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论语正义卷二十二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子张第十九

    集解

    凡二十五章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注〕致命,不爱其身。】

    正义曰:真德秀《四书集编》:「义、敬、哀皆言『思』,致命独不言『思』者,死生之际,惟义是徇,有不待思而决也。」

    子张曰:「执德不弘,通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注〕孔曰:「言无所轻重。」】

    正义曰:「执德」,犹言据德。「弘」者,大也。执德不弘,即子夏所言「小道」,不能致远者也。「笃」者,厚也,固也。当时容有安于小成,惑于异端,故子张讥之。

    〇注:「言无所轻重。」 〇正义曰:皇疏云:「世无此人,则不足为轻;世有此人,亦不足为重。」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注〕孔曰:「问与人交接之道。」】 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距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距我,如之何其距人也?」【〔注〕包曰:「友交当如子夏,泛交当如子张。」】

    正义曰:「距」者,弃绝之意。《荀子•仲尼注》:「拒,敌也。」《汉书•赵广汉传注》引晋灼曰:「距,闭也。」「距」与「拒」同。《论语释文》云:「距,本今作拒。」案:《汉石经》作「距」,邢疏本、《集注》本皆作「拒」。翟氏灏《考异》:「《汉石经》『可者』下,「者距」上,凡阙四字,今此闲有五字,疑汉本无其字。」「嘉」者,《说文》云「美也」。「嘉善」犹尊贤,互辞。「矜」者,《诗•鸿雁传》「怜也」。

    〇注:「友交当如子夏,泛交当如子张。」 〇正义曰:注以二子论交,各有所宜,非互訾也。郑注云:「子夏所云,伦党之交也;子张所云,尊卑之交也。」尊卑亦是泛交,伦党则与为同类,是友交矣。蔡邕《正交论》:「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而二子各有所闻乎夫子。然则其以交诲也:商也宽,故告之以距人;师也褊,故告之以容众,各从其行而矫之。若夫仲尼之正道,则泛爱众而亲仁,故非善不喜,非仁不亲,交游以方,会友以仁,可无贬也。」蔡邕此言,以二子所闻,各得一偏,其正道则泛爱众即泛交,亲仁即友交,义与包、郑相发矣。世儒多徇子张之言,以子夏为失。案:《吕氏春秋•观世篇》:「周公旦曰:『不如吾者,吾不与处,累我者也。与我齐者,吾不与处,无益我者也。惟贤者必与贤于己者处。』」又上篇子曰「毋友不如己者」,并子夏所闻论交之义。《大戴礼•卫将军文子篇》:「孔子曰:『《诗》云:「式夷式已,无小人殆。」而商也,其可谓不险也。』」卢辩注:「言其邻于德也。」子夏之行,抑由所闻而然,固无失矣。

    子夏曰:「虽小道,【〔注〕小道谓异端。】 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注〕包曰:「泥难不通。」】 是以君子不为也。

    正义曰:《周官•大司乐注》:「道多才艺。」此小道亦谓才艺。郑注云:「小道,如今诸子书也。」郑举一端,故云「如」以例之。《汉书•宣元六王传》:「东平王宇上疏求诸子及太史公书,上以问大将军王凤,对曰:『诸子书或反经术,非圣人,或明鬼神,信物怪。《太史公书》有战国纵横权谲之谋,不可予。不许之辞宜曰:五经,圣人所制,万事靡不毕载。夫小辩破义,小道不通,致远恐泥,皆不足以留意。』」《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后汉书•蔡邕传》:「上封事曰:夫书画辞赋,才之小者,匡国理政,未有其能。昔孝宣会诸儒于石渠,章帝集学士于白虎,通经释义,其事优大,文、武之道,所宜从之。若乃小能小善,虽有可观,孔子以为致远则泥,君子故当志其大者。」据此,则小道为诸子书,本汉人旧义,故郑注同之。江熙曰:「百家竞说,非无其理。」用郑义也。

    〇注:「小道,谓异端。」 〇正义曰:焦氏循《补疏》:「圣人一贯,则其道大;异端执一,则其道小。孟子以为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能通天下之志,故大。执己不与人同,其小可知,故小道为异端也。」

    〇注:「泥难不通。」 〇正义曰:「泥难」二字连读。郑注云:「泥谓滞陷不通。」与包义同。《汉书•五行志中》之上:「震遂泥。」注引李奇曰:「泥者,泥溺于水,不能自拔。」《尔雅•释兽》:「威夷,长脊而泥。」郭注:「泥,少才力。」亦滞难之义。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注〕孔曰:「日知其所未闻。」】

    正义曰:皇疏云:「日知其所亡,是知新也;月无忘所能,是温故也。」刘氏宗周《学案》:「君子之于道也,日进而无疆,其所亡者,既日有知之,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至积月之久而终不忘,所谓『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者矣。」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注〕孔曰:「广学而厚识之。」】 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注〕切问者,切问于己所学未悟之事。近思者,近思己所能及之事。泛问所未学,远思所未达,则于所学者不精,所思者不解。 】

    正义曰:《中庸》言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为执善固执之功,与此章义相发。择善固执是诚之者,诚者,所以行仁也,故曰「仁在其中」。

    〇注「广学而厚识之。」 〇正义曰:注以志为识,谓博学而识之也。《集注》读志如字,谓笃志好学也:亦通。

    〇注:「近思己所能及之事。」 〇正义曰:此从皇本校改,邢本脱「近」字,「所」下衍「未」字。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注〕包曰:「言百工处其肆则事成,犹君子学以致其道。」】

    正义曰:《说文》云:「肆,极陈也。」凡陈物必有所居之处,故市廛为货物所居,亦通名肆。俞氏樾《群经平议》:「《周易•说卦传》『巽为工』,虞翻曰:『为近利市三倍。』子夏曰『工居肆』,然则此肆字即市肆之肆。市中百物俱集,工居于此,则物之良苦,民之好恶,无不知之,故能成其事。」案:「致」如「致知」、「致曲」之致。致者,极也,尽也。《礼记•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止至善则致其道之谓;故大学又言:「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极、致义同。赵氏佑《温故录》:「此『学』以地言,乃『学校』之学,对『居肆』省一居字,即国语称『士群萃而州处,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者也。《学记》:『大学之教也,退息必有居学。』」此说亦通。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注〕孔曰:「文饰其过,不言情实。」】

    正义曰:皇本「必」下衍「则」字。

    〇注:「文饰其过,不言情实。」 〇正义曰:小人不欲改过,故于人之责之也,则为文饰之言以自解说,若为无过者然。《史记•孔子世家》齐群臣对景公曰:「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文谓文饰也。《孟子》云:「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又云:「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辞」即文也。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注〕郑曰:「厉,严正。」】

    正义曰:望之,谓远望之,观其容也。即,就也。在近就见之,观其色也。《释文》:「俨,本或作严。」案:皇本作「严」,邢本作「俨」,二字通用。《尔雅•释诂》:「俨,敬也。」《诗•泽陂传》:「俨,矜庄貌。」下篇云:「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注〕王曰:「厉犹病也。」】

    正义曰:子夏此言,亦无欲速之意。郑注云:「厉读为赖,恃赖也。」案:《左•昭四年》:「楚灭赖。」《公羊》作「厉」。又《公羊•僖十五年》释文:「厉,旧音赖。」是厉、赖字通,音亦同。然郑注非全文,恃赖之义,亦颇难晓也。

    〇注:「厉犹病也。」 〇正义曰:管子度地:「厉一害也。」注:「厉,疾病也。」言上劳己,使己病也。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注〕孔曰:「闲犹法也。小德则不能不逾法,故曰出入可。」】

    〇注「闲犹」至「入可」。 〇正义曰:《说文》:「闲,阑也。」此训法者,引申之义。《广雅•释诂》:「闲,灋也。」灋与法同。注以小德当行权,故云「不能不逾法」。《书•酒诰》云:「越小大德,小子惟一。」此据常经,可不行权,虽小德不当出入。《荀子•王制篇》:「孔子曰:『大节是也,小节是也,上君也。大节是也,小节一出焉,一入焉,中君也。大节非也,小节虽是也,吾无观其余矣。』」《荀子》言小节未可出入,即《酒诰》之意。若子夏所云「可」者,谓反经合权,有不得不出入者也。《繁露•玉英篇》:「夫权虽反经,亦必在可以然之域。不在可以然之域,故虽死亡,终弗为也。故诸侯在不可以然之域者,谓之大德,大德无逾闲者,谓正经。诸侯在可以然之域者,谓之小德,小德出入可也。权,谲也,尚归之以奉巨经耳。」董解亦谓行权,与此注同。《韩诗外传》云:「孔子遭齐程木子于郯之闲,倾盖而语终日,有闲,顾子路曰:『由!束帛十匹,以赠先生。』子路曰:『昔者由也闻之于夫子,士不中道相见。女无媒而嫁者,君子不行也。』孔子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此相传夫子佚事,于义得证者也。邢疏以「大德」、「小德」指人言,方氏观旭《偶记》亦同,非也。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注〕包曰:「言子夏弟子,但当对宾客修威仪礼节之事则可,然此但是人之末事耳,不可无其本,故云『本之则无,如之何』。」】

    正义曰:子游,《汉石经》作「斿」。称小子者,子游呼而告之也。《释文》:「洒扫,上色买反,又所绮反,正作洒,经典相承作洒。下素报反,本今作扫。」卢氏文弨《考证》:「《说文》:『洒,汛也。洒,涤也。古文以为洒埽字。』经典中如《毛诗》、《论语》及《周礼•隶仆》、《国语•晋语》皆作洒扫,是借用。」凡粪除,先以水泼地,使尘不扬而后扫之,故洒先于扫。《曲礼》云:「凡为长者粪之礼,必加帚于箕上,以袂拘而退。其尘不及长者,以箕自乡而扱之。」《弟子职》云:「凡拚之道,实水于槃,攘袂及肘,堂上则播洒,室中握手,执箕膺揲,厥中有帚,入户而立,其仪不贷,执帚下箕,倚于户侧。凡拚之纪,必由奥始;俯仰罄折,拚毋有彻,拚前而退,聚于户内,坐板排之,以叶适己,实帚于箕。」此洒扫之事也。应,《说文》作「??[yìng]」,云:「以言对也。」今通作「应」。散文「应对」无别,对文则「应」是唯诺,不必有言,与「对」专主答辞异也。《内则》云:「在父母之所,有命之,应唯敬对。」《曲礼》云:「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内则》云:「进退周旋慎齐。」凡抠衣趋隅,与夫正立拱手,中规中矩之节,皆幼仪所当习者。子游习于礼乐,以学道为本,而以洒扫、应对、进退为礼仪之末,故讥子夏为失教法。《大戴礼•曾子事父母篇》:「曾子曰:『夫礼,大之由也,不与小之自也。』」又谓「趋翔周旋,俛仰从命」为「未成于弟」,亦此意。《释文》云:「末,本末之末,字或作未,非也。」

    〇注:「但当对宾客修威仪礼节之事。」 〇正义曰:「当对」即「应对」。《尔雅•释诂》:「应,当也。」

    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注〕孔曰:「噫,心不平之声也。」包曰:「言先传业者,必先厌倦。故我门人先教以小事,后将教以大道。」】 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注〕马曰:「言大道与小道殊异,譬如草木,异类区别。言学当以次,君子之道,焉可使诬,言我门人但能洒扫而已?」】 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注〕孔曰:「终始如一,惟圣人耳。」】

    正义曰:君子之道,谓礼乐大道,即子游所谓本也。此当视人所能学,而后传之,故曰:「孰先传焉?孰后倦焉?」倦即诲人不倦之倦。言谁当为先而传之,谁当为后而倦教?皆因弟子学有浅深,故教之亦异。草木区别,即浅深之喻。今子游所讥,则欲以君子之道概传之门人,是诬之也。毛氏奇龄《稽求篇》:「倦即古券字。传与券,皆古印契传信之物。一如教者之与学者两相印契,故借其名曰传曰券。」如毛此说,则倦为券误,亦得备一义也。《汉书•薛宣传》:「宣令薛恭、伊赏换县,移书劳勉之曰:『昔孟公绰优于赵、魏,而不宜滕、薛,故或以德显,或以功举,君子之道,焉可怃也?』」注:「苏林曰:『怃,同也,兼也。』晋灼曰:『怃音诬。』师古曰:『谓行业不同,所守各异。』」此引《论语》作「怃」,当由齐、古异文。《毛诗•巧言传》:「怃,大也。」训大,故有同、兼之义,师古所说从苏解也。晋灼音怃为诬,正谓怃即诬也。焦氏循《补疏》谓:「怃乃诬字叚借。《说文》:『诬,加也。』加与同、兼义近。」其说良然。《汉石经》惟作唯。

    〇注;「言先」至「大道」。 〇正义曰:注以先传必先厌倦,后传则后厌倦,非经旨。

    〇注「言大」至「而已」。 〇正义曰:「草木区别」,喻人学有不同。故注云大道、小道,则指本末言之,本为大道,末为小道也。《华严经音义上》引注云:「区,别也。」疑注有脱文。凡地域谓之区,区以分别,故区即训别。注以诬为欺诬,言教人以所不能,则为诬也。于义亦通。

    〇注:「终始如一,惟圣人耳。」 〇正义曰:《大学》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此大学教人之法,虽圣人亦不外此。然圣道体备,学其本而末已赅,学其末而本不废,故能终始如一。如一者,一贯之谓也。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注〕马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而优则仕。」

    正义曰:古者大夫士,年七十致事,则设教于其乡,大夫为大师,士为少师,是仕而优则学也。学至大成乃仕,是学而优则仕也。

    〇注:「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〇正义曰:《说文》:「优,饶也。饶,余也。」言人从事于所当务而后及其余,不泛骛也,故引学而文说之。此又一义。

    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注〕孔曰:「毁不灭性。」】

    正义曰:《朱子集注》云:「致极其哀,不尚文饰也。杨氏曰:『丧,与其易也宁戚,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之意。』」案:《问丧》云:「故哭泣辟踊,尽哀而止矣。」与此「而止」文法同。夏氏之蓉《丧说》:「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先王制礼,非由天降,非自地出,人情之所不能自已者而已矣。是故衰麻免绖之数,哀之发于容服者也。擗踊哭泣之节,哀之发于声音者也。斩衰唯而不对,齐衰对而不言,大功言而不议,哀之发于言语者也。父母之丧,朝一溢米,莫一溢米。齐衰之丧,不食菜果,大功不食醯酱,小功不饮酒醴,哀之发于饮食者也。父母之丧,居倚庐,寝苫枕块。齐衰之丧,居垩室,哀之发于居处者也。凡此者无他,创巨者其日久,痛深者其愈迟,凡有知...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