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齐家类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题解】

    “齐家类”一章主要讲的是如何能够使家庭和谐兴旺。在阅读中可以分成两部分来理解,即管理家庭对内、对外事务的部分和处理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部分。管理家庭事务部分,编者告诉人们管理家庭要勤俭持家、谨慎办事,更要对家庭成员以及家中仆人严格约束。处理家庭成员之间关系部分,编者首先告诉人们对父母要尊重孝顺,这种尊重和孝顺重点体现在对父母心愿的遵循和继承上。其次,世间最亲近的还要数自家兄弟,在处理兄弟间关系时要多为家族着想、多为对方着想,善于开导教育各自的妻子,这才能使兄弟间的关系保持和睦团结。最后,提醒人们要注意教育子女的重要性。教育好了子女,不仅可以使子女过上好日子,自己也会得到子女的孝敬和关怀,家族也会因此而和睦兴旺。此外,本章也谈及了一些关于婚丧嫁娶的事情。无论是子女晚辈的喜事,还是父母长辈的丧事,都应当以德为先、以礼为先,如果将婚丧嫁娶看作讨价还价的买卖和为自己谋利的手段的话,那便大错特错了。“齐家类”一章论及的家庭类型是农业社会的大家族,虽然与当下现代城市小家庭有较大区别,但编者谈及的子女应当孝顺父母、勤俭持家、谨慎办事等方面是同样受用的。此外,关于教育子女的问题,编者不仅注重对子女“才”的教育,更注重对子女“德”的教育,这种观念要比当下教育“只重成绩不问品德”的观念要健康得多。另外,对待婚丧大事都应以“德”“礼”为先,这种观念能够使人以严肃的态度来面对人生大事,是值得肯定的。

    勤俭,治家之本[1]。和顺,齐家之本[2]。谨慎,保家之本[3]。诗书,起家之本[4]。忠孝,传家之本[5]。

    【译文】

    勤劳节俭,是操持家务的根本。和睦融洽,是家族和睦团结的根本。谨慎小心,是保障家族平安的根本。诗书经典,是推动家族兴旺的根本。忠孝纲常,是维持家族世代相传的根本。

    【源流】

    明张永明《张庄僖文集》卷五:“朱晦翁‘居家四本’:读书,起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循礼,保家之本。”按,朱子,字元晦,号晦翁,《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朱子之语。

    天下无不是底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

    【译文】

    天底下没有不对的父母,世界上最难得的是自家兄弟。

    【源流】

    清周召《双桥随笔》卷三:“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人生最难得者兄弟。”

    以父母之心为心[6],天下无不友之兄弟[7]。以祖宗之心为心,天下无不和之族人。以天地之心为心,天下无不爱之民物[8]。

    【译文】

    如果都能站在父母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天底下就没有不相亲相爱的兄弟。如果都能站在祖宗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天底下就没有不和睦的家族成员。如果都能站在天地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天底下就没有不值得关爱的人民万物。

    【源流】

    清蔡世远《二希堂文集·鹤山祖祠碑记》:“常闻之安溪李文贞公曰:‘以父母之心为心者,天下无不友之兄弟。以祖宗之心为心者,天下无不和之族人。以天地之心为心者,天下无不爱之民物。’”按,李光地,福建安溪人,谥文贞,故《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清代李光地之语。

    人君以天地之心为心[9],人子以父母之心为心[10],天下无不一之心矣;臣工以朝廷之事为事[11],奴仆以家主之事为事[12],天下无不一之事矣。

    【译文】

    如果做君主的能够站在天地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做儿子的能够站在父母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那么天底下就没有不一致的心思;如果做大臣的能将朝廷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做仆人的能将主人的事当作自己的事,那么天底下就没有不一致的事情。

    【源流】

    清陈弘谋《五种遗规》之“魏环溪《寒松堂集》”:“人君以天地之心为心,人子以父母之心为心,天下无不一之心矣;臣工以朝廷之事为事,奴仆以家主之事为事,天下无不一之事矣。”按,魏象枢,字环溪,《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清代魏象枢之语。

    孝莫辞劳[13],转眼便为人父母。善毋望报[14],回头但看尔儿孙。子之孝,不如率妇以为孝[15],妇能养亲者也[16]。公姑得一孝妇[17],胜如得一孝子。妇之孝,不如导孙以为孝[18],孙能娱亲者也[19]。祖父得一孝孙[20],又增一辈孝子。

    【译文】

    尽孝道不要怕劳苦,因为转眼间自己便为人父母了。积德行善不要期望回报,回头看看自己的满堂儿孙,这不就是最大的回报吗?儿子孝顺,不如引导媳妇孝顺,因为媳妇能够奉养照料父母。公婆得到一个孝顺的儿媳妇,胜过得到一个孝顺的儿子。然而儿媳妇孝顺,不如教导孙子孝顺,孙子能使父母得到快乐。祖父母得到一个孝顺的孙子,就又增添了一辈孝子。

    【源流】

    清王培荀《听雨楼随笔》卷八:“内江祝由,康熙丙子拔贡,善书画,工诗,尝刻楹联云:‘孝莫辞劳,转眼即为父母;德无望报,回头却在儿孙。’”按,《格言联璧》“孝莫辞劳”四句当本于清代祝由之楹联。

    清陈弘谋《五种遗规》之“王朗川《言行汇纂》”:“子之孝,不如率妇以为孝。妇能养亲者也,朝夕不离,洁奉甘旨而亲心悦,故舅姑得一孝妇,胜得一孝子。妇之孝,不如导孙以孝,孙能娱亲者也,依依膝下,顺承靡违而亲心悦,故祖父添一孝孙,又添一孝子。”按,王之,号朗川,《格言联璧》“子之孝”十句当本于清代王之编撰之文句。

    父母所欲为者[21],我继述之[22];父母所重念者[23],我亲厚之[24]。

    【译文】

    父母想做而没来得及做的事,我要继承下来并努力完成它;父母常常挂念的人,我要亲爱厚待他。

    婚而论财[25],究也夫妇之道丧[26]。葬而求福[27],究也父子之恩绝。

    【译文】

    两家结婚却在钱财上讨价还价,双方的礼仪和情分终究会丧失殆尽。靠选择风水宝地埋葬亲人来求取福佑,父子间的恩情终究会彻底断绝。

    【源流】

    明谢肇淛《五杂组》卷十三:“婚而论财,其究也夫妇之道丧。葬而求福,其究也父子之恩绝。”

    君子有终身之丧[28],忌日是也[29];君子有百世之养[30],邱墓是也[31]。

    【译文】

    君子有终身要服丧的那一天,父母的忌日便是;君子有后人百世的奉养,死后的坟墓便是。

    【源流】

    清陈弘谋《五种遗规》之“王朗川《言行汇纂》”:“君子有终身之丧,忌日是也;君子有百世之养,邱墓是也。”按,王之,号朗川,《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王之编撰之文句。

    兄弟一块肉,妇人是刀锥[32];兄弟一釜羹,妇人是盐梅[33]。

    【译文】

    亲兄弟就好比一块骨肉,关系不和才会为妻子所离间;亲兄弟就好比一锅浓汤,关系和睦妻子亦会使之融洽。

    兄弟和,其中自乐;子孙贤,此外何求!

    【译文】

    兄弟和睦,其中自有快乐;子孙贤能,便别无他求。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34],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35]。

    【译文】

    心术不可以对不起天地良心,言行要为子孙做好榜样。

    【源流】

    明冯从吾《少墟集》卷十七:“余年十四从(沈)先生受《毛诗》,见先生座右大书:‘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二语,心窃识之,知此可以知先生为人矣。”按,文中先生即冯从吾之师沈豸,故《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明代沈豸之座右铭。

    现在之福,积自祖宗者,不可不惜;将来之福,贻于子孙者[36],不可不培。现在之福如点灯,随点则随竭[37];将来之福如添油[38],愈添则愈明[39]。

    【译文】

    现在享受的福气,是祖宗积累下来的,不能不珍惜;将来的福气,是留给子孙享用的,不能不好好培养。现在享受的福气就像点油灯,只要点亮便会消耗直至用尽;将来的福气就像给油灯添油,越添油灯火便越明亮。

    【源流】

    清陈弘谋《五种遗规》之“史搢臣《愿体集》”:“现在之福,积自祖宗者,不可不惜;将来之福,贻于子孙者,不可不培。现在之福如点灯,随点则随竭;将来之福如添油,愈添则愈久。”按,史搢臣,名典,《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清代史典编撰之文句。

    问祖宗之泽[40],吾享者是,当念积累之难;问子孙之福,吾贻者是,要思倾覆之易[41]。

    【译文】

    问祖宗的福泽在哪?我正享受着的便是,所以应当想到积累的艰难;问子孙将要享受的福泽在哪?我遗留给他们的便是,所以要想到败亡的容易。

    【源流】

    清陈弘谋《五种遗规》之“王朗川《言行汇纂》”:“问祖宗之泽,吾享者是,当念积累之难;问子孙之福,吾贻者是,要思倾覆之易。”按,王之,号朗川,《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清代王之编撰之文句。

    要知前世因[42],今生受者是[43],吾谓昨日以前,尔祖尔父,皆前世也。要知后世因,今生作者是[44],吾谓今日以后,尔子尔孙,皆后世也。

    【译文】

    要想知道前世的因果报应,今生遭受的就是,我说的是昨天之前,你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前世。要想知道后世的因果报应,今生所做的事就是,我说的是今天之后,你的儿子和孙子,都是后世。

    【源流】

    清陈弘谋《五种遗规》之“王朗川《言行汇纂》”:“释氏云:‘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吾谓昨日以前,尔祖尔父,皆前世也。‘要知后世因,今生作者是’,吾谓今日以后,尔子尔孙,皆后世也。”按,文中释氏似泛指佛家,故《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清代王之摘引之佛家偈语及阐发之感悟。

    祖宗富贵,自诗书中来,子孙享富贵,则弃诗书矣;祖宗家业,自勤俭中来,子孙享家业,则忘勤俭矣。

    【译文】

    祖宗的富贵,来自于诗书,子孙享受着富贵,却抛弃了诗书;祖宗的家业,来自于勤俭,子孙享受着家业,却忘记了勤俭。

    【源流】

    清陈弘谋《五种遗规》之“史搢臣《愿体集》”:“祖宗富贵,自诗书中来,子孙享富贵,则弃诗书矣;祖宗家业,自勤俭中来,子孙享家业,则忘勤俭矣。此所以多衰门也,可不戒之?”按,史搢臣,名典,《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清代史典编撰之文句。

    近处不能感动[45],未有能及远者[46]。小处不能调理[47],未有能治大者。亲者不能联属[48],未有能格疏者[49]。一家生理不能全备[50],未有能安养百姓者[51]。一家子弟不率规矩[52],未有能教诲他人者。

    【译文】

    身边的人都不能感化,便不能感化远处的人。小的事情都不能管理好,便治理不好大的事情。家族亲人尚且不能联合,便无从管理关系疏远的人。一家人的生活所需都不齐备,便不能安抚养护百姓。一家子弟都不守规矩,便不能教导他人。

    【源流】

    清陈弘谋《五种遗规》之“程汉舒《笔记》”:“近处不能感动,未有能及远者。小处不能条理,未有能治大者。亲者不能联属,未有能格疏者。一家生理不能全备,未有能安养百姓者。一家子弟不率规矩,未有能教诲他人者。”按,程大纯,字汉舒,《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清代程大纯编撰之文句。

    至乐无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

    【译文】

    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读书,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教子。

    【源流】

    宋刘清之《戒子通录》卷六“《教子语》家颐”:“人生至乐无如读书,至要无如教子。”按,《教子语》为家颐所作,故《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宋代家颐之语。

    子弟有才[53],制其爱毋弛其诲[54],故不以骄败[55];子弟不肖[56],严其诲毋薄其爱,故不以怨离[57]。

    【译文】

    晚辈孩童有才华,要控制对他们的宠爱,并且不要放松对他们的教导,这样才不会使他们因骄纵而品行败坏;子孙后代没有才华,要严加教导,但不要缺少对他们的关爱,只有这样才不会使他们因怨恨而疏远。

    雨泽过润[58],万物之灾也。恩崇过礼[59],臣妾之灾也[60]。情爱过义[61],子孙之灾也。

    【译文】

    雨下得太多,便是万物的灾难。恩宠超过了礼法,便是臣妾的灾难。疼爱超出了限度,便是子孙的灾难。

    【源流】

    明吕坤《呻吟语》卷一:“雨泽过润,万物之灾也。恩崇过礼,臣妾之灾也。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安详恭敬,是教小儿第一法;公正严明,是做家长第一法。

    【译文】

    神情安详、态度恭敬,这是教育孩子的首要法则;办事公正、规矩严明,这是做家长的首要法则。

    【源流】

    宋朱熹《小学集注》卷五:“横渠张先生曰:‘教小儿先要安详恭敬。’”按,《格言联璧》“安详恭敬,是教小儿第一法”句当本于宋代张载之语。

    人一心先无主宰,如何整理得一身正当[62]?人一身先无规矩,如何调剂得一家肃穆[63]?融得性情上偏私[64],便是大学问;消得家庭中嫌隙[65],便是大经纶[66]。

    【译文】

    人的心中原本就没有正确的观念作为主宰,如何能够约束自己使品行端正?人的身上原本就没有正确的行为规范,如何能够管理家庭使整肃有序?能够去除自身情感上的不足,这便是大学问;能消除家庭中的矛盾,这便是大才能。

    【源流】

    清陈弘谋《五种遗规》之“程汉舒《笔记》”:“人一心先无主宰,如何整理得一身正当?人一身先无规矩,如何调剂得一家整肃?”按,程大纯,字汉舒,《格言联璧》“人一心先无主宰”四句当本于清代程大纯编撰之文句。

    遇朋友交游之失[67],宜剀切[68],不宜游移[69];处家庭骨肉之变[70],宜委曲[71],不宜激烈[72]。

    【译文】

    遇到朋友交往中的过失,应当诚恳规劝,而不应态度暧昧;处理家庭亲人间的矛盾,应当委婉含蓄,而不应情绪激动。

    【源流】

    明洪应明《菜根谭》:“处父兄骨肉之变,宜从容,不宜激烈;遇朋友交游之失,宜剀切,不宜优游。”

    未有和气萃焉[73],而家不吉昌者[74];未有戾气结焉[75],而家不衰败者。

    【译文】

    从来没有家中融洽和睦而家庭不吉祥昌盛的,从来没有家中相互争斗而家庭不衰落败亡的。

    闺门之内[76],不出戏言[77],则刑于之化行矣[78];房幄之中[79],不闻戏笑,则相敬之风著矣[80]。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