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诗 经》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作者:阴法鲁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过程,很清楚地说明了一个事实,即历代的新音乐都来自民间,诗歌的起源是和音乐分不开的,它的发展也往往是和音乐分不开的。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称为《诗经》,所收作品上起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下至编辑成书的春秋中期(前6世纪),前后经历约五百年。保存到现在的作品有三百零五篇,大部分是各地的民歌,一小部分是贵族的作品。《诗经》原来称《诗》或《诗三百》,到战国时期庄子的著作中才记载着《诗》是儒家“六经”之一。这些诗的来源、内容和影响如何?试简单地加以讨论。

    一、“哀乐之声感,而歌咏之声发”————采风和献诗

    西周和春秋时代在我国古代社会发展史上,处于封建领主制即封建农奴制阶段。周天子是最大的领主即最高的土地支配者,授土授民,层递分封,和诸侯、卿、大夫各级领主以及无封地的士构成了统治阶级,统治着广大的农奴和奴隶。农奴和奴隶生活困苦,负担的徭役繁重。“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音乐和诗歌也成了他们进行斗争的一种武器。此外,他们也用音乐诗歌反映自己的其他方面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而贵族则利用音乐诗歌来歌颂统治阶级的功德,企图加强统治。《诗经》的音乐没有传下来,但从和音乐相配合的歌词中也可以看出音乐的不同的阶级属性。

    古代相传,西周王朝为了了解社会状况,已经有采诗献诗的活动。这个传说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否则,这些诗是怎样集中起来的呢?当时的音乐和文学都达到相当高的成就,周王室和各诸侯国的乐师不断地搜集并整理各地的民间音乐和诗歌,中经东周迁都(前770年),进入春秋时期,社会日益动荡,但这项事业并未中断。大概各国所搜集的作品,除在当地保存采用外,也送献给周王室,由王室乐官保管整理并演奏,成为“周乐”的主要来源。又古书中关于公卿列土献诗的记载,基本上也应当是可信的。《诗经》中的《颂》都是对贵族歌功颂德的作品,《大、小雅》中也有一些歌功颂德或讽谏规劝的作品,而且还有留下作者的名字的。这些就是公卿列士奉献或写作的诗。

    鲁国是周公姬旦的世袭封地,一直保存着一套周乐。《左传》记载,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国的公子季札访问鲁国,“请观周乐”,演奏的内容大致和今本《诗经》相同。这个故事基本上是可信的,细节未免失之浮夸。孔子(前551年一前479年)几次提到《诗三百》。可见在孔子之前,《诗经》的规模已大致定型,这是经过长期流传整理所保留下的成果,并不是孔子删诗的结果。但孔子是整理过《诗经》的。他说,他从卫国返回鲁国(事在前484年),“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见在这时以前,《雅》、《颂》曾出现混乱情况。孔子整理的底本大概是鲁国乐官所保存使用的底本,整理工作也许是他和鲁国乐官太师挚合作进行的。

    当时能演奏许多国家的乐曲的,不止鲁国一国。1978年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中发现的铜编钟,铭文上就记载着曾国和楚、齐、晋、周、申等国各种乐律名、音阶名、变化音名之间的对照关系,可见这是为了演奏各地乐曲用的。曾是个诸侯小国,曾侯乙死于战国初年(前433年后不久),由此时往上推到春秋时期,由这个小国推到大国,季札在鲁国观周乐的故事是可以理解的。各地的地方音乐已经长期地在互相传播着,当然不一定都能全部演奏《三百篇》。

    今本《诗经》中的作品,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也称《国风》,包括周南、召南(南至江汉流域),邶、鄘、卫、王(今洛阳地区)、郑、桧、齐、魏、唐(晋)、秦、豳、陈、曹等十五个地区和国家的诗。《雅》分为《大雅》、《小雅》。《颂》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作品产生的地区,分布在今黄河流域的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河北和长江流域的湖北北部。就作品产生的时间说,大体上可以这样排列,即《周颂》、《大、小雅》、《商颂》、《鲁颂》、《国风》。但各类诗篇的时代又是交叉的。

    今本《诗经》的篇章文字又有错乱残缺,已经不是孔子的整理本,甚至也不是西汉毛亨传本的原貌。

    二、“洋洋乎盈耳哉”————《诗经》的音乐艺术

    孔子说:“师挚(太师挚)之始,《关雎》(《诗经》第一篇)之‘乱’(乐曲末章合奏的高潮部分),洋洋乎盈耳哉!”太师挚指挥的演奏的开头,《关雎》篇末尾的合奏,声音宏大,充满了人们的耳朵。这几句评论反映出《诗经》在音乐上的成就。

    《风》、《雅》、《颂》的区别,主要在音乐方面,其次在内容方面。《风》是各地区具有地方特点的乐歌,多半是民间歌谣,也有些贵族作品。《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用的都是西周都城镐京(在今西安市西)一带的乐调,《小雅》中有一小部分民间歇谣。《颂》是宗庙里贵族祭神祭祖的乐歌,具有肃穆神秘的特点。这三类的区别还是很清楚的。有人看到《大、小雅》中有赞美祖先的诗歌,便认为《雅》中也有《颂》,这是只考虑内容而忽略音乐的缘故。《小雅》中还有些民间歌谣,而《国风》中也有贵族作品,同样地不能说《雅》中有《风》或《风》中有《雅》。

    《诗经》的音乐成就主要是劳动人民的贡献,专业的艺人、音乐家在加工提高方面也起了作用。当时的乐谱虽然没有传下来,但从歌词的形式和内容上也可以推想乐曲的结构和情调。杨荫浏先生把各篇的曲式归纳成十种:(1)一个曲调重复;(2)一个曲调的后面用副歌,重复;(3)一个曲调的前面用副歌,重复;(4)一个曲调重复,最后一章采用“换头”的方式;(5)一个曲调重复,前面有引子;(6)一个曲调重复,后面有尾声;(7)两个曲调,各自重复,联成一个歌曲,(8)两个曲调交替运用,联成一个歌曲;(9)两个曲调不规则地重复,联成一个歌曲;(10)一个曲调重复,前有引子,后有尾声。①这种分折可以说明《诗经》中丰富多采的曲式。

    《诗经》中保存着不少具有唱和形式的作品。这种唱和形式即领起部分和应和部分互相结合的形式,可以分为三类:②

    (一)唱和————对唱。两方交替歌唱。

    (a)问答式,所用曲调不同。如《召南·采蘋》(节录,下同);

    [唱]于以采蘋?

    [和]南山之滨。

    [唱]予以采藻?

    [和]于彼行潦。

    (b)接续式,两方所用曲调或相同或不同。如《周南·芣苢》:

    [唱]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和]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又如《豳风·东山》也属于这类唱和形式,

    [唱]我俎东山,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和]我东曰归,我心西悲。

    制彼衣裳,勿士(事)行枚。

    唱的部分在各章中重复出现,杨荫浏先生在上引分类项目中称为“副歌”。和的部分反而成为诗的主体。

    (二)唱和————帮腔。帮腔是紧接每段、每句或全首唱词,的尾句而出现的应和部分。一般采用“一唱众和”的形式。如《郑风·木瓜》:

    [唱]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和]匪(非)报也,永以为好也。

    [唱]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和]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三)唱和————重唱。依照别人所唱的全首歌曲重唱,歌词或相同或不同。《诗经》中篇名不同而章句结构全同的诗,有的可能属于同一曲调,如《商颂》的《那》和《烈祖》。

    《诗经》中还记载着几个大型舞蹈《大武》、《大濩》和《硕人》的情形。《大武》是歌颂武王伐纣的乐舞。舞蹈分为六“成”(段),各段表现了不同的情节。它们的歌词经学者研究,认为都保存在《周颂》里,但见解有分歧。其中比较可信的有五篇,即《酌》属于第一成,《武》属于第二成,《般》属于第三成,《赉》属于第四成,第五成未定,《桓》属于第六成。③各篇都另立了篇名。是《大武》一篇分裂而为六篇呢,还是由本来各自独立的六个小型舞蹈组合而成为《大武》呢?现在还难以判断。但六段的情节不同,而已考定的五篇歌词的内容和格式也不同,这就可以推断这六段的曲式也是不同的,这六段所组成的《大武》是一首结构比较复杂的大曲。

    《商颂》是春秋时代宋国(商族后裔)宗庙中祭祖的乐歌,其中很可能保留着商族世代相传的祭祖乐歌的一些片断。文献记载,《大濩》是歌颂商汤的舞蹈,不知起于何时。以前,学者曾指出《那》是《大濩》的歌词,这个推断是有道理的,当然不能说就是原来的歌词,没有发展变化。按《那》在《诗经》中不分章,现在把它分为整齐的五章,每章四句,最后剩余两句:“顾子烝尝,汤孙之将。”两句的大意是,“祈求先祖降临享用祭品,这是成汤的后世子孙奉献的。”这两句也许是朗诵的祝词,属于帮腔之类。《那》有“万舞”,所用乐器有镛钟、大鼓、鞉鼓、磬、管等,声音深沉和平。这个舞蹈虽然不如《大武》那样具有故事情节,但也力图表现商汤的功德。

    《商颂》的《烈祖》篇也是歌颂商汤的,原来不分章,现在把它分为整齐的五章,每章四句,最后也剩余两句:“顾予烝尝,汤孙之将。”结构和《那》完全相同。那么,如果《那》是《大濩》的歌词,《烈祖》也应当是《大获》的歌词。

    《邶风·简兮》描写的是一场大型舞蹈:

    (1)筒兮筒兮,方将万舞。日之方中,在前上处。

    (2)硕人俣俣,公庭万舞。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3)左手执籥(乐器),右手秉翟(雉尾)。赫如渥赭,公言锡爵。(翟-锡韵,爵一药韵,皆入声韵。)

    (4)[尾声]山有榛,隰有苓。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此诗原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