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金刚经注颂释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前残)

    应生无所住心。

    譬如□路,其程一百余里,一日可达,在路□□空舍而行懈怠,欲生其中,此属皆是怖畏之房中有恶鬼及有毒蛇,行人若住,必有伤咅,於此不得生有住之心,行人住法,亦复如是,若住一法,即被法缚,不免生死。是故菩萨於诸法中应生无所住心。下文云:

    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释曰:真如之心,本自无住,若不住诸法,则与道相应,若住一法,即连正教既末,正教肯不是非,故云则为非住。

    为利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

    精进之人,不见身心相,於一切毒蛇道路,乃至见一切虎狼、夜叉、罗刹,不生一念怖畏之心,此是布施之义。口说空,心有怕惧,即不名布施。心口相应,行解不二,即是利益。所言利益众生,应祗是利益自心中众生,若能依前行解,即道心壮大。既得如是之用,虽具见闻觉知,不染万境,既得不染,即一切解脱,更有何不知□耶?

    赞曰:

    菩萨怀深智,何曾不带悲。投身忧饿虎,割肉恐鹰饥。

    精勤三大劫,曾无一念疲。如能同此行,皆得作大师。

    真语者。

    说一切性本无所说,即是真语。

    实语者。

    说一切法无所有,即是实语。

    如语者。

    说一切诸法,本来不动,有何不如?

    不诳语者。

    一切众生闻如是说,皆得解脱,云何得诳?

    不异语者。

    有是说有,无是说无,真是说真,假是说假,何得有异?又不异语者,一切万法本性自空,将何为异?下文云是法平等,何得有异?

    赞曰:

    众生与蕴界,名别体非殊。了心如似幻,迷情见有余。

    真言言不妄,实语语非虚。始终无变异,佛性本来如。

    此法无实无虚。

    虚是一边,实是一边,二边俱遣,故言无实无虚。此法真空之理,二乘之人灭色归空,犹是生灭,亦名外道空。空色俱遣,不立有无,语嘿双亡,是非荡尽,非心所测,非口所宣,有不能有,无不能无,故言无实无虚。

    赞曰:

    证空便为实,执我乃名虚。非空亦非我,谁有复谁无?

    对病应施药,无病药还祛。常观二空理,颖脱入无余。

    若菩萨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

    此是背明向暗,众生之心本自无住,无住之心,即是菩提。二乘之人,背菩提路,行凡夫道,如人背明向暗,犹如迷人,如此之人,盖不可言。

    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释曰:二乘不见色住色,譬如不见坑落坑,菩萨见色不住色,如人见坑不入坑。一切诸法但有假名,二乘之人为无惠目,不辩虚假。菩萨有目,能辩真假,见种种色,悉皆无相。达摩大师云:「不见色是见色」。

    受持读诵。

    常见自性名为受持,口常记之名为读诵。

    初日分乃至中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若约事相解者,祗是一日之中三时舍身命,求无上菩提,亦云三世舍身命,求菩提道,亦云三大阿僧只劫舍身命,求菩提道。此皆为迷,说於因地,非为悟者,顿持此经。若约悟人,观三世空,即是三时舍身命,初日分是过去世,後日分是未来世,中日分是现在世,虽作三世观,亦不及常见自性义。曰:三世自空,何假於观?常见自性者,即常见佛。经云:「瞻仰尊颜,目不暂舍」。此即是信心不逆。

    书写。

    了了见性,目之为书;开示於人,故名为写。众生得悟,记之於心,念念时中更无妄失,故名书写。

    受持。

    万法在性,名之为受;法清净故,目之为持;故名受持。

    读诵。

    在心曰读,在口曰诵,心口相应,故名读诵。

    赞曰:

    众生与寿者,蕴上假虚名。如龟毛不实,似兔角无形。

    舍身犹妄识,施命为迷情。详论福比智,不及受持经。

    大乘之人,色空俱遣,不着二边。二边既无,中道何立?一切不拘、不染,万境即是大乘。

    最上乘者。

    无遣可遣,亦不言无遣,亦不言拘与不拘,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此名最上乘。大乘,是菩萨所行之路。最上乘者,即是诸佛位地。

    赞曰:

    所作皆依性,修成功德林。终无趣寂意,唯有济群心。

    行悲悲广大,用智智慧深。利他兼自利,小圣讵堪任。

    荷担如来阿耨菩提。

    即是大乘之人,担者是荷负之义也。依法修行即名荷担。

    乐小法者。

    即是二乘之人,故说着我见、人见。

    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

    此人前世有罪,合堕恶道,今世持经。时有人语曰:汝前既作了如许重罪,今时持经,有何所益?持经之次,被人轻贱。持经之人不听是语已,贪经故,不听余声。此人虽有重罪,其罪消灭。更一释,前心起妄,合结罪业,後心觉悔,轻贱前心,即业结不成,故云消灭。此人不久当得菩提。

    赞曰:

    先身有报障,今日受持经。暂被人轻贱,重罪转为轻。

    若了依他起,能除执计情。常依般若观,何虑不圆成。

    次下如来说因地修行,已曾供养无量亿佛,虽即如是,不如有人於末劫世中得悟者,如来於过去劫中供养功德百分不及末劫时修行之一分功德。

    狐疑不信。

    二乘之人,惠目不开,不见如来平等之性,不信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信生死与涅盘等,不信烦恼即菩提一相,不信无持无犯,乃至不信男子女人同於一相,亦不信一切众生是一切诸佛,为小乘之人无目,不见无二之法,诸佛慈悲恐堕二乘凡夫,故不具说,须看诸经。

    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空生为後代众生重更问佛,佛答:

    当生如是心。

    释还是前四生义,如者,是空之异名,为众生执色,佛即说空,是为众生治病尔!

    我应灭度一切众生。

    众生即是妄念,意欲灭妄念,意欲灭妄取真,为众生执妄故灭,众生随佛语,遂即灭之,既得灭已,即云我无妄想。经云:灭度一切众生已。释曰:如此之语并教初心,故令灭妄归真。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此是菩萨第一义空,见一切众生本来涅盘,无众生相。下文云:若菩萨有我相、人相即非菩萨。

    赞曰:

    空生重请问,无心自为身。欲发菩提者,当了现前因。

    行悲疑似妄,用智乃为真。度生权用我,证理即无人。

    燃灯佛。

    智惠性是,借灯为喻,智惠光照无余世界,故号燃灯。佛问空生:汝谓如来於智惠中,有法得菩提不?空生答:佛於智惠中,无有法得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

    智惠即是一切法,不可以法得故,无有法得菩提。下文云:

    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菩提。

    此即是受记义,若离智惠,别有法可得,即是虚妄,如何得受记?经云:

    若有法如来得阿耨菩提者,燃灯佛则不与我受记。

    释曰:若有法得菩提,即是人法俱存,既有人法,即同凡夫,如何得受记耶?无记可记是名受记。

    赞曰:

    人与法相持,二相本来如。法空人似妄,人空法亦祛。

    人法两俱实,受记可非虚。一切皆如幻,谁言得有无。

    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释曰:见一切法本来不生,即是如义,如义即如来。胜天王经云:众生如如,佛亦如如,无一无二。净名云:一切法皆如也,众圣贤亦如也,夫如者,不二不异。诸法若生,即有一有二,既有一二,何得不异?祗是诸法空相,即无有异。金刚三昧经云:相性如如无所动。以要言之,因缘若是有,诸法应不如;因缘既本空,诸法自然如。故知诸法即如义。下文云:

    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释曰:一切法若生,即非佛法。一切法本来不生,云何不是佛法?法若有佛即有生,佛既无生,法何生耳?下文云:

    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

    释曰:诸法若生,即有名字,名字依名而呼,故名一切法。今明诸法本来不生,何有名字?名字与法,二俱空故,故言即非一切法。下文云:

    是名一切法。

    了诸法空,本无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涅盘第十四卷云:佛即是法,法即是佛,故知一切法本来不生,佛亦不生。法华经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

    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

    释曰:众生即是妄想,亦名烦恼。若有妄想烦恼,即同外道,灭色归空,不了色性自空。起心灭妄,如此见者,即非菩萨。净名经云:色性自空,非色灭空。见众生者,如人食莨菪子,空眼见针花,空中无针,病眼妄见,如此之人,同凡夫外道,盖不可言,故言不名菩萨。下文云:

    无有法名为菩萨。

    释曰:一切空寂,本来不生,不见生死,不见涅盘,不见烦恼,不见一切法,是名见法。正见之时无可见,即是菩萨,故云无有法,名为菩萨。下文云:

    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释曰:一切诸法皆无自性。各各不能自名,故说无我,诸法若生,即有我相,法既不生,谁言有我,了无我者即是通达。次明五眼,

    肉眼。

    释曰:见色空寂,名为肉眼,此为初心,先用肉眼。

    天眼。

    前既见色性本空,一切皆无,有一切法,能有者,既若如是,一切法平等,即是天眼所见。

    惠眼。

    前既见一切平等,即无二相,即无分别。思益经云:惠眼见无物可见,故名惠眼。

    法眼。见世间无世间,见一切法无一切法,见一切相无一切相,见世间法是出世间法,此是法眼。

    佛眼。

    见一切法,本来不动不生,无取无舍,如是见者名为佛眼。此五眼者,无论凡圣共同有之。在圣名为五眼,在凡名为五无明,亦名五十恶,亦名五无间。

    赞曰:

    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法眼惟观俗,惠眼直缘空。

    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圆明法界内,无处不鉴容。

    尔所国土中。

    眼耳鼻舌身意,乃至心有起处,皆是国土。

    所有众生者,

    即是妄念也。

    若干种心,如来悉知。

    如来者,即是本心,一切妄念皆从本心而生,何得不知?

    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

    妄从本心起而起,此是主客之心,本心是主,妄心是客,不可将客为主人,不可将郎主以为奴,不可为奴以为郎主,不可将贼...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