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章 “书画同源”与笔法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书法,详细说来,就是写字的方法。凡事皆有方法,打球、游水、射击、骑马、跳舞、溜冰、着棋、划拳,皆有方法。写字的方法正和这些方法相仿,是一种扼要制胜的技巧。掌握了这种技巧,做起来容易成功些。

    潘伯鹰书《王维诗》

    当然,说书法是和打球、划拳等等方法相仿,不是说完全相似。写字自有写字的种种特殊条件,和其他不同。不过有一点相同的,即是同为对这种事情扼要制胜的技巧。这一观念很重要,换言之,书法并非什么了不起的大学问。在以前,许多有学问的人把书法也说成一种了不起的学问。因之说出许多奇怪玄妙的言语,传出许多怪诞的故事。由于这样,许多人想学习写字,却吓得不敢写了。

    不过,我们也不要看轻了这种方法。因为它需要长久专精的学习才能做得好。古人有句话,“技进乎道”。“道”就是原则的意思。一种技巧练习得纯熟极了,自能出神入化。例如杂技团的演员,都各有其最纯熟的技巧。人们看到这种出神入化的技巧,因而联想到推论到更大方面的原则上去,或是这个演员由他所熟练的特殊技艺,而领会到更大方面的原则上去,这就可以叫作“技进乎道”。写字也不例外。我们现在姑且不再谈远了,我们只从它本身先谈起来。

    我们所谈的是中国书法。谈中国书法,首先就要谈到“书画同源”。

    潘伯鹰书《杜诗三首》

    怎么见得书画同源呢?原来世界各民族的文字,不外两个系统:一个是从声的,一个是从形的。我们中国的文字是从形而成的,所以又叫“象形文字”。这种象形文字的“形”,实际上就是一种图画。我们的先民用简单的线条将所看见的东西描下来,成为一个个的小画。这些写实的画逐渐改变、增加而成为其他更富有意义的画。这些写实的画,便是象形字,而其他的便是“会意”“指事”等的字。所以我们中国的字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因而变到后来,就被叫作“方块字”。这“方块字”和“画”的确是同源的,分不开的。直至今日,世界各民族的图画,虽然有少数例外,取了圆形或其他形式,但大体上仍都是“方块”的。即使我们中国的“手卷”也仍然是扩充的方块。

    下表中的四排“日”“月”“山”“水”四字,是一幅不精密的字样。但即使是这样不精密的字样也能举以为例,来说明我们古代文字和现代文字的嬗变痕迹。在这种痕迹中,我们很容易地看出古代字形与现代字形的近似之处。而这些古代的字,就都是从图画里渐渐蜕化来的。这就是书画同源的一点简单的史实。这一史实对于我们书法学习的基本观念上异常重要。

    这个要点,可以从两方面来说:我们中国的画和字既然同出一源,而这个同源的画和字又都是同以线条为表现方法的。中国的画,到了后代虽然演变出了许多方法,有渲染、没骨等等,但主要的,始终仍依靠原有的线条表现。中国的字是从这些图画的线条中演变、简化而成。因之,历代以来线条上的同源共命,是书画一体的唯一因素,这是一方面。由于书画全部以线条为同源,当然,其一部的“书”,也是以线条为同源。尽管古文、小篆、隶、章草、楷、行、大草等体格各自不同,而都依靠线条表现却无不同。因此才有笔法之可言,因此才可以说掌握了笔法,就可以应用到各种体格的字。这又是一方面。

    这就是笔法通于书画的论据。这也就是笔法通于各种书体的论据。因此,除非我们不学习写中国字,若要学习,便必须从笔法入手。所谓笔法,当然是指写中国字的笔法。这句话,初听似乎累赘,实则大有道理。因为写中国字用的是一种毛笔,这种笔法只有对于用毛笔写中国字才是最正确的方法。若是用这种方法,拿起钢笔来写外国字或写中国字,都是一样的不正确。这种毛笔,西洋人叫作“刷子”。他们作画也是用的毛笔,也叫“刷子”。不过他们的那种作画毛笔,远不如我们的精致,至少是他们的毛笔只能用于水彩画和油画,决不宜于中国的书画。所以我们中国书法的笔法,的确是一种专用的适宜的方法。而他们写横行洋字的钢笔,不但不适宜于写中国字,并且不适宜于画水彩和油画。由此,我们对于笔法的观念可以更加明确了。

    清·高凤翰《隶书册》

    此外中国人用毛笔写字,是用右手执笔的。所谓笔法,只有对这种方式才完全正确。这一点是次等的重要。在中国,有些书画家偶然因为右臂残废了,勉强用左手写字作画,逐渐也能运用自然,例如清朝的高凤翰便是其中的一位。但这是例外。这种方法应用到左手上来,虽然也有效,虽然有时反而会出一些“奇趣”,但严格讲来,是打了折扣的,不能说完全正确。还有一些好奇的人,用牙齿咬了笔写字,甚至用脚趾夹了笔写字。由于人体部位和视点的改变,所谓笔法,在这种场合之下,断然是不灵的。这些都是不正确的。

    为什么我们喜爱用中国的毛笔写字呢?这是因为我们的毛笔富于弹性,伸缩的幅度极大,最便于适用在线条上的缘故。字的成形,依靠点画,即是依靠线条(点,差不多可以说是线的收缩,所以仍属于线条之内)。而线条的变化即是字形美的所从出。换言之,字的生命和精彩、字的艺术性就托赖在这上面。所以愈有弹性的笔,愈能适用于线条的变化。这种毛笔的性能,恰好能愉快地完成这种任务。唐朝吴道子画佛像,佛顶圆光一挥而就。僧怀素写草书自叙如惊蛇走虺。乃至某画家画一枝荷柄,一笔向下,一笔向上,顷刻相接犹如一笔。当然,由于他们的艺术修养纯熟方能到此地步。但若非手中有一支好笔,刚柔适中,挥运如意,又哪能如此顺利呢?关于笔的一层,以后还要说。现在再谈笔法的综合与分析。

    为什么我们要从笔法的综合上来讲呢?因为,前面我们已经说过,由于书画都同源于线条,所以才有用笔之可言。为的是要把线条弄好,就必须考究笔法。将所有的中国字仔细研究归纳,便发现这些字的组织,无论形式怎样千变万化,但其用以组织的成分,却不外乎几种长长短短的笔画。我们用了归纳的方法,将这些笔画综合了起来,千变万化便成为各种各样的字形。

    唐·怀素《自叙帖》

    这些归纳出来的笔画,可以用一个“永”字作代表。在永字里分析出这一个字包含了八种笔画。这就叫作“永字八法”。这种方法,传下来已经很久了。有的人说,这方法是后汉的崔瑗、张芝传下来的。后来又传给了魏钟繇和晋王羲之。又有人说这是一种秘传,直到隋朝的和尚智永,才传授给了虞世南,由虞世南才广泛地传出来。又有人说,唐朝的李阳冰曾经特别称赞这方法。他说,王羲之曾经用十五年的光阴,专求永字。为的是永字“备八法之势,能通一切字”。这些传说的可靠性如何,很难考证。但这“永字八法”,的确流传下来很长远了,并且它的方法,的确扼要地概括了一切字的笔法。我们分析中国字的成分,还须遵守它。在以前,对于一个善于书法的人,称之为“研精八法”,就是由此而来的。这“八法”所说的笔画,各有一个特殊的名称。现在分析顺序排列于后:

    (1)丶起笔的点名叫“侧”。

    (2)亠次笔的横名叫“勒”。

    (3)三笔的直名叫“努”。

    (4)四笔的钩名叫“趯”。

    (5)五笔左边向上挑名叫“策”。

    (6)六笔左边向下撇名叫“掠”。

    (7)七笔右边上面向下劈名叫“啄”。

    (8)永八笔右边下面向下捺名叫“磔”。

    我们若是仔细严格再分,当然还可以找出这“八法”的不完备性。譬如说所谓“趯”的钩,是向左钩的。但另一种钩,却是向右钩,例如“戈”字。所以这一种右钩是出了格的,因之有些人对这种右钩就叫它作“戈”。古代相传虞世南的“戈法”是特别有名的。再如所谓“磔”的捺,在“永”字中取势是很倾斜的。但另一种捺如“之”字就是很平的。这一种平的捺,严格说和“磔”不同,也可以说是出了格的。因之就有人对这种平捺叫作“波”。前人曾经说“右送之波皆名磔”,又说:“发波之法,循古无踪。原其用笔,磔法为径。”这都说明了其中多少有些不同。再如“包”字上下的两个大转弯,也可说是出了格。再如“红”字的“绞丝旁”也可以说是出了格的。

    但是向右的钩还是向左的钩的方法,只是方向不同。平的“波”和倾斜的“磔”,更只是程度的不同,而不是方法的有异。“包”字的大转弯,不过是“永”字第二笔和第三笔的联合。“红”字的“绞丝旁”不过是“永”字第七...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