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前言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唐人選唐詩》十種中,唐末韋莊選的《又玄集》、韋縠選的《才調集》裏都選了李商隱的詩,尤其是《才調集》裏選了李商隱詩四十首,選得比李白的二十八首、白居易的二十七首多得多。韋縠在敍裏説:“暇日因閱李杜集、元白詩,其間天海混茫,風流挺特。”但他對李白、白居易詩選得不多,對杜甫詩一首未選。紀昀在《四庫提要》裏指出:“實以杜詩高古,與其書體例不同,故不採録。”它要選的是“韻高而桂魄争光,詞麗而春色鬭美”,認爲商隱的詩,是符合這個要求的,在韻高詞麗上商隱已占相當高的地位。但當時李、杜的地位早已確立,所以他雖不選杜詩,在序裏不得不首先提“李杜集”。李、杜作爲偉大詩人的地位,在中唐已經確立。元稹在《杜君墓系銘序》裏稱:“時人謂之李杜。”韓愈在《調張籍》裏提到“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正由於在光焰萬丈的李、杜照耀下,使得後來的詩人難以措手,所以韓愈在《薦士》裏説:“勃興得李杜,萬類困陵暴。後來相繼生,亦各臻閫奥。”李、杜以後的詩人,各各要别闢閫奥,另開新途。韓愈以文爲詩,呈奇崛之態;白居易提出“風雅比興”,他的歌行繼承四傑的音節流美,加以風情取勝;李賀以鯨吸鰲擲的虚荒誕幻呈現奇幻的色采;李商隱以儷葉駢花的駢儷文爲詩,加以精純,卓然成爲晚唐詩壇一大家。所以崔珏《哭李商隱》稱:“虚負凌雲萬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又稱:“詞林枝葉三春盡,學海波瀾一夜乾。”把商隱的去世,稱作詩壇無人。在杜甫成爲詩聖以後,葉夢得《石林詩話》稱:“唐人學老杜,惟商隱一人而已,雖未盡造其妙,然精密華麗亦自得其彷彿。”既稱精密華麗,説明商隱與杜不完全相同,實際上不僅是學杜第一,並且是學杜而自成風貌。葉燮《原詩》:“七言絶句,古今推李白、王昌齡。李俊爽,王含蓄。兩人辭、調、意俱不同,各有至處。李商隱七絶,寄托深而措辭婉,實可空百代,無其匹也!”這樣推尊商隱,雖未免稍過,亦可見商隱詩的爲人尊重。吴喬《西崑發微序》:“夫唐人能自闢宇宙者,惟李、杜、昌黎、義山,義山始雖取法少陵,而晚能規模屈、宋,優柔敦厚,爲此道之瑶草琪花。”指出商隱詩在李、杜外能獨闢一種新的境界,可與韓愈抗衡,這是很有見地的評價。商隱的詩真是詩國中的瑶草琪花,藝苑中的奇葩。

    一 李商隱的詩文

    韓愈以文爲詩,加以奇崛,在李杜外另辟新徑。錢鍾書先生提出商隱“以駢文爲詩”,足與韓愈比美,這是論商隱詩的從來没有人看到的,是錢先生的創見。因此,在談商隱詩前,先談一下他的駢文。

    (一)清新峻拔的駢文

    商隱在《樊南乙集序》裏説:“此事非平生所尊尚,應求備卒(猝),不足以爲名。”他認爲他的四六文,應府主的要求倉猝寫成,不值得稱道。因此章學誠在《李義山文集書後》引了上面的話,説:“蓋有志古人,窮移其業,亦可慨也。”説明商隱的志趣不在這裏,這也有助於説明他不滿於在幕府中的生活。但這不能説明他的四六文的突出成就。章學誠又説:

    辭命之學,本於縱橫。六朝書記,文士猶有得其遺者。至四六工而羔雁先資,專爲美錦,古人誦詩專對,言婉多風,行人之義微矣。然自蘇(頲)、張(説)以還,長辭命者類鮮特立之操,則詩人六義之教不明,而興起好善惡惡之心,學者未嘗以身體也。徒取其長於風諭,以便口給,孔子所由惡夫佞矣。

    在這裏,章學誠誤信《舊唐書·文苑傳》説商隱“無特操”,所以提到“長辭命者類鮮特立之操”,貶低商隱的四六文是“羔雁先資”,等於府主送人禮品前的禮單,没有“言婉多風”的作用。這樣説是不符合實際的。按商隱的四六文,往往駢散結合,有情韻聲勢,高出於當時的四六文,可以稱爲駢文。

    朱鶴齡對商隱的四六文是有硏究的,他在《新編李義山文集序》裏説:

    唐初四傑以及燕(張説)、許(蘇頲)諸公,踵事增華,號稱絶盛。其體裁宏博,音響琳琅,較過前人,而清新俊拔,則微有間焉。……義山四六,其源出於(庾)子山,故章摛造次之華,句挾驚人之豔,以磔裂爲工,以纖妍爲態。迄於宋初,楊(億)、劉(筠)刀筆,猶沿習其制,誠厥體中之栴檀(香木)薝蔔(香花)也已。若夫雪皇太子書、諭劉稹檄,則侃論正辭,有風情張日、霜氣橫秋之概;及讀張懿仙一啓,又見其悟通禪悦,所得於知玄本師之教深矣。此豈區區妃青儷白、鏤月裁雲者所能及,而唐史稱其文,第以繁縟恢譎目之,豈得爲知言哉?

    在這裏,朱鶴齡認爲初唐王、楊、盧、駱和張説、蘇頲的四六文同六朝的浮靡不同,内容宏博,音節響亮,突破六朝,可是清新俊拔還不够。這裏,含有商隱的四六文和初唐作者的又有不同,即具有清新俊拔的風格。又指出商隱的四六文出於庾信,庾信時還没有四六文的名稱,只稱爲駢文或麗辭。庾信的駢文有兩方面:一方面是“清新庾開府”,一方面是“凌雲健筆意縱横”。朱鶴齡指出他有清新的一面,也指出他句挾驚人之豔,實際上也包括了這兩方面,所謂“侃論正辭”,“霜氣横秋”,就指後一方面,所以稱爲香花。從章學誠的話裏,有輕視四六文的意味,所以錢先生説“商隱以駢文爲詩”,而不提四六文。商隱的四六文確實高出於一般的四六文而當稱爲駢文。至於説“以磔裂爲工,以纖妍爲態”,割裂典實,陷於纖靡,這是商隱四六中偶有的小疵,並不損害瑾瑜的美好。

    商隱的駢文清新而不浮靡,挺拔而不纖弱,華藻而不淫蕩,雖稱四六而駢散兼行,托體較尊,有情韻之美。他在《樊南甲集序》裏説:“後又兩爲祕省房中官,恣展古集,往往咽噱於任(昉)、范(雲)、徐(陵)、庾(信)之間。有請作文,或時得好對切事,聲勢物景,哀上浮壯,能感動人。”他對於梁陳任昉、范雲、徐陵以及由梁入北周的庾信,被人推重的駢文家,都加以嗤笑,可見他並不滿意於他們的駢文。他的駢文,調諧聲律,有氣勢,善寫景物,感情昂揚而強烈,能感動人。駢文講對偶聲律,却寫得有氣勢,這很難辦到。加上“哀上浮壯,能感動人”,正説明他的駢文是駢散兼行,得錯綜之美,富有情韻的。

    在《重祭外舅司徒公(岳父王茂元)文》裏説:

    苟或以變而之有(指生),變而之無(指死),若朝昏之相交,若春夏之相易;則四時見代,尚動于情,豈百生莫追,遂可無恨。

    這樣的駢文所謂有“聲勢”,既有聲律,又有氣勢,雖有對偶,已使人忘其對偶,已經超越了駢散的隔閡,富有感情,不再爲任、范、徐、庾所限了。

    再像《太尉衛公會昌一品集序》:

    帝又曰:“舜何人也?回何人哉?朕思丕承,汝勉善繼,無忝乎爾之先!”公復拜稽首曰:“《易》曰‘中心願也’,《詩》曰‘何日忘之’,臣敢不夙夜在公,以揚鴻烈。”

    這正是駢散兼行,在對偶中引語來表達兩人的心情,措辭得體,無駢文板滯的毛病。

    又同篇寫澤潞帥劉從諫死,他的姪子劉稹抗拒朝命,據地自立,德裕主張發兵進討道:

    公乃挺身而進曰:“重耳在喪,不聞利父;衛朔受貶,祇以拒君。今天井雄藩,金橋故地,跨摇河北,脅倚山東。豈可使明皇舊宫,坐爲污俗,文宗外相,行有匪人?”忠謀既陳,上意旋定。

    這裏也是駢散結合,以駢爲主來敍述德裕提出討伐的論點,由於用典貼切,借典故來發議論,能這樣得心應手,極見商隱的工於駢文,敍事議論,無不如意。

    商隱的駢文,還有即景抒情。如《謝河東公(柳仲郢)和詩啓》:

    某前因暇日,出次西溪,既惜斜陽,聊裁短什。蓋以徘徊勝境,顧慕佳辰,爲芳草以怨王孫,借美人以喻君子。

    這裏雖是駢文,幾乎不覺得在用典,芳草王孫,美人君子,當時人熟極,已成常識。這裏情景結合,又寫出作者的用意,有情韻之美。

    又有即事抒情的,如《上河東公啓》:

    至於南國妖姬,叢臺妙妓,雖有涉於篇什,實不接於風流。况張懿仙本自無雙,曾未獨立,既從上將,又託英僚。汲縣勒銘,方依崔瑗;漢庭曳履,猶憶鄭崇。寧復河裏飛星,雲間墮月,窺西家之宋玉,恨東舍之王昌。誠出恩私,非所宜稱。

    這是商隱妻死後,府主柳仲郢把無雙的歌女張懿仙嫁給他,他寫信婉謝。即事抒情,情文並茂。其中“雖有涉於篇什,實不接於風流”,成爲硏究商隱豔情詩的重要準則。這段寫得情意真摯,終於使柳仲郢打消了他的用意。

    論駢文的,首推劉勰《文心雕龍·麗辭》,他推本自然:“造化賦形,支體必雙。”雙是出於自然,奇也是出於自然,四肢是成雙的,頭和軀幹又是奇的,奇偶配合,更合於自然,所以他指出“奇偶適變,不勞經營”。又説:“若氣無奇類,文乏異采,碌碌麗辭,則昏睡耳目。必使理圓事密,聯璧其章,叠用奇偶,節以雜佩,乃其貴耳。”對駢文要求“理圓事密”,已經不易;還要求有氣勢,要求“叠用奇偶”,合於自然美的法則,奇偶錯綜,這是極高的要求。商隱的駢文完全做到了這一步。正因爲他的駢文達到了這樣的成就,所以錢先生提出了商隱以駢文爲詩。

    在這裏,附帶談一下商隱的古文。他在《樊南甲集序》裏説:“樊南生十六,能著《才論》、《聖論》,以古文出諸公間。”他在年輕時就以古文著名。章學誠《李義山文集書後》:“義山古文,今不多見。集中所存,如《元次山集序》、《李長吉小傳》、《白傅墓誌銘》,其文在孫樵、杜牧間;紀事五首、析微二首,頗近元、柳雜喻,小有理致。大約不能持論,故無卓然經緯之作,亦其佐幕業工,勢有以奪之也。”他把商隱的古文排列在孫樵、杜牧間,把商隱的小品文,認爲接近元次山、柳宗元的雜喻,這個評價是符合實際的。孫樵的古文,錢子泉師《韓愈文讀》稱爲“清言奥旨,出以鎔鑄,筆峭而韻流”,“以筆勢緊健爲奇”。杜牧的古文,也是筆峭韻流,可以用來説明商隱古文的特點。商隱古文在思想上更有特出表現。他在《上崔華州書》裏説:

    夫所謂道,豈古所謂周公、孔子者獨能耶?蓋愚與周、孔俱身之耳。以是有行道不係今古,直揮筆爲文,不愛攘取經史,諱忌時世,百經萬書,異品殊流,又豈能意分出其下哉!

    商隱講的道,主張親身體會,認爲自己同周公、孔子都在親身體會,不主張學習周公、孔子的道。對於作文,他不肯居於經史百家之下,要從親身體會中直揮筆爲文。這是一方面。他在《與陶進士書》裏,又説:“嘗於《春秋》法度,聖人綱紀,久羨懷藏,不敢薄賤。聯綴比次,手書口詠。”這又是一方面。他既辛勤地學習古代的著作,又不以它爲限,要注重親身體驗。又贊賞劉迅説的:“是非繫於褒貶,不繫於賞罰;禮樂繫於有道,不繫於有司。”把理論上的是非有道同王朝的賞罰禮樂分開,把是非有道看得高於王朝的賞罰禮樂。這些見解在當時是非常突出的。跟當時人只看重向周公、孔子學道,向經史百家學文,只尊重朝廷的禮樂賞罰的不同,説明他的見識高出於當時人。他既尊重孔子的《春秋》,又不局限於學孔子之道,這也顯示他的辯證觀點。

    商隱的這種觀點,在《容州經略使元結文集後序》裏也有闡述道:“而論者徒曰:次山不師孔氏爲非。嗚呼!孔氏於道德仁義外有何物?”“孔氏固聖矣,次山安在其必師之耶!”這是對道要靠親身體驗的説法。又説:“次山之作,其綿遠長大,以自然爲祖,元氣爲根,變化移易之。”即不論學道學文,都是效法自然,即反對從經史百家中學文的意思。這也説明他的駢文,“往往咽噱於任、范、徐、庾之間”,所以有新的成就。

    (二)以駢文爲詩

    錢鍾書先生提出“商隱以駢文爲詩”,這是前人從未談到過,亦見錢先生論學多創闢之見。他在信裏説:“樊南四六與玉溪詩消息相通,猶昌黎文與韓詩也。楊文公(億)之崑體與其駢文,此物此志。末派撏撦晦昧,義山不任其咎,亦如乾隆‘之乎者也’作詩,昌黎不任其咎。所謂‘學我者病’,未可效東坡之論荀卿李斯也。”

    商隱論詩,見於《獻侍郎鉅鹿公啓》:“夫玄黄備採者綉之用,清越爲樂者玉之奇。固已慮合玄機,運清俗累;陟降於四始之際,優游於六藝之中。”他是主張文采音韻,還要求合乎自然的變化,清除庸俗的思慮。這些説明,他的駢文與詩是消息相通的。他的詩與駢文都寫得玄黄備采,音韻鏗鏘,善用比喻,思合自然。他在駢文和詩裏,都把議論、敍事和典故結合,如《哭遂州蕭侍郎二十四韻》:

    遥作時多難,先令禍有源。初驚逐客議,旋駭黨人冤。密侍榮方入,司刑望愈尊。皆因優詔用,實有諫書存。苦霧三辰没,窮陰四塞昏。虎威狐更假,隼擊鳥愈喧。

    從蕭澣的貶斥中看到禍難發作的根源,屬於黨禍,含冤被貶。蕭瀚以有諫書,選拔爲刑部侍郎,豈意在小人的蒙蔽中,使朝廷昏暗,狐假虎威,終遭搏擊,被貶斥。這裏就把説明、議論、抒情同典故結合,用典和對偶都很靈活,避免板滯。他的駢文也這樣,如《爲濮陽公與劉稹書》:

    語有之曰:政亂則勇者不爲鬭,德薄則賢者不爲謀。故吴濞有奸而鄒陽去,燕惠無德而樂生奔。晉寵大夫,卒成分國之禍;衛多君子,孰救渡河之災。此之前車,得不深鏡。

    這裏的引事引言都跟議論和説理結合,引事不但不覺堆砌,反而起到例證的作用,完全化板滯爲靈活。

    詩裏還結合典實來抒情,如《淚》:

    永巷長年怨綺羅,離情終日思風波。湘江竹上痕無限,峴首碑前灑幾多。人去紫臺秋入塞,兵殘楚帳夜聞歌。朝來灞水橋邊問,未抵青袍送玉珂。

    以上六句用了六個下淚的事,祇在結句點明正意,正對李德裕被貶官説的,指青袍寒士送貴人李德裕貶官時的悲痛,勝過以上各式各樣的悲痛。有這一轉,以上的各種下淚,不再成爲堆砌,起到襯托作用,加強抒情的力量。他在《太尉衛公會昌一品集序》裏説:

    許靖廊廟之器,黄憲師表之姿,何晏神仙,叔夜龍鳳,宋玉閒麗,王衍白晳,馬援之眉宇,盧植之音聲,此其妙水鏡而爲言,託丹青而爲裕。

    這裏彙集了許多典故,像才具、風姿、品貌、識鑒,用來説明李德裕的“慶是全德”,也是化堆砌爲靈活。祇是“慶是全德”放在前面,“青袍送玉珂”放在後面罷了。運用這些典實,表達作者對德裕無限傾慕的感情。

    再説商隱的詩,清新綺豔,挺拔凝鍊,跟他的駢文一致,這點在上文談駢文時已論及,下文談詩時還要談到。這裏試舉商隱駢文中用比喻的一例來作説明。在《獻相國京兆公啓》裏,提出“昔師曠薦音,玄鶴下舞,后夔作樂,丹鳳來儀”,認爲别的人奏樂,不聞有鶴和鳳來,難道鶴和鳳對師曠、后夔“或有所私”,“不能無黨”,舉了兩個比喻,提出了疑問。第二段講京兆公杜悰贊賞詩文,是“師曠之玄鶴,后夔之丹鳳”,指出師曠、后夔比作者,玄鶴、丹鳳比杜悰。第三段講自己向杜悰獻詩,得到贊賞,歸到“是以疑玄鶴之有私,意丹鳳之猶黨者,蓋在此也”,歸結到“故欲仰青田(指鶴)之敍感,瞻丹穴(指鳳)以興懷”,表示對杜悰的感激。這樣用了两個比喻提出疑問,貫穿全篇。既用玄鶴、丹鳳來贊美杜悰,又用師曠、后夔來自佔身份。全篇就是圍繞這兩個比喻寫的。這種寫法,在詩裏也有,如《玉山》:

    玉山高與閬風齊,玉水清流不貯泥。何處更求回日馭?此中兼有上天梯。珠容百斛龍休睡,桐拂千尋鳳要棲。聞道神仙有才子,赤簫吹罷好相攜。

    玉山、玉水比令狐綯的地位崇高而清貴。回日馭、上天梯,比綯有回天之力,可以推薦人入朝。珠容百斛和桐拂千尋比喻朝廷可以容納大批人才。神仙的才子比綯,相攜比盼望綯的提攜。“何處”是提出問題,上天梯是回答。龍比綯,鳳比自己,點出自己的願望。全篇通過比喻來寫,説明自己用意。同玄鶴、丹鳳比李悰,師曠、后夔自比,通過疑問來表達正意的寫法相似。從風格、辭藻到諷喻的手法,可以看到商隱的以駢文爲詩來。

    (三)“筆補造化”“選春夢”

    商隱的傑出成就自然是詩,他的詩的美學觀點可以用錢先生的兩段話來作説明。錢先生《談藝録》論李賀詩:

    長吉《高軒過》篇有“筆補造化天無功”一語,此不特長吉精神心眼之所在,而於道術之大原,藝事之極本,亦一言道著矣。夫天理流行,天功造化,無所謂道術學藝也。學與術者,人事之法天,人定之勝天,人心之通天者也。

    錢先生講藝術,分法天,即摹仿自然;勝天,即勝過自然;通天,即通於自然。藝術首先是摹仿自然,但僅限於摹仿還不够,《文心雕龍·物色》裏説:“物色盡而情有餘者,曉會通也。”物色有盡,光是摹仿自然的物色是會窮盡的,所以要情景結合,補造化的不足,這就是勝天,就是“筆補造化天無功”。但這種勝天有一定的限度,不能漫無限制,這種限度就是通天,即通於自然,超於自然而又合於生活真實,不背離自然。

    錢先生在《談藝録補訂稿》裏説:

    長吉尚有一語,頗與“筆補造化”相映發。《春懷引》云:“寶枕垂雲(髮)選春夢。”情景即《美人梳頭歌》之“西施曉夢綃帳寒,香鬟墮髻半沉檀”,而“選”字奇創。曾益注:“先期爲好夢。”近似而未透切。夫夢雖人作,却不由人作主。太白《白頭吟》曰:“且留琥珀枕,或有夢來時。”言“或”則非招之即來者也。唐僧尚顔《夷陵即事》曰:“思家乞夢多。”言“乞”則求而不必得者也。放翁《蝶戀花》亦曰“祇有夢魂能再遇,堪嗟夢不由人做”。作夢而許操“選”政,若選將選色或點菜點戲然,則人自專由,夢可隨心而成,如願以作(弗洛伊德論夢爲“願欲補償”)。醒時生涯之所缺欠,得使夢完“補”具足焉,正猶造化之以筆“補”矣。

    醒時所得不到的願慾,在夢中得到補償。但夢不由人做主,詩人却能選夢,使不由人做主的夢。通過創作得以實現。這也是筆補造化。從“筆補造化”到“選夢”,都是錢先生論藝術創作的特點。這種特點也表現在商隱的詩裏。

    商隱的詩有摹寫自然的。

    日射紗窗風撼扉,香羅拭手春事違。回廊四合掩寂寞,碧鸚鵡對紅薔薇。(《日射》)

    無事經年别遠公,帝城鐘曉憶西峯。烟爐消盡寒燈晦,童子開門雪滿松。(《憶住一師》)

    這兩首詩都是摹寫環境的,“碧鸚鵡對紅薔薇”,紅碧映照極寫色彩的鮮豔;加上回廊四合,想見屋宇的環抱;“日射紗窗風撼扉”,日光明浄,風吹不到;香羅拭手,雖在拭手時還用香羅帕,寫出其中的一位婦人來。這是從她的居處、花鳥、用物來襯出她的富麗生活,是摹寫她所處的生活環境。在“春事違”和“掩寂寞”裏又寫出她孤獨寂寞的心情。那末他的反映生活,不光寫了生活環境,還寫出人物的心情來。另一首寫住一師,爐烟消盡了,燈暗了,門外松樹上積滿了雪,這也摹寫了住一師的生活環境,寫出一種高寒清冷的境界,從這個境界裏襯出住一師清高絶俗的品格來。通過生活環境來寫人物,寫出人物的心情或品格,從中表現出商隱對婦人的同情和對住一師尊敬的心情。這樣的反映生活,是摹寫自然而又不限於摹寫自然。因爲婦人和住一師的生活環境,接觸他們的人都可以看到,但他們的心情和品格不是一般人所能看到的,從生活環境中寫出人物的心情和品格來,已經超過了摹寫自然。不過這樣寫,其他著名的詩人都可達到,不能顯示商隱詩的特色。

    再就摹寫自然説,像蘇軾《西湖》:“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别樣紅。”這是看到自然之美,把它摹寫出來,是摹寫自然的佳作。再看商隱的《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晩,留得枯荷聽雨聲。”荷花的盛開和枯落這是自然,贊美盛開的荷花,這是摹寫自然之美。這首詩結合自己的心情,希望秋陰不散,能够下雨,要留得枯荷來聽雨聲,這種獨特的想望,表達出他的獨特感受,對雨打枯荷聲的愛好,是不是對盛開荷花的贊賞的一種補充。這種補充,是商隱所獨創,是不是“筆補造化天無功”?但又符合自然。這詩所表達的風格,還不是商隱所獨具的風格。

    商隱的《錦瑟》詩:“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烟。”莊周想望的逍遥遊,在現實生活中只是一種想望,是很難實現的,他通過曉夢,化爲蝴蝶,實現了他的栩栩自得的逍遥,這就是選夢,這種選夢也是補造化的不足。望帝的春心無法永遠表達出來,寄託到杜鵑的哀鳴裏,就可以長期不斷的表達出來,這又是一種補造化。珠圓玉潤,這是自然之美,歸功於造化。但玉冷珠圓,是没有感情的。珠不會生出熱淚來,玉不會有蓬勃如烟的生氣。詩人使珠有情,有熱淚,玉有生氣,玉生烟,這是“筆補造化天無功”。這種筆補造化是不是又符合自然呢?莊周有逍遥遊的想望,因而見於夢中,這是符合自然的。望帝的哀怨使人感念不忘,因聽到杜鵑的哀鳴,就想像出望帝化爲杜鵑的神話,這也是符合神話産生的自然的。珠雖然没有熱淚,但人們往往稱熱淚爲珠淚,以淚比珠,因此想像珠有淚也是自然。玉是冷的,但人們想像藍田日暖時,藴藏的良玉一定有所表現會生出烟來,這也是自然的。所以這些話雖然是筆補造化,但又符合人民心意的自然,是補天而通於自然的。這又是商隱的創造。因爲“迷蝴蝶”的不是莊生,是作者,是作者在“思華年”中有栩栩自得的情事,但這種情事却像莊生的曉夢。“託杜鵑”的不是望帝,是作者,是作者一生中有像望帝的哀怨,託杜鵑來哀鳴。“珠有淚”不是一般説的珠淚,一般人説的“珠淚”不過説淚如珠,是一種比喻,其實並没有珠。“珠有淚”是作者的創造,跟“玉生烟”一致。“玉生烟”不是“玉化烟”,玉化烟是玉化爲烟,玉已經消失了。也不真是“良玉生烟”,因爲這裏不在講珠玉,在講他自己的作品,既珠圓玉潤,又有熱淚和蓬勃生氣(見《錦瑟》説明,用錢先生説),所以是創造。這種創造,是筆補造化而又合於自然,即補天而又通天,貫徹了商隱的美學觀點。這種美學觀點,構成了商隱詩的獨特風格,擴大了唐詩中的境界,成爲商隱詩在藝術的獨特成就。

    錢先生在《談藝録》裏又接着説:

    莎士比亞嘗曰:“人藝足補天功,然而人藝即天功也。”圓通妙澈,聖哉言乎!人出於天,故人之補天,即天之假手自補;天之自補,則必人巧能泯;造化之祕,與心匠之運,沆瀣融會,無分彼此。

    這是對“人心之通天”作進一步闡述。“人事之法天”是摹仿自然,這種摹仿就創作説,要像“清水出芙蓉,自然去雕飾”,不露斧鑿痕跡而出於自然。不論是色彩鮮豔的“碧鸚鵡對紅薔薇”,或意境高寒的“童子開門雪滿松”,都是自然而没有斧鑿痕的。在“人定之勝天”裏即“人之補天”,這種補天即“天之假手自補”,就假手於人來説,還是人的補天,還是“筆補造化天無功”,還是作家的創造;就“天之自補”來説,這種“筆補造化”又要求“人巧能泯”,出於自然,不是刻意雕飾。商隱的《無題》詩,不是雕繪滿眼,而是寫得補天功而泯人巧,合於自然,像“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風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誰教桂葉香”,“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都做到了“造化之祕與心匠之運沆瀣融會,無分彼此”,達到“人心之通天”的藝術境界。

    商隱論詩,在前引《獻侍郎鉅鹿公啓》裏提出“慮合玄機”,已經看到“造化之祕”,要求匠心獨運合于造化之祕。“玄機”即造化之祕,《莊子·至樂》:“萬物皆出於機,皆入於機。”疏:“機者發動,所謂造化也。”玄是玄妙,所以“玄機”是造化之祕。機要注意它的發動,即看到造化變動的苗頭,要求心思符合這種苗頭,在這裏雖然商隱不可能有錢先生那樣深刻而明確的美學觀點,但他已經能够提出“慮合玄機”,那末他在藝術上達到“人心之通天”,他對這種高度的藝術境界應該不是毫無感覺的。

    (四)“轉益多師是汝師”

    在《獻侍郎鉅鹿公啓》裏,商隱論唐詩説:

    我朝以來,此道尤盛,皆陷於偏巧,罕或兼材。枕石漱流,則尚於枯槁寂寞之句;攀鱗附翼,則先於驕奢豔佚之篇。推李杜則怨刺居多,效沈宋則綺靡爲甚。

    商隱論唐詩,一方面肯定“此道尤盛”,一方面又看到它的不足,“皆陷於偏巧,罕或兼材”。就題材説,寫山林的偏於枯槁,寫朝廷的偏於驕淫。就學習説,學李杜的多怨刺,學沈宋的偏綺靡,他要求兼材。在這方面,他像杜甫《戲爲六絶句》提出的“轉益多師是汝師”,是經過多方面學習,然後構成他獨具的風格。

    商隱的詩有學習韓愈的,如《韓碑》,沈德潛《唐詩别裁》評:“晚唐人古詩,穠鮮柔媚,近詩餘矣。即義山七古,亦以辭勝。獨此篇意則正正堂堂,辭則鷹揚鳳翽,在爾時如景星慶雲,偶然一見。”極力推重。《韓碑》像“帝得聖相相曰度,賊斫不死神扶持”,“表曰臣愈昧死上,詠神聖功書之碑”,這些就是仿照韓愈的以文爲詩。詩中稱“文成破體書在紙”,韓愈的《平淮西碑》是破壞了當時流行的文體,所以《韓碑》也破壞了當時流行的詩體。商隱《李肱所遺畫松詩書兩紙》,何焯評其中寫松的一段説:“此一段酷似昌黎,蘇黄所祖,唐人不用此極力形容。”紀昀評:“前半規摹昌黎,語多龐雜。‘淮山’以下,居然正聲。入後層層唱嘆,興寄横生,伸縮起伏之妙,略似工部《韋諷録事宅觀曹將畫馬歌》。”指出它寫松的一段摹仿韓愈,唱嘆的一段摹仿杜甫。韓愈有《南山詩》,用了好多比喻來刻劃南山的石頭,如“或連若相從,或蹙若相鬭,或妥若弭伏,或竦若驚雊,或散若瓦解,或赴若輻湊”等,是刻意描摹,窮極工巧。唐詩往往情景相生,不這樣寫。商隱寫畫松:“孤根邈無倚,直立撑鴻濛,端如君子身,挺若壯士胸。樛枝勢夭矯,忽欲蟠拏空,又如驚螭走,默與奔雲逢。”寫樹幹用君子、壯士作比,寫樛枝用蟠龍、驚螭作比等。仿韓愈的刻劃而又有變化。杜甫的觀畫馬圖詩,從“憶昔巡幸新豐宫”,寫到唐玄宗死後,在他的陵墓松柏裏,“龍媒(馬)去盡鳥呼風”,發出感嘆。商隱的詩,從松樹的“或以大夫封”,到“死踐霜郊蓬”,從松樹畫的“平生握中玩,散失隨奴僮”,畫的成珍玩到散失,發生感慨。這裏仿杜甫詩而有變化。

    商隱《行次西郊作》,紀昀評:“氣格蒼勁,則胎息少陵,故衍而不平,質而不俚。”這詩開頭“蛇年建丑月,我自梁還秦”,同杜甫《北征》的“皇帝二載秋,閏八月初吉。杜子將北征,蒼茫問家室”的寫法相似。中間寫人民的苦難,也與“三吏”、“三别”相似。這篇的特點是通過人民的話來議論政治,這些議論是結合具體的人事寫的,是好的。但它實際是商隱的議論,這同“三吏”、“三别”的反映生活的真實,寫出不同人物的聲口的不同,在這點上顯得遜於杜甫。《蔡寬夫詩話》:“王荆公晚年亦喜稱義山詩,以爲唐人知學老杜而得其藩籬者,惟義山一人而已。每誦其‘雪嶺未歸天外使,松州猶駐殿前軍’,‘永憶江湖歸白髮,欲回天地入扁舟’,與‘池光不受月,暮氣欲沉山’,‘江海三年客,乾坤百戰場’之類,雖老杜無以過也。”這些律句,有曲折頓挫,用思深沉,富有感慨;有寫景名句,觀察極爲深細,都是受杜甫影響的。再像《河清與趙氏昆季宴集得擬杜工部》,寫得形神具似。像“勝概殊江右,佳名逼渭川。虹收青嶂雨,鳥没夕陽天。”是形貌似杜;“客鬢行如此,滄波坐眇然”,感慨深沉,得杜的精神。他的《杜工部蜀中離席》,是代杜甫寫的,何焯評:“起用反喝,便曲折頓挫,杜詩筆勢也。‘暫’字反呼‘堪送’,杜詩脈絡也。”即“離席起,蜀中結,仍自一絲不走也”,即起句“人生何處不離羣”,與結句“美酒成都堪送老”。商隱學杜,更重要的是吸取了杜甫關心國家命運,表達了憂國憂民的精神,這不僅表達在《行次西郊作》裏,也表達在《有感》二首、《重有感》和《贈劉司户蕡》、哭劉蕡的三首詩裏,對宦官的專橫,大臣的被屠戮,文宗的受制,唐朝的趨向没落,人民的苦難,表達了憂深思苦的感情。在這方面,商隱又自有他的特色,在沉鬱頓挫中運用比興含蓄手法,加上用典,更有辭采。商隱的詩在諷刺上與杜甫的忠君也有不同,如同樣涉及到馬嵬坡楊貴妃被縊死的事,杜甫在《北征》裏説:“不聞夏殷衰,中自誅褒妲。”還有“天王聖明”的含意。可是商隱在《馬嵬》裏説:“君王若道能傾國,玉輦何由過馬嵬?”“如何四紀爲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既諷刺明皇的迷戀女色,又譏諷他不能保護楊妃,這樣寫既符合實際,見解又高出杜甫,更有文彩而含諷,使他在這方面的詩也與杜甫不同。商隱也學習白居易,他的《戲題樞言草閣》,紀昀評:“長慶體之佳者。後段尤佳。”指“楡莢亂不整,楊花飛相隨。上有白日照,下有東風吹”,寫得富有情韻。

    商隱也學李賀,《輯評》朱彝尊評《海上謡》:“義山學杜者也,間用長吉體作《射魚》、《海上》、《燕臺》、《河陽》等詩,則多不可解。”如《海上謡》:“桂水寒於江,玉兔秋冷咽。海底覓仙人,香桃如瘦骨。紫鸞不肯舞,滿翅蓬山雪。”類似這樣的詩,確實很難索解。馮浩認爲:“蓋嘆李衛公貶而鄭亞漸危疑也。‘桂水’二句,借月宫以點桂林。‘海底’六句,指衛公貶潮州濱海地矣。其貶以七月,故言秋令。”假使馮箋是符合原意的,這樣寫也過於迂曲,是他有意不願明説,學李賀詩而更加隱晦。他學李賀詩而成功的不在這方面,如《重過聖女祠》:“一春夢雨常飄瓦,盡日靈風不滿旗。萼緑華來無定所,杜蘭香去未移時。”如《利州江潭作》:“自攜明月移燈疾,欲就行雲散錦遥。河伯軒窗通貝闕,水宫帷箔卷冰綃。”這些詩寫得色彩奇詭,也有虚幻之感,極似李賀,但用意還是可解的。他在藝術手法上學李賀,更值得稱道。如錢先生《談藝録》稱:“長吉賦物,其比喻之法,尚有曲折。如《天上謡》云:‘銀浦流雲學水聲。’雲可比水,皆流動故,此外無似處;而一入長吉筆下,則雲如水流,亦如水之流而有聲矣。《秦王飮酒》云:‘敲日玻璃聲。’日比琉璃,皆光明故;而來長吉筆端,則日似玻璃光,亦必具玻璃聲矣。”又稱:“玉溪爲最擅此,着墨無多,神韻特遠。如《天涯》曰:‘鶯啼如有淚,爲濕最高花。’認真啼字,雙關出淚濕也。《病中游曲江》曰:‘相如未是真消渴,猶放沱江過錦城。’坐實渴字,雙關出沱江水竭也。”李賀的曲喻,富於想像,而商隱的曲喻,則神韻特遠,又有他的特色。又《河内詩》:“鼉鼓沉沉虬水咽,秦絲不上蠻弦絶。嫦娥衣薄不禁寒,蟾蜍夜豔秋河月。”用詞設想,都像李賀。

    杜牧《李長吉歌詩敍》:“蓋騷之苗裔,理雖不及,辭或過之。騷有感怨刺懟,言及君臣理亂,時有以激發人意。”商隱學習李賀詩,也深受《楚辭》影響。他的《宋玉》:“落日渚宫供觀閣,開年雲夢送烟花。”不光借宋玉來自喻,也借楚國來感嘆唐王朝的没落。這方面的詩寫了不少。《離騷》的“吾令帝閽開關兮,倚閶闔而望予”,“閨中既以邃遠兮,哲王又不寤”。這種思想,充分表達在四首哭劉蕡的詩裏:“上帝深宫閉九閽,巫咸不下問銜冤”,“一叫千回首,天高不爲聞”,“并將添恨淚,一灑問乾坤”,“江闊惟回首,天高但撫膺”。他在《謝河東公和詩啓》裏説:“爲芳草以怨王孫,借美人以喻君子。”完全是學《楚辭》的比興手法。《離騷》裏還運用不少象徵手法,借具體的形象來代抽象的概念,如善鳥香草以配忠貞,香花以表高潔。商隱的詠物詩裏也運用了這種手法。

    商隱又學習樂府詩,如《無題》:“八歲偷照鏡,長眉已能畫。十歲去踏青,芙蓉作裙衩。”仿漢樂府《焦仲卿妻》:“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商隱《李夫人三首》:“一帶不結心,兩股方安髻。慚愧白茅人,月没教星替。”這像南朝《讀曲歌》的“花釵芙蓉髻”,“月没星不亮”。他也學習齊梁體詩,如《齊梁晴雲》:“緩逐烟波起,如妒柳綿飄。”兩句皆仄起不黏,而有文彩。又《效徐陵體贈更衣》:“楚腰知便寵,宫眉正鬭強。”中兩聯藻麗不黏。《又效江南曲》:“郎船安兩槳,儂舸動雙橈。”這也是學齊梁體的。

    這樣,商隱不僅學習偉大詩人杜甫,也嚮韓愈、白居易、李賀學習,更嚮南朝民歌與齊梁詩學習。在學習齊梁詩的文彩時,會不會也學了齊梁詩的淫靡呢?他能不能像杜甫《戲爲六絶句》的“别裁僞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商隱向多方學習,包括向齊梁學習,那末他能不能别裁僞體呢?先看他學習《讀曲歌》的《李夫人三首》。他仿民歌的情詩寫悼亡,來表達他對妻子生死不渝的愛情,一掃齊梁的浮靡。他祇是採取民歌的華藻和巧妙的比喻,來表達真摯的感情和深刻的含意,所以是能别裁僞體的。再看商隱的豔情與《無題》詩,沈德潛《唐詩别裁》裏皆未入選,序裏稱“大約去淫濫以歸雅正”,那末他大概以商隱的豔情與《無題》爲淫濫,屬於齊梁的淫靡之作。是不是這樣呢?先看商隱的豔情與《無題》詩吧。

    (五)戀愛與豔情詩

    岑仲勉精硏史學,在《玉谿生年譜會箋平質》的末了説:“近人朱偰氏《李商隱詩新詮》一文(《武漢文哲季刊》六卷三號)云:‘惟張氏編年詩所列,多由曲解間接推之,未足爲憑。’所論確中張氏之失。顧同人於《無題》等數十首(同前引四號),又别掀一莫須有之獄,斷爲商隱與宫女言情而作,猶是五十步笑百步耳。‘寧闕無濫’,竊願釋李詩者謹之。”這裏説的“别掀一莫須有之獄”,即岑仲勉根據嚴格考證,認爲商隱並無與宫女言情之作。試看朱偰的《新詮》。

    《新詮》有《義山與宫女之情詩》節,稱:“義山當盛唐之後,授官祕書,偶識宫娥,故曰‘豈知一夜秦樓客,偷看吴王苑内花’;然禁苑深嚴,銀漢即是紅牆,故曰‘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也。”“今將其詩分爲四類:一爲邂逅,二爲傳情,三爲離絶,四爲追憶。一,邂逅:曲江春暖,宫館庭深,偶一邂逅,遂爾目成。於是昨夜星辰,今朝雨露,賈氏窺簾,宓妃留枕,此天下第一才子,遂與深院宫娥,傳遞消息。”下引《無題》“昨夜星辰”二首,稱“今按第一首自是邂逅宫女情景,故曰‘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也;第二首寫其驚喜之情,蓋深宫邂逅,事出偶然,故曰‘豈知一夜秦樓客,偷看吴王苑内花’也。”又引《漢宫詞》,稱“此詩蓋喻君王後宫三千,宫女深居,長年不得臨幸,而‘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賜金莖露一杯’,雖爲微詞,意至明也。”三引《蝶》三首“初來小苑中”,“長眉畫了綉簾開”,“壽陽公主嫁時粧”,稱“按此三首全爲喻意之作,將身比蝶得入深宫,但恐好景不長,佳會難再”。四引《聞歌》“斂笑凝眸意欲歌”,稱“按此詩似亦邂逅宫人時所作,‘銅臺罷望’,‘玉輦忘還’,蓋指宫中情事也”。“二,傳情。金鎖門高,星漢非乘槎可上;蓬萊道阻,閬苑無可到之期。况復春徂秋往,相思纏綿;暮去朝來,情好彌篤。於是青鳥殷勤,詩簡頻繁。”一引《楚宫》“月姊曾聞下彩蟾”,稱“按此係與宫女酬酢之作。”三引《無題》四首,稱“今按《無題》四首,全爲深情之作。第一首有約無期,亦‘巧囀豈能無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之意。第二首言相思之深。第三首狀暫見倉皇之情。第四首敍歸來展轉之思”。六引《一片》“一片非烟隔九枝”,稱“按此詩全係寫景描情:寫盛會散後,斗轉星移;夜行多露,步月赴約,惟恐有誤佳期也”。“三,離絶。‘一自高唐賦成後,楚天雲雨盡堪疑’,義山此時,已難久留矣。於是紅顔暗頽,玉容慘淡,月光寒照,雲鬢改色,此天下第一離歌,遂以傳頌人間”,下引《無題》“相見時難别亦難”諸首。“曰,追憶。以至纏綿之心腸,逢至旖旎之才女,有至悽惻之往事,此《錦瑟》諸詩之所由作也。”

    《新詮》創爲商隱與宫女之情詩説,稱商隱“得入深宫,但恐好景不長,佳會難再”,認爲商隱已與宫女佳會。又稱“暮去朝來,情好彌篤”,此則必無之事。凡朱偰所引《無題》諸詩,已見選釋,不再重説。《唐會要》卷二五《親王及朝臣行立位》:“文官充翰林學士、皇太子侍讀、諸王侍讀,並不常朝參。其翰林學士,大朝會日,朝會班序,並請朝參訖,各歸所務。”商隱任祕書省校書郎或正字,官位遠低于學士、侍讀,則平日“並不常朝參”;大朝會日,即使朝參,朝參後即歸所務,宫禁深嚴,即欲求一見宫女而不可得,何能入宫與宫女爲好會呢?《新唐書·百官志》有“内寺伯六人,正七品下,掌糾察宫内不法”。此外有“内常侍六人”、“内給事十人”、“主事二人”、“内謁者監十人”、“内謁者十二人”、“寺人六人”、“掖庭局令二人”、“丞三人”、“宫教博士二人”等,宫内有這樣多的官,還有專管糾察、專管宫女的官,一個小小的校書郎或正字求望見宫女都辦不到,能與宫人相戀並入宫與宫人幽會嗎?這是絶對不可能的事。

    《新詮》又有《李義山之情詩》節,有“對女道士宋華陽姊妹所發之詩,《聖女祠》‘松篁臺殿蕙香幃’、‘杳靄逢仙跡’及《無題》‘紫府仙人號寶燈’、《重過聖女祠》‘白石巖扉碧蘚滋’、《碧城》三首、《華師》‘孤鶴不睡雲無心’、《贈華陽宋真人兼寄清都劉先生》、《月夜重寄宋華陽姊妹》、《贈白道者》諸詩屬之。宋華陽姊妹,或即聖女祠之女道士也。又義山嘗學仙玉陽,與道者往還,頗有宿緣。故知《碧城》三首,亦爲宋華陽作也”。《聖女祠》“松篁臺殿蕙香幃”,“按此首蓋初至聖女祠作,義山初識宋華陽姊妹時也”。《贈華陽宋真人兼寄清都劉先生》,“此蓋初通酬酢之作”。《月夜重寄宋華陽姊妹》,“按此詩當在山中所作,有挑之之意”。“《碧城》三首,首言其高寒,如能曉珠明定,願終生相對;次言離思;末言神仙眷屬,自古有之,‘武皇内傳分明在,莫道人間總不知’,寓意更顯矣。”“按《燕臺》四首,是否爲宋華陽姊妹而發,固不可知,特通篇情調,皆詠女道士,可斷言也。”又《河陽詩》,“按此詩蓋亦詠女道士,情節微巧,陳辭綺麗,是否爲宋華陽而作,則不得而知矣”。又《重過聖女祠》,“按此詩係義山晚年由蜀回京,道經聖女祠所作。回首當年,不勝悵惘,七八兩語,感慨繫之矣”。

    朱偰倡爲商隱與女道士宋華陽姊妹相戀説,以《碧城》三首作爲與華陽姊妹相戀的詩。按《碧城》第三首“玉輪顧兔初生魄”是指女方懷孕。“武皇内傳分明在,莫道人間總不知”,明寫這是皇宫内的事,即唐出家公主的道觀内的事,不是人間的事,這是揭露出家公主道觀中的醜事,怎麽拉扯到在人間的商隱身上呢?

    以上引了朱偰論商隱情詩的兩説,一爲入宫與宫女有私説,一爲與女道士宋華陽姊妹有私説,皆無稽不足信。這裏引了,因爲這兩説較有影響。蘇雪林《李義山戀愛事跡考》認爲商隱曾爲永道士攜入宫中,與文宗寵妃飛鸞、輕鳳相識,《七月二十八日夜與王鄭二秀才聽雨後夢作》,“這一首夢作的詩是義山出宫後,追憶宫中情形與知己朋友閒話,不敢明言,祇好託之於夢”,這就是與宫女相戀説的發展。按蘇鶚《杜陽雜編》:“(敬宗)寶曆二年,浙東貢舞女二人,曰飛鸞、輕鳳。”是敬宗的事,不是文宗寵妃。文宗開成四年,商隱爲祕書省校書郎,不久調爲弘農尉,他在秘書省的時間極短,這説更是絶無其事。

    再看商隱與女道士戀愛説。商隱在三十九歲時,妻王氏死。他在東川節度使柳仲郢幕府,柳選了“本自無雙”的張懿仙歌舞藝女嫁給他,他在《上河東公啓》裏婉言謝絶,説:“至於南國妖姬,叢臺妙妓,雖有涉於篇什,實不接於風流。”他的行動和語言,是真實地反映了他的戀愛與豔情詩。他對妖姬妙妓是寫了豔情詩的,但没有什麽關係。更没有牽涉到道姑,没有牽涉到宋華陽姊妹。唐朝文人倘有所戀,並不諱言,像元稹和他的朋友寫的夢游春詩,像杜牧的“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倘商隱確有類似情事,在這裏必不會這樣説,也不會在妻亡後獨居無侣的三十九歲就拒絶“本自無雙”的藝女了。他的豔情詩,突出的是《燕臺詩》四首,那是冩“叢臺妙妓”的;又有《柳枝》五首,那是寫“南國妖姬”一類人的。他在《柳枝五首序》裏説:“讓山下馬柳枝南柳下,詠余《燕臺詩》,柳枝驚問:‘誰人有此?誰人爲是?’讓山謂曰:‘此吾里中少年叔耳。’”這裏説明《燕臺詩》是豔情詩,纔引起柳枝的驚奇。又指出這是商隱少年時寫的,寫在《柳枝》五首前。序裏説:“柳枝,洛中里孃也。”是在洛陽。柳枝約商隱聚會,“會所友有偕當詣京師者,戲盜余卧裝以先,不果留”。商隱没有去會柳枝,就在友人後去京師了,那當是去應考。商隱應進士試,第一次在太和七年二十一歲,令狐楚給資裝,從太原去京師的;第二次在太和九年二十三歲;第三次在開成二年二十五歲,這次纔考中。在這次前,他没有到過湖湘。馮浩對《燕臺詩》作按語説:

    燕臺,唐人慣以言使府,必使府後房人也。參之《柳枝序》,則此在前,其爲“學仙玉陽東”時,有所戀於女冠歟?其人先被達官取去京師,又流轉湘中矣。以篇中多引仙女事,故知女冠。“鉄網珊瑚”,他人取去也。玉陽在東,京師在西,故曰“東風”“西海”也。玉陽在濟源縣,京師帶以洪河,故曰“濁水清波”也。曰“石城”,曰“瘴花”,曰“南雲”,曰“楚弄”,曰“湘川”,曰“蒼梧”,皆楚地之境,故知又流轉湘中也。與《河内》《河陽》諸篇事屬同情,語皆互映。

    按馮浩既認爲《燕臺詩》作於《柳枝》前,即商隱少年時作,又認爲此詩係商隱寫自己的戀情。詩中有“雙璫丁丁聯尺素,内記湘川相識處”。那時商隱未到過湘川,不合一。馮説此女爲商隱“學仙玉陽東”時所戀,詩不稱“玉陽相識”,却説“湘川相識”,不合二。詩稱“冶葉倡條徧相識”,是女方爲冶倡一類人,馮稱她爲女冠,不合三。詩稱“今日東風自不勝,化作幽光入西海”,言東風亦不勝幽怨,化作幽光而消失。馮注“玉陽在東,故曰東風”,以東風指女方,不合四。又稱“京師在西”,“故曰西海”,指府主攜女方入京,何以稱女方化作幽光,不合五。詩稱“濟河水清黄河渾”,馮稱“玉陽在濟源縣,京師帶以黄河”,即指女方入京。按詩稱清濁異源,是指雙方説,不指女方的由濟源入京,不合七。類此不合的還有。

    這首詩要是按商隱説的,對妙妓佳人,“雖有涉於篇什,實不接於風流”,那以上問題都可迎刃而解。這個女方是屬於妙妓一流,不是女冠,故詩稱“冶葉倡條”。商隱寫了這首詩,是“有涉於篇什”,他與女方無關,是“不接於風流”,所以他寫這詩時没有到過湖湘。這個女方有所戀,其人無力,女方爲府主取去,其人不勝怨恨,故用東風也不勝怨恨來作陪襯。其人在石城與女方相會,其時女方已被府主所遺棄,故稱濟清河渾,即女方清,府主渾。但女方還受人監視着,男方不能接她出來,所以“安得薄霧起緗裙,手接雲軿呼太君”,安得呼仙人把她接出來。其人别後,收到女方來信,“内記湘川相識處”。

    馮浩又説,此詩“與《河内》《河陽》諸篇事屬同情,語皆互映”。再看《河内》詩,馮浩批:“與《燕臺》同意,‘學仙玉陽東’,正懷州河内之境。”馮浩認爲詩寫商隱學仙玉陽東時所戀的女冠。按這首詩裏點明寫的女方是什麽人,説“碧城冷落空蒙烟”,“靈、香不下兩皇子”。商隱有《碧城》詩,稱“碧城十二曲欄杆,犀辟塵埃玉辟寒”。碧城是指唐公主出家的道觀,所以有辟塵犀、辟寒玉那樣的寶物,不是一般道姑所有。《碧城》是諷刺唐出家公主與僧道狎媟的事。這裏點明“碧城”,正寫唐出家公主的事,不僅這樣,還點明“靈、香兩皇子”,皇子即皇女,即公主。經這一點更清楚了。詩寫唐兩公主出家後與人相戀的事,不指一般女冠,與商隱無涉。《河陽詩》與《燕臺詩》相似,寫女方在河陽,也是妙妓。《河陽詩》可能即是《燕臺詩》的另一寫法,互相補充。如《燕臺詩》没有寫女方本在何處,《河陽詩》點明在河陽,《河陽詩》没有寫女方爲誰取去,《燕臺詩》點明是幕府主。這首詩裏的女方那自然也同商隱無關。

    馮浩在《河陽詩》的按語裏説:“統觀前後諸詩,似其豔情有二:一爲柳枝而發;一爲學仙玉陽時所歡而發。《謔柳》《贈柳》《石城》《莫愁》,皆詠柳枝之入郢中也;《燕臺》《河陽》《河内》諸篇,多言湘江,又多引仙事,似昔學仙時所戀者今在湘潭之地,而後又不知何往也。前有《判春》,後有《宫井雙桐》,大可參觀互證。但郢州亦楚境,或二美墮於一地,不可細索矣。”馮浩總結了商隱的豔情詩,主要分爲兩個對象:一個是柳枝,在《柳枝五首序》裏指出他只跟她見過一面,“實不接於風流”。一個是《燕臺詩》《河陽詩》《河内詩》,如前所指,也是與商隱無關的。再看馮浩多次提到商隱“學仙玉陽東”所歡,先看商隱是怎樣寫的。他説:

    憶昔謝四騎,學仙玉陽東。千株盡若此,路入瓊瑶宫。口詠《玄雲歌》,手把金芙蓉。濃藹深霓袖,色映琅玕中。悲哉墮世網,去之若遺弓。(《李肱所遺畫松詩書兩紙得四十一韻》)

    玉陽東,指東玉陽山,在河南濟源縣西三十里。唐睿宗女玉真公主在這裏修道,建有道館。按《新唐書·諸公主傳》,玉真公主死在寶應時,寶應只有二年(七六三),商隱去玉陽學仙在太和九年(八三五),玉真公主已死了七十二年。因此馮浩把《河内詩》的“兩皇子(公主)”,同商隱玉陽學仙聯係起來,完全是不可能的。又瓊瑶宫即指道館。《藝文類聚》引《漢武内傳》:“西王母命侍女安法嬰,歌《玄雲曲》。”那末“口詠《玄雲歌》”,總是道館裏的道姑教的。這裏祇説他到道館裏去學道,没有透露同道姑戀愛的事。又説“悲哉墮世網”,他又離開道館,回到追求功名的路上了。他又説:

    心懸紫雲閣,夢斷赤城標。素女悲清瑟,秦娥弄碧簫。山連玄圃近,水接絳河遥。(《送從翁從東川弘農尚書幕》)

    馮按:“詩多敍游山學仙之事,從翁蓋同居玉陽者。”那末這首詩也是講玉陽學仙的。裏面講的素女、秦娥,都是道姑,但祇能説他在玉陽接觸到一些道姑,還没有透露有戀愛的事。

    商隱有寄道姑的詩,見《贈華陽宋真人兼寄清都劉先生》:

    淪謫千年别帝宸,至今猶識蕊珠人。但驚茅許多玄分,不記劉盧是世親。玉檢賜書迷鳳篆,金華歸駕冷龍鱗。不因杖履逢周史,徐甲何曾有此身?

    這詩説,他是從仙家謫到塵世,還認識仙家的人。但驚異於宋和劉多有仙緣,不記得宋和劉又是親戚。茅許指茅蒙、許遜,都是仙人。劉盧,指劉琨、盧諶,是親戚。在玉檢上寫着鳳篆字賜給劉先生,指劉的入道。“金華”句指宋真人歸華陽。末聯説自己倘不學仙,不能活到現在。徐甲跟着老子二百餘年,老子給他《太玄清符》,倘没有這符,他早已成爲枯骨。所謂華陽宋真人,指華陽公主道觀裏的道姑,有姊妹兩人。“清都劉先生”,清都指王屋山道觀,劉先生指道士劉從政號昇玄先生。清都接近玉陽,可稱與玉陽學仙有關。華陽在陝西,與玉陽學仙無關,宋道姑姊妹與玉陽學仙也無關了。商隱又有《月夜重寄宋華陽姊妹》:

    偸桃竊藥事難兼,十二城中鎖彩蟾。應共三英同夜賞,玉樓仍是水晶簾。

    偷桃是東方朔事,指男;竊藥是嫦娥,指女。十二城指仙家,那末宋道姑還是關在華陽道觀裏。三英夜賞,可能指姊妹外還有男道士。這是寄詩,這個“三英”裏没有商隱是明確的。有人認爲三英即三珠樹。商隱《寄永道士》:

    共上雲山獨下遲,陽臺白道細如絲。君今併倚三珠樹,不記人間落葉時。

    “三珠樹”是《山海經·海外南經》中説的三株珠樹,這裏有没有寓意,不清楚。倘指三個道姑,那末與華陽兩姊妹不合。况且陽臺在王屋山,同玉陽學仙相近,同華陽相距極遠,也扯不到宋華陽姊妹身上。再説宋華陽姊妹還是鎖在十二城裏,没有下山,同《燕臺詩》裏的女子更無關涉了。因此,馮浩箋稱《燕臺》寫的即爲“學仙玉陽時所歡而發”,從詩裏考求,學仙玉陽時不見有所歡,《燕臺》中的女子,同玉陽道姑也無關。宋華陽姊妹同玉陽道姑也無關,也不見有與商隱相戀之事。因此,所謂玉陽所歡、所謂宋華陽姊妹,都同《燕臺》中所寫女子無關,《燕臺》中的“桃葉桃根雙姊妹”,同宋華陽姊妹無關,一爲有力者娶去,一關在華陽觀裏,不宜牽扯在一起。馮浩稱又有《判春》:“一桃復一李,井上佔年芳。”馮箋:“讀此知桃葉、桃根,實指二美。‘井上’者,以屈在使府後房也。”又《景陽宫井雙桐》,馮箋:“此直詠(陳後主)張、孔二美人,詞意顯豁,然别有所寄也。《燕臺詩》云:‘桃葉桃根雙姊妹。’又曰:‘玉樹未憐亡國人。’與此引雙桐意合。”這幾首詩當指同一對象。但我們上面指出原在河陽的一雙姊妹與關在道觀裏的宋華陽姊妹無關,住在華陽觀裏的宋氏姊妹在詩裏没有説就是玉陽觀裏的道姑。從詩裏看,商隱在玉陽求仙時,祇看到一些道姑,看不到他同道姑有相戀的表示;他又同華陽觀裏的宋氏姊妹相識,也看不到他對宋華陽姊妹有相戀的表示。這樣,從馮浩箋注看,除了不可靠的猜測外,所有豔情詩,正如商隱説的,“雖有涉於篇什,實不接於風流”。

    回過來再看朱偰講商隱與女冠的戀情,《聖女祠》三首寫聖女淪謫人間,不能回到天上,雙關自己在幕府,不能進入朝廷,見三首詩的説明。朱偰稱第一首爲“義山初識宋華陽姊妹”。按第一首是商隱從興元(漢中)送令狐楚喪回長安,路過寶鷄的聖女祠時所作。宋華陽姊妹住在華陽公主出家後的道觀裏,與聖女祠不在一地,不可能在送喪路上遇見宋華陽姊妹。朱偰把第二首説成商隱“寫己情思”,説《重過聖女祠》寫“回首當年,不勝悵望”,説成對宋華陽的情思,都不合,詳見對三首詩的説明。朱偰又把《碧城》《燕臺詩》《河陽詩》歸入一類,也都不合,已見上。

    又蘇雪林《李義山戀愛事跡考》釋《玉山》的“珠容百斛龍休睡,桐拂千尋鳳要棲”,稱“沉湎酒色的君王,正在做着鈞天好夢。這樣如花如玉的美人,我不免要據而有之了”。按驪龍頷下祇有一顆珠,這裏是“珠容百斛”,顯然不指要盜取驪珠。又探驪珠要等龍睡,現在是叫龍休睡,更不是採珠了,是要龍來珍惜百斛明珠,指朝廷要珍惜大量人才,加以任用。“桐拂千尋”指朝官地位之高,“鳳要棲”正指士子的求官,“要”是表願望而非現實。又詩稱“玉水清流不貯泥”,正寫清澄,倘詩寫淫亂的事,那是汙濁,談不上清流了。蘇雪林又稱《七月二十八日夜與王鄭二秀才聽雨後夢作》,認爲是商隱的豔遇詩。詩稱“少頃遠聞吹細管,聞聲不見隔飛烟”,是祇聽見音樂,没有看見人。“又過瀟湘雨”,又到了瀟湘,不在宫廷了。“亦逢毛女無憀極”,看到毛女,感到無聊,毫無豔遇可説了。那末説他寫豔遇也無憑證。從馮浩到朱偰到蘇雪林,不論馮説比較謹嚴,朱説比較簡略,蘇説馳騁想像。總之,祇要離開商隱説的“雖有涉於篇什,實不接於風流”,結合原詩來看,都扞格難通;祇有依照商隱所講來看,纔能够涣然冰釋,雖然其中還有不可解處,但大體上是可通的。

    (六)《無題》詩

    商隱《無題》詩,朱鶴齡《箋注李義山詩集序》稱:

    《離騷》託芳草以怨王孫,借美人以喻君子,遂爲漢魏六朝樂府之祖,古人之不得志於君臣朋友者,往往寄遥情於婉孌,結深怨於蹇修(指媒人),以序其忠憤無聊纏綿宕往之致。唐至太和以後,閹人暴橫,黨禍蔓延。義山阨塞當塗,沉淪記室。其身危,則顯言不可而曲言之;其思苦,則莊語不可而謾語之。計莫若瑶臺璚宇歌筵舞榭之間,言之可無罪,而聞之足以勸。其《梓州吟》云:“楚雨含情俱有託。”早已自下箋解矣。吾故曰:義山之詩,乃風人之緒音,屈、宋之遺響,蓋得子美之深而變出之者也。豈徒以徵事奥博,擷采妍華,與(温)飛卿、(段)柯古争霸一時哉!

    這段話不限於講《無題》,但《無題》也包括在内。商隱的《無題》,紀昀在《無題》二首“幽人不倦賞”上批:“《無題》諸詩,有確有寄託者,‘來是空言去絶蹤’之類是也;有戲爲豔體者,‘近知名阿侯’之類是也;有失去本題而後人題曰《無題》者,如‘萬里風波一葉舟’之類是也;有與《無題》詩相連,失去本題偶合爲一者,如此‘幽人不倦賞’是也。”這樣分别是對的。商隱寫豔情的《無題》詩也像他的豔情詩一樣,“雖有涉於篇什,實不接於風流”,已見選注,在這裏就不談了。這裏祇就有寄託的《無題》來談談。

    杭世駿《李義山詩注序》:

    蓋詩人之旨,以比興爲本色,以諷喻爲能事。抽青媲白,儷葉駢花,眩轉幻惑以自適其意,固非可執吾之謏聞半解,以揣測窺度之而已。而玉溪一集,蓋其尤也。楚雨含情,銀河悵望,玉烟珠淚,錦瑟無端,附鶴棲鸞,碧城有恨,凡其緣情綺靡之微詞,莫非阨塞牢愁之寄託。

    這兩篇都指出《無題》詩的特點,除了比興諷喻以外,“寄遥情於婉孌,結深怨於蹇修”,也就是用象徵手法。婉孌指美人芳草,蹇修指媒人,都是有具體形象的,遥情深怨是抽象的,用具體形象來表達抽象的情怨,是象徵手法。這種手法通過纏綿宕往之致來表逹,使人眩轉幻惑,商隱在這方面是最突出的。敖器之詩評:“李義山如百寶流蘇,千絲鐵網,綺密瓌妍,要非自然。”即不是天生的,出於人巧。總之,商隱的《無題》詩,思深意遠,情致纏綿,有百寶流蘇的光豔,有千絲鐵網的細密,有行雲流水的空明,使讀者蕩氣回腸不能自已。李白清新俊逸,没有他的纏綿悱惻;杜甫沉鬱頓挫,没有他的光豔細密;白居易清麗風情,没有他的思深意遠。他在藝術上的創造,是在李白、杜甫、白居易諸大詩人以外,另外開闢一種境界,豐富了唐代詩歌的藝術成就。如《無題》四首:

    來是空言去絶蹤,月斜樓上五更鐘。夢爲遠别啼難唤,書被催成墨未濃。蠟照半籠金翡翠,麝熏微度綉芙蓉。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

    颯颯東風細雨來,芙蓉塘外有輕雷。金蟾齧鎖燒香入,玉虎牽絲汲井回。賈氏窺簾韓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發,一寸相思一寸灰。

    這兩首《無題》表達的是遥情深怨,這種遥情深怨是抽象的,看不見的,詩裏用具體景物來表達,又是思深意遠的。這四首詩的主題是“老女嫁不售”,所謂“劉郎已恨蓬山遠”,把“老女嫁不售”比做“恨蓬山遠”已够了,爲什麽要“更隔蓬山一萬重”呢?爲什麽這樣迫切呢?要到蓬山幹什麽呢?不是在《安定城樓》裏説:“欲回天地入扁舟。”要旋乾轉坤嗎?當時正處在“江風揚浪動雲根,重碇危檣白日昏”(《贈劉司户蕡》)的危急之秋,可是“鳳巢西隔九重門”,不正是“更隔蓬山一萬重”,那能不迫切呢?那不正是思深意遠嗎?

    這兩首詩又寫出了纏綿悱惻固結不解之情,對方是“來是空言去絶蹤”,已經絶跡不來了,可是這方還是等着,直到“月斜樓上五更鐘”。即使在夢裏也“夢爲遠别啼難唤”,對方不來,却還要替他寫字,“書被催成墨未濃”。聽見對方的車聲,“芙蓉塘外有輕雷”,還是不來看我。對方已經重門深鎖,深井無波,可我的情思還要像香的烟從鎖孔透進去,還要轉動轆轤用長繩打水。對方已因我不像韓掾的年輕,陳王的才華,對我無情了,我還是難以忘情,所謂“一寸相思一寸灰”,祇是感嘆自己徒費深情吧了。這樣寫固結不解之情,寫得這樣纏綿悱惻,確實是少見的。這種固結不解之情,是同思深意遠結合的。是爲了挽救唐王朝的没落,所以迫切地想進入朝廷,迫切地希望令狐綯的推薦,所以有這種固結不解之情,情辭越固結,憂國的心越深。

    兩首詩又寫得光豔細密,如“蠟照金翡翠,麝熏綉芙蓉”,有“金蟾齧鎖,玉虎牽絲”,有“賈氏窺簾,宓妃留枕”,寫得綺麗光豔。蠟照是“半籠”,麝香是“微度”,“啼難唤”,用個“難”字,見得夢中也難;“墨未濃”着一“未”字,見得催促得緊;“燒香入”,着一“入”字,見得怎樣深閉固拒,還要使烟穿入;“汲井回”着一“回”字,見得井雖深還要汲水。這裏顯出文思的細密。這兩首詩,第一首前六句近乎白描,文思清麗,末聯用劉郎蓬山,在當時也是耳熟能詳。第二首只用了賈氏、宓妃兩典,這在當時也是耳熟能詳的,那末這兩首正是如行雲流水的空明。

    商隱有的詩以首兩字標題的,也屬于《無題》詩,開卷第一首《錦瑟》是最有名的。也有如詠眼前景的,其實也可列爲《無題》詩,如《春雨》:

    悵卧新春白袷衣,白門寥落意多違。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遠路應悲春晼晚,殘宵猶得夢依稀。玉璫緘札何由達?萬里雲羅一雁飛。

    這首詩也是寫得思深意遠的,“意多違”不正是“劉郎已恨蓬山遠”嗎?“遠路應悲”,不正是遠去幕府,“更隔蓬山一萬重”嗎?“殘宵夢”,不正是“夢爲遠别”嗎?前兩首寫得情辭迫切,這一首寫得情意委婉,而思深意遠是一致的。這首寫固結不解之情也和前兩首一致,他在“悵卧”、“寥落”中懷念那人,雖然那人跟自己“意多違”了,還要隔雨望紅樓,不能相見,祇好獨自歸來,但還是殘宵入夢,還要送玉璫以表情,寫書信以陳情,固結不解如此。雖是心情寥落,還是寫得綺麗,不但那人住的是紅樓,就是他拿的在雨中的燈,也把雨絲比做珠箔,作“珠箔飄燈”。又像“玉璫”、“雲羅”,也寫得綺麗。再像“相望冷”用一“冷”字,既寫春寒,又寫心頭的感覺,感到對方的冷淡。“春晼晩”有傷春的感慨,“夢依稀”有夢迷離的感覺。“萬里”與“一雁”相對,也有相隔遥遠的感嘆。這些都顯出文心的細密。這首詩除了“白門”一詞外,幾乎都是白描,也寫得像雲水般空明。説明他的《無題》詩確實寫出了一種新的意境,突破了前人的創造。

    《無題》詩多用白描,含意深沉,情思纏綿,所以多有名句,長期傳誦着。如“相見時難别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爲探看”。這首詩幾乎每一聯都成爲傳誦的名句,其中“春蠶”一聯尤爲著名。這種名句形象大于思維,商隱對此已有認識。他的《謝先輩防記念拙詩甚多異日偶有此寄》:

    曉用雲添句,寒將雪命篇。良辰多自感,作者豈皆然。熟寢初同鶴,含嘶欲并蟬;題時長不展,得處定應偏。南浦無窮樹,西樓不住烟;改成人寂寂,寄與路綿綿。星勢寒垂地,河聲曉上天。夫君自有恨,聊借此中傳。

    商隱把抽象的“自感”,用具體的“雲”和“雪”來表達,這裏説明作者對此是有清醒認識的,不是不自覺的。他的“同鶴”、“并蟬”,題時是愁眉不展,所得是有它的偏至的特色的。他對詠物詩的獨到處,愁思的深刻處,是有清醒認識的。他的憶别懷歸的詩,他的描繪景物的詩,寄與遠道的友人。所有這些詩,謝防先輩借來表達他自己的感情。就是他的詩所反映的是他的情思,但它有概括性,也概括了别人的情思,所以别人也可以借它來表達各自的情思,...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