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十一 孟子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季以酅為齊附庸。酅者,紀之采也。然則附庸多亡國之後、先世有功德者,故追錄之,使世食其采,以臣屬於大國。三十里者,其先公、侯也;二十里者,其先伯也;十五里者,其先子、男也。”鼒按:《左氏傳》所載任宿、須句、顓臾諸國皆古皇之裔,與《論語》所言“興滅、繼絕”之言相合,則其說甚確而可據。蓋伏、董生於漢之初年,去古最近,故所言,往往有東漢人不及處。

    先簿正祭器

    孫奭《孟子音義》“孔子先簿正祭器”句雲:“簿,本多作薄,誤。”鼒謂奭,宋人,不識古人正字,反以俗字為是,其說非也。《說文》無“簿”字,古蓋以“薄”字為之。後人不識古訓之通,因另為“簿”字。幸古本猶有一二存者,又為淺人所改,可惜也。《爾雅·釋訓》注“凡以薄為魚笱者”。《釋文》雲:“薄,今作簿。”是可知《爾雅》薄字,有改作簿者矣。《廣雅·釋器》:“筁謂之薄。”與《說文》、《方言》、《毛傳》、鄭氏《禮》注、高氏《淮南》、《呂覽》注並同,而各本俱作簿,惟王念孫《疏證》據影宋本作薄,他蓋無存矣。蓋簿、薄本一聲之轉,或異讀,必不異字。《漢書·周勃傳》集注引如淳、《張湯傳》注引蘇林、《翟方進傳》集注,並雲“薄音主簿這簿。”蓋簿字漢以後始有之,注家不敢改其字,因引以改其音耳。又《夏承碑》:“主薄、督郵。”《韓剌碑陰》:“主薄魯薛陶。”《武榮碑》:“郡曹史主薄。”簿俱作薄。

    高叟

    按《授經圖》:“子夏授《詩》於高行子。”《詩·絲衣·序》曰:“高子曰:‘祭靈星之屍也。’”王伯厚謂《詩序》及《孟子》所謂高子,即高行子也。《韓詩外傳》稱高子與孟子論《衛女》之詩,此人似長於孟子,故《小弁》小人之詩章,稱為高叟,即弟子亦呼為高子而不名。

    呼於垤澤之門

    《孟子》:“魯君之宋,呼於垤澤之門。”趙岐注雲:“以城門不自肯夜開,故君自發聲呼之。”閻百詩《四書釋地》極信是說,而詆近人講義所雲“呼於門,是嗬護傳呼,來於垤澤之門”之說為非。謂人之聲音關乎貴賤,嗬護傳呼乃賤者之聲,可習之而能;若魯君聲為居高養優所移,豈他人能似?仍屬倉卒自呼,故為監門者所疑。又引王納諫之說曰:“聲即氣之宣於體中者,故見移氣體。”其說似有理,然實非也。古者他國之君入境,郊勞致積,《禮》有明文,春秋時,此禮亦未廢,《左氏》所載甚多。豈有魯君之宋,宋人不之知,至其君自發聲呼門之理!且無論君行師從,自儐介以至徒役,人甚眾,即使魯君輕脫,豈得無一二仆右在旁,而至自發聲以呼門之理!且門未啟,而能辨其人之聲音者,所習聞者也。守門微者耳,其君之聲音,固所不能習聞,豈魯君至此而發聲自呼,彼宋君亦嚐至此而發聲自呼為守者所習聞邪?亦可見其說之甚難而實非矣。惟嗬護傳呼之聲,守者習聞之,今魯君至宋門,亦傳呼而入,守者因為是似吾君之言,孟子引之,以明居相似耳。蓋古人書中所引之言與事,往往與所言不甚相切,《戴記》、《左傳》及漢以前書往往如此,由其文體尚疏也。

    萬子即萬章

    《孟子》第七篇:“萬子曰:‘一鄉皆稱原人焉,無所往而不為原人。’”趙岐注曰:“萬子,即萬章也。《孟子》錄之,以其不解於聖人之意,故謂之萬子。子,男子之通稱也,美之者,欲以責之也。”說甚牽強,然可知漢時所見本,固如此也。朱注本作萬章,非古本矣。

    邾鄒

    《鄭語》雲:“曹姓鄒、莒。”韋邵曰:“陸終第五子曰安,為曹姓,封於鄒。”《世本》曰:“曹姓者,邾是也。”又,《索隱》引《世本》雲:“其五曰安,是為曹姓。”宋忠注雲:“安,名也。曹姓者,諸曹所出也。”《左·莊五年》疏引《世本》雲:“周武王封其苗裔挾為附庸,居邾。”一國也,或名邾,或名邾婁,聲之轉也。古侯部、尤部、虞部韻通,急聲為邾,緩聲為邾婁。鄒則邾、婁二合之音也。曰邾複遷婁為邾婁者,妄語耳。趙岐《孟子題詞》曰:“鄒本春秋邾子之國,至孟子時改曰鄒矣。”大誤!史伯對鄭桓公已曰:“曹姓鄒、莒”,豈至孟子時改也。蓋字從聲起,聲相近而字多變體,古人就耳目見聞箸之篇,無畫一之例也。曰句吳,曰於越,亦從其聲耳。

    孟子脫文

    《周禮·大行人》:“諸侯之王事。”注引《孟子》曰:“諸侯有王。”又《淮南·覽冥訓》:“昔者,黃帝治天下,而力牧、太山稽輔之。”注雲:“力牧、太山稽,黃帝師。孟子曰:‘王者師臣也。’”《呂覽·當染篇》亦引此句。《史記索隱》引皇甫謐曰:“孟子稱:禹生石紐,西夷人也,得誌行乎中國。”今無“禹生石紐”句。《詩·七月》疏雲:“孟子稱:冬至之後,女子相從夜績。”今《孟子》無此語。陸德明《思文》詩“貽我來牟”《釋文》雲:“牟,《字書》作麰,或作{麥}。《孟子》曰:‘{麥},大麥也。’”亦書所無,豈《孟子》亦有脫文歟?

    孟康誤為孟子

    《廣韻》十二齊,“圭”字下引“《孟子》曰:‘六十四黍為一圭,十圭為一合。’”孟子,疑是孟康之訛。《漢書·律曆誌上》:“不失圭撮。”注引孟康曰:“六十四黍為圭。”《玉篇·土部》“圭”字下,並同。阮氏《經籍纂詁》八齊,“圭”字下,以《廣韻》為引孟康注,十五合,“合”字下,又以為引《孟子》當是所據《廣韻》本不一。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