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摄生类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题解】

    “摄生类”一章主要讨论的是如何保养身体的问题。编者承袭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医学和养生思想,将“养心”和“养身”并举,并结合顺应外部节气变化的五行思想,总结出了一套养生心得。在编者看来,“养心”就是使心气平和、宁静安详,从心中去除各种不好的欲望。“养身”主要指顺应外界自然时节的变化来调节生活,并懂得有所节制,从生活中去除各种不好的欲望。当然,无论“养心”还是“养身”都是既可以在宁静独居时完成,又可以在喧闹吵杂中实现,只要内心能够平静下来,外界环境便不那么重要了。编者在告诫人们谨慎、节制的时候,更从长远的角度提醒人们,现在的放纵享乐和不加节制往往会导致将来年老时的疾病缠身。中医五行思想在本章也有提及,编者将人的五种情绪借助五行思想与人的五脏相对,进而提醒人们,每一种情绪一旦过度就会对相应的脏器造成伤害。其中心思想还是要告诉人们,不仅要在饮食、欲望等方面需要节制,情绪对人的健康也存在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情绪也要有所节制。“摄生类”一章的许多养生心得都有中医理论作为依据,时至今日仍是我们应当遵行的养生守则。养生中的“五行”思想,实际上还是提醒人们在产生五种情绪时要尽量保持一种平和的“中”的心态,只有这样才不会使身心因某种情绪过度而受到伤害,这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努力做到的。

    慎风寒[1],节饮食[2],是从吾身上却病法[3];寡嗜欲,戒烦恼[4],是从吾心上却病法。

    【译文】

    注意冷风寒气,节制饮食,这是从自己身上去除疾病的方法;减少欲望享乐,消除烦恼,这是从自己心里去除疾病的方法。

    【源流】

    清陈弘谋《五种遗规》之“史搢臣《愿体集》”:“慎风寒,节嗜欲,是从吾身上却病法;省忧愁,戒烦恼,是从吾心上却病法。”按,史搢臣,名典,《格言联璧》此句当本于清代史典编撰之文句。

    少思虑以养心气[5],寡色欲以养肾气,勿妄动以养骨气,戒嗔怒以养肝气[6],薄滋味以养胃气[7],省言语以养神气[8],多读书以养胆气,顺时令以养元气[9]。

    【译文】

    减少思虑来养护心气,减少色欲来养护肾气,不草率行动来养护骨气,戒除愤怒来养护肝气,饮食清淡来养护胃气,少说话来养护精神,多读书来养护胆气,顺应时令来养护元气。

    【源流】

    明王樵《方麓集》卷十六:“节饮食以养脾气,节言语以养肺气,戒暴怒以养肝气,省思虑以养心气,绝房欲以养肾气,此五者尤为至要。”

    忧愁则气结[10],忿怒则气逆[11],恐惧则气陷[12],拘迫则气郁[13],急遽则气耗[14]。

    【译文】

    忧愁则气血阻塞,愤怒则气血不畅,恐惧则气血亏虚,压抑则气血郁结,急切则气血耗损。

    行欲徐而稳[15],立欲定而恭[16],坐欲端而正,声欲低而和[17]。

    【译文】

    走路应当缓慢而稳重,站立应当笔直而恭敬,坐着应当端庄而方正,话音应当低沉而温和。

    【源流】

    明李中梓《颐生微论》卷一:“行欲徐而稳,立欲定而恭,坐欲端而直,声欲低而和,常于动中习静,使此身常在太和元气中,久久自有圣贤气象。”

    心神欲静,骨力欲动[18]。胸怀欲开,筋骸欲硬[19]。脊梁欲直,肠胃欲净。舌端欲卷[20],脚跟欲定[21]。耳目欲清,精魂欲正[22]。

    【译文】

    心神应当保持平静,身体应当多加运动。胸怀应当开阔豁达,筋骨应当保持强健硬朗。脊梁应当摆正挺直,肠胃应当通畅干净。舌头常卷,沉默少言;脚跟站稳,摆正身心。耳目应当清净,心思应当放正。

    多静坐以收心[23],寡酒色以清心,去嗜欲以养心,玩古训以警心[24],悟至理以明心。

    【译文】

    经常静坐使心思得到收敛,少贪杯好色使内心得到清静,去除欲望使内心得到修养,体会历代古训使内心受到警醒,感悟至理名言使内心变得明朗。

    宠辱不惊[25],肝木自宁[26]。动静以敬[27],心火自定。饮食有节,脾土不泄[28]。调息寡言[29],肺金自全。恬淡寡欲[30],肾水自足。

    【译文】

    不因外物得失而动心,肝气自然平静。行动休息谨遵礼法,内心自然安定。饮食有节制,脾胃自然不会受到损伤。调节呼吸少说话,肺气自然得以保全。平和淡泊减少欲望,肾气自然充足。

    【源流】

    明高濂《遵生八笺》卷之二:“宠辱不惊,肝木自宁。动静以敬,心火自定。饮食有节,脾土不泄。调息寡言,肺金自全。恬然无欲,肾水自足。此皆吾生药石,人当请事斯语。”

    道生于安静,德生于卑退[31],福生于清俭,命生于和畅[32]。

    【译文】

    道是在安静中体悟出来的,德是在谦卑中培养出来的,福是在清俭中积累起来的,命是在和顺舒畅中造就的。

    【源流】

    明高濂《遵生八笺》卷之二《洗心说》:“福生于清俭,德生于卑退,道生于安静,命生于和畅,患生于多欲,祸生于多贪,过生于轻慢,罪生于不仁。”

    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33],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34]。

    【译文】

    天地万物不可一日无生机勃勃之气,人心中不可一日无积极乐观之态度。

    【源流】

    明洪应明《菜根谭》:“疾风怒雨,禽鸟戚戚;霁月光风,草木欣欣;可见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

    拙字可以寡过[35],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远祸[36],苟字可以养福[37],静字可以益寿。

    【译文】

    为人诚实质朴可以使人少犯错误,办事从容不迫可以使人没有悔恨,谦逊退让可以使人远离灾祸,随遇而安可以使人拥有幸福,宁静平和可以使人长寿。

    毋以妄心戕真心[38],勿以客气伤元气[39]。

    【译文】

    不要让虚妄荒谬的念头伤害了自己的本心,不要让外界的湿邪之气伤害到自己的元气。

    【源流】

    明吴与弼《康斋文集》卷十一:“毋以妄想戕真心,客气伤元气。”

    拂意处要遣得过[40],清苦日要守得过[41],非理来要受得过[42],忿怒时要耐得过,嗜欲生要忍得过。

    【译文】

    处境不顺时要排遣得了,日子清苦时要坚持得住,遭遇意外时要承受得起,怒气冲天时要忍耐得下,欲望萌生时要克制得住。

    言语知节[43],则愆尤少[44]。举动知节[45],则悔吝少[46]。爱慕知节,则营求少[47]。欢乐知节,则祸败少[48]。饮食知节,则疾病少。

    【译文】

    说话懂得节制,便会少犯错。行动懂得节制,便会少后悔。爱慕懂得节制,便会少要求。欢乐懂得节制,便能少灾祸。饮食懂得节制,便会少疾病。

    人知言语足以彰吾德,而不知慎言语乃所以养吾德[49];人知饮食足以益吾身,而不知节饮食乃所以养吾身。

    【译文】

    人们都知道说话可以彰显自己的德行,却不知道说话谨慎是对自身德行的修养;人们都知道饮食对自己身体有益,却不知道节制饮食是对自己身体的养护。

    闹时炼心,静时养心,坐时守心[50],行时验心[51],言时省心[52],动时制心[53]。

    【译文】

    喧闹时锻炼内心,安静时养护内心,静坐时坚守内心,行动时检查内心,说话时反省内心,做事时控制内心。

    荣枯倚伏[54],寸田自开惠逆[55],何须历问塞翁[56];修短参差[57],四体自造彭殇[58],似难专咎司命[59]!

    【译文】

    盛衰祸福互相依存,顺境逆境皆源自内心,何必事事询问智者;寿命长短不齐,寿夭都是自己身体决定的,似乎没理由去怪罪天神。

    节欲以驱二竖[60],修身以屈三彭[61],安贫以听五鬼[62],息机以弭六贼[63]。

    【译文】

    节制欲望以祛除疾病,修养身心以消灭邪念,安于贫困以顺其自然,忘却机巧以消除欲望。

   &n...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