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十二章 三十年来的弘法经过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们轻易遇不到听经机会,为了让他们听这一全部,才这样讲。下半年,肠胃病复犯,甚剧!卧病未起者凡四月,幸经日本内科医生,尾河先生经手诊治,方脱危险。旧历七月七日(国历八月十四)中日战争和平,国土光复,人心大快!

    一九四六年肠胃病尚未十分痊愈,为修大悲院事,天津屡次来信敦促,乃于旧历七月十九日,以半病之身赴天津,筹划修盖大殿。那时后殿和前殿,都已修起,筹划期间,曾在后殿讲普门品;楞严经。因事情未了,没回青岛,乃留在大悲院过年。

    一九四七年闰二月中旬,善果法师到天津,请我去长春为得戒和尚,传具足戒。闰二月下旬离天津,经兴城地藏寺讲心经。过沈阳般若寺时,讲心经。旧历三月初二抵达长春,计划传具足戒。至旧历四月底,传戒完毕,改选住持妙禅。那时因铁路不通,不能急回天津,乃滞留于长春,在般若寺讲金刚经,又应居士林讲普门品,作祈祷道场,旋赴吉林观音古刹,应如莲法师请,演说法华大义,住一星期回长春。

    如莲法师,法名澄志,(俗名张焕臣)吉林通阳县人。光绪己酉科优贡生,吉林法政专门学校毕业。宣统三年,为吉林省咨议局议员。一九一一年,被选为吉林省议会议员,历任东宁、安泽、赵城、安邑、临汾、各县知事;并兼任河东道道尹。一九二年,在浙江西湖南屏塔院皈依三宝。翌年五月,去北京极乐庵,礼宝一老和尚出家,为行同沙弥。旋回吉林,创修广济寺,附设冬赈施粥厂,育婴保节堂,佛经流通处,施药舍经,放生等。办理一切弘法救济事业,历十余年之久,未出山门。一九三五年六月,去北京,请大藏经回吉林。十月,赴宝华山受具足戒。一九三八年,接修吉林观音古刹,改建十方丛林。胜利后,一九四七年,任吉林佛教会会长。他平素为人,持身谨严,不苟言笑,待人和霭,外号张善人。出家后,除虔修净土法门外;并日诵法华经一遍,几十年如一日。四八年,农历二月十六日预知时至,前三天,将身前一切安置妥当,为诸法侣告假。临终时,让大众为打普佛,自己在念佛声中,含笑往生。这都是因平常诵法华经的好处。

    为什么专诵法华经,还能往生极乐呢?要知念佛一法,为最上乘法;法华经为如来最后极谈,亦为最上乘法。弥陀经,无问自说,直言西方极乐世界,依正二报庄严,让人发愿往生,最后成佛。法华经,共七卷二十八品。前十四品,开权显实;后十四品,开迹显本。和弥陀经一样,都是无问自说,让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毕竟成佛。

    我尝说:“法华经,就是广说的弥陀经;弥陀经,就是略说的法华经。”这两部经都是诠事即理的话,并没像其他诸经,说很多法相名词,让人悟理修行等。所说的,完全是以现量心,观现量境。在经文里,所说最明显的,如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在法华经,第二十三,药王本事品云:‘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华中,宝座之上。’这些意义都相同。其他在弥陀经里,所说的国土庄严,说佛的寿命,说佛的光明,以及六方佛,诸佛护念等,虽然和法华经的文相,措辞有广略不同;但其境界和意义,都是理无二致。所以一句阿弥陀佛,是最上乘法,包括无量法门。请大家要老实念佛,千万不要把这句阿弥陀佛看轻!

    七月间,在长春居士林讲心经,至双十节,火车道将通,预备回青岛,旋又破坏,乃在般若寺过冬,与学生讲医书。中间曾叠奉香港叶恭绰老居士来函,邀往香江弘法,并附来虚云老和尚函,请主持复兴光孝寺,终以因缘时节未熟,未能成行;又南华寺亦因承继无人,虚老来函请介绍人去,因无相当人,亦未做到。过年前后,肠胃病复犯,又闹眼疾,及臂痛,腰痛,众病缠身。不得已自病自医,药价颇贵,勉强服几剂药,病乃渐瘥。

    这里我有几句早已要说的话告诉大家。过去我有一个主张,多少年来,没得机会发表,也没贯彻实行。我这个主张不是别的,就是想“寓佛学于医学。”这并不是因我会医道才主张这样,就是我不会医道也主张这样。我早已看到,以后的出家人,除修行研究佛法外;无论如何要在本身上学一种养生的技能。过去的出家人,可以仗缘法,仗庙产等,维持生活。这法子恐有行不通的时候,不如在各人身上,有一种技能,既能借此技能糊口,又能弘扬佛法。

    佛称为无上医王,佛说修菩萨行,要于五明处求。五明中就有医方明,会医学的人,可以自医,又可以医人;对于慈悲救人的宗旨,还不违背。既能造福社会,又能利益人群;还可以维持自己的生活,附带着把佛法也弘扬出去了。这样可以以佛法医心,以医药医身,身心俱无病,即可成佛。

    寓佛学于医学的办法,首先要出家人,求得在本身上精于医道,将来办理国医研究所,施医所,养病院……等,一些救济事业。凡是各佛学院毕业的,都可以到国医研究所去学习医道,无论会中西医都可以。在应用的时候,无论贫富,当你给他治好病的时候,他很感激你!在这时,你给他讲佛法,讲因果故事,他很容易接受。或者在病危的时候,劝他念佛、念法、念菩萨、最低限度,能种一个大乘种子!(这在四摄法中,已有了三摄。)将来自己有产业,也不如自己会技能!

    经我手帮忙所建立的几处丛林,以后我也不主张置许多产业。产业多,容易让后来继续的人,养成贪心,依赖性大,不修行。且在时局转变时,惹麻烦,地方上还起反感!试从几处有产业的大庙里,即可证明此事。常言说:“一分和尚一分斋,和尚不到斋不来!”无论一个人,或一处庙,有修行有道德,自然也有感应!不怕无人供养。如果专依赖产业,日久则于修行上不注意了!产业固然不能一点没有,但不要过多,过多则易奢侈!

    一九四八年夏历二月二十八日,从长春冒险往外走,路上经过十三天,才到沈阳。一路危险万状!在沈阳住二十几天,身体经过这十三天的踅蹬,倒比原先还好了。四月初六,和定西法师一块搭乘平沈班机到北平,初七日,到天津。四月二十五(阳历六月二号)回青岛。上半年,因身体不好,什么经也没讲,就算现在,随便说说我个人一生的经历。(大光按:即说此影尘回忆录时期。)以后对于弘法的事,因我年纪已大,恐怕不成了,就是能成的话,也是勉强,这有望于后来的诸位法师。

    关于上面所说的宏法经过,都是些大致情形。中间有些想不起的,年月恐或有错误的地方。就中以讲心经的时候为最多:例如在常住里,每在过年除夕之前,即讲一遍,表示*轮常转;一切吉祥,这样讲了也有二十六七遍。其次是讲金刚经的时候多。总计、自一九二一年至一九四八年上半年,共讲经论如下:

    (1)大乘妙法莲华经 三遍

    (2)大佛顶首楞严经 十三遍

    (3)维摩诘经 六遍

    (4)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四十二遍

    (5)佛说阿弥陀经 二十四遍

    (6)地藏菩萨本愿经 五遍

    (7)梵网经三 遍

    (8)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六十四遍

    (9)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四遍

    (10)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七遍

    (11)普贤行愿品经 五遍

    (12)法华经安乐行品 一遍

    (13)佛遗教经 四遍

    (14)八大人觉经 二遍

    (15)四十二章经 五遍

    (16)心经义疏 一遍

    (17)法华大义 一遍

    (18)大乘起信论 三遍

    (19)教观纲宗 四遍

    (20)始终心要 四遍

    附法语(十四则)

    ▲一九二八年,应朝阳县慈善联合会之请,启建水陆道场四十九昶,旧历八月初四日,托克塔穆勒居士,设上堂斋,恭请上堂说法。 拄杖云

    法本无生,却道说个甚么?楞严经云:‘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法华经云:‘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涅槃经云:‘生不可说,不生不可说。生生不可说,生不生不可说。不生生不可说,不生不生不可说。’我佛灵山,拈花示旨,何尝有说?维摩闭口,演不二法门,又何尝有说?何以故?斯法非有非空,亦有亦空。非亦有亦空,非非有非空,是故不可说。虽然如是,若有四悉檀之因缘,说有亦可,说空亦可,说亦有亦空亦可,说非有非空亦可。只在机教相扣,透出法法如是,方不堕戏论。故初祖达摩,航海东来,不立文字,直指本心,识得本心,立地成佛。善男子!识得本心吗? 拄杖良久曰

    双烛烧残观法界万缘放下见真心

    ▲初五日,江省各慈善会诸大居士,设上堂斋,恭请上堂说法。 拄杖云

    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慧中,无自他之形相。生佛自他,尚离名相,而法从何起?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佛说般若波罗密,即非般若波罗密,是名般若波罗密。佛说般若者,因缘即假也;即非般若者,因缘即空也;是名般若者,因缘即中也。空则泯一切法,假则立一切法。泯立同时,遮照不二,方是佛法现前。诸上座会得么?

    拄杖良久曰

    渔唱樵歌江天月鸡鸣犬吠野村家

    ▲初六日,江省各慈善分会,诸大居士,设上堂斋,恭请上堂说法。 拄杖云

    因缘际遇,道场无遮,上座聚会,海众云集。今有各慈善分会,诸大居士,发上乘心,设斋饭僧。请山僧上堂说法,普结善缘。善男子!须知此上乘大法,非青非黄,非白非赤。非长非短,非方非圆。无内无外,无始无终。勉强立名,谓之法界。法者。法法如是;界者。界界分别。如是则头头是道,分别则处处皆非。是以不可执非,亦不可着无。无执无着,方名真如法界;又名清净法身。善男子!识得法身么? 拄杖良久曰

    不即不离皆佛性勿忘勿助尽法身

    ▲初七日,海伦县,慈善会,周斌居士设斋,恭请上堂说法。 拄杖云

    今日良辰,有周斌居士,暨合家眷属,共发菩提心,同证无上道。设斋供众,请山僧说法,普结良缘。善男子!须知佛法高深,不易明了。若不直下承当,只可因名会义。所名佛法者,概有渊源。佛者、觉也;法者、一切也。合而言之,乃觉一切法也。觉即本心,一切即情与无情之事理;然心不自心,因境而有;境不自境,由心而生。心不逐境,全境即心;境不迷心,全心即境。境外无心,心外无境。即境即心,即心即境,心境不二,不二而二。如是信,如是解,如是修,如是证,名真佛法,成无上道。善男子!能奉行么? 拄杖良久曰

    信解修证惟了义动静语默尽禅机

    ▲初九日,慈善会众职员,设大斋供众,恭请上堂说法。 拄杖云

    诸大善士,连日营斋,求法心殷,当然满愿。善男子谛听!法华经云:‘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佛尚如是说,山僧岂可任意饶舌!大凡佛说祖说僧说,无非权巧方便,实无一法与人。何以故?此无为大法,原本旧有现成之家当,岂可造作!举一漏万之事,惟凭直下承当。若欲受此家当,先须养拙。大拙养到究竟,善巧成至极端。随时拈来,皆是妙心妙境。不然则当下研究,汝观宇宙洪荒成象,谁见匠人伸手造作?应信无为而成,无相幻有。彼时汝未伸手造作,岂非汝之无为?我未伸手造作,岂非我之无为?彼时无汝之相,岂非汝所幻有?无我之相,岂非我所幻有?善男子!诸上座!谛观谛审!省得么? 拄杖良久曰

    雨止云收山似画风平浪静月投江

    ▲初十日,慈善总会会长,杨名声、及理事长李芳雅、萧万春、三位大居士,设上堂斋供众,恭请上堂说法。 拄杖云

    经声佛号,广布十方。凡圣交参,皆大欢喜。今有杨名声、李芳雅、萧万春、三位大居士,发心圆成,设斋请法,普结善缘。善男子谛观谛听!诸多品类,皆是自性,一念才起,即是万象森罗。所谓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法生种种心生,法灭种种心灭。心不离法,法不离心。心若离法,心自无体。法若离心,法自无相。无相则法不可得,无体则心不可得。法心皆了不可得,是名佛法佛心。诸上座会得么? 拄杖良久曰

    云驶月运迷真宰舟行岸移了原因

    ▲十一日,吉林热河各慈善分会诸大居士,设上堂斋,恭请上堂说法。 拄杖云

    天朗气清,风和日暖。生佛喜悦,昼夜吉祥。今有各县慈善分会,诸大居士,发菩提心,求无上道。善男子谛听谛观!大道无为,菩提无法。我佛世尊,大悲救世迷情;非生现生,非灭现灭。出世说法,四十九年;横说竖说,尘说刹说;说一大藏教,无非破执之具。何以故?诸法惟空,了不可得,执则成妄。善男子!观荣观辱,观得观失,莫执荣辱得失之念;观生观灭,观来观去,莫执生灭去来之想。观常观断,观动观静,莫执常断动静之局。作如是观,熏陶渐染,日就月将,一念相应,惑习脱落,顿入佛知佛见,方信佛法不虚。诸上座会得么? 拄杖良久曰

    寒来暑往时常住河注江翻水未流

    ▲十三日,德惠县,各慈善分会,诸位居士,设上堂斋供众,恭请上堂说法。 拄杖云

    善男子谛听!凡圣之枢机,只在识智之转移。识者逐境分别,恋境生情,由惑而业;由业而苦。智者对境无心,本觉常明。明即般若,般若而解脱,解脱而法身。诸佛之法身,本自无体,依众生之果报而为体。众生之果报,本自无相,依诸佛之法身而为相。体相苦乐之殊别,惟凭识智之熏习。任识习染,以诸佛之法身而成众生之果报。由智熏修,以众生之果报,而证诸佛之法身。识智不隔毫端,生佛只在几希。诸上座欲明本智么? 拄杖良久曰

    雁过空中空绝迹花含镜内镜无心

    ▲十四日,双城县,何宗禹等诸大居士设上堂斋,恭请上堂说法。 拄杖云

    善男子谛听!华严经云:‘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阴。’即尔现前一念之心,具造四圣六凡,十种法界。若现前一念起嗔恶之心,即造地狱之五阴。现前一念起贪恶之心,即造饿鬼之五阴。现前一念起痴恶之心,即造畜道之五阴。一念嗔善,造阿修罗之五阴。一念贪善,造人道之五阴。一念痴善,造天道之五阴。此现前一念,造六道凡夫也。又一念真空,造声闻之五阴。一念真空侵破馀习,造缘觉之五阴。一念从空出假,造菩萨之五阴。一念三观空假中,造诸佛之五阴。此现前一念,造四种圣人也,前后共十法界,皆由一心造出,不假他物参杂。欲学佛道,先了一心三观。诸上座会得么? 拄杖良久曰

    宇宙山河观无相花香鸟语俱圆中

    ▲九月十八日,贾朝文等诸居士,设上堂斋供众,恭请上堂说法。 拄杖云

    诸居士谛听!华严经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所谓三法乃一性也。心者,性量也。佛者,性体也。众生者,性具也。具则三千性相,百界千如,微尘刹海,河沙时劫。体则离过绝非,体性坚凝;清净无染,不生不灭。量则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性包太虚,体充法界。性量、乃性体性具之量。性体、乃性量性具之体。性具、乃性量性体之具。此三法,一而三,三而一。不即不离,不一不异,不假造作。任意拈来,法法皆妙,取着不得。诸居士会得么? 拄杖良久曰

    三性无为成现量一念瞥起量成非

    ▲二十一日,徐向春等诸大居士,敬设上堂斋供众,恭请上堂说法。 拄杖云

    佛祖家当,本地风光。八面玲珑,不假色庄。山河应是山河,边疆应是边疆。动物任其孕子,植物随其流香。气候任凭寒暑,时间随自短长。家翁主宰无心,家丁服务平常。与之者不知亲疏,受之者莫知其详。天然大业,最忌装璜。有意求全,反致损伤。此是我释迦老子,太平家法。诸善士能如是领受吗? 拄杖良久曰

    取之不得舍之不当不取不舍乃吉乃昌

    ▲二十五日,杨李守义等诸善士,设上堂斋供众,恭请上堂说法。 拄杖云

    方便有多门,归原无二路。我佛金口宣扬,二十五种王三昧,全以六根熏成。所谓一根清净,六根解脱。此六根熏修之法,观大地而无寸土。闻震吼而无稀音,嗅芬芳而无微气。尝厚味而无薄滋,觉快活而无毫趣。知诸法而无一相,常作如是观,自然入佛道。或有疑问:若如是观,与木偶何异?吾曰:不然!木偶岂有见闻觉知?夫觉知者、性也。色香者、尘也。尘依性立,性依尘起,性不迷尘,尘无遍计。性不依他,自无能计,自他双泯,实性圆成。诸善士!会得么? 拄杖良久曰

    有意离相非实相对境无心即佛心

    ▲二十七日,修缘和尚,暨领众皈依弟子,设上堂斋供众,恭请上堂说法。 拄杖云

    上座谛听:汝看何处不是佛法?纵目谛观:天清地宁,山遥水远。春暖夏热,秋凉冬寒。动物则幼而壮;壮而老;老而殁。植物,则苗而长;长而秀;秀而实。其动植不违其生,四时不紊其序。山河不改其长,天地不失其位。如是一片光景,空前绝后,只要平心认肯,不可挑肥拣瘦,自然免去贪心四起。随处触着撞着,无非是本来面目,识得么? 拄杖良久曰

    动静语默求之不得行住坐卧不离这个

    ▲二十八日,双城县,慈善分会会长,蔡丹墀居士,设上堂斋,恭请上堂说法。 拄杖云

    奇珍存之于宝藏,美玉产之于昆山,麟凤出之于盛世,虎豹聚之于山林。善男子!今求佛法,而佛法具于本心,若问何处是本心,即汝求佛法起念之处。汝观何处不可起念、所以何处不是本心。又何处不是佛法,然而起念之处则是,由之起念则非。何以故?起念者,思议心也。起念之处者,不思议心也。所谓思议,起于不思议也如是。推之,汝对奇珍宝藏,不作思议,而奇珍宝藏即汝本心。对美玉昆山不作思议,而美玉昆山即汝本心。对麟凤盛世不作思议,而麟凤盛世即汝本心。对虎豹山林不作思议,而虎豹山林即汝本心。对一切处不作思议,而一切处即汝本心。善男子!因何会不得呢?拄杖良主曰

    鱼鳖兴波寻静水蛟龙乘雾觅晴天

    (五)述而无作

    大家问我有什么著述,又问我有多少著述,这倒更使我惭愧!因我自幼并没念过多少书,有点书底,也都是以后在外做事时研究的。在营伍中时,多注重于外学,以后到宣讲堂及至做生意开药铺,多浏览史学及诸子百家等,以后才慢慢看佛经。

    至于著述立说,这是古今大德祖师的事,像我们庸愚之辈,实在不敢谈什么著述。所有经律论,过去祖师们已有极好的注解,研究起来也满够用了,似乎用不着我们再来饶舌。如果我们下笔下的对,理说得圆满透彻还好;如果下笔下的不对,理也说得不圆满不透彻,这未免鱼目混珠,自己也背因果。

    我所写的东西,并算不了什么著作,只是补前人之所缺,述古人之馀意。或有隐晦的地方,把他说明显一点,支离的地方,说圆融一点。当时并没存心著述,不过拿他做讲解时的一种备忘录而已。因为给人讲经的时候,往往有些意思,到了临时就忘掉;或者在下面自己预备功课的时候,恐怕到临时说不圆满,预先用笔记方式,把一段意思记下来。有时候,居士们听不懂,或听了记不住,给我要笔记,我的东西,大多是在这时候写出来的。笔记交给他们之后,以为不错,也不问我同意不同意,就把它付梓出版,印出来大伙看。这几年来,所出版的东西,多数是这种情形。

    (1)阴阳妙常说。这是一九一四年,我未出家以前所写。那时我的宗教观念很深,整天想长生不死。幼小时候就常自疑问:什么叫人?人从哪里来的?为什么要死?人生从何处来?死向何处去?人是否可以不死?诸如此类的问题,常在脑子里萦回着,但都没得到解决。以后年岁渐长,还不知有佛法,就专信外道,想求了脱生死。那时虽然还没出家,可是我的思想,和佛法的大乘空宗思想很接近。妙常说虽以外道的观点立论,可是自我出家研究佛经以后,再看妙常说的内容,并没有很矛盾的地方。不过在接引人方面来说,是在前方便的另一阶段。为了那本书,引起很多人都信了佛。如王志一居士,那时才十七八岁,看到那部书好,自己亲笔写油墨纸,一九一七年,用石印在上海出版。后来我出家信佛,他也跟我皈依佛门了。

    这里我要声明一句,关于那部阴阳妙常说,以后不再流通,如果大家遇到时,可以把它烧掉!

    (2)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义疏。这是一九二二年,在沈阳万寿寺办学时所写,也是我出家后第一部所记的东西。写这部义疏的动机,是因在万寿寺常应人讲心经,有王朗川居士,最初听经,不十分懂,又因义理深奥,名词太多,听了记不住。请我作注释,因此写本义疏,交王居士自己备览。后徐蔚如居士,与沈阳王朗川居士通信,要此义疏在天津出版。北京有一位居士,(我已记不清他的名字。)看那本义疏好,深加赞许,又把义疏的扼要意思简出来,重新出版一次。

    (3)心经讲义。这是三三年在济南红字会讲经时临时写的。

    (4)心经讲义。四五年在湛山写,与前二种深浅出入,略有不同。在济南所写的那分讲义,是我随意所写的一种笔记,不想,济南佛教同人,把笔记;和他们所记录的,都一块出版了。

    (5)大乘起信论讲义。三四年,应王金钰居士请,在湛山精舍,开讲此论。一方面为了我讲的时候,恐怕讲不透彻;二则恐他听不懂,或听了记不住,或圆融不起来,找不到归宗处,因此先编讲义,现编现讲,以后王居士设法把它出版。

    (6)天台传佛心印记释要。三八年在湛山写。

    (7)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义。四五年应诸居士之请所写。那时有好些居士,因公务忙,得不到长时间听经,请我讲一部短而扼要的经。乃以三小时半,讲完此经,继又手编讲义。平常我讲金刚经的时候最多,先已有三种,经别人手记录出版。可是,都不合我意,因此我又根据我所见到的理,编此讲义。并又编了一份心经讲义。(上列第四种,附在金刚经后面。)

    (8)水陆法会法语。二八年,在东北热河朝阳,应慈善联合会之请,启建水陆道场四十九昶。中间设上堂斋十六堂,每次请上堂说法,所有法语草底,经诸居士汇集,出版一小册,以后我才看到。

    (9)读经随笔。是平常看经时,写的几篇扎记。

    (10)佛学撮要。四七年冬在长春写。

    (11)净土传声。这是几篇谈净土的散文;还有一封答复显定居士论净土的信,集在一块,乘湛山印经之便,附印结缘。这两种都是几页的小册子,并不算什么正式出版物。而且在付印时,都是居士们发心搜集的,我并不知道,印行后才看到。

    以上十一种是我自己写的,动机都是为了恐怕在讲的时候忘记想不起来,写出来作一种备忘录。谁想传在居士手里去,他们都给付梓出版了,我也无理由去拒绝。向来我欢喜结缘,可是深恐招致好名之讥,在修行分内来说,这都是打闲岔的事。况且我自幼念书很少,对于文学并没有深研究过,写东西时,对于文法结构上,自己常觉得遗憾。所以我写东西,向来不注重雕琢,卖弄辞藻,只是平铺直叙,重其义,而不重其艺。

    除去我自己随手写的东西外;还有我讲时,他们在下面记的,也都先后出版。

    (12)楞严经讲义录。三三年,在青岛民众教育馆开讲时,于之昌居士记。他的文笔很好,记出东西来,能雅俗共赏。可惜他只记了三卷文,以后就作古了。后来在湛山讲楞严经,会文法师又续记,这份稿子我并没看到,只听说他记。于居士记的那份稿子,随时有印的讲义篇子,可以一页一页的看,内容我也没过细去看,有机会还得修正。

    (13)四十二章经随闻记。一九三五年在青岛讲,于绍文记,(惜只有两章不全,算不了什么出版物。)

    (14)金刚经亲闻记。一九四年在湛山讲,广觉记。

    (15)金刚经随闻记。一九四一年在天津功德林讲,仁道记。

    这两种本,并不很合我意,我本来好结缘,大家要拿他出版,我也不能拦挡。可是里面的意思,未免牵萝补屋,水乳相混。

    (16)金刚经讲记。

    (17)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记,这两种经合印成一本,名曰“般若汇刊”不知是在什么时候,我讲经时,为余晋和所记。据说是三二年,初到青岛时,讲金刚经,那时余晋和在青岛任局长,信外道,每天去听经,他和他的手下人记笔记,末了把稿子整理起来,写上他的名字出版。过了几年,我看到一本在济南出版的般若汇刊,里边颇多外道乩坛语,硬说是我所讲,当时因为事情已经过去好几年了,余本人又是个地方官,我也不好说别的,现在予以否认。

    (18)普贤行愿品随闻记。四一年冬在天津功德林讲,仁道记。

    (19)般若心经讲录。四一年冬在天津居士林讲,仁道记,和前金刚经讲录同时。

    (20)始终心要义记。四一年冬在北京怀仁堂讲,仁道、松泉、净朗、仝记。

    (21)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义亲闻记。三三年在济南讲,于之昌,沈素徵仝记。

    (22)演讲录初集。平素讲开示时,学生记。

    (23)普门品讲录。四二年,会文记。

    (24)普门品随闻记。四一年在青岛保贤记。

    上列诸书,除楞严经外,均曾出版结缘。其实我并没这种力量,都是居士们发心,醵资出版。

    过去我自己写东西时,只根据一种正文,除一些固定名辞或科判须翻书参考外;其馀理性意义,都按照自己所见到的去发挥。深则深说,浅则浅说,绝不因袭他人之意,作为己有。如果让我把各家注疏摆在眼前一大堆,东抄一段,西录一段,这实在还弄不来。

    关于经别人手记的东西,因我时间忙,对于记稿,并没详细阅过————甚而有些没阅过————只是大概看看。里面文字的好坏姑置勿论,对教理方面有些错误的地方尚待修正。因我年岁已大,眼已花,看铅版小字费劲,将来如果大家愿意留存做参考的话,可以找出来好好校勘一下。

    凡是写东西,有必需注意的三个原则:即义理、考据、辞章。我写东西时,往往感到有义理而不能用极流畅的文笔表达出来,这是我最遗憾的地方。好在解佛经,不是专门做文章;如果想作文章,社会上有很多专门研究作文章的书。看佛经,能领悟其文外所含之义,则庶几矣。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