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论语正义卷十九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益矣。友便辟,【〔注〕马曰:「便辟,巧辟人之所忌,以求容媚。」】 友善柔【〔注〕马曰:「面柔也。」】 友便佞,损矣。」【〔注〕郑曰:「便,辩也,谓佞而辩。」】

    正义曰:《公羊定四年传》:「朋友相卫。」何休《解诂》:「君臣言朋友者,阖庐本以朋友之道为子胥复雠。孔子曰『益者三友』」云云。据何注,则「三友」、「三乐」皆指人君言。直者能正言极谏,谅者能忠信不欺,多闻者能识政治之要。人君友此三者,皆有益也。「便辟」者,《集注》云:「谓习于威仪。」此但能为容媚,与直相反;「善柔」能为面柔,与谅相反,「便佞」但能口辩,非有学问,与多闻相反。人君友此三者,皆有损也。盖「便辟」是体柔,即所谓「足恭」也。「善柔」是面柔,即所谓「令色」也。「便佞」是口柔,即所谓「巧言」也。《说文》:「谝,便巧言也。从言,扁声。《周书》曰:『??[jié]??善谝言。』《论语》曰:『友谝佞。』」此当出《古论》。

    〇注:「便辟,巧辟人之所忌,以求容媚。」 〇正义曰:「巧辟」者,「辟」与「避」同,谓君忌直言,则讳避不谏也。此义迂曲,于经旨不相应。《释文》音「辟」为「婢亦反」,谓「注亦同」,是误以马注读避为婢亦矣。 卢氏文弨《考证》曰:「《公羊·定四年传疏》云:『便辟谓巧为譬喻。』又云:『今世间有一《论语》,音便辟为便僻者,非郑氏之意,通人所不取矣。』据此,则读『辟』为『譬』,本郑注。马融则读为『避』,与郑义异,故皇本注中作『避』。惠氏云:『马、郑皆读辟为避,误。』」 案:卢校是也。巧为譬喻,已是便佞,郑君此义,未为得也。考文载一本、高丽本经注皆作「便僻」,《后汉·爰延传注》、《太平御览·交友部》引《论语》亦作「僻」,与《公羊疏》所称世闲之音合,而径写经注字作「僻」,此直以义妄改。夫善柔、便佞,皆邪僻之行,则作「便僻」便是浑言无所指称,宜为通人所不取也。《后汉书·佞幸传赞》:「咎在亲便嬖,所任非仁贤,故仲尼箸损者三友。」此又读「便辟」为「便嬖」。《孟子·梁惠王篇》:「为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便嬖是近幸小臣,不得称友,且若辈亦非尽无良,以释此文,未能允也。

    〇注:「面柔也。」 〇正义曰:《尔雅·释训》:「戚施,面柔也。」郑笺《诗·新台》云:「戚施面柔,下人以色。」是其义也。郑此注云:「善柔,夸毗也。」案:《尔雅》:「夸毗,体柔也。」《毛诗·板》云:「无为夸毗。」传云:「夸毗,以体柔人也。」郑此训与马异,马氏是也。《公羊·定四年疏》云:「善柔,谓口柔、面柔、体柔之属。」与马、郑各别。陈氏鳣《古训》疑为郑义,非也。

    〇注:「便,辩也,谓佞而辩。」 〇正义曰:《尔雅·释训》:「诸诸、便便,辨也。」辨、辩字同。何休《公羊解诂》引此文,《释文》云:「辩佞如字,本亦作便佞。」疏云:「辩佞,辩为媚矣。」是陆、徐所见本均用郑义。宋氏翔凤辑郑注校云:「《御览》四百六引此注『便佞也』,文异义同。」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注〕动得礼乐之节。】 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注〕孔曰:「恃尊贵以自恣。」】 乐佚游,【〔注〕王曰:「佚游,出入不节。」】 乐宴乐,损矣。【〔注〕孔曰:「宴乐,沈荒淫渎。三者自损之道。」】

    正义曰:「道人之善」者,道犹说也,若舜隐恶扬善也。「贤友」即直谅多闻是也。「佚游」者,佚犹放也。《释文》云:「佚,本亦作逸。」二字古通用。

    〇注:「动得礼乐之节。」 〇正义曰:礼得其体,乐得其和,动必由之,有制节也。《礼记·玉藻》云:「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征角,左宫羽,趋以采荠,行以肆夏,周还中规,折旋中矩,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郑注:「君子,士已上。」 《大戴记·保傅》云:「行中鸾和,步中采茨,趋中肆夏,所以明有度也。」又云:「天子处位不端,受业不敬,言语不序,声音不中律,进退节度无礼,升降揖攘无容,周旋俯仰视瞻无仪,安顾咳唾趋行不得,色不比顺,隐琴瑟,凡此其属太保之任也。」是言在位者有礼乐之节也。

    〇注:「佚游,出入不节。」 〇正义曰:「出入」犹言往反。《书·皋陶谟》云:「无若丹朱傲,惟慢游是好。」《孟子·梁惠王下》载晏子对景公云:「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是「佚游」为非义也。无逸言「文王不敢盘于游田」,其戒嗣王,无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胥是意也。

    〇注:「宴乐,沈荒淫渎。」 〇正义曰:《说文》云:「宴,安也。」饮食所以安体,故亦曰宴。《汉书·成帝纪》:「帝为太子,其后幸酒乐燕。」「乐宴」作「燕」者,叚借字。《易·象传》:「君子以饮食宴乐。」郑注:「宴,享宴也。」彼是以礼饮食,与此「宴乐」为沈荒淫渎不同。《书·微子》云:「沈酗于酒。」《大雅·抑诗》云:「荒湛于酒。」「湛」与「沈」同。《春秋左氏传》以贪于饮食为饕餮,而晏子亦以饮食若流戒齐景公。古人燕饮,非时不举,非有故不特杀,不欲以口腹之欲败乃度也。「淫渎」谓淫于女色,注是推广言之。《史记·乐书》:「宋音燕女溺志。」《集解》引王肃曰:「燕,欢悦也。」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注〕孔曰:「愆,过也。」】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注〕郑曰:「躁,不安静。」】 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注〕孔曰:「隐匿不尽情实。」】 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注〕周曰:「未见君子颜色所趣向,而便逆先意语者,犹瞽也。」】

    正义曰:「言及之而不言」,皇本无「而」字。《韩诗外传》曰:「未可与言而言谓之瞽,可与之言而不与之言谓之隐。君子不瞽言,谨慎其序。」略本《论语》此文。《集注》引尹氏焞[tūn]曰:「时然后言,则无三者之过。」

    〇注:「愆,过也。」 〇正义曰:《尔雅·释言》:「諐[qiān],过也。」《说文》;「愆,过也。諐,籀文。」

    〇注:「躁,不安静。」 〇正义曰:《说文》:「躁,疾也。」躁即趮字。考工记:「羽丰则迟,杀则趮。」趮与迟对文,亦训疾。人性疾则不安静。《释名·释言语》云「躁,燥也,物燥乃动而飞扬也。」是也。《释文》引注更云:「鲁读躁为傲,今从古。」卢氏考证曰:「未及言而先自言之,是以己所知者,傲人之不知也。」此则鲁义,与古不同。《荀子·劝学篇》:「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颜色而言谓之瞽。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盐铁论·孝养篇》:「言不及而言者,傲也。」并用鲁论作「傲」。陈氏鳣曰:「系辞传云『躁人之辞多』,故郑从古作躁。」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鬬;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注〕孔曰:「得,贪得。」】

    正义曰:《说文》云:「??,警也。从廾持戈,以戒不虞。」又云:「壮,大也。」《尔雅·释诂》同。《曲礼》云:「三十曰壮。」「鬬」犹争也。《说文》:「斗,两士相对,兵杖在后,象斗之形。鬬,遇也。从斗,斲[zhuó]声。二字义微别,今经典通作「鬬」。 《释文》:「得,或作德,非。」翟氏灏《考异》:「《淮南·诠言训》:『凡人之性,少则猖狂,壮则彊暴,老则好利。』本此章。」张栻《论语解》:「人有血气,则役于血气,血气有始终盛衰之不同,则其所役亦随而异。夫血气未定,则动而好色;血气方刚,则锐而好鬬;血气既衰,则歉而志得。凡民皆然,为其所役者也。于此而知戒,则义理存;义理存,则不为其所役矣。」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注〕顺吉逆凶,天之命也。大人即圣人,与天地合其德。】 畏圣人之言。【〔注〕深远不可易知测,圣人之言也。】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人人,侮圣人之言。」【〔注〕恢疏,故不知畏。直而不肆,故狎之。不可小知,故侮之。】

    正义曰:「天命」,兼德命、禄命言。知己之命原于天.则修其德命,而仁义之道无或失。安于禄命,而吉凶顺逆必修身以俟之,妄为希冀者非,委心任运者亦非也。且得位,则行义以达其道,不得位,亦必隐居以求其志。此方是天地生人,降厥德于我躬之意。故惟君子能知天命而畏之也。其畏之者、恐己之德有未至,无以成己成物,有负于天耳。郑注:「大人,谓天子诸侯为政教者。」言天子诸侯能为政教,是为贤德之君。程氏廷祚说:「大人,谓当时之天子诸侯也。天子有天下,建立诸侯,与之分而治之。君子之畏之者,岂为其崇高富贵哉?位曰天位,事曰天职,则皆天命之所在也。故进退必以礼,匡谏必以正,所谓『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也。小人之于大人,效奔走之恭,极逢迎之巧,而日导之以非,所谓『是何足与言仁义,则狎之甚』也。」程氏此说,指当时天子诸侯,不必是贤德之君,与郑微异,均得通也。朱氏彬《经传考证》:「大人,以位言。」引「礼运『大人世及以为礼』,郑注『大人谓诸侯』,可证郑说。」又引「《士相见礼》『与大人言,言事君』,郑注:『大人,卿大夫也。』昭十八年《左传》:『闵子马曰:「夫必多有是说,而后及其大人。大人患失而惑。」』杜注:『大人,在位者。』」此解「大人」兼及卿大夫,亦郑义之引伸也。是故「畏天命」,则戒谨恐惧,必致其修己安人、安百姓之学。「畏大人」,则秉礼怀刑,必无有干犯其长上者。「畏圣人之言」,则古训是式,必无有敢蔑弃先王之典者。郑注云:「狎,惯忽也。」孔颖达《书疏》谓惯见而忽之,是谓小人狎侮其君上,不加敬也。《广雅·释诂》:「侮,轻也,偒[tǎng]也。」《汉书·外戚中山卫姬传》:「不畏天命,?圣人言。」师古曰:「?[wǔ],古侮字。」案:《说文》「侮」下云:「?,古文从母。」《外戚传》所引,当出《古论》。

    〇注「顺吉」至「其德」。 〇正义曰:《易·文言传》:「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尸子》曰:「从道必吉,反道必凶,如影如响。」即此注义。《春秋繁露·郊语篇》引此文解之云:「以此见天之不可不畏敬,犹主上之不可不谨事。不谨事主,其祸来至显;不畏敬天,其殃来至暗。暗者不见,其端若自然也。由是观之,天殃与上罸所以别者,暗与显耳。孔子同之,俱言可畏也。」又《顺命篇》说此文云:「其祭社稷、宗庙、山川、鬼神,不以其道,无灾无害。至于祭天不享,其卜不从,使其牛口伤,鼷鼠食其角,或言食牛,或言食而死,或食而生,或不食而自死,或改卜而牛死,或卜而食其角。过有深浅厚薄,而灾有简甚,不可不察也。以此见其可畏。专诛绝者,其唯天乎?臣杀君,子杀父,三十有余,诸其贱者则损。以此观之,可畏者,其唯天命大人乎?亡国五十有余,皆不事畏者也,况不畏大人,专诛之君之灭者,何日之有哉?」案:董氏言天命,专主祸福,必《论语》家旧说,故此注同之。又董氏解「大人」为君上,与郑注同。此注以「大人」为即圣人者,《孟子》云:「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是「大人」即圣人。《易·文言传》:「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此注所本。中庸云:「仲尼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复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是圣人与天地合德也。陈氏鳣《古训》:「何解『大人』即圣人,则与下『圣人之言』相复,是二畏矣。」故今不从之也。

    〇注:「深远不可易知测,圣人之言也。」 〇正义曰:《繁露·郊语篇》云:「天地神明之心,与人事成败之真,固莫之能见也,惟圣人能见之。圣人者,见人之所不见者也,故圣人之言亦可畏也。」又《顺命篇》云:「鲁宣违圣人之言,变古易常,而灾立至。圣人之言可不慎?」董氏之旨,亦主祸福。此注则以圣言深远,难可知测,或虑德暗,易获罪圣言也。与繁露旨意当同。

    〇注「恢疎」至「侮之」。 〇正义曰:邢疏云:「案《老子·德经》云:『天网恢恢,疎而不失。』言天之网罗,恢恢疎远,刑淫赏善,不失毫分也。」案:天道难测,故于报施有迟速显暗之异,小人不明此理,故不畏也。肆,倨肆也。言大人正直,而无所肆傲于人,故小人狎之。《左·襄二十九年传》:「直而不倨。」杜注:「倨,傲。」意略同。「小知」者,小有所知也。小人不知圣言,故曰「不可小知」。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注〕孔曰:「困谓有所不通。」】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正义曰:上、次、又次,皆言人资质之殊,非谓其知有浅深也。中庸云:「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郑注:「困而知之,谓长而见礼义之事,己临之而有不足,乃始学而知之。」《中庸》又云:「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彊。」此言困学之事,当百致其功也。若使困而不学,则蠢然罔觉,斯为材质之最下者,不得为士类矣。

    〇注:「困谓有所不通。」 〇正义曰:不通者,言心有所隔塞也。《广雅·释诂》:「困,穷也。」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正义曰:孙氏奇逢近指:「九思,皆思诚者之事。」案:《孟子》云:「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君子严于所思,而约之有此九端。盖凡言行,莫能外是矣。 《说文》:「聪,察也。」色谓颜色,貌谓礼容。《尚书·洪范》:「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从谓顺乎理。此文言「忠」,忠者诚实之谓,诚实则顺理可知。《释文》:「难,乃旦反。」皇疏云:「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是谓难也。」案:《后汉·吴祐传》:「孝子忿必思难,动不累亲。」与皇疏合。《大戴礼·曾子立事》云:「忿怒思患。」患、难义同。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注〕孔曰:「探汤,喻去恶疾。」】 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正义曰:「如不及」,如己所不及也。《文子·上德篇》:「文王见善如不及。」《孟子》云:「文王望道而未之见。」言文王如未之见也,亦如不及之意。「探汤」者,以手探热,易致伤害也。《尔雅·释诂》:「探,取也。」郭注:「探者,摸取也。」《说文》:「汤,热水也。」《孟子》:「冬日则饮汤。」《列子》汤问篇:「日初出,则沧沧凉凉;及日中,如探汤。」亦以「探汤」喻热。《大戴礼·曾子立事》云:「见善恐不得与焉。见不善者,恐其及己也。」卢辩注引此文,明「探汤」即「恐其及己」之意。 「闻其语」,皆谓古语。隐居求志,行义达道,若伊尹耕莘,而乐尧、舜之道,及汤三聘而行其君臣之义,以达其所守之道者也。春秋之末,贤人多隐,故长沮、桀溺、接舆、丈人,皆洁己自高,不复求其所志。夫子「未见」之叹,正缘于此。然夫子处无道之世,周游诸侯,栖栖不已。而又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隐者,即此隐居求志之谓,非如隐而果于忘世也。《孟子》云:「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与比语义正同。程氏瑶田《论学小记》:「隐居以求其志,求其所达之道也。当其求时,犹未及行,故谓之志。行义以达其道,行其所求之志也。及其行时,不止于求,故谓之道。志与道.通一无二,故曰:士何事?曰尚志。」案:《后汉书·逸民列传序》引此文,李贤注云:「求志谓长沮、桀溺。」如其说,则夫子固见其人矣。

    〇注:「探汤,喻去恶疾。」 〇正义曰:毛氏奇龄《賸言》:「案《扁鹊传》『汤液醴洒』,所以治病者,故以探汤、去疾为却恶之喻。」今案:《汉书·楚元王传》向上封事曰:「『见不善如探汤。』今二府奏佞讇不当在位,历年而不去。」颜师古注:「探汤,言其除难无所避也。」与去疾义同。或《论语》旧说如此,伪孔袭其义也。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注〕孔曰:「千驷,四千匹。」】 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注〕马曰:「首阳山在河东蒲阪县,华山之北,河曲之中。」】 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注〕王曰:「此所谓以德为称。」】

    正义曰:此章亦孔子语。陈祥道《礼书》云:「诸侯六闲,卫文公之騋牝三千,齐景公之有马千驷。三千则近于天子十二闲之数,而千驷又过之,是皆僭侈而违礼者也。」阎氏若璩《释地又续》引郝敬说,并申之云:「千驷,盖指公马之畜于官者,非国马之散在民间者也。《周礼·校人》:『天子十有二闲。』良马十闲,二千一百六十匹,驽马二闲,千二百九十六匹,共三千四百五十六匹。降而诸侯六闲,犹千二百九十六匹。皆所以给公用,备赐予也。齐景公时,地大于王畿,性又惟狗马是好,故畜多如是。至出自民间,则《说苑》所称『长毂三千乘』,是非此数也。」 樊氏廷枚《释地补》:「《汉书·梅福传》:『虽有景公之位,伏枥千驷,臣不贪也。』伏枥,正与韦昭国语注『系马,良马在闲,非放牧者』同义。」包氏慎言《温故录》:「《后汉书·济南王康传》:『康多殖货财大修宫室,厩马千二百匹,奢侈恣欲,游观无度。何敞上疏谏曰:「诸侯之义,节谦制度,然后能保其社稷,和其民人。楚作章华以凶,吴兴姑苏而灭。景公千驷,民无称焉。」』依何敞疏,则『千驷』当指公厩之马。盖僭侈之事,民无德而称者;言民无所知其德称说之也。」皇本作「民无得称焉」。 阮氏元《校勘记》云:「德、得虽通,此处自当作德。王注、邢疏皆以斯字即指德言,若改为得,颇乖文义。」今案:皇疏云:「生时无德而多马。」又云:「言多马而无德。」是皇本亦作「德」。今字作「得」,当出异域所改。 《说文》云:「饿,饥也。」《淮南·说山训注》:「饿,困乏也。」《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栗,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曰云云,遂饿死于首阳山。」此其事也。钱氏可选《补阙疑》:「夷、齐不食周粟,非绝粒不食也。古人禄皆以粟,如原思辞粟是也。饿而食薇者,粟或不足,有时,采薇以充之,未必止食薇也。《秦记》谓其『食薇三年,颜色不改』,诞矣。」案:《汉书·王贡两龚鲍传》:「昔武王伐纣,迁九鼎于雒邑。伯夷、叔齐薄之,饿于首阳,不食其禄。」亦谓因不仕周食禄,故致饿也。「其斯之谓与」句,上当有脱文。注以「斯」指「德」,亦是因文解之。蔡节《论语集说》牵合上章,而谓「见善矣,又若不及见之也,见不善矣,犹未免于尝试之,此指齐景公」。「隐居」二句为指夷、齐,殊为穿凿。张拭《论语解》、孔广森《经学卮言》并以「隐居求志,行义达道」,证合夷、齐,而于「见善」、「见不善」二句略而不言,则亦《集说》之傅会矣。

    〇注「首阳」至「之中」。 〇正义曰:《汉地理志》:「河东郡蒲反有尧山、首山祠,雷首山在南。」司马彪《郡国志》:「河东郡蒲阪有雷首山。」刘昭《注补》引《论语》此文并马注说之。首山、首阳、雷首,三名实一地。「反」与「坂」同。华山即太华,在蒲坂西南,大河之南。盖河由壶口之西循山麓南行,至太华乃折而东,雷首山适当其北,故曰「华山之北,河曲之中」也。《太平寰宇记》引《论语》郑康成注:「首阳山在河中蒲坂城南,今阳区山,俗号为首阳山。」知郑此文亦有注,与马义同。《唐诗·采苓》云:「采苓采苓,首阳之巅。」首阳之名,确见此《诗》。其序言:「刺晋献公好听谗言。」谗言即指骊姬。当时太子申生被诬以死,骊姬复谮公子重耳、夷吾,曰:「二公子皆知之。」于是重耳奔蒲,夷吾奔屈。献公复命寺人披伐蒲,故其《诗》言「舍旃[zhān]舍旃」,劝公勿信谗言,致伐之也。重言「舍旃」者,非一之辞。《晋语》:「重耳处蒲城。」韦昭解:「蒲,今蒲坂。」是首阳在蒲坂,即是雷首,有明征矣。金氏鹗求古录亦据《诗》「首阳」,以为即夷、齐之所居,其说诚是。而以首阳为在晋都平阳之西,则全无所据。揆其意,徒以采苓是晋《诗》,首阳应在晋都左右,不知献公时疆域甚广,所谓「河外列城五」者,其地即在蒲坂大河之西。蒲是晋邑,得举其境内之山,岂必斤斤于晋都左右求首阳之所在邪?《庄子·让王》云:「夷、齐北至于首阳之山,遂饿而死。」所谓北至者,盖夷、齐自孟津谏武王伐纣后,遂由孟津西北至首阳也。庄子大略言之,故祇称「北至」矣。大戴记曾子制言中:「昔者伯夷、叔齐死于沟、浍之间。」又云:「夫二子者,居河、济之间。」孔氏广森《补注》:「首阳山在蒲坂、河曲中,其南王屋,济水所出,故云河济之间。」孔氏释首阳,即本马、郑也。金氏亦知平阳不在河、济之闲,因谓「二子先居河、济间,后乃隐首阳,河、济间即孟津。夷、齐谏武王时居此。」此则彊文成义,不可为典要矣。至许慎《说文》谓首阳在辽西,曹大家[dài gū]注《幽通赋》谓在陇西,高诱注《吕氏春秋·有始览》谓在洛阳东北,司马贞《史记索隐》谓在歧山之西,皆非是。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注〕马曰:「以为伯鱼,孔子之子,所闻当有异。」】 对曰:「未也。尝独立,【〔注〕孔曰:「独立谓孔子。」】 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正义曰:「异闻」者,谓有异教独闻之也。称「鲤」者,将述对父之语,若当父前,子自称名也。「趋而过庭」者,礼,臣行过君前,子行过父前,皆当徐趋,所以为敬也。过庭谓东西径过也。王通《中说·立命篇》引姚义曰:「夫教之以诗,则出辞气斯远暴慢矣。约之以礼,则动容貌斯立威严矣。」义与此章相发。《说苑·建本篇》:「孔子曰:『鲤,君子不可以不学;见人不可以不饰。不饰则无根,无根则失理,失理则不忠,不忠则失礼,失礼则不立。』」《说苑》所述,疑即过庭学礼之训,而文校详。「闻斯二者」,伯鱼自明所闻如此,未有异也。「远其子」者,司马光《家范》引此文说云:「远者,非疏远之谓也,谓其进见有时,接遇有礼,不朝夕嘻嘻相亵狎也。」案:古者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所以别嫌疑,厚尊敬也。一过庭须臾之顷,而学诗学礼,教以义方,所谓「家人有严君」者,是之谓远。《白虎通·五行篇》云:「君子远子近孙。」此其义也。皇本「不学诗无以言」,「不」上有「曰」字,「言」下有「也」字,「二者」下有「矣」字。

    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注〕孔曰:「小君,君夫人之称。对异邦谦,故曰寡小君。当此之时,诸侯嫡妾不正,称号不审,故孔子正言其礼也。」】

    正义曰:《曲礼》:「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公羊·隐二年传》:「女在其国称女,在涂称妇,入国称夫人。」明夫人为君所称也。《白虎通》嫁娶篇:「国君之妻,称之曰夫人何?明当扶进夫人,谓非妾也,国人尊之,故称君夫人也。自称小童者,谦也,言己智能寡少,如童蒙也。」《曲礼》:「夫人自称于其君曰小童。」注云:「小童,若云未成人也。」唐石经「称诸异邦」,「诸」误「谓」。皇本「亦曰君夫人」下有「也」字。

    〇注「小君」至「礼也」。 〇正义曰:「小君」者,比于君为小也。《春秋》书「葬我小君」,是小君即君夫人之称,于本国称「小君」,于异邦称「寡小君」。犹称其君于本国曰「君」,于异邦曰「寡君」也。《白虎通》云:「《论语》曰:『国君之妻,国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谓聘问兄弟之国,及臣于他国称之,谦之辞也。」白虎诸儒,以「称诸异邦」为国人所称,当是《论语》家旧义。故伪孔此注,亦以「寡小君」为邦人谦称也。《曲礼》:「夫人自称于诸侯曰寡小君。」注云:「谓飨来朝诸侯之时。」彼文以「寡小君」为夫人自称于异邦诸侯,与《论语》言寡小君为邦人所称异。孙氏奇逢《近指》引郝敬说:「称诸异邦,如大夫士出使他邦致辞之类,非夫人自称也。夫人无越国,亦无有自称为君者。《曲礼》谓『夫人自称于诸侯曰寡小君』,误也。」此说足正从来传注之误。李氏光地《劄记》:「下两句皆以邦人之称言。君尊之,则邦人尊之,故称于本国者耦君,以重君命也。夫人自小,则邦人小之,故称于异邦者不敢夷君,以顺夫人意也。」胡氏培翚《研六室杂箸》:「此节惟『小童』句系夫人自称,余皆他人称谓之辞。『称诸异邦』亦是邦人称之。《杂记》:『夫人薨,赴于他国曰寡小君。』此其确证也。《聘礼》:『夫人使下大夫韦弁归礼。』注云:『致辞当称寡小君。』又《聘礼》记:『君以社稷故,在寡小君。』注云:『此赞拜夫人聘享辞。』明『寡小君』是臣下对他邦人释辞之称,非夫人自称审矣。俗解因《曲礼》有『自称于诸侯曰寡小君』之文,遂指为夫人自称。然则云『寡小君不禄』,亦可为夫人自称乎?《曲礼》当属记者之误。孔疏谓『古者诸侯相飨,夫人亦出,故得自称』。考之礼,飨食,主宾皆有摈赞传辞,亦无夫人对他国君自称之礼。内宰:『凡宾客之祼[guàn]、献、瑶爵皆赞。』是其证。况《论语》无『自』字,与记文本异。考古者当据《论语》以订《曲礼》之非,不当因《曲礼》而滋《论语》之误。」案:孙氏诸说皆精审,足以证明此注矣。云「嫡妾不正」者,《诗·江有泛释文》:「嫡,正夫人也。」《白虎通·嫁娶篇》:「妾者,接也,以时接见也。」嫡尊得称夫人,妾即娣媵之属,卑不得称夫人。春秋时,嫡妾之礼不正,多以妾为夫人。故《左传》言鲁文公有二妃,齐桓公有三夫人,郑文公有夫人芈[mǐ]氏、江氏,宋平公纳其御,步马者称「君夫人」,及左师受馈,亦改命曰「君夫人」。是当时妾称夫人也。刘氏逢禄述何篇曰:「《春秋》正适妾之名,仲子、成风以天王、太庙、异邦正之,不得称夫人也。则妾子为君,皆系于子,君称之曰母,自称曰先君之妾,邦人称之曰君母,称诸异邦曰寡君之母,异邦人称之亦曰『君之母』而已。『母以子贵』,《公羊氏》之驳言也,以《谷梁》为正。」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