一年内制造的产品将按如下途径实现。资本家消费品(第Ⅲ部门)的生产为360。我们假设资本家只消费所得利润的一半,第一年内第Ⅰ部门资本家的利润为420,所以,他们对消费品的需求为210,第Ⅱ部门资本家对消费品的需求为105,而第Ⅲ部门资本家对消费品的需求则为45。这样,需求总额等于360,也就是说,与消费品的供给总额完全抵消。第一年工人消费品的生产为840。第二年扩大生产所需要的这类消费品数额,第Ⅰ部门为490,第Ⅱ部门为245,第Ⅲ部门为105,也就是说,又正好和生产数额相等。同样,第二年生产对生产资料的需求(第Ⅰ部门生产为980,第Ⅱ部门生产为490,第Ⅲ部门生产为210)也和第一年生产的生产资料价值(1680)相等。这样,第一年的全部产品就在第二年内得到实现。

    但是,第二年扩大生产是为了什么呢?我们有什么理由认为第二年对生产资料和工人消费品的需求要比第一年多呢?我们所根据的,仍然是假定资本家在第二年也和第一年一样,把一半利润转化为资本,而不用于个人消费。第二年的生产是在一半利润继续用于积累的条件下进行分配的,因此,对第二年产品的需求就得由第三年的扩大生产来创造。

    在第二年年底生产出来的生产资料为1960,工人消费品为980,资本家消费品为420。我们不妨考察一下这些产品究竟是怎样得到实现的。

    第二年的利润总额等于840(490+245+105)。我们假设,资本家把所得利润的一半用于个人消费。这样,第二年生产的资本家消费品420就找到了市场。第三年的生产资料( + +245)为1960,和第二年生产的生产资料价值1960相等。第三年的工资( + + )为980,和第二年生产的工人消费品980相等,这样,第二年的全部产品都在第三年内得到实现。这是因为第三年的扩大生产为它们开辟了市场。第三年的图式,也是用第一年和第二年那样的计算方法得出的。第三年的社会生产将在第四年的社会需求中得到实现。第四年的图式本书没有单列出来,但很容易算出它。

    这里没有必要继续分析第四年、第五年以及其后年份的生产分配。上面列举的图式,可以清楚地证明一个本来很简单,但却由于对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认识不足很容易遭到反对的思想,那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本身能够为自己开辟市场。只要拥有足够的生产力,能够扩大生产,就能在社会生产按比例分配的条件下相应地扩大需求,因为在这种条件下,每一种新生产出来的商品,就是一种新出现的能够获得其他商品的购买力。 [8]

    第一图式就已经证明,社会产品完全分解成国民收入各部分的老观点,是站不住脚的。第二图式可以使我们看清古典学派关于资本积累过程的全部学说的错误。资本积累绝不等于一种社会消费代替另一种社会消费。用于积累的资本固然转化为工资,但也转化为生产资料。因此,只有相当于工资的那部分资本转化为社会消费的要素,而另一部分则完全退出社会消费,充当了不再变成任何收入的那部分社会支出。

    在一定的生产规模情况下,资本积累速度的任何加快都等于社会消费的绝对缩减。资本家把自己的收入用于个人消费时,收入全部转化为社会消费品;一旦把收入转化为资本时,则收入只有一部分转化为社会消费品,而另一部分完全退出社会消费资金而转入社会生产资金。在这种情况下,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代替了对消费品的需求。

    这一点从上述两种图式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来。在第一图式中根本没有资本积累;这时对全部商品的需求为2880价值单位,而对消费品的需求为1440价值单位。在第二图式中,资本家把一半收入资本化,因此,在第一年内生产的消费品就少得多,只有1200(工人消费品840+工人消费品360 [9] );在第二年内生产的消费品为1400(980+420),然而全年所生产的产品总值却达3360,第二年生产的全部产品,无论是消费品还是生产资料,如图式所示,全部为第三年的消费和生产消耗掉。因此,我们在比较分析第一图式和第二图式时,可以看到:在社会消费缩减的同时 ,社会生产的扩大,并不会破坏社会供求关系的平衡 。 [10]

    在上述资本积累图式中,假定对劳动力的需求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增长而增长的。然而事实上,随着技术的发展,工人在生产过程中越来越被生产资料————机器所取代。在资本支出中,用于工资的部分越来越少,而用于生产资料的部分则越来越多。与机器相比,工人显然退居于次要地位,同样,与生产资料的生产性消费市场相比,工人的消费市场也退居于次要地位。然而,市场不会因此而有任何缩小,只不过是社会需求的性质有所改变: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代替了对消费品的需求。

    工资是一项社会收入,而机器却不创造任何收入。因此,用机器来代替工人,就会使社会收入相对减少;生产资料在资本中所占的比重越大,资本转化为各项社会收入的比重也就越小。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生产总额增长,社会财富总额也随之增长,而社会收入总额却随之相对地(如果机器代替工人的过程相当快,则是绝对地)减少。只是这时不会出现任何多余产品,因为在这种场合,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已完全替代了对消费品的需求。机器与工人一样,在进行工作时也需要一定的经济费用。例如,在生产某一产品时,如果机器代替了工人,工人阶级消费品的社会需求就会相应地减少,然而,对机器本身的需求,对机器运转所必需的一切物品如燃料、润滑油等等的需求却要相应地增长。总之,商品市场是不会有丝毫缩小的,只不过是市场上需求的商品种类有所改变罢了。这样,在社...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