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论语正义卷八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大悉备,未可遽学之也。及晚年赞《易》既竟,复述从前「叚我数年」之言,故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若是」者,竟事之辞。言惟假年,乃彬彬也。《世家》与《论语》所述,不在一时,解者多失之。 姚氏配中《周易学》云:「文王爻辞,惟九三言人事,《传》则言行、言学、言进修,无在非学也。《象》曰:『君子以自强不息』。子盖三致意焉。子曰:『五十以学《易》』,而于每卦《象》《传》必曰『以』。『以』者,学之谓也。」又曰:「学《易》,学为圣也,非徒趋吉避凶已也。有天地即有《易》,既作《易》,而天地之道着,天下之理得,圣之所以为圣,求诸《易》而可知矣。」案:「学《易》可以无大过」者,《易》之道,皆主中行,主变通,故学之而可与适道,可与立权也。《系辞传》云「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也。」夫子圣德,既学《易》,当无小疵。无过可补,而云「可无大过」者,谦言不敢自承无过也。《释文》云:「学《易》如字,鲁读易为亦,今从古。」此出郑注。惠氏栋《九经古义》:「《外黄令高彪碑》:『恬虚守约,五十以??。』此从《鲁论》,『亦』字连下读也。」案:鲁读不谓学《易》,与世家不合,故郑从《古论》。戴氏望《论语注》:「加当言假,假之方暇。时子尚周流四方,故言『暇我数年』也。『五十』者,天地之数。大衍所从生,用五用十以学《易》,谓错综变化以求之也。《易说》曰:『《易》一阴一阳,合而为十五之谓道。』阳变七之九,阴变八之六,亦合于十五,则彖变之数若一。阳动而进变七之九,象其气之息也。阴动而退变八之六,象其气之消也。故大一取其数以行九宫,四正四维皆合于十五,五音,六律,七宿由引作焉。《大过》于消息为十月卦,阳伏阴中,上下皆阴,故杂卦曰『大过,颠也。』颠则阳息,万物死。圣人使阳升阴降,由《复》出《震》,自《临》而《泰》,盈《干》生《井》,终《既济》,定六位,正王度,见可不遇大过之世也。」此以『五十』皆《易》数,亦备一义。

    ○注:「《易》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正义曰:「穷理」者,致知格物之学。「尽性」者,成己成物之学。「至命」,则所以尽人事而达天道也。

    子所雅言,【〔注〕孔曰:「雅言,正言也。」】 诗、书、执礼,皆雅言也。【〔注〕郑曰:「读先王典法,必正言其音,然后义全,故不可有所讳。礼不诵,故言执。」】

    正义曰:此承上章「学《易》」之言而类记之。「所」字,即指《易》言。乃不独《易》也,若《诗》、《书》、执礼,皆雅言也。此略本焦氏循《补疏》说。不及乐者,方氏观旭《偶记》谓「乐在《诗》、礼之中」是也。

    ○注:「读先」至「言执」。 ○正义曰:《诗》、《书》,皆先王典法之所在,故读之必正言其音,郑以「雅」训「正」,故伪孔本之。先从叔丹徒君《骈枝》曰:「夫子生长于鲁,不能不鲁语。惟诵《诗》、读《书》、执礼必正言其音,所以重先王之训典,谨末学之流失。」又云:「昔者,周公着《尔雅》一篇,以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刘熙《释名》曰:『尔,昵也;昵,近也。雅,义也;义,正也。』五方之音不同,皆以近正为主也。上古圣人,正名百物,以显法象,别品类,统人情,壹道术,名定而实辨,言协而志通。其后事为踵起,象数滋生,积渐增加,随时迁变,王者就一世之所宜,而斟酌损益之,以为宪法,所谓雅也。然而五方之俗不能彊同,或意同而言异,或言同而声异,综集谣俗,释以雅言,比物连类,使相附近,故曰《尔雅》。《诗》之有《风》、《雅》也亦然。王都之音最正,故以《雅》名;列国之音不尽正,故以《风》名。王之所以抚邦国诸侯者,七岁属象胥论言语,协辞命,九岁属瞽史谕书名,听声音,正于王朝,达于诸侯之国,是谓雅言。雅之为言夏也。孙卿《荣辰篇》云:『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是非知能材性然也,是注错习俗之节异也。』又《儒效篇》云:『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然则『雅』与『夏』古字通。」谨案:《骈枝》发明郑义至为确矣。周室西都,当以西都音为正。平王东迁,下同列国,不能以其音正乎天下,故降而称风。而西都之雅音,固未尽废也。夫子凡读《易》及《诗》、《书》、执礼,皆用雅言,然后辞义明达,故郑以为义全也。后世人作诗用官韵,又居官临民,必说官话,即雅言矣。《曲礼》云:「《诗》、《书》不讳,临文不讳。」注云:「为其失事正。」郑以「不讳」亦雅言之一端,故举以明之。「礼不诵,故言执」者,礼亦有读,但此执礼是在行事时,故言「不诵」也。《困学记闻》引叶梦得曰:「盖古者谓持《礼》、《书》以治人者,皆曰执。《周官·太史》大祭祀,宿之日,读《礼书》;祭之日,执书以次位常;凡射事,执其礼事。」《论语骈枝》曰:「执,犹掌也。执礼,谓诏相礼事。《文王世子》曰:『秋学礼,执礼者诏之。』《杂记》曰:『女虽未许嫁,年二十而笄,礼之,妇人执其礼。』」诸文皆言「执礼」,与此经同。翟氏灏《考异》云:「古者学礼行礼,皆有诏赞者为之宣唱校呼,使无失错。若今之赞礼官,其书若今之仪注,于此而不正其言,恐事亦失正也。」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注〕孔曰:「叶公名诸梁,楚大夫,食采于叶,僭称公。不对者,未知所以答。」】

    正义曰:「发愤忘食」者,谓好学不厌,几忘食也。「乐以忘忧」者,谓乐道不忧贫也。「不知老之将至」者,言忘身之老,自彊不息也。《荀子劝学篇》:「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是夫子忘老之意也。《孔子世家》言「齐景公卒之明年,孔子自蔡如叶。叶公问政」云云,「他日问孔子于子路」云云。计夫子时年六十三、四岁,故称老矣。又《世家》「其为人也」句下有「学道不倦,诲人不厌」二句。皇本「至」下有「也」字。

    ○注:「叶公」至「以答」。 ○正义曰:《左·定五年传》:「叶公诸梁之弟后臧从其母于吴。」《哀·十六年传》称沈诸梁,《庄子释文》云:「姓沈,名诸梁,字子高」。杜预《左·宣三年传注》:「叶,楚地,今南阳叶县。」其故城距今县治二十里。据《左传》叶公是县尹,非食采之邑。故郑注《礼缁衣》云「叶公,楚县公」是也。《乡饮酒礼注》:「大国有孤四命,谓之公。」《士丧礼注》:「公,大国之孤四命也。」若然,则诸侯臣得称公,故《左传》有邢公、棠公、商成公、白公。此叶公亦是四命之孤,非因僭称也。然高诱注《吕览察微篇》、《淮南·览冥训》并云:「楚僭称王,其守邑大夫皆称公。」则以公为僭称,汉儒已有是说,不始于伪孔矣。「未知所以答」者,子路以己之知不足知圣人也。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注〕郑曰:「言此者,劝人学。」】

    正义曰:敏,勉也,言黾勉以求之也。说本朱氏彬《经传考证》。皇本「敏」下有「而」字。

    ○注:「言此者,劝人学。」 ○正义曰:生知者,不待学而能知也。夫子亦是生知,特以生知为上,谦不敢居,且恐学者自恃聪质,将懈于学,故但以学知自承,且以劝勉人也。

    子不语怪、力、乱、神。【〔注〕王曰:「怪,怪异也。力,谓若奡荡舟、乌获举千钧之属。乱,谓臣弑君、子弑父。神谓鬼神之事。或无益于教化,或所不忍言。」】

    正义曰:「不语」,谓不称道之也。《大戴礼·曾子立事篇》:「君子乱言而弗殖,神言弗致也。」即此义。

    ○注:「怪怪」至「忍言」。 ○正义曰:《说文》云:「怪,异也。」此常训。《书传》言夫子辨木、石、水、土诸怪,及防风氏骨节专车之属,皆是因人问答之非,自为语之也。至日食、地震、山崩之类,皆是灾变,与怪不同,故《春秋》纪之独详。欲以深戒人君,当修德力政,不讳言之矣。「奡荡舟」,《宪问篇》文,说具彼疏。「乌获」见《孟子·告子下》赵岐注:「古之有力人也,能移举千钧。」《左·宣十五年传》:「民反德为乱,乱莫大于弑父与君。」故举以释之。皇疏「云『无益于教化』者,解不言怪、力、神三事也。云『或所不忍言』者,解不言乱事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注〕言我三人行,本无贤愚,择善从之,不善改之,故无常师。】

    正义曰:「三人」者,众辞也。「行」者,行于道路也。钱氏坫《后录》:「《左传》子产曰:『其所善者,吾者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与此文同义。案:如钱说,是善与不善,谓人以我为善不善也。我并彼为三人,若彼二人以我为善,我则从之;二人以我为不善,我则改之。是彼二人皆为吾师。《书·洪范》云:「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此之谓也。皇疏引王朗曰:「于时道消俗薄,鲜能崇贤尚胜,故托斯言以厉之。夫三人之行,犹或有师,况四海之内,何求而不应哉?」《释文》:「我三人行,一本无『我』字。必得我师焉,本或作『必有』。」《唐石经》及皇本、高丽本《攷文》据古本,足利本「三」上并有「我」字。「有」作「得」,与《释文》本合。冯氏登府《异文考证》:「案何注、邢疏并云『言我三人行』,《谷梁范注》亦云『我三人行』,至『有』作『得』,《史记·世家》亦如此。」

    ○注:「言我」至「常师」。 ○正义曰:注似以「行」为「言行」之行。三人之行,本无贤愚,其有善有不善者,皆随事所见,择而从之、改之,非谓一人善,一人不善也。既从其善,即是我师,于义亦可通也。下篇子贡曰:「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注〕包曰:「桓魋,宋司马。天生德者,谓授我以圣性,德合天地,吉无不利,故曰其如予何。」】

    正义曰:《书·召诰》云:「今天其命哲。」是人之知愚皆天所生,夫子五十知天命,知己有德,为天所命,故此复言「天生德于予」也。《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去卫过曹,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于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是此语为夫子答弟子之辞。《世家》云:「是岁,鲁定公卒。」为定十五年。又云:「孔子遂至陈,主于司城贞子家。」《宋世家》则以孔子过宋在宋景二十五年,当鲁哀三年。《陈世家》及《十二诸侯年表》又以孔子至陈在湣公六年,当鲁定十四年。传闻异辞,未知孰是。

    ○注:「桓魋」至「予何」。 ○正义曰:桓魋,即向魋。称桓者,向是桓族也。「圣性」者,孟子以尧舜为性之言,性成自然也。夫子圣性,是天所授,虽遭困阨,无损圣德。故曰「吉无不利」也。此夫子据天道福善之理。解弟子忧惧之意,若微服而过,则又知命所宜然矣。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注〕包曰:「二三子谓诸弟子。圣人知广道深,弟子学之不能及,以为有所隐匿,故解之我所为无不与尔共之者,是丘之心。」】

    正义曰:《学记》云:「教人不尽其材。」注谓师有所隐也。夫子以身教,不专以言教,故弟子疑有所隐也。「行」者,谓所行事也。「与」犹示也,教也。下篇《予欲无言章》义同。赵氏佑《温故录》:「『乎尔』与《诗》之『俟我于着乎而』,《孟子》『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俱齐鲁语辞。」皇本作「以我为隐子乎」,又「吾无」下有「所」字。

    ○注:「圣人」至「之心」。 ○正义曰:圣人知广道深,弟子学之,既不能及,故夫子亦不教之。所谓「中人以下,不可语上」也。乃弟子则疑夫子有所隐匿,故夫子复以「无隐」解之,明我之心,凡所为学,无不欲与二三子共之,但二三子未能几此耳,疑我为隐,不亦过乎。注此义亦通。「隐匿」者,《尔雅·释诂》:「隐匿,微也。」《说文》:「隐,蔽也。」与乚同。「乚,匿也。象??[qì]曲隐蔽形,读若隐。」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注〕四者有形质,可举以教。】

    正义曰:「文」谓诗、书、礼、乐,凡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皆文之教也。「行」谓躬行也。中以尽心曰忠,恒有诸己曰信。人必忠信,而后可致知力行,故曰忠信之人,可以学礼。此四者,皆教成人之法,与教弟子先行后学文不同。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注〕疾世无明君。】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注〕孔曰:「难可名之为有常。」】

    正义曰:《大戴礼记·五义篇》:「所谓圣人者,知通乎大道,应变而不穷,能测万物之情性者也。」是言圣人无所不通,能成己成物也。《礼记·哀公篇》:「子曰『君子者,人之成名也。』」《韩诗外传》:「言行多当,未安愉也;知虑多当,未周密也。是笃厚君子,未及圣人也。」此圣人君子之分也。「善人」者,下篇夫子答子张言善人之道:「不践迹,亦不入于室。」「入室」者,入圣人之室。言践迹,然后入室,是善人为圣人之次也。「有恒者」,有常也。《易·象传》:「雷风恒,君子以立不易方。」非有恒,无以为君子,即无由为善人,故有恒为学者始基也。两加「子曰」者,言非一时也。「虚」者,《续汉·五行志》:「虚,空名也。」「盈」者,《说文》云「满也。」「泰」者,《易·序卦传》「通也。」亡、有、虚、盈、约、泰,以浅深取义。李氏光地《箚记》说:「有恒,是笃实之人。若不笃实则虚夸,虚夸之人,必不能有常心而久于事。《易》曰『浚恒之凶,以求深也。』始而求深,在贤者尚有进锐,退速之过,况其下者乎?夫子有川上之叹,而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为其德至实,不舍昼夜,盈科后进也。故学者始但求小德,得一善,则拳拳服膺如水,虽未出中而涓涓不息也。终则其中未大有若无,实若虚,如水之既平而终不盈也。惟如是,是以能常德行而习教事,久于其道,而忽不知人于圣贤之域,此夫子之思有恒意也。」案:《中庸》云:「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是有恒,故能暗然而日章。小人是无恒,故虽的然而日亡。的然,即亡而为有诸象也。《宋石经》避讳「恒」作「常」。《释文》云:「亡如字,此旧为别章,今宜与前章合。」案:皇本正与前章合,不为别章,或如卢氏文弨《考证》,谓《释文》所云为后人校语也。

    ○注:「疾世无明君。」 ○正义曰:注以圣人、君子、善人有恒,皆指当时天子、诸侯言之,所谓「上无明天子,下无贤方伯」也。

    ○注:「难可名之为有常。」 ○正义曰:《尔雅·释诂》:「恒,常也。」《说文》:「恒,心之常也。」《易·彖传》:「恒久也。」久、常,义同。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注〕孔曰:「钓者,一竿钓。纲者,为大网。以横绝流。以缴系钓罗属着纲。弋,缴射也。宿,宿鸟。」】

    正义曰:《御览》八百三十四引郑注云:「纲谓为大索横流属钓。」案:《说文》:「纲,维纮绳也。」《考工记》注:「纲,连侯绳也。」皇疏云:「作大纲横遮于广水,而罗列多钩,着之以取鱼也。」即郑义也。王氏引之《经义述闻》谓「纲」为「网」譌,此不解纲制;欲改经字也。《释文》:「纲音刚,郑本同。」「纲」字本可不音,陆氏之意,亦恐后人误作网矣。物茂卿《论语征》云:「天子诸侯为祭及宾客则狩,岂无虞人之供,而躬自为之,所以敬也。狩之事大,而非士所得为,故为祭及宾客则钓弋,盖在礼所必然焉。古者贵礼不贵财,不欲必获。故在天子诸侯则三驱,在士则不纲不射宿。」

    ○注:「钓者」至「宿鸟」。 ○正义曰:《说文》:「钓,钩鱼也。」以钩取鱼谓之钓,故钓亦名钩。《广雅·释器》:「钓,钩也。」是也。钩以细铁丝为之,以缴繋于竹竿之首,《诗》云:「籊籊竹竿,以钓于淇」是也。注言「一竿钓」者,对大纲有多钩言之。「繋钓」当作「繋钩」。《文选·西征赋》注引此注正作「钩」。「罗」者,列也,言非一钩也。「缴」者,《说文》:「缴,生丝缕也。」伪孔此注亦是用郑义。「弋缴射」者,《说文》:「隿,缴射飞鸟也。从隹,弋声。」弋即隿省。《周官·司弓矢》:「矰矢茀矢,用诸弋射。」注:「矰矢,弓所用也;茀矢,弩所用也。结缴于矢谓之矰。矰,高也。茀矢象焉。二者皆可以弋飞鸟。」彼注言「矰矢」为「结缴于矢」,即此注云「矰射」矣。《说文》:「宿,止也。」言鸟栖止巢中也。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注〕包曰:「时人有穿凿妄作篇籍者,故云然。」 】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注〕孔曰:「如此者,次于天生知之。」】

    正义曰:「不知」者,不知其义也。无所闻见,必不能作。惟闻见未广,又不能择善而从之识之,其于义违失,即为不知而作矣。「择善」贯下「多见」。故邢疏云:「多见,择善而识之」是也。《公羊·哀公十四年传》:「《春秋》何以始乎隐?祖之所以逮闻也。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阅异辞。」《春秋繁露·楚庄王篇》:「《春秋》分十二世以为三等:有见,有闻,有传闻。有见三世,有闻四世,有传闻五世。故哀、定、昭,君子之所见也。襄、成、宣、文,君子所闻也。僖、闵、庄、桓、隐,君子所传闻也。所见六十一年,所闻八十五年,所传闻九十六年。于所见微其辞,于所闻痛其祸,于传闻杀其恩,与情俱也。」此夫子修《春秋》,证之于所闻所见者也。又夫子言夏、殷之礼,皆能言之,但以文献不足,不敢征之,此可见圣人慎审之意。《汉书·朱云传赞》:「世传朱云言过其实,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谓世人传述云事多失实,则为不知而作。「作」,是作述解者,或为作事,误也。《广雅·释诂》:「次,近也。」《仪礼·特牲馈食注》:「次犹贰。」

    ○注:「如此者,次于天生知之。」 ○正义曰:下篇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夫子自居学知,故言「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是次于生知也。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注〕郑曰:「互乡,乡名也。其乡人言语自专,不达时宜,而有童子来见孔子,门人怪孔子见之。」】

    正义曰:《说文·辛部》:「男有辠曰奴,奴曰童。」《人部》:「僮,未冠也。」是僮、童义别。今经典俱叚「童」为「僮」。《礼杂记注》:「童,未成人之称。」《学记注》:「成童十五以上。」皇疏引琳公说:「此乡有一童子难与言,以『互乡难与言童子见』八字为一句。」非经旨。

    ○注:「互乡」至「见之」。 ○正义曰:互乡不知所在。《元和郡县志》谓滕县东二十三里有合乡故城,即互乡。顾氏祖禹《方舆纪要》谓在今峄县西北,当即滕县东之合乡。又《太平寰宇记》徐州沛县、陈州项城北一里,并有互乡。又《困学记闻》引王无咎云:「鹿邑之外有互乡城,前代因立互乡县。」又明《一统志》谓在陈州商水县。方氏以智《通雅》谓互乡名古??里,今在睢州。诸说不同。阎氏若璩《释地续》云:「余因《新、旧唐书》、杜氏《通典》、《隋地理志》鹿邑名县始隋开皇十八年,此后未见有析置互乡事。」则无咎之言,阎氏已深斥之。地理家好牵附,恐他说亦多类此矣。「言语自专,不达时宜」,谓其俗鄙固,不信人言也。言「怪孔子见之」,明非怪童子来见。

    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注〕孔曰:「教诲之道,与其进,不与其退。怪我见此童子,恶恶一何甚。」】 人絜已以进,与其絜也,不保其往也。」【〔注〕郑曰:「往犹去也。人虚已自絜而来,当与之进,亦何能保其去后之行。」】

    正义曰:注:何休《公羊注》:「去恶就善曰进。」童子来见是求进,故宜与之。与孟子言「来者不拒」意同。刘氏逢禄《述何》云:「《春秋》列国进乎礼义者与之,退则因而贬之,亦此义也。」「唯何甚」者,唯,语辞。夫子不为己甚,故云「唯何甚」也。『洁』,《唐、宋石经》并作『絜』。《说文》无「洁」字。《乡饮酒义注》:「絜,犹清也。保犹保辜之保。」郭璞《方言注》:「保言可保信也。」

    ○注:「往犹去也」。 ○正义曰:言从今以往也。皇疏引顾欢曰:「往谓前日之行。夫人之为行,或有始无终,或先迷后得,故教诲之道,洁则与之,往日之行,非我所保也。」此与郑异,亦通。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注〕包曰:「仁道不远,行之即是。」】

    正义曰:此求仁得仁之旨。《孟子·尽心》云:「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

    ○注:「仁道不远,行之即是。」 ○正义曰:注以欲仁即宜行仁,夫子告颜子以「克己复礼为仁」,即此义。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注〕孔曰:「司败,官名,陈大夫。昭公,鲁昭公。」】

    正义曰:《左昭五年传》:「公如晋,自郊劳至于赠贿,无失礼。晋侯谓女叔齐曰『鲁侯不亦善于礼乎?』对曰:『鲁侯焉知礼?』公曰:『何为?』对曰:『是仪也,不可谓礼。』」《公羊·昭二十五年传》:「公孙干齐,次于阳州。齐侯唁公于野井,昭公曰:『丧人不佞,失守鲁国之社稷』云云。孔子曰:『其礼与?其辞足观矣。』」是鲁昭本习于容仪,当时以为知礼,故司败有此问。郑注云:「司败,人名,齐大夫。」皇本「孔子」下有「对」字。

    ○注:「司败」至「昭公」。 ○正义曰:《左·文十年传》:「楚子西曰:『臣归死于司败。』」《宣四年传》:「楚箴尹克黄自拘于司败。」是司败为官名。「子西归死司败」与「晋魏绛归死司寇」语同。杜注《左传》曰:「陈、楚名司寇为司败。」陈有司败,本《论语》此文。杜与伪孔同,与郑异也。昭公,名裯,见《左襄三十一年传》。《周书·谥法解》:「容仪恭美曰昭。」

    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注〕孔曰:「巫马期,弟子,名施。相助匿非曰党。鲁、吴俱姬姓,礼同姓不昏,而君取之;当称吴姬,讳曰孟子。」】 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注〕孔曰:「以司败之言告也。讳国恶,礼也。圣人道宏,故受以为过。」】

    正义曰:夫子见陈司败,巫马期为介,入俟于庭。及夫子退,期当随行,而司败仍欲与语,故揖而进之也。皇疏云「揖者,古人欲相见,前进皆先揖之于礼,巫马期当答揖,此不言者,畧也。」皇本「进之」作「进也」,「取」作「娶」。《释文》:「娶,本今作取。」《说文》:「娶,取妇也。从女从取,取亦声。」「吴」者,国名。杜注《左·宣十八年传》云:「吴国,今吴郡,今江苏苏州府治。」

    ○注:「巫马」至「孟子」。 ○正义曰:「巫马」者,以官为氏。《周官》有「巫马掌养疾马而乘治之」是也。《仲尼弟子列传》:「巫马施,字子旗,少孔子三十岁。」《汉书·古今人表》及《吕氏春秋·具备览》亦作「巫马旗」,此文作「期」者,梁氏玉绳《人表考》云:「《说文》『施,旗也。』敁齐栾施字子旗。」而期与旗古通。《左·昭十三年》「令尹子旗」,《楚语下》作「子期」,《定四年》「子期」,《吕览·高义注》作「子旗」,《战国策》「中期推琴」,《史魏世家》作「中旗」,皆其譣[xiǎn]也。案:郑丰施亦字子旗,见《左·昭十六年传注》。「旗」本字,凡作期,皆叚借也。郑《目录》云「鲁人」,《家语·弟子解》则云「陈人」。「姬」者,周姓。鲁是周公之后,吴是泰伯之后,故云「俱姬姓」也。《礼·坊记篇》:「子云『取妻不取同姓,以厚别也。』故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又大传曰:「繋之以姓而弗别,缀之以食而弗殊,虽百世而昏姻不通者,周道然也。」是周礼同姓皆不昏也。「当称吴姬,讳曰孟子」者,吴姬犹齐姜,宋子之比。昭公知娶同姓为非礼,故讳称吴孟子。《公羊十二年》「孟子卒」,《传》云:「昭公之夫人也。」称孟子,讳取同姓,盖吴女也。何休注:「昭公讳而谓之吴孟子,《春秋》不繋吴者,妇人繋姓不繋国,虽不讳,犹不繋也。不称夫人,不言薨,不书葬,深讳之。」据何注,则吴孟子乃昭公所称,《论语》所云「谓之」者,昭公谓之也。《礼杂记》云「夫人之不命于天子,自鲁昭公始也。」注云:「不告于天子,天子亦不命之。」又《坊记》云:「鲁《春秋》去夫人之姓曰吴,其死曰孟子卒。」注:「吴鲁同姓也。昭公娶焉,去姬曰吴而已。至其死,亦畧云孟子卒,不书夫人某氏薨。孟子盖其且字。」孔疏谓「依《春秋》之例,当云『夫人姬氏至自吴』。」鲁讳同姓,当书『夫人至自吴』。」仲尼修《春秋》,以犯礼明着,全去其文,故经无其事是也。贾逵《左传解诂》:「言孟子,若言吴之长女也。」然则子是女子之称,而杜注《左传》以子为宋姓,则以吴女诡称宋女。若然,旧史所书应称「夫人子氏至自宋」,今《春秋》犹称「夫人至自吴」,则称子不为宋女明矣。

    ○注:「讳国」至「为过」。 ○正义曰:云「讳国恶礼也」者,《左·僖元年传》文。《公羊·隐二年传》:「无骇率师入极,此灭也。其言人何?内大恶,讳也。」《白虎通·谏诤篇》:「所以为君隐恶何?君至尊,故设辅弼,置谏官,本不当有遗失。」然则君有过恶,亦人臣之责。昭公时,孔子本未仕,既未得谏,而为君讳,故注以为道宏也。《坊记》:「善则称君,过则称己,则民作忠。」此夫子言「有过」,是称己同于为臣之义。皇疏云:「若使司败无讥,则千载之后,遂承信我言,则昭公所行为知礼,则礼乱之事从我而始。今得司败见非而我受以为过,则后人不谬,故我所以为幸也。」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注〕乐其善,故使重歌,而自和之。】

    正义曰:孙氏奇逢《四书近指》:「声比于琴瑟谓之歌。《史记》云:『诗三百,夫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如孙此说,是与人歌为教弟子乐也。合韶、武、雅、颂则善矣。《说文》:「咊,相应也。」今作和。偏旁移易。「子与人歌」,谓夫子倡,使人和之也。「反之」者,冀其善益娴熟,故使人倡,乃后和之也。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注〕孔曰:莫,无也。文无者,犹俗言文不也。文不吾犹人者,凡言文皆不胜于人。身为君子,已未能也。」】

    正义曰:先从叔丹徒君《骈枝》曰「杨慎《丹铅录》引晋乐肇《论语驳》曰:『燕、齐谓勉强为文莫。』又《方言》曰:『侔莫,强也。北燕之外郊,凡劳而相勉,若言努力者,谓之侔莫。』案:《说文》:『忞[mín],强也。慔[mù],勉也。』文莫即忞慔,叚借字也。《广雅》亦云:『文,强也。』黾勉,密勿,蠠[mǐn]没、文莫,皆一声之转。文莫行仁义也,躬行君子,由仁义行也。」谨案:《淮南子·缪称训》:「犹未之莫与。」高诱注:「莫,勉之也。」亦是借「莫」为「慔」。夫子谦不敢居安行,而以勉强而行自承,犹之言学不敢居生知,而以学知自承也。胡氏绍勋《拾义》以「莫」训「定」,属下「吾犹人也」为句,引《诗》「求民之莫」为据,于义亦通。盖夫子言为学可以及人,至躬行则未能矣。又一说以「莫」为「其」字,古文相近之误,嫌易经学,所不敢从。皇本「得」下有「也」字。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注〕孔曰:「孔子谦不敢自名仁圣。」】 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注〕马曰:「正如所言,弟子犹不能学,况仁圣乎!」】

    正义曰:「为之」谓为学也。《孟子·公孙丑篇》:「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知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与此章义相发。郑注云:「鲁读『正』为诚,今从古。」胡氏绍勋《拾义》:「『尔』,当作尒[ěr],《说文》云:『尒,?之必然也。』经传『尒』字,后人皆改作尔。《广雅·释诂》训『云』为『有』,正此经确诂。『云尔』即有此之词,若《孟子》『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赵注以为绝语之辞,『尔』当读『如』字,与《论语》异。『薄乎云尔』亦然。」

    ○注:「正如」至「圣乎」。 ○正义曰:学不厌,教不倦,即是仁圣。注义非是。

    子疾病,子路请祷。【〔注〕包曰:「祷,祷请于鬼神。」】 子曰:「有诸?」【〔注〕周曰:「言有此祷请于鬼神之事。」】 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注〕孔曰:「子路失指。《诔》,祷篇名。」】 子曰:「丘之祷久矣。」【〔注〕孔曰:「孔子素行,合于神明,故曰『丘之祷久矣』。」】

    正义曰:《释文》云:「子疾,一本云子疾病,郑本无病字。」阮氏元《校勘记》:「案《集解》于子罕篇始释病,则此有病字,非。」吴氏嘉宾《论语说》:「父兄病而子弟祷,此不当使病者知也。周公之册祝自以为功,虽祝史皆命之,使勿敢言,况请之乎?子路之请祷,欲圣人之致斋以取必于鬼神也。」翟氏灏《考异》:「《说文》:『讄,祷也。累功德以求福。《论语》云:「讄曰祷尔于上下神祇。」从言,累省声。』重文讄,或不省。又『诔,谥也,从言,耒声。』此《论语》所引,自有一书名《讄》,与诔异训,然经典不妨叚借之。故《周礼大祝》:『作六辞,其六曰诔。』注曰:『诔谓积累生时德行以锡之命。《春秋传》:「孔子卒,哀公诔之。」或曰诔,《论语》所谓「《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疏曰:『生人有疾,亦累列其德而为辞。』故引《论语》文以相续。又《小宗伯》:『祷祠于上下神示』,注引『讄曰:祷尔于上下神祇』是知『诔』、『讄』通也。」据翟说,是《论语》义当作「讄」,通作「诔」,当是《古》、《鲁》文异。「祷尔」者,尔是语辞。《汉书·郊祀志》:「孝武皇帝始建上下之祀。」颜师古注:「上下谓天地。」天神曰神,地神曰祇。《说文》:「祇,地祇。提出万物者也。」《太平御览》五百二十九引旧注云:「诔,大神之辞也。」《困学记闻》:「《太平御览》引《庄子》曰:『孔子病,子贡出卜。孔子曰:「子待也。吾坐席不敢先,居处若斋,食饮若祭,吾卜之久矣」。』子路请祷,可以参观。」皇本「丘之祷久矣」,「祷」下有「之字。」

    ○注:「祷,祷请于鬼神。」 ○正义曰:「请」者,请福也。郑注云:「祷,谢过于鬼神。」谓谢过以求福也。

    ○注:「言有此祷请于鬼神之事。」 ○正义曰:夫子问已有此祷请于鬼神之否,意以子路或有因而请祷也。此正夫子战战兢兢,常若不足之意。郑注云「观子路晓祷礼否。」又一义。

    ○注:「子路失指。《诔》,祷篇名。」 ○正义曰:指与旨同。子路疑夫子问古有此礼否,故引《诔》篇之辞以对,为失夫子本旨也。「诔、祷」当读断,与《说文》「讄、祷」训同。

    ○注:「孔子素行,合于神明」 ○正义曰:郑注云:「孔子自知无过可谢,明素恭肃于鬼神,且顺子路之言也。」伪孔此注当畧本之。《论衡·感虚篇》亦云:「圣人修身正行,素祷之日久,天地鬼神知其无罪,故曰祷之久矣。」案:夫子平时心存兢业,故恭肃于鬼神,自知可无大过,不待有疾然后祷也。言此者,所以止子路。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注〕孔曰:「俱失之。奢不如俭,奢则僭上,俭不及礼。固,陋也。」】

    正义曰:《说文》:「??[xùn],顺也。」引《书》「五品不??」。今通作「逊」,或省作「孙」。

    ○注:「俱失」至「及礼」。 ○正义曰:礼贵得中,奢则过礼,而有僭上之失。俭但不及乎礼,无他失也。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注〕郑曰:「坦荡荡,宽广貌。长戚戚,多忧惧。」】

    ○注:「坦荡」至「忧惧」。 ○正义曰:《说文》云:「坦,安也。」君子居易俟命,无入而不自得,故心体常安。下篇「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包曰:「荡荡,广远之称。」与此「宽广」训同。《释文》引注更云:「鲁读坦荡为坦汤,今从古。」案:《诗·宛丘》:「子之汤兮」,《毛传》:「汤,荡也。」王逸《楚辞章句》引作「荡」,二字音义本同,故郑仍从《古》。皇疏引江熙曰:「君子坦尔夷任,荡然无私;小人驰兢于荣利,耿介于得失,故长为愁府也。」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正义曰:《释文》云:「一本作『子曰』,皇本作『君子』。案此章说孔子德行,依此文为是。」阮氏元《校勘记》:「案今皇本仍与今本同,不作『君子』,疑有脱误。观后《子张篇·君子有三变章义疏》云:『所以前卷云「君子温而厉」是也。』则皇本此处当脱一『君』字。」案:皇以「君子」即「孔子」。《文选·册魏公九锡文注》引《论语》郑注云:「厉,严整也。」当即此文之注。《后汉·崔骃传注》:「厉谓威容严整。」《释文》:「厉一本作例。」案:「烈山」亦作「厉山」,疑一本用叚借也。皇本「威不猛」,无「而」字,似误脱。《说文》:「猛,健犬也。」引申为刚烈之义。凡人生质,皆由受天地五行之气,刚柔厚薄,各各不同,故惟备中和为难也。《书·臯陶谟》言「九德之事」云:「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彊而义。」郑注:「凡人之性有异,有其上者,不必有下;有其下者,不必有上;上下相协,乃成其德。」即此义也。「恭而安」者,恭而有礼,故安也。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