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十一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题解】

    根据荀子的论述,人之所以“最为天下贵”,就在于“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为人之根本在于“孝”,而在人的基本品质中,最为古人所称颂者,莫过于仁、义、礼、智、信。本卷所录故事的主人公,便是那些具有卓绝之才识、至诚之情义的仁人义士、孝子贤妇。无论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熊渠、李广,抚弓而猿号的养由基,还是虚弓下鸟的更羸、入水杀鼋的古冶子,他们皆因高超的箭术武艺而流芳百世。替莫邪之子为父报仇的侠客彰显了备受称道的侠义精神,而东方朔的以酒消患,也显露了“博物之士”不俗的才学。谅辅的精诚请雨、何敞的跋涉消灾、王业的大行惠风、葛祚的正德禳木,这些为民除害的仁德之士诠释了“为政以仁”的意义。如果说曾子、周畅、王祥、王延、郭巨、刘殷、王裒等人为后代的孝子贤孙树立了永久的典范,那么东海孝妇、犍为孝女以及乐羊子妻则成为贤妇烈女的榜样。望夫冈的执著等待让人感慨,相思树的永不分离更令人动容。严遵慧眼识破了铁椎疑案,山阳死友诠释了朋友信义。本卷通过这些仁人志士、孝子贤妇的传奇故事,宣扬了以孝为本,仁、义、礼、智、信至上的人伦规范。

    熊渠子射虎(附李广射虎)

    楚熊渠子夜行(1),见寝石(2),以为伏虎,弯弓射之,没金铩羽(3)。下视,知其石也。因复射之,矢摧,无迹。汉世复有李广(4),为右北平太守(5),射虎,得石,亦如之。刘向曰:“诚之至也,而金石为之开,况于人乎?夫唱而不和,动而不随,中必有不全者也。夫不降席而匡天下者,求之己也。”

    【注释】

    (1)熊渠:西周后期楚国的国君。楚国最早立国于荆山一带,在熊渠为国君时,把疆土扩大到了长江中游。

    (2)寝石:横躺着的石头。

    (3)金:指金属做成的箭头。铩羽:摧落箭尾的羽毛。

    (4)李广(?——前119):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顺堡乡)人,西汉名将。汉文帝十四年(前116)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后,召为中央宫卫尉。元光六年(前129),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今山西右玉南)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伺机逃回。后任右北平郡(今内蒙古宁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元狩四年(前119)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李广一生战功赫赫,却始终未能封侯,唐代诗人王勃在其著名的《滕王阁序》中发出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感叹。

    (5)右北平:郡名。战国燕置,郡治平刚(今河北平泉),东汉时移治土垠(今唐山丰润东),晋时改为北平郡,移治徐无(今河北遵化市遵化镇东)。

    【译文】

    楚国熊渠子晚上赶路,看见一块横躺的石头,以为是一只伏在地上的老虎,拉开弓箭射它,箭头射进石头里,连箭羽都擦掉了。他走下去看,才知是一块石头。于是他又再次射它,箭折断了,石头上也没有留下痕迹。汉朝又有个李广,任右北平太守,用箭射老虎,却射在石头上,和熊渠子一样。刘向说:“精诚到了极点,连金石都能被打开,更何况于人呢?有人首倡而没有应和,有人行动却没有随从的人,其中必然有不周全的原因。不走下坐席就能匡正天下,要从修养自身去求得。”

    养由基射猿(附更羸射鸟)

    楚王游于苑,白猿在焉。王令善射者射之,矢数发,猿搏矢而笑。乃命由基(1)。由基抚弓,猿即抱木而号。及六国时,更羸谓魏王曰(2):“臣能为虚发而下鸟。”魏王曰:“然则射可至于此乎?”羸曰:“可。”有顷,闻雁从东方来,更羸虚发而鸟下焉。

    【注释】

    (1)由基:即养由基,著名的神射手,能百步穿杨。

    (2)更羸:战国时魏国的著名射手。

    【译文】

    楚王在园林中游猎,那里有一只白猿。楚王命令好射手射它,射了好几箭,白猿都抓住箭发笑。楚王于是命令养由基射它。养由基拿起弓,白猿就抱着树哭了。到六国时,更羸对魏王说:“我能够虚拉弓不射箭就让鸟掉下来。”魏王说:“难道射术可以达到这种程度吗?”更羸说:“可以的。”一会儿,听到大雁从东方飞来,更羸虚拉了一下弓,就有一只大雁掉了下来。

    古冶子杀鼋

    齐景公渡于江、沅之河(1),鼋衔左骖(2),没之。众皆惊惕。古冶子于是拔剑从之(3),邪行五里,逆行三里,至于砥柱之下(4),杀之,乃鼋也。左手持鼋头,右手挟左骖,燕跃鹄踊而出(5),仰天大呼,水为逆流三百步。观者皆以为河伯也。

    【注释】

    (1)江、沅之河:指长江、沅江,但齐景公未到过江、沅,故说者多据后文的“河伯”认为此事发生在黄河。

    (2)鼋(yuán):爬行动物,外形像龟,生活在水中,短尾,背甲暗绿色,近圆形,是淡水龟鳖类中体形最大的一种。左骖(cān):左边的边马。骖,驾车时位于两边的马。

    (3)古冶子:春秋时齐国的三勇士之一,后被齐相晏婴所杀。

    (4)砥柱:山名。又称厎柱山、三门山。在今河南三门峡市,当黄河中流。以山在激流中矗立如柱,故名。今因整治河道,山已炸毁。

    (5)燕跃鹄踊:形容迅捷威猛。

    【译文】

    齐景公渡黄河,有一只大鼋咬着他的马车的左骖马沉入河中。大家都惊慌恐惧。古冶子于是拔出宝剑追赶,他斜着追了五里,又逆水追了三里,来到砥柱山下,杀死它,才知道是只大鼋。他左手拿着鼋头,右手拉着左骖马,像燕子、天鹅一样飞跃而出,仰天大叫,河水被震得倒流了三百步。围观的人都认为他是河伯。

    三王墓

    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1),三年乃成,王怒,欲杀之。剑有雌雄。其妻重身当产,夫语妻曰:“吾为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往必杀我。汝若生子,是男,大,告之曰:‘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于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王大怒,使相之:“剑有二,一雄一雌。雌来,雄不来。”王怒,即杀之。

    莫邪子名赤比,后壮,乃问其母曰:“吾父所在?”母曰:“汝父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杀之。去时嘱我:‘语汝子,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于是子出户,南望,不见有山,但睹堂前松柱下石砥之上,即以斧破其背,得剑。日夜思欲报楚王。

    王梦见一儿,眉间广尺,言欲报仇。王即购之千金。儿闻之,亡去。入山,行歌。客有逢者,谓:“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曰:“吾干将、莫邪子也。楚王杀吾父,吾欲报之。”客曰:“闻王购子头千金,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儿曰:“幸甚!”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之,立僵。客曰:“不负子也。”于是尸乃仆。客持头往见楚王,王大喜。客曰:“此乃勇士头也。当于汤镬煮之。”王如其言。煮头三日三夕,不烂。头踔出汤中(2),瞋目大怒。客曰:“此儿头不烂,愿王自往临视之,是必烂也。”王即临之。客以剑拟王,王头随堕汤中。客亦自拟己头,头复堕汤中。三首俱烂,不可识别。乃分其汤肉葬之,故通名“三王墓”。今在汝南北宜春县界(3)。

    【注释】

    (1)干将、莫邪:春秋时楚国因善于铸剑而著名的一对夫妻,后世人遂以其名命名雄雌二剑。

    (2)踔(chuō):跳跃。

    (3)汝南:郡名。汉置,郡治上蔡,今河南上蔡。北宜春:古县名。北宜春县属汝南郡,因为当时豫章郡有宜春县,故名北宜春。其故城在今河南汝南西南。

    【译文】

    楚国人干将、莫邪给楚王铸剑,三年才铸成,楚王很生气,想杀他们。铸成的宝剑有雌剑和雄剑。干将的妻子莫邪怀孕就要分娩,丈夫对妻子说:“我给楚王铸剑,三年才铸成。楚王生气了,我去他一定会杀了我。你如果生了孩子是个男孩,长大了,就告诉他:‘出门望着南山,看到松树长在石头上,宝剑藏在树背上。’”于是干将就带上雌剑去见楚王。楚王非常生气,叫人相剑。“宝剑共有两把,一把雄剑,一把雌剑,雌剑送来了,雄剑没有送来。”楚王很生气,立刻杀了干将。

    莫邪的儿子叫赤比,长大后,就问他的母亲说:“我父亲在哪里?”他母亲说:“你父亲给楚王铸剑,三年才铸成,楚王生气就杀了他。他走的时候叮嘱我:‘告诉我的儿子,出门望着南山,松树长在石头上,宝剑藏在树背上。’”于是他走出门向南望去,不见有山,只看见堂前的松木柱子立在石砥之上,他就用斧子劈破松柱的背,得到了宝剑。他日夜想着要向楚王报仇。

    楚王梦见一个男孩,两条眉毛之间宽一尺,说要报仇。楚王就用千金悬赏捉拿他。男孩听说这个消息,逃走了。躲进山中,男孩一边走一边唱歌,有一个侠客遇到他,说:“你年纪这么小,为什么哭得这么悲伤呢?”男孩说:“我是干将、莫邪的儿子。楚王杀了我的父亲,我想报仇。”侠客说:“听说楚王悬赏千金要你的脑袋,把你的头和宝剑拿来,我替你报仇。”男孩说:“太荣幸了!”立刻自刎,双手捧着头和剑交给侠客,身子僵硬地站着。侠客说:“我不会辜负你。”这时男孩的尸体才倒了下去。侠客拿着男孩的头去见楚王,楚王非常高兴。侠客说:“这是勇士的头。应当用大锅来煮它。”楚王依照他的话做了。男孩的头煮了三天三夜,没有煮烂。头在汤锅中跳出水面,瞪大了眼睛很愤怒。侠客说:“这个孩子的头煮不烂,希望大王亲自到锅边看看它,这样肯定就煮烂了。”楚王于是走到锅边。侠客用宝剑指向楚王,楚王的头跟着掉进了汤锅。侠客也剑指自己的头,头也掉进锅里。三颗人头都煮烂了,不能分辨出是谁。于是只好把肉汤分成三份埋葬,笼统地称为“三王墓”。现在在汝南郡的北宜春县境内。

    贾雍失头

    汉武时,苍梧贾雍为豫章太守(1),有神术。出界讨贼,为贼所杀,失头,上马回营。营中咸走来视雍。雍胸中语曰:“战不利,为贼所伤。诸君视有头佳乎?无头佳乎?”吏涕泣曰:“有头佳。”雍曰:“不然,无头亦佳。”言毕,遂死。

    【注释】

    (1)苍梧:郡名。汉武帝时所置,郡治在广信县(今广西梧州),属交阯刺史部。

    【译文】

    汉武帝时,苍梧人贾雍任豫章太守,他有神奇的法术。有一次他出郡界去讨伐贼寇,被贼寇杀死,丢了脑袋,他的身子骑上马回到营地。营中将士都跑出来看贾雍。贾雍的胸中发出声音说:“战斗失利,被贼寇伤害。你们看看是有头好呢?还是无头好呢?”属吏都流着泪说:“有头好。”贾雍说:“不是这样,没有头也好。”说完就死了。

    断头语

    渤海太守史良好一女子(1),许嫁而不果。良怒,杀之,断其头而归,投于灶下,曰:“当令火葬。”头语曰:“使君,我相从,何图当尔!”后梦见曰:“还君物。”觉而得昔所与香缨、金钗之属(2)。

    【注释】

    (1)渤海:古郡名。治所在今河北沧州。

    (2)香缨:彩带,古时女子许嫁时所佩。

    【译文】

    渤海太守史良喜欢一个女子,女子答应嫁给他而没有结果。史良生气了,把女子杀了,砍下她的头带回来,扔到灶下,说:“应当让你葬身火中。”断头说:“使君,我和你相好,哪里想到会是这样!”后来史良梦见女子说:“归还你的东西。”醒来后得到了过去赠给女子的香缨、金钗等东西。

    苌弘血化碧

    周灵王时(1),苌弘见杀(2)。蜀人因藏其血,三年,乃化而为碧。

    【注释】

    (1)周灵王:东周天子,前571——前545年在位。

    (2)苌弘:也写作“苌宏”。周景王大臣刘文公的家臣,在晋国六卿争斗时,因帮助范氏而惹怒赵氏,周人因杀苌弘。传说苌弘被杀三年后,其血化为碧玉。后人多以“苌弘化碧”来形容刚直忠正,为正义事业而蒙冤抱恨。

    【译文】

    周灵王时,苌弘被杀。蜀人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以后,血变成了碧玉。

    东方朔消患

    汉武帝东游,未出函谷关,有物当道。身长数丈,其状象牛,青眼而曜睛(1),四足入土,动而不徙。百官惊骇。东方朔乃请以酒灌之(2)。灌之数十斛而物消。帝问其故,答曰:“此名为患,忧气之所生也。此必是秦之狱地,不然,则罪人徒作之所聚。夫酒忘忧,故能消之也。”帝曰:“吁!博物之士,至于此乎!”

    【注释】

    (1)曜(yào):明亮,光辉。

    (2)东方朔:字曼倩,西汉武帝时的辞赋家,博学多识,言辞敏捷,诙谐滑稽,常在武帝面前谈笑取乐。他虽有志向,也向汉武帝上书言经国治世之事,但武帝始终以俳优视之,未加重用。

    【译文】

    汉武帝往东方巡游,还没出函谷关,就有一个怪物挡住道路。那怪物身长好几丈,它的形状像头牛,青色的眼睛,眼珠闪着光彩,四只脚陷在土里,脚在动却没有走开。随行百官都感到十分害怕。东方朔于是请求用酒来灌它。灌了几十斛酒,怪物消失了。汉武帝询问原因,东方朔回答说:“这个怪物叫做患,是忧郁之气所产生的。这里一定是秦代的监狱,不然,就是罪犯徒役劳作的地方。酒能忘忧,所以能消解它。”汉武帝说:“啊!真是知识渊博的人,连这样的事情都知道。”

    谅辅祷雨

    后汉谅辅,字汉儒,广汉新都人(1)。少给佐吏(2),浆水不交(3)。为从事(4),大小毕举,郡县敛手(5)。时夏枯旱,太守自曝中庭(6),而雨不降。辅以五官掾出祷山川(7),自誓曰:“辅为郡股肱,不能进谏纳忠,荐贤退恶,和调百姓,至令天地否隔,万物枯焦,百姓喁喁(8),无所控诉,咎尽在辅。今郡太守内省责己,自曝中庭,使辅谢罪,为民祈福。精诚恳到,未有感彻。辅今敢自誓:若至日中无雨,请以身塞无状(9)。”乃积薪柴,将自焚焉。至日中时,山气转黑,起雷,雨大作,一郡沾润。世以此称其至诚。

    【注释】

    (1)广汉新都:广汉郡新都县。其地在今四川新都东。

    (2)佐吏:指古代地方长官的僚属。

    (3)浆水不交:浆水不沾。比喻为官清廉,无取于民。

    (4)从事:官名。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都自辟僚属,称为“从事”。

    (5)敛手:拱手。表示恭敬。

    (6)中庭:古代庙堂前阶下正中部分。为朝会或授爵行礼时臣下站立之处。

    (7)五官掾(yuàn):州郡的属官。

    (8)喁喁(yóng):仰望期待貌。

    (9)无状:指不可言状的罪行。

    【译文】

    东汉谅辅,字汉儒,是广汉郡新都县人。他年轻的时候供职佐吏,为官清廉,浆水不沾。后来任从事,大小事情都处理得十分妥当,郡县的人都很敬重他。当时夏天干旱,太守亲自站在中庭曝晒祈雨,可是没有下雨。谅辅以五官掾的身份出去向山川之神祷告,他自己发誓说:“我谅辅身为郡守的得力属官,不能进谏忠言、举荐贤才斥退恶人,使百姓和睦,致使天地隔绝不通,万物焦枯,百姓仰头望雨,没有地方控诉,罪过都在我谅辅。现在郡太守反省责备自己,在中庭曝晒,让我谅辅来认罪,为百姓求福。他真诚恳切,尚未感动神明。谅辅我现在敢发誓:如果到中午还不下雨,请让我用自己的身体来抵偿罪恶。”于是就堆起木柴,打算自焚。到中午时,山中云气变黑,响起雷声,下起大雨,全郡都得到了滋润。世人因此称赞他是最真诚的人。

    何敞消灾

    何敞,吴郡人(1)。少好道艺(2),隐居。里以大旱,民物憔悴,太守庆洪遣户曹掾致谒,奉印绶,烦守无锡。敞不受。退,叹而言曰:“郡界有灾,安能得怀道!”因跋涉之县,驻明星屋中,蝗蝝消死(3),敞即遁去。后举方正、博士(4),皆不就,卒于家。

    【注释】

    (1)吴郡:古郡名,郡治在今江苏苏州。

    (2)道艺:指道士、方士修炼长生之术。

    (3)蝝(yuán):未生翅的幼蝗。

    (4)方正:原指人行为、品性正直无邪。汉文帝时始作为选贤举荐科目之一。博士:学官名。专门负责经学的传授。

    【译文】

    何敞是吴郡人。年轻的时候喜欢道术,隐居。乡里因为大旱,老百姓生活困顿,太守庆洪派户曹掾送上名帖,奉持印信绶带,请他出任无锡县令。何敞没有接受。告退后,他叹息说:“郡内发生灾荒,我怎能胸怀道术而不用?”于是步行到县里,用法术让太白金星停在屋子里,蝗虫消失死亡后,何敞就离开了。后来举荐他做方正、博士,都没有去任职,老死在家里。

    蝗虫避徐栩

    后汉徐栩,字敬卿,吴由拳人(1)。少为狱吏,执法详平(2)。为小黄令时(3),属县大蝗(4),野无生草,过小黄界,飞逝不集。刺史行部责栩不治(5),栩弃官,蝗应声而至。刺史谢,令还寺舍(6),蝗即飞去。

    【注释】

    (1)由拳:古县名。故治在今浙江嘉兴南。

    (2)详平:平正,公平。

    (3)小黄:古县名,属陈留郡。故治在今安徽亳州。

    (4)属:古代行政区划。《国语·齐语》:“十县为属,属有大夫。”

    (5)刺史:古代官名。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后沿为地方官职名称。汉武帝时,分全国为十三部(州),部置刺史。行部:谓巡行所属部域,考核政绩。

    (6)寺舍:官舍。

    【译文】

    东汉时人徐栩,字敬卿,是吴郡由拳县人。年轻时任狱吏,执法公正。做小黄县县令时,同属各县发生严重蝗灾,田野没有一根青草。蝗虫经过小黄县境,都飞走了没有停集。刺史巡行考核时责备徐栩不治蝗灾,徐栩自动解职去官,蝗虫应声而至。刺史向徐栩道歉,让他返回官舍,蝗虫立刻飞走了。

    白虎墓

    王业字子香,汉和帝时为荆州刺史。每出行部,沐浴斋素,以祈于天地:当启佐愚心,无使有枉百姓。在州七年,惠风大行,苛慝不作(1),山无豺狼。卒于枝江(2),有二白虎,低头,曳尾,宿卫其侧。及丧去,虎逾州境,忽然不见。民共为立碑,号曰“枝江白虎墓”。

    【注释】

    (1)苛慝(tè):暴虐邪恶。慝,邪恶。

    (2)枝江:县名,汉置。因长江至此分枝而得名枝江,汉时属南郡,即今湖北枝江。

    【译文】

    王业字子香,东汉和帝时为荆州刺史。他每次外出巡行部属,都要沐浴斋戒,然后向天地祈祷:请启发帮助我愚昧的心,不要让我做出辜负百姓的事情。在任荆州刺史的七年,广泛推行仁政,暴虐邪恶没有发生,连山中都没有豺狼。他死在枝江,有两只白虎低着头拖着尾巴,卧在他的旁边守卫。等埋葬之后,白虎越过州界,忽然不见了。百姓一起为他竖立墓碑,称为“枝江白虎墓”。

    葛祚碑

    吴时,葛祚为衡阳太守(1),郡境有大槎横水(2),能为妖怪。百姓为立庙,行旅祷祀,槎乃沉没;不者,槎浮,则船为之破坏。祚将去官,乃大具斧斤,将去民累。明日当至,其夜闻江中汹汹有人声,往视之,槎乃移去,沿流下数里,驻湾中。自此行者无复沉覆之患。衡阳人为祚立碑,曰:“正德祈禳,神木为移。”

    【注释】

    (1)衡阳:郡名,吴置。郡治蒸阳县(即今湖南衡阳蒸湘区)。

    (2)槎(chá):树的杈枝。

    【译文】

    三国吴时,葛祚任衡阳太守,郡境内有一个大树杈横在江上,会兴妖作怪。老百姓给它修了庙,旅行的人去庙里祷记,大树杈就沉入水中;不然的话,大树杈就浮在水上,行船就会被它撞坏。葛祚将要离任,于是准备好斧斤,要为老百姓去除这个累赘。第二天他们就要去了,当天晚上听到江中有喧哗的人声,前去察看,大树杈竟然移走了,沿着江水流下几里,停在了江湾中。从此行船的人再没有船翻沉没的担心了。衡阳人给葛祚立碑,说:“端正德行求福除灾,神木因此移走。”

    曾子之孝

    曾子从仲尼在楚而心动(1),辞归问母,母曰:“思尔,啮指。”孔子曰:“曾参之孝,精感万里。”

    【注释】

    (1)曾子:曾参,孔子的弟子,以孝著称。

    【译文】

    曾子跟着孔子在楚国,心有所动,于是告辞孔子回家问候母亲,母亲说:“我想你就咬了自己的指头。”孔子说:“曾参的孝心,精神能够感应到万里之外。”

    周畅立义冢

    周畅性仁慈,少至孝,独与母居。每出入,母欲呼之,常自啮其手,畅即觉手痛而至。治中从事未之信。候畅在田,使母啮手,而畅即归。元初二年(1),为河南尹(2),时夏大旱,久祷无应。畅收葬洛阳城旁客死骸骨万余,为立义冢,应时澍雨(3)。

    【注释】

    (1)元初二年:公元15年。元初是东汉安帝的年号,114——120年。汉安帝在位十九年,共使用五个年号:永初、元初、永宁、建光、延光。

    (2)尹:古代官名。多指主管之官。

    (3)澍(shù)雨:暴雨。

    【译文】

    周畅生性仁慈,年轻时非常孝顺,一个人和母亲居住。每次他出门,母亲想呼唤他,经常咬自己的手指,周畅立即感觉到手痛就回来了。郡治中的从事不相信这样的事。等到周畅去打猎,让他的母亲咬手指,周畅果然立刻就回来了。汉安帝元初二年,周畅任河南尹,那年夏天大旱,祷告神灵很久都没有应验。周畅收葬了洛阳城旁一万多具客死的无主骸骨,建立义冢,随即下起了暴雨。

    王祥孝母

    王祥字休征,琅邪人,性至孝。早丧亲,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1),由是失爱于父,每使扫除牛下。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母又思黄雀炙,复有黄雀数十入其幙(2),复以供母。乡里惊叹,以为孝感所致。

    【注释】

    (1)谮(zèn):谗毁,诬陷。

    (2)幙(mù):同“幕”。幕帐。

    【译文】

    王祥字休征,琅邪人,生性非常孝顺。他早年死了母亲,继母朱氏不慈爱,多次说他的坏话,因此他又失去了父爱,每次都叫他去打扫牛棚。父母生病,他日夜服侍顾不上睡觉。继母想吃活鱼,当时天气寒冷,河水冻结。王祥脱下衣服准备破冰去捉鱼,冰忽然自动破开,跳出两条鲤鱼,王祥拿着它们回家了。继母又想吃烤熟的黄雀肉,又有几十只黄雀飞进他的帐子,他又拿去供奉母亲。同乡人都十分惊叹,认为这是他的孝心感动上天的结果。

    王延叩凌求鱼

    王延,性至孝。继母卜氏,尝盛冬思生鱼,敕延求而不获,杖之流血。延寻汾(1),叩凌而哭。忽有一鱼,长五尺,跃出冰上,延取以进母。卜氏食之,积日不尽。于是心悟,抚延如己子。

    【注释】

    (1)汾:水名。即汾河。源出山西宁武管涔(cén)山,至河津县西入黄河。

    【译文】

    王延生性非常孝顺。他的继母卜氏,曾经在隆冬想吃活鱼,命令王延去捉没有捉到,就用棍子打他打出血来。王延到汾河上去找,一边敲冰一边哭泣。忽然有一条鱼,长五尺,跳出冰面,王延拿去进奉给继母。继母卜氏吃这条鱼,几天都没有吃完。卜氏于是心里明白过来,从此抚养王延就像自己亲生的儿子一样。

    楚僚卧冰求鲤

    楚僚早失母,事后母至孝。母患痈肿(1),形容日悴。僚自徐徐吮之,血出,迨夜即得安寝(2)。乃梦一小儿语母曰:“若得鲤鱼食之,其病即差(3),可以延寿。不然,不久死矣。”母觉而告僚。时十二月冰冻,僚乃仰天叹泣,脱衣上冰,卧之。有一童子,决僚卧处,冰忽自开,一双鲤鱼跃出。僚将归奉其母,病即愈,寿至一百三十三岁。盖至孝感天神,昭应如此(4)。此与王祥、王延事同。

    【注释】

    (1)痈肿:毒疮脓肿。

    (2)迨:等到。

    (3)差(chài):病愈。

    (4)昭应:应验。

    【译文】

    楚僚早年丧母,侍奉后母十分孝顺。后母长了毒疮脓肿,形体面容日渐消瘦。楚僚亲自给她慢慢吮吸脓疮,脓血吸出,到了晚上才能够睡得安稳。后母梦见一个小孩子对她说:“如果得到鲤鱼吃了,你的病立刻就好了,还可以延长寿命。不然的话,过不了多久就要死了。”后母醒来后告诉楚僚。当时是十二月的冰冻天气,楚僚于是仰头朝天叹息哭泣,脱下衣服走上冰面爬下。有一个小孩子,来挖楚僚爬着的地方,冰面突然自己开了,两条鲤鱼跳了出来。楚僚拿着鱼回家给后母吃,她的病立刻就好了,一直活到一百三十三岁。大概是楚僚极其孝顺感动了天神,才有这样的应验。这和王祥、王延的故事相同。

    蛴螬炙

    盛彦字翁子,广陵人(1)。母王氏,因疾失明,彦躬自侍养。母食,必自哺之。母疾既久,至于婢使数见捶挞(2)。婢忿恨,闻彦暂行,取蛴螬炙饴之(3)。母食,以为美,然疑是异物,密藏以示彦。彦见之,抱母恸哭(4),绝而复苏(5)。母目豁然即开,于此遂愈。

    【注释】

    (1)广陵:古郡名。治所在今江苏扬州。

    (2)捶挞:杖击,鞭打。

    (3)蛴螬:金龟子的幼虫,长寸许,居于土中,以植物根茎等为食。饴(sì):同“饲”。拿食物给人吃。

    (4)恸(tòng):极其悲痛。

    (5)绝:死亡。

    【译文】

    盛彦字翁子,广陵人。他的母亲王氏,因为生病双目失明,盛彦亲自侍奉她。母亲吃东西,盛彦必定亲自喂她。他母亲生病时日既久,以致对婢女多次责打。婢女忿恨她,听说盛彦暂时外出,就拿蛴螬烧烤给她吃。盛彦的母亲吃了觉得味道很好,不过怀疑是怪东西,悄悄藏了起来给盛彦看。盛彦看见虫子,抱着母亲痛哭,哭得死去活来。他母亲的眼睛一下子就看得见了,从此就好了。

    蚺蛇胆

    颜含字宏都,次嫂樊氏因疾失明。医人疏方(1),须蚺蛇胆(2),而寻求备至,无由得之。含忧叹累时。尝昼独坐,忽有一青衣童子,年可十三四,持一青囊授含。含开视,乃蛇胆也。童子逡巡出户(3),化成青鸟飞去。得胆,药成,嫂病即愈。

    【注释】

    (1)疏:分条记录或分条陈述。这里指开药方。

    (2)蚺(rán)蛇...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