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无量寿经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r />
    佛又向阿难描绘道:“在那无量寿佛国, 有七种宝树遍地生长, 布满佛土。金树、银树、琉璃树、玻璃树、真珠树、砗磲树、玛瑙树, 七种宝树枝繁叶茂。或有金银琉璃等七宝, 互相搭配, 交错和合而成, 以至于一树之中, 根茎枝干为一种宝物组成, 花叶果实又是其他宝物合成。甚至有这样的宝树在佛国生长, 它黄金为根,白银为身, 枝是琉璃, 梢是玻璃、真珠为叶, 砗磲为花,果是玛瑙。其他各种宝树, 七宝交互搭配合成, 宝树也千姿百态, 看上去阵阵行行, 相立相望, 枝枝叶叶, 相偎相依, 好一派佛国风光。

    “再说那无量寿佛国的菩提树, 它树高四百万里, 树身周围五千由旬长, 枝叶向四方延伸二十万里, 各种宝物自然和合成珍奇绝妙的宝网, 包罗覆盖在菩提树上。清风徐徐吹来时, 菩提树上演布出无数种微妙的法音,法音悠扬, 在整个佛土上缭绕。如果众生能看到菩提树,听到菩提妙音, 闻到菩提果香, 尝到菩提果味, 沐浴于菩提树的光与影后, 赞念菩提树的功德, 这样, 众生就能获得五根清净, 住于永不退失的修行阶位, 直至最终成就无上佛道。”

    佛继续对阿难说道:“那无量寿佛的极乐国土中, 一派清净庄严, 地势平坦宽阔, 没有丘陵、谷洞、荆棘、沙石, 没有土山石山, 也没有什么黑山、雪山、宝山、金山、须弥山、铁围山、大铁围山, 唯有黄金遍地。”

    阿难听到这里, 向佛问道:“如果没有须弥山, 那么四天王天、忉利天住于哪儿呢?”佛对阿难说:“那四禅天, 色究竟天依什么而住呢? 你要知道, 众生的业因与果报非一般的思惟语言之所能及, 十方诸佛的无量功德与善力, 也是超情离见, 不可思议的。你要知道, 那无量寿佛的极乐净土, 本无人与天的分别, 只是为了随顺他方世界的情况, 才方便示现了天人三界。

    原典

    “复次阿难,彼佛国土,虽无大海,而有泉池处处交流。其水深广,或十由旬、二十由旬、三十由旬,乃至百千由旬。其水清净,具八功德①。又水两岸,复有无数栴檀香树②、吉祥果树,华卉恒芳,光明照曜。若彼众生,过浴此水时,要至足者,要至膝者,乃至要至顶者;或要冷者,温者,急流者,慢流者,其水一一随众生意,令受禅定之乐。其宝池中,纯是莲华,有他方众生来生其国者,即于莲华中自然化生,结跏趺坐。

    “又于水中,出种种声,佛法僧声、止息声、无性声、波罗蜜声、十力四无所畏声、神通声、无作声、无生无灭声、寂静声、大慈大悲声、喜舍声、灌顶授记声,众生闻如是种种声已,其心清净,与声中所说法相应,无诸分别,成熟善根,永不退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其有不愿闻声者,即如定中,一无所闻。

    “复次阿难,彼国菩萨,或于晨朝欲供诸佛,思香华等,作是念时,华香、璎珞、幢幡、网盖及诸伎乐,随意即至。其所散华,即于空中结成华盖,或十由旬,或数十百千由旬,乃至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供养诸佛已,即于晨朝还到本国。若思饮食、汤药、衣服、卧具等,亦复如是。此诸菩萨所需之食,实无食者,但见色闻香,以意为食,身心柔软,无所味着。事已化去,时至复现,其香味或有不欲闻者,即无所闻。又复思念摩尼宝③等庄严,及宫殿楼观、堂宇房阁,或大或小,或高或下,或处虚空,或在平地,或依宝树而住。随意所现,无不具足。

    “其诸菩萨、阿罗汉,各自行道,中有在地讲经诵经者,有在地受经听经者,有在地经行④者、思道者及坐禅者;有在虚空讲经诵经者,有在虚空受经听经者,有在虚空经行者、思道者及坐禅者。中有未得须陀洹⑤道者,则得须陀洹道;未得斯陀含⑥道者,则得斯陀含道;未得阿那含⑦道者,则得阿那含道;未得阿罗汉⑧道者,则得阿罗汉道;未得阿惟越致⑨者,则得阿惟越致。各自行道,莫不自在。

    注释

    ①八功德:指泉池水具有八种功德:(一) 是澄净, (二) 是清冷,(三) 是甘美,(四) 是轻软,(五) 是润泽,(六) 是安和,(七) 是饮时除饥渴等无量过患,(八)是饮后定能长养诸根四大, 增益种种殊胜善根。(参见《称赞净土经》)

    ②栴檀香树:《本草纲目》称此为白檀、檀香。属檀香科。该树为常绿乔木, 干高数丈, 木质芳香, 可供雕刻;把根研为粉末, 可做檀香, 或者制作香油。叶长约五厘米, 呈枪锋状对生。果实呈球形, 有蚕豆一般大,熟时呈黑色, 果核坚硬。

    ③摩尼宝:是珠玉的总称。摩尼意译为珠、宝珠。一般传说摩尼有消除灾难、疾病, 以及澄清浊水、改变水色的功效, 所以也称之为如意珠、如意宝、如意摩尼、摩尼宝、无价宝珠等。千手观音的四十手中, 右手即持日精摩尼, 左手则持月精摩尼。日精摩尼可自然发出光热照明, 月精摩尼可给人清凉, 除人恼热。

    ④经行:指在一定的场所中往复回旋地行走。通常在吃饭后、疲倦时, 或者坐禅昏沉瞌睡的时候, 即起而经行, 作一种调剂身心的安静散步。

    ⑤须陀洹:是声闻乘四果中最初的圣果。又称初果,即断尽“见惑”的圣者所得的果位。全称须陀般那, 旧译作入流、至流、逆流, 新译作预流。入流, 就是初入圣者之流, 逆流指断三界之见惑后, 方违逆生死之流,预流就是初证圣果者, 预入圣道的法流的意思。

    ⑥斯陀含:意译为一来、往来, 是沙门四果的第二果。斯陀含又分为斯陀含向与斯陀含果, 就是进入预流果 (初果) 的圣者进一步断除欲界一品至五品的修惑,称为斯陀含向, 或一来果向;要进一步断除欲界第六品的修惑, 还须由天上至人间一度受生, 方可般涅槃, 至此以后, 不再受生, 称为斯陀含果, 或一来果。

    ⑦阿那含:略称阿含, 意译为不还、不来、不来相。是声闻四果中的第三圣果。进入阿那含果的圣者已断尽欲界九品之惑, 不再还来欲界受生。此阶位的圣者中,如果九品之惑全部断尽, 则称阿那含果;如果断除七品或八品, 则称阿那含向;如果断除七、八品, 而所余的一、二品还须对治成无漏之根, 须进一步受生至欲界,称为一向。另外, 在阿那含果中, 又有五种不还、七种不还、九种不还的差别。

    ⑧阿罗汉:是声闻四果之一, 也是如来十号之一。意译为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觉、真人。是指断尽三界见、思之惑, 证得全智, 而能受世间供养的圣者。该果位通于大、小二乘, 但一般都作狭义的解释, 专指小乘佛教中所得的最高果位而言。就广义而言, 则泛指大、小乘佛教中的最高果位。

    ⑨阿惟越致:又作阿鞞跋致、阿毗跋致。译为不退、不退转、无退、必定。退, 乃谓退步、退堕之意, 指退堕恶趣及二乘地 (声闻、缘觉之位), 即由所证得之菩萨地及所悟之法退失。反之, 不再退转, 至必能成佛之位,则为不退。《大般若经》卷四四九载, 入见道而得无生法忍, 则不再堕退二乘地而得不退。复次, 菩萨阶位中,十住中之第七住, 称为不退转住, 由此产生诸种不退之说。

    译文

    佛又对阿难描绘道:“那无量佛的极乐净土上, 没有大海, 却处处布满泉池, 泉水潺潺, 源远流长, 水深从十由旬、二十由旬、三十由旬甚至成百上千由旬不等。池水澄清纯洁, 具有八种功德。无数棵郁郁葱葱的栴檀香树以及各种吉祥果树夹生在泉水两岸, 在那里, 花果飘香, 沿水流芳, 光明灿烂。如果那里的众生要趟水过泉, 或沐浴泉水, 这里的泉水能随着众生的不同心愿而变化着水位、水温和流速, 或者齐足, 或者至腰, 乃至要深达头顶;或者水暖, 或者水冷, 或者急流或者慢淌,众生享受智慧之水的无限乐趣。在宝物砌成的泉池中,全是一片莲花亭亭生长, 如果他方世界的众生往生到这极乐世界, 就是在莲花中结跏趺坐, 自然化生。

    “另外, 莲花池中, 微波荡漾, 会演布出种种妙法音声, 如佛法僧声、止息声、无性声、波罗蜜声、十力四无所畏声、神通声、无作声、无生无灭声、寂静声、大慈大悲声、喜舍声、灌顶授记声等, 众生听到这种种声音, 便心无妄念, 清净光明, 顿然契合种种音声中的妙法, 没有什么执着分别, 继而善根成熟, 智慧圆满, 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也就永不退失。即便有不愿听这些音声的人, 也随其心愿, 能够像住入寂定一般, 什么也听不到。

    “又阿难, 无量寿佛的极乐世界里的诸菩萨, 假如在早晨起来要供养诸佛, 想起香花等供养之物时, 种种花香、璎珞、幢幡、网盖以及各种伎乐, 会应念而来。不仅如此, 那些香花还会在广阔的天空结成大盖, 直径有的十由旬, 有的成百上千由旬, 继而广覆三千大千世界。供养诸佛以后, 这些菩萨还于早晨回到极乐国土。如果心念需要饮食、汤药、衣服、卧具等东西的时候, 也会应念而至。其实, 极乐世界的诸菩萨, 他们所需之食并非实物, 他们以心意行食, 身心清净柔软, 见到色闻到香, 但又不执着于任何美味。那些饮食, 在诸菩萨需要时就示现, 食用完毕就化离而去。假使有的不愿闻饮食之香之味, 也可以应其心愿, 什么也闻不到。如果心念需要摩尼宝珠等宝物来庄严修饰, 或者需要宫殿楼阁、亭台房宇, 这些都能应心念需要而自然出现, 大小不一,高下不等, 或者处在虚空, 或者立于平地, 或者座落在宝树旁, 应有尽有, 完满具足。

    “极乐佛国的诸菩萨和阿罗汉, 也于极乐世界各修其道, 各行法事。有的在地上讲经诵经, 有的在地上听受佛经, 有的在地上安静地散步, 或沉思修道, 或坐禅修行;有的则在虚空中讲经诵经, 有的在虚空中听受佛经,有的在虚空中往复散步, 或者沉思修道, 或者坐禅修习。他们当中如果有人尚未证得须陀洹道果, 经过不同形式的修习, 则能获得须陀洹道果;同样, 还没有得斯陀含道果的, 能证得斯陀含果;没有证得阿那含果的, 则能获得阿那含果, 尚未得阿罗汉果的, 也能证得阿罗汉果,尚未达到阿惟越致的, 就能达到阿惟越致境界。总之,他们能在极乐世界, 自由自在地修行其道, 各自获得各种道果。

    原典

    “复次阿难,彼佛国土,每于晨食时,香风自起,吹动宝树宝网,自触出微妙音,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其有闻者,尘劳垢习,自然不起,风触其身,如比丘得灭尽定①。复吹树华,落放地上,遍满佛土,随色次第,而不杂乱,软妙如兜罗绵,足履其上,蹈下四寸,随足举已,复还如故。过一时后,其华自然没入于地,随其时节,复雨新华。一日之中,如是六反。

    “复次阿难,彼佛国土,复有众鸟,住虚空界,出种种音,犹如佛声说法,普闻世界,皆是佛力化作,非实畜生。

    “复次阿难,彼佛国土,无有日月星曜昼夜之象,亦无劫数之名,亦无山川高下、林苑家室。于一切处,既无标示,亦无名号,亦无取舍分别。惟有众宝莲华,周满世界,一一宝华,百千亿叶。其华光明,无量种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黄色黄光,紫色紫光。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一一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为十方说微妙法,各各安立众生于佛泥洹之道。

    “复次阿难,不独我今称赞阿弥陀佛光明功德。东方过恒河沙数世界,诸佛如来亦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西方、南方、北方恒河沙数世界诸佛,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河沙数世界诸佛,亦复如是。何以故? 欲令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求生彼界,得不退转故。

    “复次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其上辈者,舍身出家而做沙门,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无量寿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转,应时即得智慧神通自在。

    “其中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虽不能行做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多少修善,奉持斋戒,供养三宝,以此回向②,愿生彼国。其人临终,无量寿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功德智慧,次于上辈者也。

    “其下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若闻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③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于中辈者也。”

    注释

    ①灭尽定:又作灭受想定、灭尽三昧。即灭尽心、心所 (心的作用) 而住于无心位的寂定。与无想定并称二无心定, 然而无想定是异生凡夫所得, 而灭尽定则是佛以及全部获得解脱的阿罗汉远离定障所得, 也就是以现法涅槃的胜解力而修得的入定。

    ②回向:又作转向、施向。意思是指以自己所修的善根功德, 回转给众生, 并使自己趋入菩提涅槃。或者以自己所修的善根, 为亡者追悼, 以期亡者安稳。净土宗认为, 回向有两种:一是往相回向, 即回施自己过去及今生的功德给众生, 而愿共生净土。二是还相回向,即已经往生净土后, 生大悲心, 再回入此土教化众生,以希望共向佛道。道绰在《安乐集》卷下中, 解释回向有以下六种:(一) 以所修诸业回向阿弥陀佛, 往生净土, 待得六通后, 再返世间救度众生。(二) 回因向果。(三) 回下向上。(四) 回迟向速。(五) 回施众生悲念向善。(六) 回入去却分别之心。

    ③一念:指一次心念。念是思念的意思, 一般有心念、观念、称念, 因而以一念配合一声佛号, 称名一句就是一念。义寂的《无量寿经疏》中说:“此言念者, 谓称南无阿弥陀佛。经此六字, 顿名一念。”

    译文

    “又阿难, 在那无量寿佛的极乐世界, 每天于晨起饮食的时分, 香风微微吹动, 摇曳各种宝树宝网, 触发起各种微妙法音, 演布宣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等佛法真谛。风送妙香妙音, 闻到的人顿然涤除烦恼、洗尽尘垢恶习。香风吹身, 顿觉神智清朗, 如比丘证得灭受想定的境界一般。又那香风徐动时, 吹得千树万树,落英缤纷, 洒落在一片佛土上, 那些落花随颜色的不同,而飘落有序, 层层不同。宝花遍地, 如图如锦, 又柔软洁净, 恰似草木花絮。踏足而行, 脚步深陷在花瓣中,人走过后, 踏过的地方又平整如初。一段时辰过后, 落花自然消失于地上。再过一段时辰, 空中再飘落新花。一日之中, 晨朝、日中、日没、初夜、中夜、后夜, 昼夜六时, 花降花化, 循环往复, 永远不断。

    “又阿难, 那极乐世界, 还有许多鸟儿, 他们飞翔在虚空中, 宛转鸣啁, 仿佛是佛在演说佛法的声音, 众鸟的鸣唱在广阔的佛土上相闻, 他们其实并非真正的畜生,而是佛凭佛力化示而来的。

    “又阿难, 那极乐世界, 没有日月星辰之分, 也没有白天黑夜之别;没有劫数的名称, 也没有高山流水、园林家室;在任何地方, 没有标记, 没有名号, 更没有让人分辨取舍的东西。只有无数宝莲花遍满佛土, 朵朵莲花, 有百千亿莲叶相伴。莲花光彩夺目, 色泽无限, 青色的莲花放出青光, 白色的放出白光, 黄色的放出黄光,紫色的放出紫光。每一朵莲花中, 放出无限光明, 每一光明, 又现出无数佛, 每一尊佛, 又放出千百种光明,为十方世界广弘佛法, 教化众生, 使他们走上无上佛道。

    “又阿难, 今天不光是我一个人在这里称赞阿弥陀佛的无限光明功德, 在遥远的东方世界里, 有无数诸佛,他们也现出广长舌相, 放出无量的光明, 发出诚实的宣说, 共同称赞无量寿佛的不可思议的无量功德。在遥远的西方、南方、北方无数世界, 也是如此, 四维上下的无数佛土的无数诸佛还是这样。为什么要这样呢? 目的在于让一切众生听到无量寿佛的名号, 能生净信之心,忆佛功德, 念佛名号, 信受坚持, 身心归向, 依止不舍,供养诸佛, 以求往生那极乐佛土, 证得永不退失的修行果位。

    “又阿难, 十方世界的一切众生, 凡是有至诚的心愿要往生无量寿佛国极乐净土的, 可分为三辈。三辈之中的上辈是那些削发为僧、投身沙门的人, 他们发成就无上菩提的心愿, 一心专志于称颂忆念无量寿佛, 修德积善, 以求往生极乐净土。他们在临终之际, 无量寿佛等极乐世界的众人, 会出现在其面前, 前来接引他们往生极乐净土, 往生净土时, 会在七宝莲花中自然而然地化生, 住于永不退失的修行果位, 并且会马上获得智慧神通, 达到自在无碍的境界。

    “三辈之中的中辈, 是十方世界一心发愿往生净土的一切众生, 虽然没有投身沙门, 却能勤修功德的人。这些人也能发成就最高觉智的心愿, 并能专心持名念佛,尽力修善, 奉守戒法, 供养佛法僧三宝, 以所修善德,回向给众生, 以期共往生极乐净土。这些人在临终之际,无量寿佛以化身相好光明现前, 一切庄严如真佛具足无异。像接引上辈之人一样, 佛及众化佛会来到此人跟前,此人也就跟随化佛往生极乐世界, 住于永不退转的果位,其功德智慧, 仅次于上辈。

    “三辈之中的下辈是十方世界的一切众生, 他们有至诚之心, 愿往生净土的, 但又不能完全修德积善, 只要能发成就无上觉智的心愿, 专心持名念佛, 或者具足十念称颂无量寿佛, 以求往生净土, 或者只要听到佛法后,能欢喜信从, 没有疑惑, 诚心正念, 甚至以一念配合一声佛号, 称名一句, 愿往生净土, 那么这样的人就能在临终之际, 梦见无量寿佛前来接引往生极乐世界, 不过这些人的功德智慧, 要比中辈之人差些。”

    原典

    佛告阿难:“彼国菩萨,皆当究竟一生补处,除其宿愿为众生故,以大宏誓,入生死界,度脱有情,随意而作佛事。阿难,彼佛国中,诸声闻众,身光①一寻②,菩萨光明,照百由旬,或千由旬。又有二菩萨,最尊第一,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阿难白佛:“彼二菩萨其号云何?”佛言:“一名观世音③,一名大势至④。此二菩萨现居此界,作大饶益,摄念佛人生彼佛国。阿难,其有众生,得生彼国,其钝根者,见佛闻法,成就二忍⑤,其利根者,得不可计无生法忍⑥。又彼菩萨,乃至成佛,不受恶趣,神通自在,除以宿愿,生他方五浊恶世,示现同彼⑦,常识宿命。阿难,汝起面西顶礼⑧。”

    尔时,阿难即从座起,合掌面西顶礼,五体投地,白佛言:“我今愿见极乐世界无量寿佛,供养礼拜,种诸善根。”即时无量寿佛,于其掌中放无量光,普照一切诸佛世界。于此世界,所有黑山、雪山、金山、宝山、目真邻陁山、须弥山、铁围山,大海江河、丛林树木及天人宫殿,一切境界,无不照见。譬如日出,明照世间,亦复如是。声闻、菩萨,一切光明,皆悉隐蔽。

    尔时会中,天龙八部,人非人等,皆见极乐世界种种庄严,及见无量寿如来,声闻菩萨围绕恭敬,譬如须弥山王,出于大海。尔时,极乐世界,过于西方百千俱胝⑨那由他国,以佛威力,如对目前,彼见此土,亦复如是。

    尔时,世尊告弥勒菩萨言:“汝见极乐世界,从地以上,至色究竟天,诸庄严否? 汝闻无量寿佛,大音演说妙法,宣布一切佛刹,化众生否? 汝见彼国众生,游处虚空、宫殿随意否? 或遍至十方,供养诸佛否?”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一一皆见。”

    注释

    ①身光:佛门圣众有顶光与身光, 从身上所发出的光称为身光。

    ②寻:古代长度单位, 八尺为一寻。

    ③观世音:以慈悲救济众生为本愿的菩萨, 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左胁侍,“西方三圣”之一。凡是遇难众生诵念其名号, 菩萨就马上观其音声前往拯救解脱,所以称观世音菩萨。中国唐代因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名,所以去掉“世”字, 略称“观音”。观世音是中国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相传其显灵说法的道场在浙江普陀山。据称观世音的生日是农历二月十九, 成道日是农历六月十九, 出家日是农历九月十九。随着历史的发展, 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有关观音名称和形象的说法, 有六观音、七观音、甚至三十三观音, 但一般所说的观音是指作为总体的圣观音。据称观音可以应机以种种化身救众苦难。观音在中国寺院中的塑像常作女相, 女相观音造像始于南北朝, 盛于唐代以后。

    ④大势至:佛教菩萨名, 也称“得大势”“大精进”,与观世音菩萨同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胁侍, 世称西方三圣, 大势至是阿弥陀佛的右胁侍。此菩萨因其智慧光普照一切, 令众生离三途, 得无上力;又在行动时,十方世界一切地皆震动, 所以被称为“大势至”。《首楞严经》卷五《念佛圆通章》称, 大势至菩萨于因地时,以念佛心入无上忍, 所以今摄此娑婆世界的念佛众生,归入净土。另外,《悲华经》卷三载, 当阿弥陀佛入灭后, 由观世音菩萨补其位;观世音入灭后, 则由大势至补处成佛。关于大势至菩萨的形象,《观无量寿经》说其天冠中有五百宝华, 一一宝华又有五百宝台, 每一宝台皆现十方诸佛之净妙国土相;顶上的肉髻如钵头摩华,肉髻中安置一宝瓶, 其余身相与观世音菩萨大同小异。

    ⑤二忍:忍是忍辱、忍耐、堪忍、忍许、忍可、安忍等意思, 即受他人的侮辱恼害等而不生嗔心, 或自身遇害而不动心, 证悟真理, 心安住于理上。忍有多种分类, 二忍是其中之一。二忍, 一是指生忍与法忍。虽然受众生迫害或优遇, 仍然不执着于违顺之境而忍, 或者观众生没有初、中、后的差别, 而在众生之上体认空理,不堕于断、常二边, 二陷于邪见, 这就是生忍 (又作众生忍);体认一切事物的实相为空, 心安住于此真理之上而不动, 这就法忍 (又称无生法忍)。二是指世间忍与出世间忍。初心菩萨以有漏心, 依诸果报福业, 对所遇世间苦乐违顺的事加以忍耐, 这就是世间忍, 也就是有相、有漏的安忍;大菩萨安住法性之理, 自在表现各种作用,而无丝毫执着, 称为出世间忍, 即无相、无漏的安忍。三是指安受苦忍与观察法忍。前者是指能安心忍受疾病、水火、刀杖等苦, 而不为所动;后者是指能观察诸法体性虚幻, 本无生灭, 信解真实而心无妄动, 安然忍可。

    ⑥无生法忍:是指体认一切事物的实相为空, 心安住于真理之上而不动。

    ⑦彼:此处“彼”是指秽土众生。

    ⑧顶礼:即两膝、两肘及头着地, 以头顶敬礼, 承接所拜的人的双足。向佛像行礼时, 舒开两掌过额头,承空, 以表示接佛足。顶礼的意思跟五体投地、接足礼相同, 是印度最上的敬礼。

    ⑨俱胝:是印度数量名称, 意译为亿。《玄应音义》卷五载:俱致, 或称俱胝, 即中土所称的“千万”或“亿”。

    译文

    佛又告诉阿难:“那无量寿佛所在的极乐世界里的诸菩萨, 都能在一生里候补佛的位置, 但那些为拯救众生,发殊胜大愿, 从极乐世界进入生死界, 教化度脱有情众生的菩萨们除外。阿难, 在那极乐世界, 诸多的声闻弟子, 其身光有八尺长, 诸菩萨的身光能照彻成百上千由旬。众菩萨中, 有上首二尊, 他俩于一切众中, 最为第一, 其光明能普照三千大千世界。”阿难问道:“那两位菩萨是谁?”佛说:“他俩一名叫观世音, 一名叫大势至,这两位菩萨现就居住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 行菩萨大道,利乐有情, 摄护那些念佛众生脱离苦途, 往生极乐世界。阿难, 你要知道, 那些能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 慧根有钝有利。钝根器的人, 受佛法教化, 才能成就生忍与法忍的境界;那利根器的人, 能证得体认一切事物之实相为空, 心安住于真理而不动的无生法忍的无限智慧境界。再者, 那极乐世界的诸菩萨, 在其行道过程中, 乃至成佛时, 永离恶趣, 神通无限自在无碍。除非他们愿入生死界, 在五浊恶世中示现为秽土众生, 但不影响他们生生世世, 常忆宿命, 不昧本因。”佛接着叫阿难起身, 面向西方顶礼示敬。”

    阿难马上从座位上起来, 合掌而立, 面向西方, 五体投地, 顶礼膜拜, 并对佛说道:“我今天想见到那极乐世界以及无量寿佛, 以便我更好地供养礼拜无量寿佛,更好地广种善根。”说完, 阿难便马上看到无量寿佛从其掌心放出无限光明, 普照一切佛土。无量寿佛光明四射,娑婆世界的所有黑山、金山、宝山、目真邻陁山、须弥山、铁围山, 以及所有的大海江河、树木丛林、天人房舍宫殿等一切景物, 无不沐浴在光明之中。无量寿佛的光明, 恰如一轮红日朗照世间, 使所有声闻众和诸菩萨的光明顿时逊色。

    那时, 天龙八部等其他听法众生, 也都亲眼目睹了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景观, 也看到了诸多声闻菩萨围绕在无量寿佛身旁, 恭听佛法的情景, 那情景就像住在高高的须弥山上的天王从大海深处出来一样。此时的极乐世界, 虽在遥远的西方世界的亿万里之外, 但佛陀以其威神之力, 就像近在眼前一样, 佛从极乐世界察见我们这个世界, 也同样如近在眼前。

    接着, 佛又对弥勒菩萨说:“弥勒, 你可曾看到那极乐世界, 从地往上, 直至色究竟天的一派美妙庄严? 你可曾听到那无量寿佛在弘传宣说佛法, 其大法妙音在广袤的佛土上流布弘扬, 化导众生? 你可曾见到极乐国土的众生, 身如浮云般轻盈地穿行游走在虚空宫殿的情景?可曾看到他们能游遍十方世界供养诸佛的情景?”弥勒菩萨点头称是, 连声说道:“世尊你所问的那些, 我全部耳闻目睹到了。”

    原典

    “世尊,云何彼土众生,亦有宫殿处地,不能游行虚空,神通自在者耶?”佛言:“此乃彼国化城①边地②众生,由彼在世时,不了诸佛不思议智③、大乘广智④、最上胜智⑤,但信罪福⑥,修习善本,愿生其国。此人命终时,生彼国边界七宝城中,其城纵广各二千里,城中亦有舍宅、宝树、宝池供养,如第二忉利天。其人于其城中,凡五百岁,不能游行虚空,不能见佛闻法。譬如转轮圣王⑦,有七宝牢狱,若诸小王子得罪,幽此宫中,衣食供帐伎乐,如转轮王,而以金锁系其两足,此诸王子宁乐处彼否?”

    弥勒言:“不也,但以种种方便求出。”

    佛告弥勒:“此诸众生,亦复如是。又如此土众生,处母胎中,尚未出胎,一切无所见闻,此等众生,亦复如是。虽处华胎,而不能见佛闻法,与此土处胎无异。由其宿命,所种善根,不能离相,不求佛慧,妄生分别。视生佛国,如求人天福报,是故因果相感,生此化城,虽有余乐,而以不见佛为苦。待彼众生,久知悔责,求离彼处,乃能往诣无量寿佛所,供养闻法,既闻法开悟已,乃得遍至诸佛世界所,修其功德。此等众生,暂离三界⑧轮回,信慧⑨未全,尚复如是;况乃世智聪辩,取相分别,情执深重,但求人天福田,增益邪心,永在三界狱中,云何得免轮回、出离生死?

    “弥勒当知,众生在此五浊⑩恶世,精进一日一夜,胜在天上为善百岁。所以者何? 天上多乐少苦故。在此忍界,精进十日十夜,胜在他方佛国边地,为善千岁。所以者何? 佛界边地,多乐少苦故。”

    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今此娑婆世界及诸佛刹,有几多菩萨,得生极乐世界?”佛言:“弥勒,我此娑婆世界,有七十二那由他菩萨,已曾供养无量寿佛,植众德本,当生彼国。其诸小行菩萨⑾,修习小功德,当来得往生者,不可胜计。”

    注释

    ①化城:指变化的城邑。《法华经》卷三《化城喻品》载, 有众人将过五百由旬险难恶道以达宝处, 疲极欲返, 其导师为振奋众人, 以方便力, 于道中三百由旬处化作一城, 使他们得到苏息, 终能向宝处前进。

    ②边地:此处指极乐净土的边缘地带。

    ③不思议智:谓佛能以少作多、以近作远、以轻为重、以长为短, 反之亦可, 故称不思议智。

    ④大乘广智:谓佛无所不知, 无烦恼不断, 无善不备, 无众生不度。

    ⑤最上胜智:谓佛智如实而不虚妄, 得如实三昧,常在深定, 遍照万法无与伦比, 如法而照, 其照无量。

    ⑥罪福:罪与福的并称。五戒、十善等善业能招致乐报, 称为福、福德。反之, 五逆、十恶等恶业能招苦报, 则称罪、罪恶。

    ⑦转轮圣王:意思是旋转轮宝 (相当于战车) 的圣王。转轮圣王是印度神话中的人物, 此王即位, 自天感得轮宝, 拥有轮、象、马、珠、女、居土、主兵臣等七宝, 具足长寿、无疾病、容貌出色、宝藏丰富等四德,统一四方, 以正法御世, 其国土丰饶, 人民和乐。

    转轮圣王出现之说盛行于释尊时代, 诸经论常常将佛陀与轮王比拟, 以轮王的七宝及其治化与佛的七觉支并举。或者将佛陀说法称作转法轮。《法苑珠林》卷四十三, 举轮王有军轮王、财轮王、法轮王, 阿育王为军轮王, 金轮、银轮、铜轮、铁轮四王为财轮王, 如来为法轮王。别外, 因轮王能飞行于空中, 所以也称之为“飞行皇帝”。

    ⑧三界:佛教把世俗世界划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认为迷妄的有情众生都在生灭变化中流转, 依其境界所分而存在于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 为具有食欲、淫欲等欲望的众生所居住的世界。包括:五道中的地狱、畜生、饿鬼、六欲天和人, 以及他们所依存的场所 (器世间), 如人所居的四洲等。色界, 位于欲界之上, 为那些已经离开食、淫等欲望的众生所居住。色界没有欲染, 亦无女形, 其众生皆由化生。色界宫殿高大,系由色之化生 (色是变碍或示现的意思), 一切都殊妙精好。因其还存在色质, 所以称色界。无色界, 是只有受、想、行、识四心而无物质的有情所住的世界。此界无一物质之物, 也没有身体、宫殿、国土, 只有以心识住于深妙的禅定, 所以称无色界。佛教以“三界”为“迷界”, 认为从中解脱达到涅槃才是最高理想。

    ⑨信慧:指三十七道品中“五根”的信根与慧根。信可以破邪见, 慧可以断无明。

    ⑩五浊:又作五滓。指减劫 (人类寿命次第短的时代) 中所起的五种滓浊。五浊是指:(一) 劫浊, 减劫中, 人寿减至三十岁时饥馑灾起, 减到二十岁时疾疫灾起, 减至十岁时刀兵灾起, 世界众生无不被害。(二) 见浊, 指正法已灭, 像法渐起, 邪法转生, 邪见增盛, 使人不修善道。(三) 烦恼浊, 指众生滋生各种爱欲, 摄受邪法而恼乱心神。(四) 众生浊, 又作情浊, 指众生作恶多端, 不孝敬父母尊长, 不畏恶业果报, 不作功德, 不修慧施、斋法, 不持禁戒等。(五) 命浊, 又作寿浊。往古时代, 人寿八万岁, 现今恶业增加, 所以寿命短促,百岁者很少。五浊之中, 以劫浊为总, 以其余四浊为别。

    ⑾小行菩萨:十信菩萨为小行, 小行菩萨是相对于修成不退转位的大行菩萨而言的。十信是指菩萨五十二阶位中, 最初十位应修的十种心。这十种心在信位, 能助成信行, 全称十信心。这十信心是:信心、念心、精进心、定心、慧心、戒心、回向心、护法心、舍心、愿心。

    译文

    弥勒菩萨向佛问道:“世尊, 在那极乐世界, 为什么有些只能在地面上的宫殿房舍活动, 而不能随意游行于虚空, 获得神通, 自在无碍?”佛回答道:“那些人是处在极乐世界的化设城邑地带的众生, 这些人由于在世时尚未完全了悟最高佛智, 只是相信罪福报应, 修行善根,愿往生极乐净土。这些人在临终之际, 只能往生到极乐世界边界地区的七宝化城中, 城邑方圆各二千里, 城中也像在位于欲界六天之第二天即忉利天一样, 有房舍住宅、宝树宝池, 具足种种供养。城邑中的众生, 五百年内不能游走行进于虚空, 不能亲自见佛听教。

    “这就像在转轮圣王的国土上一般, 如果诸位小王子获罪, 该国有七宝牢狱, 就把他们幽闭起来, 衣食供养等物质待遇及娱乐条件仍然提供, 跟转轮圣王一样, 但就是得用金锁锁住双脚, 不让这些王子乱动, 你说他们乐意待在那儿吗?”

    弥勒菩萨回答说:“当然不乐意, 他们肯定会想尽方法出来。”

    佛接着对弥勒说:“处在化城里的诸位众生也是同样的心情啊! 这又恰似现世的芸芸众生在母腹中尚未出世之前, 什么也看不到, 什么也听不到的情形。那些化城中的众生, 虽处在华胎, 但因为不能见佛听法, 所以他们的情形与现世众生在母胎中的情形一样。这都是由于前世所造作之业决定的, 在过去世中, 他们所修的善根,没有能完全绝妄离相, 还是有所分别、有所执着, 没有能证得最上佛智。他们以为往生极乐佛国, 只是修行简单的福乐果报, 这样, 因果相感, 就往生到化城里, 在那儿虽然因福德而招感人天乐果, 但却苦于不能见佛闻法, 不能因修习智慧而招感最高觉悟。这些众生在化城中只有作长久的忏悔自责, 以求离开化城, 才能最终诣无量寿佛土, 供养佛并听从佛的教化而开悟, 开悟后,才能游行于他方诸佛世界, 继续修行。”

    佛说:“这样的众生, 虽然暂时脱离了三界迷苦, 但破邪见断无明的信根慧根尚未完全增长, 只能局限于世俗的聪明机智善辩, 对事相、情识有所分别、有所执着,只迷恋人天福报的人, 也许还会增加邪心罪业, 这又怎么能出离苦界, 超脱生死轮回呢?

    “弥勒, 你应当知道, 现世众生身处在五浊恶世上,勇猛策进, 勤修善法一天一夜, 就胜过在天上修行百年。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天上乐多苦少。在这个需要安忍的五浊恶世上, 策进勤修十天十夜, 就胜过在他方佛国的化城边地修行千年, 为什么呢? 同样是因为他方佛国的化城边地相对来说苦少乐多。”

    弥勒菩萨向佛问道:“世尊, 你说此土和他方佛土有多少菩萨能够往生极乐净土?”佛回答道:“弥勒, 我此娑婆世界有七百二十亿菩萨, 已经曾供养无量寿佛, 广种善德, 所以应当往生极乐净土。那些修习小功德、修行十信的小行菩萨, 能够往生的数目则不可计算。”

    原典

    “复次阿难,难忍佛刹,有十八亿菩萨,生彼国土;宝藏佛刹,有九十亿菩萨,生彼国土;火光佛刹,有二十二亿菩萨,生彼国土;无量光佛刹,有二十五亿菩萨,生彼国土;世灯佛刹,有六十亿菩萨,生彼国土;龙树佛刹,有千四百亿菩萨,生彼国土;无垢光佛刹,有二十五亿菩萨,生彼国土;师子佛刹,有千百八亿菩萨,生彼国土;吉祥峰佛刹,有二千百亿菩萨,生彼国土;仁王佛刹,有千亿菩萨,生彼国土;华幢佛刹,有一亿菩萨,生彼国土;光明王佛刹,有十二亿菩萨,生彼国土;得无畏佛刹,有六十九亿菩萨,生彼国土。此外,十方世界无量佛国,其往生者,亦复如是。昼夜一劫,说不能尽。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闻无量寿佛名号,深心信乐,至诚归依,无所疑惑,当知此人夙世已曾于诸佛所,种诸善根,非是小乘。若于此经典,书写供养,受持读诵,为他演说,乃至于一昼夜,思惟彼刹及佛身功德,此人命终,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大火,亦能超过,生彼国土。是人已曾值过去佛,受菩萨记,一切如来同所称赞,无上菩提,随意成就。”

    佛语弥勒:“我悲此土众生,尽其形寿,为心走使。无田宅,忧田宅;无财宝,忧财宝;无眷属,忧眷属。适然得之,又忧非常,水火盗贼,怨家债主,焚漂劫夺,日夜怔营,无有休息。身亡命终,弃捐之去,莫谁随者。又或于所怨仇,更相报复;于所恩爱,互相贪恋,世世转剧。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妇,更相哭泣。惟己之神识独生独死,独往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或有勉修福田,情执深重,但求人天有漏果报。只增生死,不出轮回,永劫以来,流转五道②,忧畏勤苦,不可胜言,变化殃咎。异处善恶,自然追逐,去无所至,窈窈冥冥。别离久长,道路不同,会见无期,甚难甚难。此皆不了佛智,不信佛语,不拔生死轮回根本,迷没愚痴苦海,无有出期。

    注释

    ①大火:指劫火。成劫之后为住劫, 住劫之后有坏劫;坏劫之末有火风水三灾。此火灾就称劫火。《仁王经》言:“劫火洞然, 大千俱坏。”

    ②五道:与“五趣”同义。指有情众生所趣之处有五种分别, 即地狱、饿鬼、畜生、人、天。

    译文

    佛又对阿难说:“不仅我此土有诸多菩萨能往生极乐净土, 他方佛土也是这样。例如, 在难忍佛土, 有十八亿菩萨能往生极乐净土;在宝藏佛国, 有九十亿菩萨能往生极乐净土;在火光佛国, 有二十二亿菩萨能往生极乐净土;在无量光佛土, 有二十五亿菩萨能往生极乐净土;在世灯佛国, 有六十亿菩萨能往生极乐净土;在龙树佛国, 有一千四百亿菩萨能往生极乐净土;在无垢光佛国, 有二十五亿菩萨能往生极乐净土;在师子佛国,有一千一百零八亿菩萨能往生极乐净土;在吉祥峰佛土,有二千一百亿菩萨能往生极乐净土;在仁王佛土, 有一千亿菩萨能往生极乐净土;在华幢佛土, 有一亿菩萨能往生极乐净土;在光明王佛土, 有十二亿菩萨能往生极乐净土;在得无畏佛土, 有六十九亿菩萨能往生极乐净土, 如此等等, 十方世界的无数佛国中, 能够像这样往生的, 即便经过昼夜一劫, 也说不完。

    “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 能听闻无量寿佛的名号,一念至信, 欢喜踊跃, 诚心归依, 毫无疑惑, 那么就可以推断此人前世曾已在诸佛所, 种下了诸善根, 这些一心念佛的人, 就不是自了小乘。此外, 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够书写、供养这部经典, 信受奉持、读诵经文,并且向他人演布宣说经文内容, 甚至能通宵达旦乐此不疲, 不断思量极乐世界及无量寿佛身的圆满功德。那么,此人临终的时候, 即使三千大千世界全都劫火洞然, 他也能够超脱火宅, 从容往生极乐国土。这样的人, 都已于过去佛前, 已受菩萨记, 都应当作佛, 并且为一切如来所共同称赞, 能够随意成就、证悟最高觉智。”

    佛又对弥勒说:“我悲悯此土的芸芸众生, 他们一生奔波劳碌, 为欲心所役, 耗尽其形体和寿命。他们没有田宅则心忧田宅, 没有金银财宝则心忧金银财宝, 没有亲眷家属, 就渴求亲眷家属。一旦拥有了, 又害怕天灾人祸, 水火盗贼, 害怕怨家债主, 烧杀掠夺。他们日夜惊恐万状, 疑惑发愣, 身心没法平静放松。等死到临头,却一切付之东流撒手抛去, 什么也带不走。又有人对于怨家仇人, 思想着加倍报复;对于恩情爱欲, 贪恋不舍,这样愈演愈烈, 世世加剧。于是, 有的父哭子, 有的子哭父, 有的兄弟夫妇互相悲伤哭泣。人在种种情爱与贪欲中辗转浮沉, 只有自己的神识独生独死, 独往独来,自己的苦乐果报, 也是自作自受, 没有谁能替代。还有一些人, 局限于勉力修得世间福田, 执着于世相情识,只求获得人天有漏福乐果报, 不求证得最高佛智。这样,只增加了生死相续, 不能超脱六道轮回, 以至于生生世世, 往来流转于五道, 其间酸甜苦辣、祸殃不安、变幻不定。所生之处, 善恶果报相随, 相从不舍, 幽冥难测。临终分手, 竟成永别, 他们因果不同, 生处悬殊, 三途一报历五千劫, 辗转六趣, 要想重逢, 难上加难。造成这样的境况, 都是由于这些人没有了悟最高佛智, 没有听信佛的话语, 从而没有能从根本上超越生死轮回, 于是迷茫沉没于愚痴苦海中, 长期不得解脱。

    原典

    “当知众生处此五浊恶世,长受五痛五烧,于诸世界中,最可怜愍。何谓五浊? 劫浊、命浊、见浊、众生浊、烦恼浊,是为五浊。何谓五痛、五烧? 生时痛、老时痛、病时痛、死时痛、患难穷苦痛;淫欲火烧、嗔忿火烧、贪盗火烧、邪伪火烧、愚痴火烧,是为五痛五烧。我今于此五浊恶世成佛,劝导众生出五浊,离五痛,断五烧,说此易行难信之法,是为甚难。当知众生,或闻无量寿佛名号,悲悚信乐,深心归依者,皆是夙种善根,已曾供养诸佛。若有闻无量寿佛名号,不敬不信,不乐受持者,皆是恶道中来,不种善根所致。”

    佛语弥勒:“如来出世,难值难见,诸佛经法,难得难闻,若闻此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过是以往,《无量寿经》亦灭,惟余阿弥陀佛四字,广度群生。汝等当受持我语,广流末法,毋令断绝。”

    尔时,世尊说此经已,无量众生皆发无上正觉之心,万二千那由他人,得清净法眼①;二十二亿诸天人民,得阿那含果;八百比丘,漏尽②意解;四十亿菩萨,得不退转,以宏誓功德,而自庄严,于将来世,当成正觉。

    尔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光明普照十方国土,百千音乐,自然而作,无量妙华,雨满虚空。佛说是经已,尊者阿难及弥勒菩萨,天龙八部,一切大众,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注释

    ①清净法眼:指具有观见真理等诸法而无障碍、疑惑的智慧之眼。

    ②漏尽:意思是指烦恼断尽, 心意解脱, 证得阿罗汉果。漏, 是烦恼的异称。

    译文

    “我们应当知道, 芸芸众生处在这个五浊恶世中, 长期深受五痛五烧的折磨, 是十方世界中, 最值得怜悯悲怀的。五浊、五痛、五烧的折磨是什么呢? 五浊分别是劫浊、命浊、见浊、众生浊、烦恼浊;五痛分别是生时痛、老时痛、病时痛、死时痛、患难穷苦痛;五烧分别是淫欲火烧、嗔忿火烧、贪盗火烧、邪伪火烧、愚痴火烧。我如今在这五浊恶世上成佛, 为劝说化导众生, 超脱五浊恶世, 摆脱五痛五烧的折磨, 宣说这些易行难信的佛法, 这就更为困难。应当知道, 世间众生, 如果听闻无量寿佛的名号, 就恭敬瞻仰, 欢喜信受并至心归依,那么这些众生就是前世早已种下善根, 已经曾供养诸佛。如果有些人听到无量寿佛的名号, 不敬仰不信受并不乐于诚心奉持, 那么这些人都是从恶道中来, 没有种下善根。”

    佛告诉弥勒菩萨:“佛陀出兴于世以来, 难逢难见,那些佛法经教, 也很难得到很难听闻到, 如果能够听闻到这部佛经, 继而欢喜深信, 至心奉持, 这就难上加难,没有比至心奉持更难得了。将来, 当经道灭尽时, 为慈悲哀怜世间众生, 我特意留下这部经典, 它只在世间流传一百年。如果有人遇见到这部经典, 继而生发信愿,那么他们将全都能够得到度脱。再往以后, 这部《无量寿经》也将寂灭, 只会留下阿弥陀佛四个字以普度众生。所以, 你们应当信受奉持我所说的这些话, 让佛法在衰颓的时代继续流传、不断弘扬。”

    这时, 世尊宣说完这部经典, 无数众生全都生发成就最高觉智的心愿, 有一万二千那由他之多的人远离烦恼, 证得清净法眼;有二十二亿之多的天、人证得阿那含果;有八百个比丘烦恼断尽、心意解脱, 证得阿罗汉果;有四十亿的菩萨修行功德善根愈增愈进, 能够永不退失转变, 并发大誓愿, 济度众生, 为利益他人而不惜身命所累积的功德以严饰其身格, 这些菩萨, 将于来世获得最高觉果。

    此时, 三千大千世界出现六种震动, 佛光普照十方国土, 百千种美妙的音乐自然生起, 充盈缭绕在广阔的空间, 无数美丽的天花也从天而降, 纷飞在高远的虚空中。佛所说的这部经典到此结束, 阿难尊者、弥勒菩萨、天龙八部及一切大众, 全都欢喜踊跃, 坚固深信, 守护奉行。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