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八○ 文与物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一)

    中国人常连用文物二字。文指人文,物指物质,人生有种种物质条件,但其意义价值则低于人文。西方人重视物质,更在人文之上。

    中国绵亘五千年,为一广土众民大一统之民族国家,此为中国人文最高意义价值所在,并世诸民族无堪相比。西方人马可·波罗初来中国,作为游记,所述即偏在物不在文。西方人读其书,疑其虚构不实,则对中国物质成就,尚知景慕可知。及晚明利玛窦来,于中国人文知所欣羡,乃一面传教,一面求学。但其所学亦未到深处。此后英法诸邦再通中国,则当已在清代乾隆盛世,乃曾无诧讶寻讨之心。经济通商,唯求获得财货利润而止。晚清鸦片战争起,英国人割据香港,又得五口通商。西方人往来中国,获游内地者日多。但经商传教,而于中国之风俗人情,则初无感动。其视中国人,亦不过为一未开化之低级民族而止。同时中国人则已知崇慕西化。严复留学英伦,乃归而遍译英法诸名著,全国传诵。林琴南未出国门一步,不识欧邦一字,乃传译西方文学名著多及百种,名震一时。然在西方,则殊无此等事。

    余尝游英伦,一私家收藏中国历代名瓷,辟为一博物馆。登楼循览,亦甚美备。可知西方人之重视中国,乃在此等物质上,此即其一例。又如敦煌古籍,英、法两国学人运用不法手续偷运出口,分藏于伦敦、巴黎之博物院及图书馆中。依中国人观念言,偷窃他人存藏,乃至偷窃于国外,此当为英、法两国之奇耻大辱,而英、法人则视之为荣誉。英伦所藏,尚有印行本可购。巴黎所藏,则不加印行。求阅者必亲去其图书馆中借阅传钞,至不方便。在此两国,亦仅为一种物质搜罗,而其有关中国传统人文之意义所在,则甚少研寻。

    八国联军,庚子赔款,美国率先退回,供中国派遣学人赴美留学之用。清华大学由此创立。此见美国人对中国情意深厚,但美国亦无同样派遣留学生来中国之意图。美国林肯总统南北战争时,北美一将领退居纽约,一山东华侨丁龙佣其家。此将领深慕丁龙之为人,特捐款哥伦比亚大学,设一讲座,专门研讨中国文化,但久历岁月,亦无成绩可言。又哈佛大学与燕京大学合作,创哈佛燕京社,在北平广购中国古籍。余曾亲往哈佛参观,网罗丰富。其他美国大学及博物馆,收藏中国书籍书画,规模可观者尚不少。然亦多作物质搜藏,深入作人文研究者,则寥寥可数。中西艺术,即专以绘画一事论,双方显有不同。然当前中国艺术家擅西画者风起云涌,造诣亦多可观。而欧美画家则极少学习中国画。近代国人每以闭门守旧,固步自封,固执不变,自谴自责。果试平心衡量,则西方人之守旧不变,固执自封,当更胜于中国。要言之,乃西方心理习惯之重物不重文,有以致此。

    中国学术界又曾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敦聘美国杜威,英国罗素,先后来中国讲学。其他西方名学者,来访中国甚少见。即在西方本土,亦英自英,法自法,甚少往来共相研寻。如卢梭,如莎士比亚,岂不各自封闭于其一国之内。此见中西双方人文之大异。唯欧陆第一次大战,震天撼地,举世惶惑,此下人生何去何从。中国乃此世界中除欧陆外一文化绵亘四五千年之古老大国,其山川之壮丽,都邑之罗布,民物之繁盛,工艺之精绝,亦可谓独特少偶。杜威、罗素毕生瘁精,正为探求人生真理。尤其如杜威,中国有名留美学人多出其门。中国传统极重视教育,师生相聚如一家,而中国以往之事业与理想,乃丝毫未入杜威心中,有所询问,有所探究。及其亲来中国,亦不闻其有观摩切磋流连欣赏之心情。唯畅抒其一己之崇论宏议,几如耶稣之传教。彼似不知中国亦有宋明诸儒如程朱陆王,亦曾畅发教育理想,与彼宗旨大异。及其归,亦未闻其来中国具何感触,获何新知。此非又是一抱残守缺,专己自信而何?远不如罗素之来,尚提及中国老子书。及其归,又窥涉及孔子论语。又谓此下世界,大陆国家苏俄、中国、美国,有成为世界三强之希望。其持论较之杜威,尚见其胸怀之宽大,有变有新,如是而已。实亦未见其于中国人文演化,有更深入之研寻。关于中西文化交流,更非其意想所及。

    并世有印度,亦为一文化古国。受英伦统治,亦已历有年代。泰山不让土壤,所以成其高。江河不废涓流,所以成其大。但未闻英国于印度学术文化上有吸纳,集思广益,以自充扩。西方人一求前进,其实乃各自限于其一己之小范围内。融会和通,似乎乃非其所愿。英国人之视印度,亦仅如其占有之一物。印度人之人文精神,则殊不足以动英国人参考观摩之心。及今英国已退出印度,则往日之雪泥鸿爪,亦多无足留恋。然有一事则常留在英国人心中,亦留在西欧人心中,曰攀登喜马拉雅山之最高峰。能一偿此壮志,一完此豪举,则傲视举世群伦而无愧矣。此亦西方人重物质生活,不重人文情趣,一心理明证。

    中国唐三藏玄奘法师,亦曾横越喜马拉雅山,西游印度。然志在取经求法,不在跨越高峰。佛法之来中国已久,各宗派,各经典,中国均有传译,玄奘亦均有探究。独唯识宗特少经典传来,玄奘乃亲往取求。其在印度,亦多遇其他各宗派僧侣,有所讨论商榷。及其获取大量唯识宗经典归,广罗门人,瘁精翻译。玄奘亦非于佛法中专尊唯识一宗,乃以补中国传译之缺,以求佛法之全。又特赏窥基许其不出家为僧,助成译事。其意识之宏通广大又如此。此后印度佛法衰,中国则迄今佛法依然流行。

    近代国人崇慕西化,一如往昔之信仰佛法。海外留学,并羁居不再返国者,亦几乎遍地有之。西化中各门类各行业,无不参加。亦可见吾国人之虚心好学求广求通一种精神之表现。而西方则似不免有己无人,有争不让。专于己,不求通于人。攘于外,亦不求通于己。中西双方人心之广狭通塞,亦诚可由此而见。倘吾国人一如已往,崇慕西化,而仍能保持旧传,则庶于国家民族前途大可增其福祉,亦于全世界人类能更有贡献。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此亦中国人之传统心情,国人贤达,其慎保勿失之。

    (二)

    子贡言:“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闻。”实则孔子亦未尝不言性与天道。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忠信即人性,亦即天道。不仅人类有忠信之性,凡有生之物,草木虫鱼鸟兽,亦莫不有之。如一草一蚁,各尽力于其生,此即其忠。今日如是,亘千万年亦复如是,此即其信。不仅有生物,即无生物亦然。水是水,石是石,是即其忠其信,即其性,亦即天道。

    天道然,人道亦然。生而有男女之求,故夫妇和合。忠于己,即以忠于人。自父母而有子女,父慈子孝,忠于己即以忠于人,而人与己乃可互信。孔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笃者即笃于此忠信,敬者即敬于此忠信,而人道乃...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