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人生何处去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人生向何处去,亦可答称:人生必然向死的路上去。生必有死,但人死后又向何处去?此一问题,乃从人生问题转到人死问题,其重要性也决不在人生问题之下。

    解答此问题者,可举三说为代表。一佛家说。佛教虽起在印度,但其完成与畅行,则全在中国。佛教言人死当归涅槃,涅槃乃一种虚无寂灭义。一切现象,皆在寂灭中来,亦向寂灭中去。但人生还向寂灭,事有不易。人身由地、水、风、火四大合成,人死则四大皆空。但人生时有作业,此业则不随四大俱去,仍留存有作用,于是佛家乃有“轮回”之说。生前作了业,死后会仍回入世。如是则死生轮回,永无终止,譬之如一大苦海。故人生前,唯当减少作业,俾可逐渐超渡此苦海。先求出家,摆弃父子、兄弟、夫妇种种亲戚关系,又须节缩衣食种种要求,把人生作业尽量减少至最低度。尤须能转换作业,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方便帮助人同出此苦海。如是乃得逐渐回归涅槃。至于消极自杀,如投身悬崖等,亦非正途,因其生前作业仍在,将仍不脱轮回之苦。其次是耶稣教,上帝创世,亚当、夏娃犯罪被谪,降世为人。果能知罪修行,及其死后,灵魂仍可回到天堂。

    耶、佛两教双方之宇宙论及人生论各不同。耶教有上帝,有天堂,人生由天堂因犯罪恶堕落入尘世,故耶教对此人生,主张一种“原始罪恶论”。此尘世即是一罪恶聚,必有一末日,受上帝之总清算。佛教则无上帝,无灵魂,只有此作业轮回之苦海。佛教亦有往生极乐世界之说,但此极乐世界,实际即是一净土,一涅槃,一切皆空,应非如耶教之天堂。

    佛教入中国,已在东汉后。耶教更后,其流行已在明代之末。中国人在此两宗教传入以前,自己另有一套信仰。此当以儒家教义为主。子路问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孔子意,要懂得死后,先要懂得生前。生是此人,死亦是此人。若不懂得生前那人,又如何会懂得死后那人。然则人究是什么呢?孟子曰:“仁者人也。”大家总认此六尺之躯之此一个我为人,其实此六尺之躯之此一个我,却并不真实即成为一人。人必在人群中成一人,必在与其他人配搭下始成为一人。如婴孩初生,若无父母养育,亦得其他人养育,否则此婴孩如何得成人?其实,婴孩成人,也只成了一我,还不得真称成一人。自然生人,根本便是不完全的,或是男,或是女,各得一半。必男女相配搭,乃得再生下一代人。故中国人称男女交媾为“人道”。无此道,也即无此人了。慈孝之道,老幼相顾;夫妇之道,男女相悦;此皆是“人道”,亦即是“仁道”。人在仁道中始成人。郑玄说:“仁者,相人偶。”这是说人与人相配搭始成仁,即犹说人与人相配搭始成人。从此义说下,亦可说:人从人中生,亦向人中死。

    远在孔子前,鲁国人叔孙豹有“三不朽”之说。若把此六尺之躯认为人,人死了,一堆骨肉,终归腐烂,那有不朽之理。纵使如古埃及人作为木乃伊,好像此六尺之躯依然存在,但此活的人则究已死了。但若深一层看,每一人之生,必生在其他人之心里,如婴孩必生在其父母及其他养育他之人之心里。同样道理,其人之死,亦必死在其他人心里。其实死后无知,在死者自己,或许并不知他自己之死。则每一人心里,在其生前,其实是只有生,没有死;但在其他人心里,则知他死了。换言之,也只是在活人心里知有死,因而为他悲哀,吊祭他,纪念他,还好像他没有死般。岂不他依然仍活在其他人心里。但此亦为时有限。若此种心情能永久维持,其人长在他人心中,此则谓之不朽。

    叔孙豹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立言不朽,最易明白。如叔孙豹说了三不朽那番话,两千六百年到今天,仍多人在说他那番话,那番话像并不死,则说那番话的叔孙豹,也像并不死,好像叔孙豹仍在说他那番话。立功如大禹治水,若使没有夏禹,洪水泛滥,那时的中国人早全淹灭了。后世的中国人,纪念夏禹,永不忘怀,便像夏禹没有死。立德好像最不关他人事,如大舜之孝,只是孝他自己父母,与其他人无关。但孝心是人类之公心,孝道是人生之大道,自舜以来四千年,中国社会不断出孝子。那些孝子,固亦各孝他们自己父母,好像与舜无关,亦复各不相关,但他们那一番孝心,则大家共同相似,亦都与舜相似。所以在舜生前他那六尺之躯早死了,但舜生前那一颗心,则好像仍活在人间,因此亦谓之不朽。而且较之立功、立言更深入、更直接,因此乃居三不朽中之第一位,最为不朽之模范与标准。

    但孔子为何不称述叔孙豹那番话?据今推想,孔子只教人为人则尽人道,且勿管死后。对父母自该孝,若为求立德不朽而孝,那就此心夹杂,有所为而为,不得为纯孝。我只应一心求孝,我自应学舜尽孝道,纵使我不知有舜,我一心纯孝却与舜暗合,但不该为要学舜之不朽才来孝。活一天做人,便该尽一天之人道,且莫管死后,所以说“未知生,焉知死”。人之生前,只是在人群中尽人道,乃始算得是一人。孔子之言人生,主要即在共同此一心,长久此一道,而总名之曰“仁”。至于孝弟忠恕,乃只是此仁心仁道发露之一端。...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