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儒释耶回各家关于神灵魂魄之见解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与现象之出现,此等作用与现象,则称为“鬼”。故“鬼”与“魂”二字,在中国用法,通言之则可合为一,析言之则当分为二。春秋时,郑 子产与晋大夫赵景子论伯有为鬼一节,即备言此意。然鬼之作用,必有时而尽。生人对于死者魂气之感召,亦有时而绝。故春秋时人有谓“新鬼大,故鬼小”,此谓历时既久,鬼亦必萎缩而尽也。古人祭祀之礼,小宗五世则迁,因子孙亲属,五世而后,与其祖先年代不相接,感情不相通,祭祀感召,即无灵验。则人死为鬼亦暂时事,终必澌灭以尽,不能在人世常有其作用。

    “神”则与“鬼”不同,论其大端有二:

    一、就精神感召言。普通祭祀感召,只限家庭血属之间。若生前不相亲,死后即无从感召。但如忠臣、义士、孝子、节妇,其人生前有一段精气,感人至深;即在其死后,虽非其血属亲人,只要意气相通,心神相类,亦可相互感召。其著者如关、岳之神,在彼身后,受人崇拜,历久弥新,百世而下,俨然如在;凡有忠义之气之人,对其遗像一瞻拜,对其事迹一回溯,便觉其人凛然在吾心目间,此等人虽死犹生,故谓之神。神之作用,广大悠久,与鬼之仅能通灵于其家庭亲属之间者不同,一也。

    二、就魂气作用言。古来大伟人,其身虽死,其骨虽朽,其魂气当已散失于天壤之间,不再能抟聚凝结;然其生前之志气德行,事业文章,依然在此世间发生莫大之作用。则其人虽死如未死,其魂虽散如未散,故亦谓之神。周公定宗法,小宗五世则迁,大宗百世不迁。文王为周王室奉祀之大宗,周室绵延八百年,常宗祀文王,文王生前之魂气,实能于其死后时时昭显其大作用。故文王身后,为神不为鬼。此其赫然常在人心目间者,实与仅能啸于梁,降于某地,凭于某人之身而见呼为鬼者之作用,大异不同,二也。

    上举二义,实仍一贯。凡死人之精神意气,苟能与后代生人相感召,生作用,此即人而为神也。

    人之生,因具体魄,遂生魂气。精爽灵明,则为魂气所内涵之德性。此在有生之物,无不有之,而惟人为最灵,故曰人为万物之灵。惟其灵,故能心与心相通,情与情相感。人之聪明正直,率本此灵,而人中之圣,尤能妙极此灵,竭其感通之能事。不仅化其生前,既能推而达致于邦国天下,并能及其死后,上通千古,下通千古,郁之为德行,畅之为事业,华之为文章,使其魂气乃若常在天壤间。春秋时,鲁大夫叔孙豹,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因惟有立德、立功、立言之人,其身虽死,其所立之功、德、言则常在人世,永昭于后人之心目,故谓之不朽。人能不朽,斯谓之神。人之成神,则全借其生前之一种明德,一种灵性。故既谓之“神灵”,又谓之“神明”。实则所谓神者,即是其人之明德与灵性之作用无穷不测而常在之谓也。

    求之古人,立德之盛者如尧、舜,立功之盛如禹,立言之盛如周公。兼三者而益盛者为孔子。其人越数千年,至今如尚在。求之今人,如孙中山先生,其生前立德、立功、立言,岂不至今仍在人心目间。其人虽亡若存,故谓之不朽,谓之为神也。其实德、功、言三者,究极相通。苟非明德灵性,则三者俱无由立。亦有违其明德,背其灵性,生前作恶造孽,死后影响尚留,然此非其秘之不朽,只是其鬼之作厉。如袁世凯之为民国罪人,即其例也。只要社会重见光明,此等恶影响,终必消灭,仅剩恶名,供人吐骂。此之谓冥顽不灵,决非聪明正直、神灵常存之比。故其人死后之为神为鬼,为灵为厉,皆在其人生前之一转念间。此亦人心之灵一最好具体之例证也。中国古人之垂教深切明显如是,可不凛然使人知所戒惧奋发乎?故就中国古义言,人生实非有灵魂不朽,只是其人德性之不朽。中国古人,乃指其人之德性之能妙极其功用而称之为神灵也。

    推此义言之,苟重视其功用,则不仅有生之物之在天地间,可有其功用;即无生之物,亦莫不有功用流行。大言之,如天覆地载,山岳出云气,江海孕百物,此皆有莫大功用。故中国古人亦莫不谓之有神灵。故中国古籍用神灵字,实近一形容辞,用以形容此人文世界与自然世界之某种功用常存言,非谓在天地间实有某神与某灵之存在也。

    天人之际,死生之理,最为难言。宇宙万有,冥冥中是否有一创造主?人之生前死后,是否有一轮回流转之灵魂离此而投彼?此等皆非目前人类智力所能确切指证以明定其无疑义。惟有中国古人对于神灵魂魄之见解,较近常识,适合人道。例证显明,易于起信。若果循此修持,肉体虽有死亡之日,而精神可以常在不朽。若真有上帝灵魂,中国人此一套修持方法仍可照样奉行。若无上帝灵魂,中国人此一套修持方法亦复依然有效。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庄子曰:“善我生者即所以善我死。”此即《中庸》所谓“尊德性而道问学,极高明而道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此实一套彻上彻下,贯死生而通天人之至理名言也。

    (一九五六年八月五日钱穆应蒋公垂问之未定稿。刊载于一九五七年三月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学术季刊》五卷三期。)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