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道支 正见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khārā dukkhā

    Sabbe dhammā anattā

    ‘行’(sa?khārā)这个词在此包含一切是形成东西,或是‘有为法’(sa?khata-dhamma)就是一切可能是身体或心理的构成物。‘法’(dhamma)这个词在此的含义比较广大,它包含一切的东西它也包含那所谓的‘无为法’(asa?khata-dhamma)即是涅槃。

    因此,如果说一切法都是无常,那是错误的,因为涅槃法(Nibbāna-dhamma)是常的,永恒不变的。同样的,如果说不只是一切行(=sa?khata-dhamma),而且所有的法(=asa?khata-dhamma)是无我的(anattā)则是对的。

    色、受、想、行、识是永恒的、一致的、常在的、不变的。这种理论是圣贤所不承认的。我也说:没有那么的一回事。

    《相应部》XXII.94

    一位有正见的众生是不可能把任何东西当为自己。

    《增支部》I,15

    我见论

    如果有人说:“受是我的‘自我’”。

    那么,就应该这样谏诤他说:“共有三种不同的受,就是苦的受、乐的受与不苦不乐的受。在这三种不同的受之中,你认为那一种受是你的‘自我’呢?”

    因为,每一时只能感觉到其中一种受,一个人无法在同一个时刻感觉到另两种受。这三种受是无常的、缘起的、消耗尽法、流动法、离嗜欲、灭法。若有谁感觉到其中一种受,他当时心想:“这是我的‘自我’”。当此受灭后,他应该承认,我的‘自我’已消失了。那么,他就已认识到,在今生他的‘自我’已是无常的,是苦乐参杂的,并且有生灭的本质。

    如果有人说:“受不是我的‘自我’。我的‘自我’对受是没有感觉的。”

    那么,就应该这样谏诤他说:“如果是完全没有感觉到一切的受,那么,是否还会有:‘这是我’的念头呢?”

    如果有人说:“受的确不是我的‘自我’。但若说‘自我’没有感觉,那是不正确的。我的‘自我’就在感觉,我的‘自我’就是个能感觉的官能。”

    那么,就应该这样谏诤他说:“如果一切的受已完全止息,没有觉照到任何受的存在,一切的受都灭了。那么,是否还会有:‘这是我’的念头呢?”

    《长部》15

    “‘自我’是意、法和意识所组成的”的说法是不实际的。从那里看到生灭,而当人观照到这些法的生灭时,就会下结论说:“‘自我’在生灭。”

    《中部》148

    最好让未学的凡夫把那四大元素所组成的身体当做‘自我’,好过他把心当做‘自我’。因为,实际上有证据能让人看到身体只能耐上一年、两年、三年、四年、五年、或十年、乃至一百年以上。但是,那个称为心、意或识的,在昼夜间连续不停地在生为一物,又灭为另一物。

    《相应部》XII,62

    因此,任何过去的、现在的或未来的、内的或外的、粗的或细的、劣的或胜的、远的或近的色、受、想、行、识都应该以正慧去观照它等的如实性,即所谓:“这不是我的;这不是我;这不是我的‘自我’。”

    《相应部》XXII,59

    为了显示无我及表达生存的空虚,在《清净道论》第十六品里引用以下的韵文:

    有苦而无什么受苦者,

    有作而无作者的存在,

    有灭而无入灭者,

    有道却无行者的存在。

    过去、现在和未来

    如果有人问你说:“过去那段时期,你是曾经存在,还是不曾存在过?未来那段时期,你将会存在,还是你将不会存在?现在这段时期,你可有存在,还是你没有存在着?”

    你应该答复说:“过去那段时期,我曾经存在,而不是不曾存在;未来那段时期,我将存在,而不是不存在;现在这段时期,我有存在,而不是没有存在着。”

    在过去,只有过去的存在在当时是真实的;而未来和现在的存在,在过去的当时是虚假的。在未来,只有未来的存在在当时是真实的;过去和现在的存在,在未来的当时是虚假的。在现在,只有现在的存在在当时是真实的;未来和过去矾存在,在现在的当时是虚假的。

    《长部》9

    如果有人观到‘缘起’(pa?icca-samuppāda),他就观到法;如果有人观到法,他就观到缘起。

    《中部》28

    譬如,从乳牛而得到牛奶,从牛奶而得到到凝乳,从凝乳而得到乳脂,从乳脂而得到酥油,从酥油而得到酥油的精华。当它是牛奶时,它却不是凝乳、乳脂、酥油或酥油的精华,它只是牛奶而已。当它是凝乳时,它只是凝乳而已。

    同样的,当我在过去时,只有过去的存在在当时是真实的;未来和现在的存在,在过去的当时是虚假的。在未来,只有未来的存在在当时是真实的;过去和现在的存在,在未来的当时是虚假的。在现在,只有现在的存在在当时是真实的;未来和过去的存在,在现在的当时是虚假的。

    这些只是为了在世间上交谈时而用到的名词、语言表达、词语、标明。如来应用它等,而不执著于它等。

    《长部》8

    如果有人对色、受、想、行、识,它等之集、它等之灭与导致它等灭之道都没有实际上的见识,他将会迷信于如来死后还会存在的、如来死后是不存在的、如来死后还会存在又不存在的、或者如来死后既不存在又不是不存在的。

    《相应部》XLIV,4

    两极端的见解与中道

    如果有人执著于有见,而信仰有一个和这个身体完全相同的主体(jīva灵魂),那么,他想要达到梵行之最高目的,是不可能实现的。

    如果有人执著于断见,而信仰有一个和这个身体完全不同的主体,那么,想要达到梵行之最高目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如来回避这两个极端见解,而揭示中道,那就是:

    《相应部》XII,25

    无明

    avijjā

    缘

    行,

    sa?khārā

    行

    缘

    识,

    vi??ā?a

    识

    缘

    名色,

    nāma-rūpa

    名色

    缘

    六处,

    sa?āyatana

    六处

    缘

    触,

    phassa

    触

    缘

    受,

    vedanā

    受

    缘

    爱,

    ta?hā

    爱

    缘

    取,

    upādāna

    取

    缘

    有,

    bhava

    有

    缘

    生,

    jāti

    生

    缘

    老、死

    jarāmara?a

    伤心、悲鸣、痛苦、忧闷和绝望。

    因而生起了一切的苦蕴。

    这即称为苦之起源的神圣真理。

    《相应部》XII,1

    没有天神或梵天可称为轮回的作者,

    由于‘因’、‘缘’,而诸法得於周转。

    《清净道论》第十九品

    如果一位比丘的无明(avijjā)已灭,并生起智慧时。他将不会再造善、恶或重罪的‘业行’。

    《相应部》XII,51

    ‘行’(sa?khārā)这个词在这里被翻译为‘业行’,因为在十二因缘的上下文里它是指善与不善的‘念头’(cetanā),或‘动念’;简略地说,就是:‘业’。

    在前一段文里己讲到它的三分支,在三界里的造业行为。造善业的行为也延伸至色界(rūpāvacara),而不扰乱的业行(ane?jābhisa?khārā)2却只是涉及无色界(arūpāvacara)。

    因此,由于已离嗜欲,而无明的无余灭尽,也灭了行;由于行的灭,也灭了识;由于识的灭,也灭了名色;由于名色的灭,也灭了六处;由于六处的灭,也灭了触;由于触的灭,也灭了受;由于受的灭,也灭了爱;由于爱的灭,也灭了取;由于取的灭,也灭了有;由于有的灭,也灭了生;由于生的灭,也灭了老、死、伤心、悲鸣、痛苦、忧闷和绝望。因此,也灭了一切的苦蕴。

    这即称为苦之灭的神圣真理。

    《相应部》XII,1

    再生之业

    众生确实是被无明(avijjā)所障碍,陷入爱(ta?hā)的圈套,处处去寻欢乐,因而继续不断地再生。

    《中部》43

    那些由贪、瞋、痴(lobha,dosa,moha)所造的业(kamma),都有因缘,当这些业成熟时,就是那位造作者的再生时刻。这个业在何处成熟,那位造作者就在该处受其果报。那可能是今生、来生或未来世。

    《增支部》III,33

    业之灭

    但是,由于无明的消耗尽,而智慧得以增长,爱也消耗尽,从此再也没有来生了。

    《中部》43

    不是由于贪、瞋、痴所造的业,都没有因缘。所以,那些已舍弃和断除了贪、瞋、痴,而由无贪、无瞋、无痴所造的业,就好像已断了根、除去根的椰树,将不能再生长。

    《增支部》III,33

    在此,谁也可正确地说:我在教歼灭。我所说的法是为了歼灭的。因此,我训练我的弟子修歼灭法。我的确是教歼灭,即是:歼灭贪、瞋、痴以及种种的不善法。

    《增支部》VIII,12

    十二因缘(Pa?icca samuppāda,直译:因缘),是构成一切身休和心理现象的一部经,这部经与‘无我’(anattā)为要真正明白及领悟佛陀教理的必需条件。它展示种种身体及心理的生命过程,世俗称为个人的存在,生为人、或动物、或其他等等,并不是依赖盲目的命运,而是依赖因果的力量。尤其是十二因缘中所解释的转世及一切苦难是怎样依赖因缘才得于显现的;而在第二部灭缘里,它又展示由于灭除了那些因缘,所有的苦难也得消除。因此,十二因缘职在于阐明第二及第三圣谛,从最基础解释使得它们符合哲学的规矩。

    以下的图表能让你一目了然地看出这十二因缘是怎样地延伸至三世里,即是:前世、今世及来世。

    前世

    1无明avijjā

    2行sa?khārā

    造业过程kamma-bhava

    五因:1,2,8,9,10

    今世

    3识vi??ā?a

    4名色nāma-rūpa

    5六处sa?āyatana

    6触phassa

    7受vedanā

    转世过程upapatti-bhava

    五果:3至7

    8爱ta?hā

    9取upādāna

    10 有bhava

    造业过程kamma-bhava

    五因:1,2,8,9,10

    来世

    11 生jāti

    12 老死jarā-mara?a

    转世过程upapatti-bhava

    五果:3至7

    第一及第二联系第八至第十,代表造业的过程,组成造成转世的造业五因。

    第三至第七联系第十一及第十二,代表转世的过程,组成造业的转世五果。

    于是,在《无碍解道》里有提到:

    过去有五因,今世有五果,

    今世有五因,未来有五果。

    《清净道论》第十七品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