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一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题解】

    本卷所记皆为晋代以前神仙术士及其神通变化的奇闻异事,即从传说中的神农到三国时吴国的吴猛。其中神农、赤松子、宁封子、彭祖、师门、葛由等相传是远古及夏、商、周三代时期得道的神仙,能够呼风唤雨,骑龙驾虎,长生不老。春秋战国时期的琴高、陶安公亦是如此。汉代神仙方术空前发达,淮南王刘安尤好此道,招致方术之士达数千人,本卷中的八老公即是其典型。此后的刘根、王乔、蓟子训、汉阴生、左慈、于吉、介琰、徐光、葛玄、吴猛等人则是修道求仙的术士,能够役使鬼神,羽化飞升,腾挪变幻,不受形神之限。从其法术与神通,可以粗略地反映出晋代以前神仙方术之道的发展变化。本卷最后四则记神女与世间凡人交通恋爱,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人们对沟通仙凡的期望,以及仙凡相处难以长久的遗憾。

    神农鞭百草

    神农以赭鞭鞭百草(1),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2),臭味所主(3)。以播百谷,故天下号“神农”也。

    【注释】

    (1)神农:传说中的太古帝王名,又被称为炎帝。始教民为耒耜,务农业,故称神农氏。赭(zhě)鞭:相传是神农氏用来检验百草性味的赤色鞭子。赭,红色。

    (2)平毒寒温之性:指草木无毒、有毒及寒温的药性。平,指草药无毒性。

    (3)臭(xiù)味:气味。

    【译文】

    神农氏用赤色的鞭子鞭打各种草木,全面了解各种草木平、毒、寒、温的药性,药味所主治的疾病。因为他播种各种庄稼,所以天下人称他为“神农”。

    雨师赤松子

    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1)。服冰玉散(2),以教神农。能入火不烧。至昆仑山,常入西王母石室中(3)。随风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至高辛时(4),复为雨师,游人间。今之雨师本是焉。

    【注释】

    (1)雨师:传说中司雨的神。

    (2)冰玉散:传说中一种可长生不老的药。

    (3)西王母:古代神话中的女仙人,是长生不老的象征。

    (4)高辛:即帝喾,传说中的古代部族首领,为黄帝曾孙,初受封于辛,后即帝位,号高辛氏。

    【译文】

    赤松子,是神农时司雨的神。他服用冰玉散这种神药,也教神农服用。他能够进入火中而不燃烧。到昆仑山,他常常到西王母的石室中去。他随着风雨上天下地。神农的小女儿追随他,也成为神仙,一起升天而去。到帝喾高辛氏时,赤松子又做了雨师,漫游人间。现在的雨师奉他为祖师。

    赤将子轝

    赤将子轝者(1),黄帝时人也。不食五谷,而啖百草华(2)。至尧时(3),为木工。能随风雨上下。时于市门中卖缴(4),故亦谓之缴父。

    【注释】

    (1)轝(yú):古同“舆”。

    (2)啖(dàn):吃。华:同“花”。

    (3)尧:传说中古帝陶唐氏的号。

    (4)缴(zhuó):系在箭上用来射鸟以便收回的生丝绳。也指系着丝绳的箭。

    【译文】

    赤将子轝,是黄帝时的人。他不吃五谷,而是吃各种草木的花。到尧帝时,他做了木工。他能够随着风雨上天下地。当时他在市场的门口卖系箭的生丝绳,所以也被称为缴父。

    宁封子自焚

    宁封子,黄帝时人也。世传为黄帝陶正(1)。有异人过之(2),为其掌火。能出五色烟。久则以教封子。封子积火自烧,而随烟气上下。视其灰烬,犹有其骨。时人共葬之宁北山中(3)。故谓之宁封子。

    【注释】

    (1)陶正:主掌陶器的职官。

    (2)过:拜访。

    (3)宁:宁邑。古地名,武王伐纣时勒兵于宁,改称修武,汉武帝时更名获嘉。其故城在今河南获嘉。

    【译文】

    宁封子,是黄帝时候的人。世传他是为黄帝主掌陶器的陶正。有个神异之人拜访他,为他掌火。能够在五色烟火中出入。时间久了就把这种法术教给了封子。封子堆积柴火自焚,随着烟气上天下地。人们察看灰烬,仍然有他的骸骨。人们一起把他葬在了宁邑北山中,所以称他为宁封子。

    偓佺采药

    偓佺者(1),槐山采药父也(2)。好食松实。形体生毛,长七寸,两目更方(3)。能飞行,逐走马(4)。以松子遗尧,尧不暇服。松者,简松也(5)。时受服者,皆三百岁。

    【注释】

    (1)偓佺(wò quán):古代传说中的仙人名。

    (2)槐山:古山名。《山海经·中山经》有“槐山”:“(朝歌之山)又东五百里曰槐山,谷多金锡。”据《山东通志》记载,槐山在登州府蓬莱县西北一百一十里处。父: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3)更方:更改方向。即两眼视物时可朝向不同的方向。

    (4)走:奔跑。

    (5)松者,简松也:此句疑为注文窜入。《初学记》二八引《列仙传》作“松者,横也”。

    【译文】

    偓佺,是槐山上采药的老汉。喜欢吃松子。他身上长毛,毛长七寸,两只眼睛看东西能朝向不同的方向。他能够在天空飞行,追得上奔跑的快马。他把松子送给尧帝,尧帝没有空闲服食。松树,就是简松。当时得到松子并服食的人,都活了三百岁。

    彭祖仙室

    彭祖者,殷时大夫也(1)。姓钱,名铿。帝颛顼之孙(2),陆终氏之中子(3)。历夏而至商末,号七百岁。常食桂芝。历阳有彭祖仙室(4)。前世云:祷请风雨,莫不辄应。常有两虎在祠左右。今日祠之讫,地则有两虎迹。

    【注释】

    (1)殷:朝代名。商王盘庚从奄(今山东曲阜)迁都殷,后世因称商为殷。大夫:古职官名。

    (2)颛顼(zhuān xū):上古帝王名。号高阳氏,相传为黄帝之孙。

    (3)陆终氏:颛顼的后裔。中子:排行居中的儿子。

    (4)历阳:地名。秦时置县,晋时以历阳为治所,置历阳郡,北齐时置和州。即今安徽和县。

    【译文】

    彭祖,殷代的大夫。姓钱,名铿。他是古帝颛顼的子孙,陆终氏排行居中的儿子。经历夏代一直到商朝末年,号称七百岁。经常服食桂芝。历阳地方有彭祖仙室。前辈人说:到那里祈祷请求风雨,没有不立刻应验的。经常有两只老虎守在祠的左右。现在祠已经不存在了,地上仍然有两只老虎的脚印。

    师门使火

    师门者,啸父弟子也(1)。能使火。食桃葩。为孔甲龙师(2)。孔甲不能修其心意,杀而埋之外野。一旦,风雨迎之,山木皆燔(3)。孔甲祠而祷之,未还而死。

    【注释】

    (1)啸父:传说中的仙人名。

    (2)孔甲:夏朝的帝王名。

    (3)燔(fán):焚烧。

    【译文】

    师门是啸父的弟子。能够使火自焚而登仙。服食桃花。是夏帝孔甲的御龙师。孔甲因为师门不能顺从自己的心意,把他杀了埋在野外。一天,风雨迎接他升天,山上的树木都燃烧起来。孔甲设立神祠向他祷告,还没回到家就死了。

    葛由乘木羊

    前周葛由,蜀羌人也。周成王时(1),好刻木作羊卖之。一旦,乘木羊入蜀中,蜀中王侯贵人追之,上绥山(2)。绥山多桃,在峨眉山西南,高无极也。随之者不复还,皆得仙道。故里谚曰:“得绥山一桃,虽不能仙,亦足以豪。”山下立祠数十处。

    【注释】

    (1)周成王:周代的帝王,名诵。周武王的儿子。

    (2)绥山:即今四川峨眉山市与乐山市沙湾区交界处的二峨山,为道教仙山。

    【译文】

    西周的葛由,是蜀地的羌人。周成王时,喜欢把木头刻成羊去卖。有一天,他骑着木羊来到蜀中,蜀中王侯贵人都追随他,登上绥山。绥山有很多桃子,在峨眉山的西南,高耸入云。追随他的人不再返回,都得了仙道。所以民间谚语说:“得到绥山一只桃,不能成仙也自豪。”绥山下葛由的神祠有几十处。

    崔文子学仙

    崔文子者,泰山人也。学仙于王子乔(1)。子乔化为白霓(2),而持药与文子。文子惊怪,引戈击霓,中之,因堕其药。俯而视之,王子乔之履也(3)。置之室中,覆以敝筐。须臾,化为大鸟。开而视之,翻然飞去。

    【注释】

    (1)王子乔:相传为周灵王太子。

    (2)霓(ní):副虹,又称雌虹,雌霓。

    (3)履:原作“尸”,据闻一多《楚辞校补》“大鸟何鸣夫焉丧厥体”注改。

    【译文】

    崔文子,是泰山人。跟随王子乔学仙道。王子乔化身为白霓,带着仙药送给崔文子。崔文子惊怪,引戈投向白霓,击中了它,于是带来的药掉了下来。俯身查看,是王子乔的鞋子。他把鞋子放到屋里,用破筐盖住。过了一会儿,鞋子变成了大鸟。打开筐子看它,展翅高飞而去。

    冠先钓鱼

    冠先,宋人也。钓鱼为业,居睢水旁百余年(1)。得鱼,或放,或卖,或自食之(2)。常冠带(3)。好种荔(4),食其葩实焉。宋景公问其道(5),不告,即杀之。后数十年,踞宋城门上鼓琴(6),数十日乃去。宋人家家奉祠之。

    【注释】

    (1)睢(suī)水:水名。本为古河渠蒗荡渠(或作“狼荡渠”)的支流,自河南杞县流经睢县北,又东流经宁陵与商丘南,过夏邑北,然后东南流。今仅余睢县附近一支入惠济河。

    (2)食(sì):喂养。

    (3)冠带:戴帽子束腰带。

    (4)荔:植物名,薜荔的省称。薜荔又称木莲,常绿藤本蔓生植物,果实富胶汁,有解暑作用。

    (5)宋景公:春秋后期宋国国君,前516——前469年在位。

    (6)踞:坐。

    【译文】

    冠先,是宋国人。以钓鱼为业,住在睢水边上一百多年。他钓到鱼后,有的放生,有的拿去卖掉,有的自己喂养。他经常戴着帽子束着腰带。他喜欢种植薜荔,吃它的花和果实。宋景公向他请教道术,他不说,就被杀了。几十年以后,他坐在宋国的城门上弹琴,几十天才离开。宋国的人家家都祭祀他。

    琴高取龙子

    琴高,赵人也。能鼓琴。为宋康王舍人(1)。行涓、彭之术(2),浮游冀州、涿郡间二百余年(3)。后辞入涿水中(4),取龙子。与诸弟子期之,曰:“明日皆洁斋,候于水旁,设祠屋。”果乘赤鲤鱼出,来坐祠中。且有万人观之。留一月,乃复入水去。

    【注释】

    (1)宋康王:战国时代宋国国君,或称宋王偃,原名戴偃,为宋剔成君之弟。前329年,戴偃以武力取得宋国君主之位,宋剔成君逃至齐国。戴偃登君位第十一年,自称王号。至前286年,宋国发生内乱,齐乘机举兵灭宋。宋王偃出亡,死于魏。宋康王因穷兵黩武,性情暴戾,在历史上也被称为“桀宋”。舍人:官名。

    (2)涓、彭之术:指神仙之术。涓,涓子。彭,彭祖。

    (3)冀州:古九州之一。自汉至清为行政区划名。汉武帝时为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大致为河北中南部、山东西端和河南北端。后代辖境渐小,治所亦迁移不一。涿郡:郡名。汉高祖时分广阳郡南部、巨鹿郡北部及恒山郡一部,置涿郡,直隶于汉朝廷,治所在涿县(今河北涿州)。

    (4)涿水:水名。源出河北涿鹿县涿鹿山。

    【译文】

    琴高,赵国人。擅长鼓琴。曾担任宋康王的舍人。修行涓子、彭祖的仙术,在冀州、涿郡之间漫游了二百多年。后来辞世进入涿水中获取龙子。和众弟子约定,说:“明天你们都沐浴斋戒,在河边等候,设置神祠祭祀。”果然骑着红鲤鱼从河中出来,坐入神祠。大约有一万多人来看他。停留了一个月,就再次入水而去。

    陶安公通天

    陶安公者,六安铸冶师也(1)。数行火。火一朝散上,紫色冲天。公伏冶下求哀。须臾,朱雀止冶上(2),曰:“安公!安公!冶与天通。七月七日,迎汝以赤龙。”至时,安公骑之,从东南去。城邑数万人,豫祖安送之(3),皆辞诀。

    【注释】

    (1)六安:郡国名。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淮南王、衡山王之乱被平之后,武帝取衡山国六县、安丰等县首字,别置衡山国为六安国,有“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

    (2)朱雀:古代传说中的祥瑞动物,“四灵”之一。

    (3)豫:预先,事先。祖:祭祀路神。

    【译文】

    陶安公,是六安的铸冶师。多次生火冶铸。有一天火燃烧起来,紫色的火焰直冲云天。陶安公跪伏在炉下祈祷。一会儿,一只朱雀停在冶炉上,说:“安公!安公!冶铸与天通。七月七日,赤龙迎你上天空。”到了约定的时间,陶安公骑着赤龙,向东南飞去。城中数万人,预先祭祀路神为陶安公送行,陶安公都一一辞别。

    焦山老君

    有人入焦山七年(1),老君与之木钻(2),使穿一盘石,石厚五尺。曰:“此石穿,当得道。”积四十年,石穿,遂得神仙丹诀。

    【注释】

    (1)焦山:山名。在江苏镇江东北长江中,与金山对峙。相传因东汉处士焦先隐居于此而得名。

    (2)老君:太上老君的省称。道教尊老子为道祖,称太上老君。

    【译文】

    有一个人进入焦山学道七年,太上老君给他一个木制的钻子,让他钻穿一块盘石,盘石厚五尺。太上老君说:“这块盘石钻穿,就能得道成仙。”这个人共钻了四十年,盘石钻穿了,他于是得到了修炼神仙丹药的口诀。

    鲁少千应门

    鲁少千者,山阳人也(1)。汉文帝尝微服怀金过之(2),欲问其道。少千拄金杖,执象牙扇,出应门。

    【注释】

    (1)山阳:汉代所置县名,属河南郡。故城在今河南修武县境。

    (2)汉文帝:刘恒(前203——前157),汉高祖刘邦之子,在位二十三年。微服:古代多指帝王将相、王公贵族为隐藏身份而改换常服。

    【译文】

    鲁少千,是山阳县人。汉文帝曾经穿着平民的衣服,带着黄金去拜访他,想向他学习道术。鲁少千拄着金杖,手执象牙扇,出门迎接。

    淮南八老公

    淮南王安好道术,设厨宰以候宾客。正月上辛(1),有八老公诣门求见(2)。门吏白王,王使吏自以意难之,曰:“吾王好长生,先生无驻衰之术,未敢以闻。”公知不见,乃更形为八童子,色如桃花。王便见之,盛礼设乐,以享八公。援琴而弦歌曰:“明明上天,照四海兮。知我好道,公来下兮。公将与余,生羽毛兮。升腾青云,蹈梁甫兮。观见三光(3),遇北斗兮。驱乘风云,使玉女兮。”今所谓《淮南操》是也(4)。

    【注释】

    (1)上辛:农历每月上旬的辛日。

    (2)诣(yì)门:上门,登门。

    (3)三光:指日、月、星。

    (4)《淮南操》:古琴曲名,又称《八公操》。

    【译文】

    淮南王刘安喜好道术,专门设置厨宰来迎候宾客。正月的第一个辛日,有八位老人上门求见。门吏报告给淮南王,淮南王让门吏随意非难他们,门吏说:“我们大王喜欢长生不老,你们没有停驻衰老的仙术,不敢替你们去报信。”八位老人明白是淮南王不愿接见,于是变化成八个小童,面如桃花。淮南王于是接见他们,以隆重的礼乐来招待八位老人。淮南王抚琴而歌唱道:“明察的上天俯照四海,知我喜好仙道让八公降临。八公赐福我将羽化而登仙,驾着青云在梁甫山上漫游。看见日月星光又遇到北斗七星。驾着清风彩云使唤天上玉女。”这就是今天所说的《淮南操》。

    刘根召鬼

    刘根字君安,京兆长安人也。汉成帝时(1),入嵩山学道。遇异人,授以秘诀,遂得仙,能召鬼。颍川太守史祈以为妖(2),遣人召根,欲戮之。至府,语曰:“君能使人见鬼,可使形见;不者,加戮。”根曰:“甚易!借府君前笔砚书符。”因以叩几。须臾,忽见五六鬼,缚二囚于祈前。祈熟视,乃父母也。向根叩头曰:“小儿无状,分当万死。”叱祈曰:“汝子孙不能光荣先祖,何得罪神仙,乃累亲如此!”祈哀惊悲泣,顿首请罪。根默然忽去,不知所之。

    【注释】

    (1)汉成帝:西汉宣帝之子刘骜,前33——前7年在位。汉成帝共使用七个年号:建始、河平、阳朔、鸿嘉、永始、元延、绥和。

    (2)颍川:郡名,秦王政十七年(前230)置,以颍水得名。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禹州)。

    【译文】

    刘根字君安,京兆长安人。汉成帝时,入嵩山学道术。遇到一个神人,把神仙秘诀传授给他,于是成了仙人,能够召唤鬼魂。颍川太守史祈认为他是妖怪,派人把他召来,想杀他。到了太守府,对他说:“你能让人见到鬼,就让鬼形显现出来;如果不能,就杀了你。”刘根说:“这非常容易。借府君面前的笔砚写一道符。”于是用符敲打案几。一会儿,忽然看见五六个鬼,绑着两个囚犯来到史祈跟前。史祈仔细一看,竟是自己的父母。他们向刘根叩头说:“我儿子不懂礼貌,理当万死。”责骂史祈说:“你做子孙的不能光耀先祖,为何得罪神仙,竟连累父母到这个样子!”史祈悲哀震惊伤心地哭了,向刘根磕头请罪。刘根默默地迅速离开,不知到哪里去了。

    王乔飞舄

    汉明帝时(1),尚书郎河东王乔为邺令(2)。乔有神术,每月朔(3),尝自县诣台。帝怪其来数而不见车骑,密令太史候望之。言其临至时,辄有双凫从东南飞来。因伏伺,见凫,举罗张之,但得一双舄(4)。使尚方识视(5),四年中所赐尚书官属履也。

    【注释】

    (1)汉明帝:东汉光武帝刘秀之子刘庄。刘庄初名刘阳,封东海王,于光武帝建武十九年(43)立为太子。57——75年在位,在位十九年仅使用永平一个年号。明帝时期吏治清明,境内安宁,历史上把明帝及其后的章帝时期称为“明章之治”。

    (2)尚书郎:官名。东汉时取孝廉中之有才能者入尚书台,在皇帝左右处理政务。初入台称守尚书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魏晋以后尚书各部有侍郎、郎中等官,综理政务,通称为尚书郎。邺:古地名。在今河北临漳西。

    (3)朔:指农历每月初一。

    (4)舄(xì):鞋子。

    (5)尚方:古代制造帝王所用器物的官署。

    【译文】

    汉明帝时,尚书郎河东人王乔任邺县令。王乔有神术,每月初一,经常从县里来到朝廷。皇帝奇怪他来得频繁却不见随行车马,秘密命令太史去守候观望。太史报告说他来的时候,就有一对野鸭从东南方飞来。于是派人埋伏等候,看见野鸭,就举起罗网去捕捉它,捕到的只是一双鞋子。让尚方来辨认,原来是永平四年时赐给尚书官属的鞋子。

    蓟子训长寿

    蓟子训,不知所从来。东汉时,到洛阳,见公卿数十处,皆持斗酒片脯候之,曰:“远来无所有,示致微意。”坐上数百人,饮啖终日不尽。去后,皆见白云起,从旦至暮。时有百岁公说:“小儿时,见训卖药会稽市(1),颜色如此。”训不乐住洛,遂遁去(2)。正始中(3),有人于长安东霸城,见与一老公共摩娑铜人,相谓曰:“适见铸此,已近五百岁矣。”见者呼之曰:“蓟先生小住。”并行应之。视若迟徐,而走马不及。

    【注释】

    (1)会(kuài)稽:古郡名。秦置,故地在今江苏东部及浙江西部。

    (2)遁(dùn):隐避,离开。

    (3)正始: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9年。

    【译文】

    蓟子训,不知是从哪里来的人。东汉时,他来到洛阳,在几十个地方接待朝廷官员,总拿着一斗酒一块干肉侍候他们,说:“从远处来没有什么东西,只是表示一点点心意。”在座的有几百人,吃喝了一整天都没有吃完。蓟子训走后,大家都看见白云升起,从早上一直到晚上。当时有个百岁的老人说:“我小时候在会稽的市场上看见他卖药,脸色就是这样。”蓟子训不喜欢住在洛阳,于是就离开了。到魏明帝正始年间,有人在长安东边的霸城,看见蓟子训和一个老人一起抚摸铜人,他们说:“刚才看见铸这个铜人,已经过了五百年了。”看见的人呼道:“蓟先生稍等一下。”他们一边走一边回答。看着好像走得很慢,但快跑的马也追不上。

    汉阴生乞市

    汉阴生者,长安渭桥下乞小儿也。常于市中丐(1)。市中厌苦,以粪洒之。旋复在市中乞,衣不见污如故。长吏知之,械收系,着桎梏(2)。而续在市乞。又械欲杀之,乃去。洒之者家,屋室自坏,杀十数人。长安中谣言曰:“见乞儿与美酒,以免破屋之咎。”

    【注释】

    (1)丐(gài):乞讨。

    (2)桎梏(zhì gù):束缚手脚的刑具。

    【译文】

    汉阴生,是长安渭桥下行乞的小孩。他经常到市场乞讨。市场的人厌烦他,用粪水浇他。很快他又在市场乞讨,衣服上没有污物,和先前一样。县吏知道了这件事,把他拘捕入狱,戴上了脚镣手铐。但他很快又继续在市场行乞。县吏又拘捕了他想杀他,这才离去。往他身上洒粪水的人家,房屋自行倒塌,压死了十几个人。长安城流传这样的歌谣:“看见行乞的小孩要给他美酒,以免遭受房屋倒塌的灾祸。”

    常生复生

    谷城乡卒常生(1),不知何所人也。数死而复生,时人为不然。后大水出,所害非一。而卒辄在缺门山上大呼(2),言:“卒常生在此!”云:“复雨(3),水五日必止。”止,则上山求祠之,但见卒衣杖革带。后数十年,复为华阴市门卒(4)。

    【注释】

    (1)谷城:古地名,在今河南洛阳西北,因谷水而得名。

    (2)缺门山:山名,在河南洛阳新安西三十里,有龙凤二山相对,涧水中流,故称缺门山,又称铁门山。

    (3)复:消除。这里指停止下雨。

    (4)华阴:县名,汉时属弘农郡。治所在今陕西华阴东南。

    【译文】

    谷城的乡卒常生,不知道是哪里人氏。他多次死了之后又复活,当时的人认为不是这样。后来发了大水,造成许多危害。于是乡卒常生在缺门山上大喊,说道:“乡卒常生在这里!”又说:“停止下雨,大水五天之内必须止退。”大水止退后,人们上山找常生,要立祠祭祀他,只看见乡卒的衣服、手杖和皮带。过了几十年,常生又做了华阴县市场的门卒。

    左慈显神通

    左慈字元放,庐江人也(1)。少有神通。尝在曹公座,公笑顾众宾曰:“今日高会,珍羞略备。所少者,吴松江鲈鱼为脍(2)。”放云:“此易得耳。”因求铜盘贮水,以竹竿饵钓于盘中。须臾,引一鲈鱼出。公大拊掌,会者皆惊。公曰:“一鱼不周坐客,得两为佳。”放乃复饵钓之。须臾,引出。皆三尺余,生鲜可爱。公便自前脍之,周赐座席。公曰:“今既得鲈,恨无蜀中生姜耳。”放曰:“亦可得也。”公恐其近道买,因曰:“吾昔使人至蜀买锦,可敕人告吾使,使增市二端(3)。”人去,须臾还,得生姜。又云:“于锦肆下见公使,已敕增市二端。”后经岁余,公使还,果增二端。问之,云:“昔某月某日,见人于肆下,以公敕敕之。”后公出近郊,士人从者百数。放乃赍酒一罂(4),脯一片,手自倾罂,行酒百官,百官莫不醉饱。公怪,使寻其故。行视沽酒家,昨悉亡其酒脯矣。公怒,阴欲杀放。放在公座,将收之,却入壁中,霍然不见。乃募取之。或见于市,欲捕之,而市人皆放同形,莫知谁是。后人遇放于阳城山头(5),因复逐之,遂走入羊群。公知不可得,乃令就羊中告之,曰:“曹公不复相杀,本试君术耳。今既验,但欲与相见。”忽有一老羝(6),屈前两膝,人立而言曰:“遽如许(7)。”人即云:“此羊是。”竞往赴之。而群羊数百,皆变为羝,并屈前膝,人立,云:“遽如许。”于是遂莫知所取焉。老子曰:“吾之所以为大患者,以吾有身也;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哉。”若老子之俦(8),可谓能无身矣,岂不远哉也。

    【注释】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