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申魂魄鬼神义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中,独不自创一宗教。中国人亦无与其他民族同样之灵魂观。此两事乃有甚深关系。中国人独于人心有极细密之观察。中国人常以性、情言心。言性,乃见人心有其数千年以上之共通一贯性。言情,乃见人心有其相互间广大之感通性。西方希腊人好言理性,此仅人心之一项功能而止。中国文化之最高价值,正在其能一本人心全体以为基础。中国古人常兼言“魂魄”。《左传》乐祈曰:“心之精爽是谓魂魄。”是魂魄亦指人心言。故曰“心魂”,又曰“心魄”。又曰惊魂、断魂、销魂、伤魂,又曰诗魂、游子魂。此诸“魂”字,显皆指人生时之心。《水经注》:“瞰之者惊神,临之者骇魄。”《本草》:“安神定魄。”张耒诗:“萧森异人境,坐视动神魄。”《云笈七签》:“主管精魄谓之心。”此证凡诸“魄”字,亦皆指人生时之心。刘向《新序》:“龙降于堂,叶公见之,失其魂魄。”此“魂魄”字,明亦指当时之心。

    中国人又常以心、身对言,而心更重于身。故亦每分心为二。有附随于身之心,有超越于身之心。中国人重其后者,不重其前者。《左传》:“子产曰:‘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此处魂魄字,即指人生时之心知。《小戴礼》:“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人之心知,其先乃附随于人之身躯而始有,故子产曰:“人生始化曰魄。”魄即指人之心知之附随于人身者。呱呱堕地即知饥寒,此皆魄之所为。《史记》:“郦食其家贫落魄,无以为衣食业。”无衣食之业则饥寒交迫,“落魄”犹言失其心知。惟其所失落,乃属体肤饥寒之知。又如言病魄、醉魄,皆有关于人身。《云笈七签》:“载形魄于天地,资生长于食息。”言形魄,亦犹言体魄。《左传》:“赵同不敬,刘康公曰:‘天夺之魄。’”不敬,乃属体之失形,故曰天夺之魄。故知中国“魄”字乃指人心之依随于形体者而言。

    知己之饥,斯亦随而知人之饥;知己之寒,斯亦随而知人之寒。人之饥寒属于人之身,不属己身,而己亦知之,此乃人心超越于身之知。中国古人称此曰“魂”。江淹赋:“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伤离惜别,乃属人心之一种情感。亲朋之身,离别远去,与我身若无关。故知伤离惜别,乃属一种超越身体之知。刘勰《文心雕龙》:“形在江湖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此种神思乃属魂,非属魄。惟此种知属后起,由附随于身之知发扬开放,乃始有之。子产曰:“既生魄,阳曰魂。”如知饥知寒,其心幽于一身,故曰阴。由此发扬开放,乃能视人之饥寒一如己之饥寒,此心能超越己之形体以为知,斯其知乃始光明照耀,故曰阳。

    《左传疏》:“附形之灵为魄,附气之神为魂。”形是各别所私,气则共通之公。魄之所知属私,故仅曰“灵”。魂之所知,超于私而属于公,故异其名曰“神”。此两语分别魂魄两字极明晰。宋儒黄勉斋曰:“耳目之所以能视听者,魄为之也。此心之所以能思虑者,魂为之也。”魏鹤山曰:“人只有个魂与魄。人记事自然记得底是魄。如会怎地搜索思量底,这是魂。魂日长一日,魄是禀得来合下怎地。如月之光彩是魂,无光处是魄。”此两人言魂魄,亦皆就人心功能与其作用言,而魏氏言之尤深湛。由此可知,中国古人言魂魄,自先秦下迄南宋之末季,无不指言人生前之心知。惟有依随于身与超越于身之别。魂、魄之分即在此。

    魏伯阳《参同契》有曰:“阳神日魂,阴神月魄。魂之与魄,互为宅室。”月因日光以为光,故月属阴,日属阳。己饥己溺,此属形魄之知。人饥人溺,乃超越己之形体以为知。古人以前一种知归之形,乃是魄之所知。后一种知归之神与气,则属魂之所知。惟魂知仍必附随于魄知,故曰“互为宅室”。惟魄知人所易有,如伊尹知民饥民溺,犹己饥己溺之,由是而乐尧 舜之道。尧 舜之道在己身外,此等知乃属神气之知。尧 舜之道之在天地间,亦如神与气之充盈无不在。人若惟己身之知,则人道将暗塞不彰,故属阴。超越己身之知,乃可使人道光昌,故属阳。然如伊尹之知乐尧 舜之道,乃必附随于伊尹当身之知以为知,是亦“互为宅室”也。

    《小戴礼》:“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此乃言及人之死后。人之生前,知饥知寒。及其死后,形归于地,魄亦随之归于地,不复有饥寒之知矣。魏鹤山有云:“魂散则魄便自沉了。今人说虎死则眼光入地,便是此理。”虎视眈眈,其眼光何等有神气!但虎死不复视,其眼光亦随之入地了。惟超越形体之知,则不随形体以俱没。如见父知孝,见兄知弟,此等知,属于阳,属于魂,乃不随形体同归失落。亦如大气之运行于空中,此等知亦常散播人间,表现于每一人之形体。《诗》曰:“孝思不匮,永锡尔类。”如尧 舜与周公之知孝父母,此等知乃不随身俱殁。后人之知孝父母者,不绝继起,乃若与舜、周公同一知,而且会不断引伸发扬。如舜之孝瞽叟,父母感格,其事尚在舜之一家。及周公孝文王,继志述事,影响及于天下。此下孝的故事,日益扩大普遍,而其影响所及,亦成为无微不至。故一人之死,乃死其身,死其附随于身之知。而别有超越其身之知,则可不死常在,而且引伸变化莫测。故曰:形与魄则归于地,魂与气则归于天。人之生,不仅有身,乃亦有气。不仅有魄,乃亦有魂。人之死,魄随形埋归于地,魂则随气散播于天。古人之魂气,仍可常在,流传于后世千万年之下,故曰归于天。

    《左传疏》:“魂魄虽是性灵,但魄识少而魂识多。”此明以魂魄说为人之性灵。如知饥寒是人性,知孝弟亦属人性。人心有灵能知,即其性。但知饥寒,必随身亡失。抑且饭而饱,即失其饥之知。衣而温,即失其寒之知。至于知孝弟,不因得父母欢心即失其知。抑且其身既没,其知犹存,并能绵延长存于千百世之后。此亦即“魄识少,魂识多”之意。

    《易系传》:“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如言精诚、精识、精灵,亦言人之心知。沈约《神不灭论》:“精灵浅弱,心虑杂扰。”言精灵亦犹言心虑。气则犹言形,物者万物,人为万物之灵,亦一物也。“精气为物”,犹言合心与身而为人。逮人之死,乃有不随人之身以俱死者,是为魂。魂亦心知,乃已超越人身,不随俱灭,乃若能离此死人之体而游于太空,又随后人之身而复活,故曰“游魂为变”。如舜之孝,变为周公之孝,又变为闵子骞、曾参之孝,又变为千百世下千万人之孝。凡此人文社会之文化传递,演进无极,皆是此游魂之为变。《小戴礼》亦曰:“体魄则降,知气在上。”知气即游魂也。

    若从人生论转入宇宙论,如《淮南子》云:“天气为魂,地气为魄。”此谓人身之魄,属于地气。人身之魂,则属于天气。此亦犹言魄属阴,魂属阳。但所从言之微异其辞,不必拘说。庾开《神论》谓:“天地者,阴阳之形魄;变化者,万物之游魂。”此一说更超豁。天地亦仅属一形体。若就形而下之具体平面观之,则天地亦只是阴阳之形魄;若就天地之无穷变化言,则皆万物之游魂为之。如此则不仅人类有魂,即推之万物亦各有魂。只从每一物之生命言,若仅见有形魄,各限于其体;若从万物大生命言,则此大生命乃贯彻流通于每一小生命之内,而各成其为游魂之转变也。

    老子称魂魄为“营魄”,有曰:“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注:“营魄,魂魄也。人载魂魄之上得以生,当爱养之。喜怒亡魂,卒惊伤魄。”陆机诗:“迨营魄之未离,假余息于音翰。”又曰:“营魄怀兹土,精爽若飞沉。”注:“经护为营,形气为魄。经护其形气,使之常存也。”此言形魄知饥寒,魂之为知,则知所以经营护卫之方。魏鹤山云“魄主受纳,魂主经营”是也。《云笈七签》:“形骸以败散为期,营魄以更生为用。”此皆沿用老子“营魄”字,然亦明指魂魄,非有他义。魂魄可分为二,故老子继之曰“抱一”。有附随于身之知,有超越于身之知,老子意,二者不当分离。然又曰:“能婴儿乎?”又曰:“为腹不为目,归真反璞。”盖以人文演进,主要在人之心,而尤主要者,则在人心之魂。老子之意,则在预戒其偏进之为害也。

    如上所述,凡中国古籍言及魂魄,皆指其人生前之心知言。惟魄乃附随其身之知,魂乃超越于身之知,此乃其主要之区别。及人之既死,所谓鬼神,亦随其生前之魂魄而异。《易系传》:“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小戴礼》:“...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