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现观庄严论略释卷一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弥勒菩萨造颂 法尊法师译释

    稽首大雄师 慈尊无著等 传此教授者 加持利有情

    序品第一

    今依宗喀巴大师父子及无等恩师札迦大师之著述,略录少分诠释正义。释此分三。 甲一论前义,甲二论正义,甲三论后义。初中又二,乙一释论题,乙二解敬礼。今初

    现观庄严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

    此论题在梵语为[阿毗三昧耶阿朗迦罗那摩般若波罗蜜多邬拔提沙奢萨哆罗]。华语译阿毗 三昧耶为现观,阿朗迦罗为庄严,那摩为名曰,般若波罗蜜多为慧到彼岸,邬拔提沙为教授, 奢萨哆罗为论。 谓般若波罗蜜多经广(初会)中(二会)略(四会)三部中难通达义,此论能令容易了解, 故名教授。此具整治救拔二种功德故名为论。(依世亲释正理论意)此复现前亲证,故名现观。 喻如世人容仪端严复着众多妙庄严具,用镜照显,倍生欢喜,如是般若自体甚深微妙即自体庄 严。复以七十义庄饰,照显于此论之中,能令智者倍生欢喜,故此论名曰庄严。(即明显庄严 也)。

    乙二解敬礼

    敬礼一切诸佛菩萨。

    翻梵为藏诸译师等,为令息灭一切留难,为令翻译事业圆满,令知此论属经藏摄及为证得 无上菩提,故于翻译前敬礼一切诸佛菩萨也。

    甲二释正论分三,乙一正申敬礼兼明造者之志愿,乙二为乐广者分别广说,乙三为乐略者 更说略义。今初

    求寂声闻由遍智,引导令趣最寂灭,诸乐饶益众生者,道智令成世间利, 诸佛由具种相智,宣此种种众相法,具为声闻菩萨佛,四圣众母我敬礼。

    慈尊于造论之前先礼赞三智者,为令所化于此般若佛母发生净信,由此因缘当得解脱及一 切种智。现在正申敬礼兼明造论誓令究竟,如诸善士虽至命难亦不弃舍所发愿故。此释敬礼所 为。皈敬颂文义分两段为称赞与敬礼。赞又分二,正赞三智之功德,次赞为四圣之母。初赞一 切智谓能引导所化趣证寂灭,谓赞道相智能成办三种所化所求义利,赞一切相智谓能转*轮。 如其次第即颂前三句,(汉文译成前六句)最后一句(译成两句)即赞为声闻独觉菩萨如来四 圣之母。初句正标声闻亦兼取独觉,以彼为求自利而趣湼槃与声闻同故未分说。我敬礼者即明 三业至诚敬礼彼四圣之母般若波罗蜜多也。此释敬礼略义。 慈尊造论之前先赞礼三智,以就所依补特伽罗声闻独觉,诸求寂灭苦集二谛者,由能遍知 蕴处界法皆是补特伽罗无我之一切智,能引导彼令趣有余依无余依寂灭湼槃妙果,而礼彼智故。 又就所依补特伽罗,谓求饶益诸众生之菩萨,由通达三道无我之道相智,成办世间三类种性众 生之利益,而礼彼智故。又谓诸佛由具一切相智通达一切相悉皆无我为说法之增上缘,宣说种 种法藏诠一切相,而于彼智三业敬礼故。此释敬礼文义

    乙二为乐广者分别广说分三,丙一论所为义,丙二全论总义,丙三全论文义。今初

    大师于此说,一切相智道,非余所能领,于十法行性, 经义住正念,具慧者能见,为令易解故,是造论所为。

    如是赞礼为先而造正论。此论所释为广中略三部般若,其释经之仪式如世亲云‘演说经义 者当先说所为略义及文义结合与答难’为令易解故以五支方便而解释也。此中‘大师于此说’ 至‘是造论所为’二颂,是明造论之所为义,即造论之用或果也。‘般若波罗蜜’至‘四相正 宣说’凡有十五颂,是明全论之略义。‘发心为利他’至第八品最后之[许法身事业有二十七 种’止是明全论七十义之文义。又论中‘次一切智性’及‘次由人狮子’等之‘次’字即是明 结合义,结合前后文义令相贯澈。又论中‘法界无差别’及‘若谁于何义’及[不可说义中]等 文,皆是显示答难。由此五支释经能令听者恭敬易了断疑生信。如世亲云‘由闻经胜利,若听 闻受持,闻者起恭敬,故先说所为。成此由略义,略义由文知,次第前后理,由余二无违’。 谓诸欲求经义者,由见现前究竟胜利,乃于文义恭敬受持,为令于经发起希求,故先说所为。 若以正量成立彼所为义者,必须粗知略义方可。若欲详知所说略义,则须依论广学文义。欲使 论文前后贯属,则赖结合之文。欲释前后所许无违,则须解释妨难也。 初释所为义中‘大师于此说,一切相智道’二句明所诠法。‘非余所能领’者明此法之差 别。其次三句明究竟所为果。最后二句正明造论之意,即为令末法有情容易了解如来所说般若 之甚深义也。系属之义文中暗述。 总谓此论所诠,即佛在此广中略三部般若经中分为八种现观所说一切相智之道发心等十法 也。此所诠之八种现观非外道小乘等所能领受,以彼等未于方广大乘经典勤闻思故。此论亦有 究竟所为之果,以于发心等十法行为体性之经义安住闻思正念其聪慧菩萨即能现见证得故。今 造此论与经无重复之过,以依此论易解经义即造论之所为义故。 丙二全论总义分二,丁一略标论体,丁二随标广释。初又分二,戊一标能所释,戊二标能 释数。今初

    般若波罗密,以八事正说。

    现观庄严论以能诠八品及所诠八事,正释广中略三部般若经之义故。亦可释为教,道,果 三种般若。即文字方便究竟般若也。

    戊二标能释数

    遍相智道智,次一切智性,一切相现观,至顶及渐次, 刹那证菩提,及法身为八。

    此论所诠之义,谓一切相智、道相智、一切智、圆满证一切相加行、至顶加行、渐次加行、 一刹那现证菩提加行,及法身果。

    丁二随标广释分三,戊一广释三智体,戊二广释四加行体,戊三广释法身体。初明一切相 智

    发心与教授,四种决择分,正行之所依,谓法界自性, 诸所缘所为,甲铠趣入事,资粮及出生,是佛遍相智。

    表示一切相智之体者有十法。誓愿意乐谓发心。成办誓愿之方便谓教授。最初通达空性之 修得正行谓四顺决择分。大乘修行所依之根本,谓法界自性住种性。大乘修行断除增益之所依 谓诸所缘。大乘正行之究竟所修谓所为。此行须发广大心谓擐甲正行。加行须广大进趣谓趣入 正行。又须二种广大资粮谓资粮正行。决定出生一切相智谓出生正行。是为表示一切相智之十 法。

    次明道相智

    令其隐暗等,弟子麟喻道,此及他功德,大胜利见道,作用及胜解, 赞事并称扬,回向与随喜,无上作意等,引发最清净,是名为修道, 诸聪智菩萨,如是说道智。

    表示道相智之体者,谓由如来自性光明,令诸天光隐暗不现等,是道相智之支分。了知声 闻弟子道之道相智,了知鳞喻独觉道之道相智,了知菩萨道之道相智中,有见道修道二种。初 者谓具足现法后法广大胜利之大乘见道。第二谓修道之作用,或由修习修道之力,所得之胜利, 及信解般若为三利随一本源之胜解修道。胜解修道之胜利谓赞美承事称扬之修道。能转自他所 有善根为大菩提支分之回向修道。于自他善根深修欢喜之随喜作意无上修道。此胜解回向随喜 三种修道是有漏修道,(即后得有分别智)。能得究竟智德之因谓引发修道。(或译正行修道 )。能得究竟断德之因谓最清净,即清净修道。诸聪智菩萨之现观道相智,以如是十一法表示 而说。

    三明一切智

    智不住诸有,悲不滞湼槃,非方便则远,方便即非遥。 所治能治品,加行平等性,声闻等见道,一切智如是。

    表示一切智之体者,谓观待世俗事,是能破有边现观种类之大乘圣现观,即由智不住诸有 之道相智。又观待世俗事,是能破静边现观种类之大乘圣道,即由悲不滞寂灭之道相智。远离 殊胜方便智慧者,即非方便遥远之一切智。殊胜方便智慧所摄持者,即方便非遥远之一切智。 此二如其次第亦即是所治品之一切智与能治品之一切智。此正修对治实执之中正所说者谓菩萨 加行。破除实执智慧所摄持之加行,即加行平等性。大乘之谛现观即见道。就建立所依,谓声 闻独觉等圣者身中所立之一切智,即以九法如是解释也。

    戊二广释四加行体分四,初释圆满众相加行体。

    行相诸加行,德失及性相,顺解脱抉择,有学不退众。 有寂静平等,无上清净刹,满证一切相,此具善方便。

    圆满一切相加行之体者,谓所修之行相及能修之诸加行。加行功德,加行过失,加行之性 相,大乘顺解脱分,大乘顺决择分,有学不退转僧众之不退相,安立法身之三有寂灭平等加行, 安立受用身之严净无上佛土加行,安立化身之善巧方便加行。此即表示圆满一切相加行之十一 法也。

    二释顶加行体

    此相及增长,坚稳心遍住。见道修道中,各有四分别。 四种能对治,无间三摩地,并诸邪执着,是为顶现观。

    顶加行之体者,谓得顶加行十二相中随得一相之初顺决择分。较供三千大千世界有情数佛 所得功德尤为增上之十六种增长第二顺决择分。通达三智随顺之慧,及于利他不可破坏获得坚 稳之第三顺决择分。引发见道之功能成熟心能遍住无边三摩地之第四顺决择分。见道顶加行与 修道顶加行,谓彼二道中各有四种分别之四种真能对治。次谓无间三摩地之顶加行,及所应遣 除之邪行。以此八法而表示顶加行也。

    三释渐次加行体

    渐次现观中,有十三种法。

    渐次加行之体有十三种,谓六波罗蜜多之六种渐次加行,随念三宝之三种渐次加行,随念 天舍戒之三种渐次加行,及无性自性之渐次加行。是为表示渐次加行之十三法也。

    四释刹那加行体

    刹那证菩提,由相分四种。

    刹那加行体唯有一,就相不同而分为四,谓异熟刹那加行,非异熟刹那加行,无二刹那加 行,无相之刹那加行。

    戊三广释法身体

    自性圆满报,如是余化身,法身并事业,四相正宣说。

    正说法身有四种法,谓自性身,圆满受用身,如是所余之化身,并智慧法身及所作事业。

    一切相智品第二 摄般若第二会二卷欢喜品至二四卷远离品 丙三全论文义分三,丁一广释三智,丁二广释四加行,丁三广释法身。初又分三,戊一释 所求一切相智,戊二释趣彼方便道相智,戊三释净道相智之支一切智。初又分三,巳一释为求 一切相智所发誓愿,巳二释为成办彼誓显示方便之教授,巳三释如教授所修之正行。今初

    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彼彼如经中,略广门宣说,如地金月火, 藏宝源大海,金刚山药友,如意宝日歌,王库及大路,车乘与泉水, 雅声河流云,分二十二种。 现证发心等十法之究竟智,是一切相智之相。表示此智有十法,一谓发菩提心,即为利他 而希求大菩提欲相应所起入大乘道门所显之最胜第六意识心王,是大乘发心之相。界限从大乘 资粮道乃至佛地。 发心所缘之菩提彼,及所为之利他彼,广中略三部般若皆就略广二门宣说,如二万颂般若 经所说,余二经亦说故。如是发心依譬喻助伴相同门中分为二十二种,谓与助伴欲相应之发心, 是一切白法之所依处,犹如大地。意乐相应者,乃至菩提而不改变,犹如纯金。增上意乐相应 者,能增长四念住等一切善法,犹如初月。与修三智随顺加行相应者,能烧障碍三智之柴,犹 如猛火。布施相应者,能满足众生愿,犹如宝藏。持戒相应者,是一切功德之生源,犹如宝源 (宝矿)。安忍相应者,虽遇逆缘不能扰乱,犹如大海。精进相应者,他不能破坏,犹如金刚。 静虑相应者,散乱所不能动,犹如山王。般若相应者,能除二障重病,犹如良药。方便相应者, 不舍利他,犹如善友(善知识)。大愿相应者,如愿成办,犹如如意宝珠。力相应者,能成熟 所化,犹如日轮。妙智相应者,以爱语调伏所化,犹如歌音。神通相应者,势力无碍,犹如国 王。二资粮相应者,具足无量福慧资粮,犹如仓库。三十七菩提分相应者,三世诸佛皆行此道, 犹如大路。悲及毗钵舍那相应者,不堕生死湼槃,犹如车乘。总持辩才相应者,能持已闻未闻 诸法,犹如泉水(或池沼)。四法愠柁南相应者,发扬众生解脱生死之妙音,犹如雅音。唯一 共道相应者,饶益众生等无有异,犹如河流。法身相应之发心,能示现住睹史多天及从彼没等, 犹如大云。 如是二十二种发心之界限,初三发心,如其次第是大乘资粮道下中上品所摄。加行相应者, 是大乘加行道所摄。其后十种发心,即极喜等十地所摄,再次神通相应等五种发心,三清净地 所摄。最后三种发心,佛地所摄。大乘经庄严论云:[发心于诸地,胜解意乐净,许余为异熟, 后永断诸障’。此说资粮加行位者,名胜解发心。七未清净地者,名增上意乐清净发心。三清 净地者,名异熟发心。佛地者名障断发心。又说如地之发心为下品资粮道所摄者,是说最下界 限,非说以上便无彼发心。如金如月等发心界限准此应知。

    巳二释为成办彼誓显示方便之教授分二,庚一正释教授,庚二修教授义。今初

    修行及诸谛,佛陀等三宝,不耽着不疲,周遍摄持道。 五眼六通德,见道并修道,应知此即是,十教授体性。

    若大乘语开示能得大乘发心所求之方便,是大乘教授之相。界限从未入道前乃至佛位。 此有十种,一修行自性,开示世俗胜义二谛之教授。二修行所缘,开示四谛之教授。三修 行所依,开示佛法僧等三宝之教授。四修行坚稳之因,对治贪着恶事懈怠,开示不怯弱精进之 教授。五修行增进之因,对治退屈懈怠,开示不疲劳精进之教授。六修行不退之因,对治自轻 懈怠,开示摄持大乘道精进之教授。七于所修行能自在转,不依仗他之因,谓得五眼,能见百 腧缮那乃至三千大千以内粗细众色之肉眼,从昔有漏善业所感异熟而生,能如实见众生生死之 天眼,现证诸法无实之慧眼,能知一切圣者根性利钝之法眼,能现观一切诸法之佛眼,开示此 五眼之教授。八所修行果能速圆满广大资粮之因,谓六神通,能转变种种事之神变通,能现知 世界粗细诸声之天耳通,能知他善恶等心之他心通,能知往昔受生之宿住随念通,能知世界粗 细诸色之天眼通,永断烦恼障之漏尽通开示此六通之教授。九、十为令了知须断分别与俱生之 种子,故开示见道与修道之教授。当知此即是十种大乘教授之体性。

    诸钝根利根,信见至家家,一间中生般,行无行究竟, 三超往有顶,坏色贪现法,寂灭及身证,麟喻共二十。

    此处别说三宝教授中之僧宝,谓如第三品所说道相智所摄大乘见道十六刹那中,安住八忍 之圣位菩萨,名预流向有钝根随信行,利根随法行之二。安住见道八智之圣位菩萨,由永尽见 断三结,名但住预流果,此是论中隐说者。断欲惑三品之圣位菩萨,名曰家家,分天家家,人 家家之二。为断欲地第六品修所断惑得解脱道,故精进修行之修道菩萨,钝根者名信解,利根 者名见至,此二合一名一来向。已断欲地第六品修所断惑之圣位菩萨,名一来果,此亦是论中 隐说者。已断欲地修惑第八品之圣位菩萨,名曰一间。为断欲地九品修惑得解脱道故精进修行 之修道位菩萨,信解见至准前合一名不还向。其次中般,谓圣位菩萨于色界中有身而得断随一 烦恼障之解脱道者。生般,有行般,无行般,谓生色界乃得彼解脱道者,及勤修功行而得与不 用功行而得者。于色究竟身而证断随一烦恼障之圣位菩萨,名往色究竟者,此分三超,即全超 半超遍殁。若先往梵众天生,舍诸余处,次生色究竟而证彼解脱道者,名曰全超。若从梵众天 殁,在下三净居天随受一生,次生色究竟天而证彼道者,名曰半超。若从梵众天乃至色究竟天 渐次受生,后证彼道者,名曰遍殁。菩萨不求无色界生,故名为往有顶者,是说离色界贪之菩 萨,此分二种,尽断惑业结生相续者,名现法湼槃,证得八解脱者,名曰身证。为欲尽断烦恼 障故,精进修行之七地菩萨,名阿罗汉向,此是论中隐说者。十地菩萨名曰麟喻独觉。此上共 为二十种僧。此依狮子贤论师意述,解脱军论师等义,兹不繁说。

    庚二修教授义(最初发起缘空性之修得)分二,辛一略标,辛二广释。今初

    所缘及行相,因缘并摄持,菩萨救世者,如暖等体性。 依具四分别,分下中上品,胜出诸声闻,及以诸麟喻。 圆满大乘顺解脱分所生之现观种类,随顺谛现观之大乘世间道,即大乘加行道相。界限唯 在大乘加行道。 菩萨救护世者之加行道暖等四位,由所缘行相因缘摄持,如世间道自性依止四种分别,并 分下中上三品差别,胜出声闻及独觉之加行道也。

    辛二广释分三,壬一释暖等前三胜法,壬二释分别,壬二释摄持。今初

    所缘无常等,是四谛等相,行相破着等,是得三乘因,色等离聚散, 住假立无说。色等不安住,其体无自性。彼等自性一,不住无常等。 彼等彼性空,彼等自性一,不执着诸法,不见彼相故。智慧所观察, 一切无所得。色等无自性,彼无即为性。无生无出离,清净及无相。 由不依彼相,非胜解无想。正定定作用,授记尽执着。三互为一性, 正定不分别。是顺决择分,下中上三品。 解释暖等所缘行相因缘之中,初暖位中下品暖之所缘,谓无常等四谛之十六种相,其行相 谓于四谛十六相上,破除实有执着之暖下品智。大乘暖等四加行道,皆是能得三乘证得大乘见 道之近因,以是随顺彼见道之胜方便故。中品暖之所缘,谓色等离真实聚散所差别四谛。其行 相谓离名相续安住,及知无胜义安住之智。上品暖之所缘,谓色等一切诸法,皆是假立所差别 之四谛。行相谓通达皆不可说之智。第二顶位中下品顶之所缘有二,一不安立谛,谓色等胜义 不安住,及其自体无实有自性。行相谓知色等与彼法性其自性为一之智。次安立谛,谓彼色等 由彼实性空故,色等不住胜义无常等所差别之四谛。行相谓知无常等与彼法性其自性为一之智。 中品顶之所缘,谓不执...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