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杂守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期,每人每天按二升吃二十天,每天三升吃三十天,每天四升吃四十天,依靠这九十天的强行限制,百姓就能免于饿死。

    53.7 寇近,亟收诸杂乡金器若铜铁及他可以左守事者[1]。先举县官室居、官府不急者,材之大小长短及凡数,即急先发。寇薄[2],发屋,伐木,虽有请谒,勿听。入柴,勿积鱼鳞簪[3],当队[4],令易取也。材木不能尽入者,燔之,无令寇得用之。积木,各以长短、大小、恶美形相从。城四面外各积其内,诸木大者皆以为关鼻[5],乃积聚之。

    【注释】

    [1] 左:通“佐”,辅助。

    [2] 薄:迫近。

    [3] 积鱼鳞簪:像鱼鳞一样交错散放。

    [4] 当队:当路。

    [5] 关鼻:可以穿绳拖拽的钮。

    【译文】

    敌兵迫近,紧急收集各乡铜铁类的金属器物以及其他可以用来帮助守城的东西。先取用官吏家中、官府之中不急用之物,统计木材大小、长短及总数,紧急先运上城。敌军迫近,就拆除房舍,伐尽树木,即使有人求情,也不能批准。运入城的柴木,不能像鱼鳞一样交错散乱堆置,要堆放在当路,方便取用。不能全部运进城的木材,就地烧光,勿让敌军得以取用。堆放木材时,分别按照长短、大小、材质好坏及形体大小来堆放。从城外四方运来的物品全部堆放在城内,所有大木头都要安装环钮,然后堆放在一起。

    53.8 城守司马以上,父母、昆弟、妻子有质在主所,乃可以坚守。署都司空,大城四人,候二人,县候面一,亭尉、次司空,亭一人。吏侍守所者财足廉信[1]。父母、昆弟、妻子有在葆宫中者,乃得为侍吏。诸吏必有质,乃得任事。守大门者二人,夹门而立,令行者趣其外[2]。各四戟,夹门立,而其人坐其下。吏日五阅之,上逋者名。

    【注释】

    [1] 财:通“才”,才能。

    [2] 趣:疾行。

    【译文】

    守城官员职位在司马以上者,父母、兄弟、妻子和儿女中要有人在主帅处做人质,城池才能坚守。大城设置都司空四名,候二名,城池四面各设一名县候,每亭任命一名亭尉、一名次司空。在主将衙署中任职的官吏要才能足备、廉洁诚信。只有父母、兄弟、妻子、儿女在葆宫中的人,才能担任侍吏。所有官吏必须留下人质,才能获得委任。派两名卫士守卫衙署大门,分立门两侧,命令行人迅速离去。另有四名持戟武士,分列门两侧,而守门者坐于戟下。官吏每天巡检五次,上报逃跑卫兵的姓名。

    53.9 池外廉有要有害[1],必为疑人[2],令往来行夜者射之,谋其疏者[3]。墙外水中为竹箭,箭尺广二步,箭下于水五寸,杂长短,前外廉三行,外外乡[4],内亦内乡。三十步一弩庐,庐广十尺,袤丈二尺。队有急,极发其近者往佐[5],其次袭其处[6]。守节出入使,主节必疏书,署其情,令若其事,而须其还报以剑验之[7]。节出,使所出门者,辄言节出时、掺者名[8]。百步一队。閤通守舍[9],相错穿室。治复道,为筑墉[10],墉善其上。

    【注释】

    [1] 池外廉:护城河外沿,靠近敌军的一边。有要有害:指要冲位置要预设陷阱埋伏。

    [2] 疑人:指稻草人,远望之如人形,以为疑兵。

    [3] 谋:乃“诛”字之误(俞樾说)。

    [4] 乡:通“向”。

    [5] 极:通“亟”,急。

    [6] 袭:接应。

    [7] 须:等待。剑:当为“参”,参验。

    [8] 掺:通“操”。

    [9] 閤:旁门。

    [10] 墉:墙。

    【译文】

    护城河外沿要冲位置要预设埋伏,令设稻草人以为疑兵,命令对往来的夜行者射杀勿论,疏忽怠慢者斩首。城外水中遍插竹箭,竹箭间距为两步,箭尖在水面五寸以下,长短错杂,前排外边三行,外围竹箭箭尖斜指向外,内围竹箭箭尖斜指向内。每隔三十步设一座发射弩箭的小屋,小屋宽十尺,长一丈二尺。某一队伍形势紧急,紧急派附近部队前往支援,稍近的部队前往接应。守将为出入官吏发放符节,掌管符节的官吏须将敌情详情记录在案,使其报告与实情相符,待其汇报时予以验证。符节发出,令持节出门的使者上报凭证出门的时间和持节者的姓名。每隔一百步设置一支队伍。守城主将衙门的边门通向其居舍,旁门相互错置。修建复道,筑墙,墙顶苫瓦。

    53.10 取疏[1],令民家有三年畜蔬食[2],以备湛、旱、岁不为[3]。常令边县豫种畜芫、芸、乌喙、袾叶[4],外宅沟井可填塞,不可,置此其中。安则示以危,危示以安。寇至,诸门户令皆凿而类窍之,各为二类,一凿而属绳,绳长四尺,大如指。寇至,先杀牛、羊、鸡、狗、乌、雁[5],收其皮革、筋、角、脂、??、羽[6]。彘皆剥之。吏橝桐[7],为铁錍[8],厚简为衡枉[9]。事急,卒不可远,令掘外宅林。谋多少[10],若治城□为击,三隅之。重五斤已上,诸林木,渥水中,无过一茷[11]。涂茅屋若积薪者,厚五寸已上。吏各举其步界中财物可以左守备者[12],上。

    【注释】

    [1] 取:同“趣”督促。疏:同“蔬”,蔬菜。

    [2] 畜:同“蓄”,积蓄。

    [3] 湛:水灾。岁不为:年成不好,歉收。

    [4] 芫、芸、乌喙、袾叶:四者皆为有毒植物。芸为香草,此处当为“芒”字之误。

    [5] 乌:当为“凫”。

    [6] :当为“脑”字之讹(毕沅说)。

    [7] 橝:疑当为“槚”字之误(孙诒让说),楸。??:未详。

    [8] 铁錍:铁制箭矢,较普通箭矢更长、扁平、锋利。

    [9] 枉:当为“柱”(孙诒让说)。

    [10] 谋:疑当为“课”(孙诒让说),征用。

    [11] 一茷:一排。

    [12] 左:同“佐”。

    【译文】

    督促百姓贮存蔬菜,使家家贮存足够吃三年的蔬菜和粮食,以防备水旱灾害和荒年。常年让边远县预种一些芫、芒草、乌头、椒叶等毒性植物,外宅的水沟、水井能填塞起来的就填塞起来,不能填塞的就将这些毒物投入其中。在和平安定时期,让百姓懂得存在战争的危险,战乱时期则要让百姓能够安心而不致恐慌。敌军来袭,每家门户都凿有两种孔洞,一种用以穿绳子。绳子长四尺,指头粗细。敌军到来,先杀掉牛、羊、鸡、狗、凫、雁等畜禽,收集它们的皮革、筋骨、角、油脂、脑、羽毛。猪全部剥皮。官吏负责选取楸木、桐木等制成铁錍,厚实的木料就用做横柱。若形势吃紧,等不及远方木材运到,就命令采伐外宅的林木。征用多少木材,要看修缮城楼和建造三角形“击”的用量大小。木材重五斤以上的,浸入水中,不要多于一排。用泥涂抹茅草屋顶以及堆积的柴草,厚度在五寸以上。官吏各自征收其辖区内可以辅助守御的财物,并上交。

    53.11 有谗人,有利人,有恶人,有善人,有长人,有谋士,有勇士,有巧士,有使士,有内人者,外人者,有善人者,有善门人者[1],守必察其所以然者,应名乃内之。民相恶,若议吏,吏所解,皆札书藏之,以须告之至以参验之。睨者小五尺不可卒者[2],为署吏,令给事官府若舍。蔺石、厉矢诸材器用皆谨部,各有积分数。为解车以枱[3],城矣以轺车[4],轮轱广十尺[5],辕长丈,为三辐,广六尺,为板箱,长与辕等,高四尺,善盖上,治中令可载矢。

    【注释】

    [1] 门:当为“斗”(苏时学说)。

    [2] 睨者:年龄在十四岁以下的未成年人。

    [3] 枱:当为“梓”之误(苏时学说)。

    [4] 城矣:当为“载矢”二字之讹。

    [5] 此句疑有脱误。

    【译文】

    有谗佞之人,有贪利之人,有恶人,有善人,有身具特长之人,有谋士,有勇士,有巧士,有可奉使之士,有能容人的人,有不能容人的人,有与人为善的人,有好勇斗狠的人,守城主将一定要详细了解这些人之所以如此的原因,名实相符者便予以纳用。百姓间有纠纷,如果诉讼到官吏处,官吏为之开解,都要记录并存档,以备控告者前来查看时用以参考验证。身高低于五尺不能当兵的未成年人,就让他在官府或官员私宅中当差。礌石、利箭等守城之物都要谨慎部署,分别登记清楚存放的数目。用梓木制造装载弓箭的轺车,两轮之间宽十尺,车辕长一丈。三根条辐,直径六尺。用木板围成车厢,长度和车辕相当,高四尺,妥善为车厢加盖子,整理好内部,使其适于装载箭支。

    53.12 子墨子曰:凡不守者有五:城大人少,一不守也;城小人众,二不守也;人众食寡,三不守也;市去城远,四不守也;畜积在外,富人在虚,五不守也。率万家而城方三里[1]。

    【注释】

    [1] 率:大率,大约。

    【译文】

    墨子说:无法防守的情况有五种:城大而守城人数少,这是第一种情况;城小而人口太多,这是第二种情况;人口多而粮食少,这是第三种情况;集市离城太远,这是第四种情况;囤积的守城物品在城外,富人在乡下而不在城中,这是第五种情况。一般情况下城中居民一万家,城邑方圆三里属于比较合理的比例。

    【评析】

    《杂守》是介绍墨子守城思想的最后一篇。顾名思义,此篇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琐碎,虽然谈话内容都与守城有关,但却没有一个统一的主题,只是墨子师徒之间的一次谈话过程中随意谈到的一些话题,故名曰“杂守”。倘若一定要给这些谈话内容进行归类的话,则前两章可归为“备高临”一类,三到十一章可归入“号令”一类,最后一章可视为墨子对自己兵学思想的一个总结。可以说,墨子名扬四海的“墨守”之所以能够独步天下,也正是体现在这些看似庞杂繁复、实则深刻详备的细节上。

    细节决定品质,《杂守》篇所谈的正是这样一些对城市防御战具有重大意义的细节。前两章的内容与《备高临》篇内容有所重复,这里不再详谈。后九章是对《号令》篇的有益补充,内容主要涉及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难民的安置工作。这些难民都是城市周围村镇的农民,与城内居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战争期间不得不躲进城市。一个城市的吸纳能力是有限的,大量难民涌入后,不仅是对城内粮食供应能力的挑战,也会对城市管理工作造成很大压力,这是一个守城主将不得不认真思考的严峻问题。

    其次,城市情报工作和报警系统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情报制度主要包括情报人员的培训、情报工作的正常展开以及如何快速传递情报内容等,这些都是守城主将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情报工作就是城市存亡的生命线。报警系统也是情报工作的一个分支,墨子根据敌情的紧急程度,将烽烟的等级分为“寇烽”、“惊烽”、“乱烽”三个等级,每种烽烟都有特定的燃放方法,代表不同紧急程度的敌情。

    再次,战时属于非常时刻,用人制度也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人的能力不但有高低,还各不相同,人性的善恶也很难辨清,在这种情况下,就要考验守城主将对人性的把握和用人的眼光了。如果说这些问题还属于主观性问题,跟主将个人能力相关,那么重要管理岗位上的官员就必须有一套严格的用人机制。墨子认为,司马以上的官员,必须要有家属抵押为人质,守城主将派专人看管。

    最后,墨子的防御思想是一种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积极防御思想。墨子要求守城主将积极做好日常战备工作,“安示以危,危示以安”。具体而言,就是要求百姓们平时便有计划地为可能到来的战争做好准备,“令民家有三年畜蔬食,以备湛、旱、岁不为”。不但如此,边远的城邑还要种植一些有毒植物,以备不时之需。事实上,这一点也是墨子一贯的治国思想,“国无三年之食者,国非其国也”(《七患》)。

    在墨子看来,治理国家,首先要有能力保卫自己的国家,所以墨子才会分出大部分精力研究城防之道,并且还一不小心成就了“墨翟之守”的美誉。但兵学显然不是墨子思考的重心,墨子研究兵法只是为了消弭战争。墨子真正关心的还是如何让天下人都能够“兼相爱,交相利”,用正义的力量守卫人间和平。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