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六 诸佛之戒恶劝善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佛为法王4,尊超众圣,普为一切天人之师,随心所愿,皆令得道。今得值佛,复闻无量寿佛声,靡不欢喜,心得开明。

    1 达空无极:通达诸法毕竟空无。

    2 教授典揽:佛说此无量寿经,总揽一切佛法之要义。

    3 威制消化:这部经的威力能制伏众生的妄想,消灭生死,化除烦恼。

    4 法王:佛福慧两足,于法自在,故称‌“法王”。

    译文

    佛对我们所说的教诫,道理很深奥,方法很善巧,这都是佛依照自己亲证之无上菩提,对十方三世之事理因果无不究竟畅通之后,才契理契机地为众生说法的。世尊为度众生,虚心求道,勤苦修行,今生证得佛果,所以我等现在才能听闻佛法,得以解脱。

    佛对众生的恩德,有如天之普覆一切,又如地之普载一切。佛所成就的福慧功德,亦如须弥山之巍巍盛大,殊胜微妙;智慧光明,则彻底明达一切诸法,毕竟空无,并以此智慧方便教导众生,向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以令众生皆入于空有无碍之大涅盘。佛今天所教授的这部经典,总揽了佛法之要义,既可摄受一切苦恼众生往生极乐,见佛成佛,且威力能够制伏一切众生之妄想分别执着,使其生清净心,了脱生死,化除烦恼,跳出三界。故此,今天从十方来听经的声闻、菩萨与大众,都被佛广大无边的慈悲和智慧感动。

    佛为法王,圣中之圣,至尊无上,所以成为一切天、人之导师,能够应机说法,尤其能随娑婆众生之所愿,开示此净土法门,令一切众生往生极乐,同成佛道。今日我们遇到佛,又亲耳听到佛说《无量寿经》,无不欢喜,人人心中都开悟明白。

    赏析与点评

    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青。来窥童子偈,得听法王经。

    会理知无我,观空厌有形。迷心应觉悟,客思未遑宁。

    ————唐·孟浩然

    孟浩然与弥勒菩萨一样,听闻佛陀宣讲无我、空有不二之无上大法,心有所悟,无限欢喜,赞叹佛为法中之王,应机说法,为娑婆众生开示此净土法门,皆令一切众生往生极乐,同成佛道。

    〔佛法难遇〕佛告弥勒:汝言是也。若有慈敬于佛者,实为大善。天下久久1,乃复有佛。今我于此世作佛,演说经法,宣布道教,断诸疑网。拔爱欲之本,杜众恶之源。游步三界,无所圣碍。典揽智慧2,众道之要3。执持纲维4,昭然分明。开示五趣,度未度者,决正生死泥洹之道。

    1 天下久久:是说这个世界要很久以后,才会再有佛出现。

    2 典揽智慧:是说这一部《无量寿经》包揽了诸佛的一切智慧。

    3 众道之要:是世出世间修行成道之心要。

    4 纲维:维系伦常道德的原则。

    译文

    佛陀认可弥勒所说:你说得很对。如果娑婆世界的众生能以至诚的心来恭敬爱戴诸佛,就是最大的善。世界要经历很长时间才会有佛出现。我如今于此世间成佛,宣扬符合真理的教法,其目的是要使一切众生断除见解和思想方面的疑惑,拔除众生贪爱之根,断绝众恶的根源,来往于欲界、色界和无色界,无所障碍。佛法无数无量,但其纲要我都昭示给了六道众生,纲举目张,引导那些仍未觉醒的众生正确认识生死、认识佛法,最后他们一定能够得到解脱。

    〔难行道难成〕弥勒当知,汝从无数劫来,修菩萨行,欲度众生,其已久远。从汝得道,至于泥洹,不可称数。汝及十方诸天人民一切四众,永劫以来,辗转五道,忧畏勤苦,不可具言。乃至今世,生死不绝,与佛相值,听受经法,又复得闻无量寿佛,快哉甚善!吾助尔喜。

    译文

    佛陀进一步对弥勒菩萨说:弥勒你应当知道,你在无数劫前便已发菩提心,修菩萨行,发愿普度众生,已经很久很久了。现在要等你证得涅盘,得道成佛,普度众生,还要等不可称说那么长的时间。总之,你及十方世界诸天人民乃至一切出家在家四众弟子,从久远劫以来,辗转五道,沉沦生死,忧悲怖畏,其苦说之不尽,一直到今生今世还是生死相续,尚未断绝。如今你与佛相逢,听佛说法,另外又能听闻无量寿佛的法门,真是太好太殊胜了!以后你们不再需要那么多劫的修行了,就在这一生便能了生死、离轮回、出三界、生净土、成佛道,不仅你与一切众生欢喜,我也会为你们欢喜的。

    〔厌秽欣净〕汝今亦可,自厌生、死、老、病痛苦,恶露1不净,无可乐者。宜自决断,端身正行,益作诸善。修己洁净,洗除心垢。言行忠信,表里相应。人能自度,转相拯济。

    1 恶露:人身九孔所常流的不净之物。九孔即人的两眼、两耳、两鼻孔、口、大便处、小便处。

    译文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及一切苦恼众生:你们若想一生成就,先要自己厌弃生老病死的痛苦,观察此身九孔常流不净之物,有什么值得喜欢和贪爱的呢?你们应该下定决心,端正身心,要多行善积德,还要把自己那颗被贪欲、嗔恚、邪见所污染的心,用佛法来洗涤,使之恢复原有的洁净;同时在言语方面,要言与行相符,表(外在的行为)里(内在的心想)如一。如果能做到三业清净,必能自度,成就往生,将来乘愿再来,辗转拯拔救济那些尚沉沦于生死苦海中的有缘人。

    〔一生成就〕精明求愿,积累善本。虽一世勤苦,须臾之间,后生无量寿佛国,快乐无极。长与道德合明1,永拔生死根本。无复贪、恚、愚痴、苦恼之患。欲寿一劫、百劫、千亿万劫,自在随意,皆可得之。无为自然,次于泥洹之道。汝等宜各精进,求心所愿。无得疑惑中悔2,自为过咎,生彼边地3七宝宫殿,五百岁中,受诸厄4也。

    弥勒白佛言:受佛重诲,专精修学,如教奉行,不敢有疑。

    1 道德合明:就是福慧俱足的意思。道,指佛所证得的菩提智慧;德,指修善而得的福德。

    2 疑惑中悔:对所修的法门怀疑迷惑,或是中途退悔改修别的法门。

    3 边地:又名边地疑城,即边隅之地,指西方极乐世界的边隅,有地名懈慢界,又名胎宫,往生到那里的人,五百岁间不得见闻三宝,因此处为疑根未断的人所居,故名疑城。

    4 诸厄:指往生极乐世界边地疑城的人,有五百岁不得见闻三宝的苦难。

    译文

    在清净三业的同时,尤其要精进念佛,明明白白地发愿求生极乐世界,广行众善,积功累德,虽然一世努力辛苦,但到最后,只要片刻即能往生极乐,便可以得到无穷无尽的快乐。并且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德神力的加持,即与佛完美无缺的福慧结合,永断生死之根,亲证不生不灭之涅盘,从此不会再有贪欲、嗔恚、愚痴之烦恼祸患,一切都是自由自在,想活一劫、百劫,乃至千万亿劫,都可以随心所欲,举手投足,发自自然,不再造业,直至涅盘成佛。你们要各自努力,精进不懈地追求和实现心中的梦想,不可疑疑惑惑或者中途反悔,这样会咎由自取,只能生到极乐世界的边地,被关在七宝宫中,遭受种种困苦。

    弥勒菩萨听后,连忙回答:我等受佛再三教诲,一定专心致志,勤奋修学,谨遵佛之教导,不敢有丝毫怀疑!

    赏析与点评

    一朵莲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华开。

    称身璎珞随心现,盈器酥酡逐念来。

    金殿有光吞日月,玉楼无地着尘埃。

    法王为我谈真谛,直得虚空笑满腮。

    ————明·楚石大师

    要世人专心修行,比登天还难。然而,佛陀劝诫大众,即使花费几十年专心念佛,与无量劫轮回受苦相比也是值得的。正如经中说,‌“虽一世勤苦,须臾之间便生无量寿国,快乐无极”。

    〔总诫〕佛告弥勒:汝等能于此世,端心正意,不作众恶,甚为至德。十方世界,最无伦匹,所以者何?诸佛国土,天人之类,自然作善,不大为恶,易可开化。

    今我于此世间作佛,处于五恶1、五痛2、五烧3之中,为最剧苦。教化群生,令舍五恶,令去五痛,令离五烧;降化其意,令持五善4,获其福德,度世长寿泥洹之道。

    佛言:何等五恶?何等五痛?何等五烧?何等消化五恶,令持五善,获其福德度世长寿泥洹之道?

    1 五恶: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

    2 五痛:由五恶所招感的种种痛苦报应。

    3 五烧:造杀、盗、淫、妄、酒五恶的人,生时受到国家法律的制裁,死后又堕入三恶道,谓之‌“五痛”,其痛切身,犹如火烧,故喻之为‌“五烧”。此五烧是指果报,亦即畜生、饿鬼、地狱三恶道苦报。

    4 五善:即五戒。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译文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你们在这个五浊恶世,能够端正身心,诸恶不作,功德最大,十方世界无人能比,为什么呢?其他诸佛世界,天神世人善根深厚,举手投足,自然皆是行善,不大作恶,所以容易教化。

    而此世间,充满五恶、五痛、五烧,在所有的世界中是最痛苦的,所以我今于此世间成佛,教化众生,让他们舍离五恶、五痛、五烧,去除邪恶,受持五善,使他们获得福德、解脱、长寿,直至涅盘成佛,甚为不易!

    佛陀接着说:那么,什么是五恶?什么是五痛?什么是五烧?怎样去除五恶,如何才能使这些人受持五戒十善,使他们都获得福德,了生脱死,得无量寿,证大涅盘?

    赏析与点评

    学佛法,贵在知因果。见果知因,见因知果,明了福祸之果皆从因来,所以有智慧的人畏惧种恶因以避免得恶果,因而特别注重种净因,善果随之而来。反之,没有智慧的人不顾后果争名夺利,种下种种恶因,等到恶果出现才开始害怕,但为时已晚。这就是佛家所说的‌“菩萨畏因,众生畏果”的道理。佛陀详细描述世人因犯‌“五恶”而招‌“五痛”的现世报与‌“五烧”的来世报,以引起世人对因果的高度重视,令人发心修善因,得往生极乐国土的果报。

    〔杀业第一恶〕其一恶者,诸天人民蠕动之类,欲为众恶,莫不皆然。强者伏弱1,转相克贼2,残害杀戮,迭相吞噬。不知修善,恶逆无道。

    〔杀生生报〕后受殃罚,自然趣向。神明记识3,犯者不赦。故有贫穷、下贱、乞丐、孤独、聋、盲、喑哑4、愚痴、弊恶5,至有尪狂6不逮之属7。又有尊贵豪富,高才明达,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积德所致,世有常道8。

    1 强者伏弱:强大的欺负弱小的,亦即弱肉强食。

    2 转相克贼:就是互相克制,彼此杀害。转相,互相;克,克制;贼,指杀害。

    3 神明记识:人的神识明明白白地将人一生所造的善恶业都记在阿赖耶识中。

    4 喑哑:哑巴。

    5 弊恶:丑陋。

    6 尪狂:尪,跛脚;狂,癫狂,相当于精神分裂症。

    7 不逮之属:完全不像人的一类。

    8 世有常道:世间有惩罚罪人常用的方法,如牢狱、极刑等等。

    译文

    在众多恶业中,第一大恶是:欲界诸天和世间的人,及畜生道的众生,为了私欲而共造杀业,以强凌弱,弱肉强食,互相残杀。这都是因为不知道修善,才会这样作恶多端,违逆天理道德。

    作下杀业,一定会遭受灾殃的惩罚果报,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绝不是什么神在惩罚你,而是你造作杀业时所起的恶念种子,明明白白地种在自己的阿赖耶识里。这些种子遇缘就会生起现行,凡是犯罪的人都不得赦免,一定会恶业恶报,于是世间就有了贫穷、下贱、乞丐、孤独、聋子、盲人、哑巴、白痴,乃至跛子、癫狂等完全不像人的一类人。与此相反的,世上也有许多尊贵、豪富、有才能、有智慧的人,这都是由于过去生中行慈尽孝、修善积德所感得的善果。

    赏析与点评

    千百年来碗里羹,冤深似海恨难平。

    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

    ————古德

    生命对众生都是宝贵的,但不少人因贪美味佳肴而大肆残杀动物,因贪财而谋财害命,因贪权而展开无情斗争……人们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主要的精力自然都放到求生存上了,这样的社会怎么能得到发展?所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生命安全,因为人们爱惜自己的生命重于世界上任何一样东西,所以佛陀把‌“不杀生”放在第一位,而犯杀生戒被看成是世间第一恶。

    〔盗业第二恶〕佛言:其二恶者,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室家、夫妇,都无义理1,不顺法度。奢淫憍纵,各欲快意。

    〔盗业范围〕任心自恣2,更相欺惑。心口各异,言念无实。佞谄不忠3,巧言谀媚,嫉贤谤善,陷入怨枉。主上不明,任用臣下;臣下自在,机伪多端。践度能行,知其形势。在位不正,为其所欺,妄损忠良,不当天心4。臣欺其君,子欺其父,兄弟、夫妇、中外知识,更相欺诳。各怀贪欲、嗔恚、愚痴,欲自厚己5,欲贪多有。尊卑上下,心俱同然。破家亡身,不顾前后。亲属内外,坐之灭族。或时室家、知识、乡党、市里、愚民、野人,转共从事。更相利害,忿成怨结。富有悭惜,不肯施与,爱保贪重,心劳身苦。

    1 义理:正义和公理。

    2 任心自恣:听任自己贪欲的心而为所欲为。

    3 佞谄不忠:佞,心术不正;谄,谄媚奉承;不忠,对人不真诚。

    4 不当天心:置天理良心于不顾。

    5 欲自厚己:要自己得到很丰厚的利益。

    译文

    佛接着又说:第二大恶,就是偷盗。世间的人,就连父子、兄弟、夫妇之间,往往都不讲正义和公理,也不依法律和制度,而过分的奢侈、骄慢和放纵,只图一时快乐,放纵自己,随心所欲。

    世人都听任自己悭吝贪欲的心而为所欲为:他们互相欺骗,口是心非,从来不说实言。对上奸佞不忠,花言巧语,阿谀奉承;同辈之间嫉贤妒能,毁谤贤善;身为上司却昏庸无能,放纵属下,致使属下肆意妄为,曲意谄媚,进一步导致为上者不能恪尽职守,做出损害忠良、有违天地良心之事。就像这样,为臣的欺骗其君,做子女的欺骗父母,兄弟之间、夫妻之间、内外亲朋之间,包括一切所知所识的亲朋戚友,全都互相欺诈。无论家中的长辈、晚辈或是外面的上司、下属,大家的心思都是一样的:人人怀着贪、嗔、痴三毒之心,损人利己,贪得无厌。这些人从来不知思前顾后,公然集合家人、外人、所知所识的亲朋戚友,乃至一乡一村的人打家劫舍。他们既愚又野,对于偷盗得来的财物,往往因为分赃不均,发生利益冲突,结忿成仇,互相残杀,结果招致家破人亡,乃至杀身灭族之祸患。又有的以欺诈诳骗手段,得人财物致富之后,不改悭吝本性,爱财如命,不肯施舍,因此既要保护已有,又心无厌足,搞到心劳身苦,忧苦不堪!

    赏析与点评

    一切诸众生,衣食以自活。

    若夺若劫取,是名劫夺命。

    ————《大智度论》

    人类生存所依赖的衣食住等物资,若被巧取豪夺,会直接或间接地威胁人类的生存,《大智度论》将之称为‌“外命”:‌“不盗有何等利?答曰:人命有二种,一者内,二者外,若夺财物是为夺外命。何以故?命依饮食衣被等故活,若劫若夺是名夺外命。”由此可见,当一个人的生命得到保障后,他(她)最关心的是自己赖以生存的财产。私有财产的安全,是最基本的人权之一,因此在五戒、八关戒斋、十戒、十善戒以及大乘《梵网经》十重戒中,不偷盗戒都是处于第二位。本经因而把偷盗看成是第二恶。

    〔邪淫第三恶〕佛言:其三恶者,世间人民,相因寄生1。共居天地之间,处年寿命2,无能几何。上有贤明、长者、尊贵、豪富;下有贫穷、厮贱、尪劣、愚夫;中有不善之人,常怀邪恶。但念淫泆3,烦满胸中4,爱欲交乱,坐起不安。

    1 相因寄生:指众生由于淫欲之业而出生于此世间。

    2 处年寿命:指住在世间的寿命。

    3 淫泆:邪淫放荡。

    4 烦满胸中:欲火中烧,意乱情迷。

    译文

    佛陀接着说道:世人的第三大恶,就是邪淫。世间的人,因淫欲的宿因来做父母子女,共同寄生天地之间。在世寿命没有多长。然而,上至贤明的长者、尊贵的达官富豪,当中有不少不善之人,下至贫穷的厮役奴仆、残废的人,以及没有文化的愚夫愚妇等,悉皆心怀邪念,念念不忘放荡邪淫,胸中充满了淫欲的烦恼与欲望。因欲火中烧,即使不是夫妻,照样邪淫乱交,事后担心东窗事发,又坐立不安。

    〔由邪淫而兼起杀盗〕贪意守惜,但欲唐得,眄睐细色1,邪态外逸2。自妻厌憎,私妄出入3。费损家财,事为非法4。交结聚会,兴师相伐。攻劫杀戮,强夺无道。恶心在外5,不自修业。盗窃趣得,欲击成事6。恐势迫胁,归给妻子。恣心快意,极身作乐。或于亲属,不避尊卑。家室中外,患而苦之。亦复不畏王法禁令。

    1 眄睐细色:用眼睛斜视美色。细色,美色。

    2 邪态外逸:外表流露出邪淫放荡之态。

    3 私妄出入:指暗中将家中财物取出给对方,及偷偷摸摸地私自进出她家。

    4 事为非法:去做金屋藏娇或红杏出墙这种非法的事。

    5 恶心在外:内有邪淫之恶心,外则有恶劣之行为。

    6 欲击成事:追求对方,非成功不可的意思。

    译文

    世人潜意识总是企盼有一段‌“艳遇”。于是左顾右盼猎寻美色,之后金屋藏娇,却对自己的妻子厌恶憎恨。他们对于外遇千依百顺,私自将家中财物给对方,甚至不惜倾家荡产;或为女色而争风吃醋,勾结恶友,聚集邪众,制造桃色命案。如此暴露恶心劣行的人,多是一些不务正业游手好闲之花花公子,当家产被挥霍一空时,便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地用恐吓、强迫、威胁、勒索等等手段来获取财物寻欢作乐。他的所作所为给可怜的妻子带来痛苦和屈辱。好色之人,有的甚至失去理智,不仅对外人行淫,连自己的至亲眷属也不放过,大行乱伦之事,使至亲眷属亦身受其害,这种人没有半点礼义廉耻之心。

    赏析与点评

    《商君书》云:‌“民贫则弱,国富则淫;淫则有虱,有虱则弱。”在现实社会中,有些人富有后便不安分守己,男的金屋藏娇,女的红杏出墙,既污己名,又破坏家庭,进而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因此,不邪淫戒自然成了第三戒,它不仅是男女双方的关系问题,对社会的安定也起着极其重要的稳定作用。本经因而将邪淫看成是人间第三恶事。

    〔妄语第四恶〕佛言:其四恶者,世间人民,不念修善。转相教令,共为众恶:两舌1、恶口2、妄言3、绮语4。谗贼斗乱5,憎嫉善人。败坏贤明,于傍快喜6;不孝二亲,轻慢师长;朋友无信,难得诚实。

    1 两舌:指搬弄是非说离间他人感情的话。

    2 恶口:说粗恶、侮辱或咒诅他人的话。

    3 妄言:即妄语,说虚妄不实的假话骗人。

    4 绮语:花言巧语或说轻浮无礼、不正经的话。

    5 谗贼斗乱:以谗言诬害他人,叫作‌“谗贼”;挑拨是非,使之相斗,叫作‌“斗乱”。

    6 于傍快喜:见人被挑拨离间而互相斗争,则于旁拍手称快、幸灾乐祸。

    译文

    佛陀说道:世人的第四大恶,就是不懂得修善积德,表现在口业的四种恶行:两舌、恶口、妄语、绮语。喜欢造作两舌的人,因憎恨嫉妒善人,遂以谗言诬害别人,挑拨是非,引起争斗。见到人家被挑拨离间而互相争斗,则在旁边拍手称快、幸灾乐祸;喜欢造作恶口的人,常以粗言恶语对待父母及轻慢师长和亲友,出口伤人;喜欢造作妄言的人,对朋友言而无信,难得有一句诚实的话。

    尊贵自大,谓己有道。横行威势,侵易于人。不能自知,为恶无耻。自以强健1,欲人敬难。不畏天地、神明、日月,不肯作善,难可降化。自用偃蹇2,谓可常尔,无所忧惧,常怀憍慢。

    1 自以强健:自以为很了不起。

    2 自用偃蹇:‌“自用”即刚愎自用;‌“偃蹇”即骄傲。

    译文

    喜欢讲妄语骗人的人,往往妄自尊大,称说自己已得道。他的妄语骗不了别人时,便会使用暴力胁迫他人听从。这种人往往不了知自己的行为是多么邪恶无耻,还自命不凡,以为自己强健有力。这种人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十分困难,他们对天地、神明、日月毫无敬畏之心,不肯作善,是属于很难教化的一类人。这类人大都刚愎自用,骄傲自大。

    赏析与点评

    满口谎言会使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恶口伤人会增加社会冲突,致使社会不稳定。所以,本经将妄语看成是世间第四大恶事。在古代,妄语的散播仅在有限的范围之中,受骗的人有限。而今,世人为了达到自私自利的目的,小到个人之间,大到国与国之间,彼此欺骗的现象十分普遍,借助于报纸、手机、电视、网络等传播工具,一句谎言可以遍及全世界,后果更加严重。

    〔懈怠之相〕佛言:其五恶者,世间人民,徙倚懈惰,不肯作善,治身修业,家室眷属,饥寒困苦。

    〔嗔恚之相〕父母教诲,嗔目怒应。言令不和,违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无子。

    〔贪欲之相〕取与无节1,众共患厌。负恩违义,无有报偿之心。贫穷困乏,不能复得。辜较纵夺,放恣游散。串数唐得2,用自赈给。

    〔放逸之相〕耽酒嗜美,饮食无度。肆心荡逸,鲁扈抵突3。

    〔嫉妒之相〕不识人情,强欲抑制。见人有善,妒嫉恶之。

    〔悭吝之相〕无义无礼,无所顾难。自用识当4,不可谏晓。六亲眷属,所资有无,不能忧念。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师友之义。

    〔三业作恶〕心常念恶,口常言恶,身常行恶,曾无一善。

    1 取与无节:没有节制地挥霍。

    2 串数唐得:总是希望不劳而获。

    3 鲁扈抵突:‌“鲁”是鲁莽;‌“扈”是跋扈;‌“抵”是抵触;‌“突”是冲突。

    4 自用识当:认为有钱留给自己享用,不给人家是理所当然。

    译文

    佛陀说:世人的第五大恶,就是娑婆世界虽然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可是世人出离的心懈怠懒惰,得过且过,不肯积极修善,不能修身治家,致使家人饥寒交迫。

    父母爱子心切,对之悉心教诲,然而不肖子不但不听,反而怒目以对,顶撞对骂,忤逆不孝,好像冤家对头,真是有子不如无子。

    或有恶子,好吃懒做,将家中财物任意挥霍,令家道日衰,全家人都讨厌他;或对父母忘恩负义,全无报答之心。由于不事生产,一旦将家产败光,又得不到亲友的帮助,在走投无路之下,只好偷盗抢劫,以满足自己的需求。

    整天沉溺在酒色之中,大吃大喝,没有节制,纵情放荡,专横跋扈。

    愚痴的人,不明白一个人的贫富贵贱各有前因,但他不想见到人家胜过自己,便到处欺负他人。或见人好心做善事,便起嫉妒憎恶的念头。

    有的人不讲仁义道德,只知爱财如命,悭吝自私,完全没有顾及家人的需要,认为有钱我自己享用,不给别人是理所当然。顽固不化,无法劝导。他不但对家人的日用所需全然不顾,就连父母之恩、师友之义,也完全不理。

    又有的人,心常念恶,口常言恶,身常作恶,一生中未曾做过一件善事。

    赏析与点评

    诸法意先导,意主意造作。

    若以染污意,或语或行业。

    是则苦随彼,如轮随兽足。

    ————南传《法句经》

    一个人心中不善的意念具有强大的潜在力量,佛教称之为‌“业力”,影响人们未来的行为,产生相应的恶果,痛苦便如影随形,如车轮跟随拉车之牛马的足蹄。所以佛陀把邪念看成是第五恶。佛陀例举了十一种邪念,前几种(懈怠、嗔恚、贪欲、放逸、嫉妒、悭吝、三业作恶)是邪念的基本内容,佛陀还详细分析了这些邪念产生的恶行必将产生相应的恶果。反之,一个人若能去除三毒、五恶,以正念指导我们的行动,内心清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佛陀在本经中提醒世人,若能‌“一心制意,端身正念”,就一定能走上解脱之路。

    〔自作自受〕天地之间,五道分明。恢廓窈冥1,浩浩茫茫。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数2之自然,应其所行。殃咎追命,无得纵舍。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恶人行恶,从苦入苦,从冥入冥。谁能知者?独佛知耳。教语开示,信用者少。生死不休,恶道不绝。如是世人,难可具尽。故有自然三途,无量苦恼,辗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

    1 恢廓窈冥:形容佛性真心所缘起的一切法,其理深远,广大难知。

    2 数:指天数、天命,在佛法中叫‌“业报”。

    译文

    天地之间有天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五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一切都唯心所造,其理深远,广大难知。有如是业因,必得如是果报,那是丝毫不爽的,作善得福,造恶得祸,因果相承,自作自受,没有人可以替代。因果规律客观存在,行善得善,行恶得恶,毫厘无差。所作善恶业,当因缘会遇时,就会发生苦乐的现象。若是造作恶业,祸患便如影随形,无人能免。善人行善则从快乐走向快乐、从光明走向光明,乐上加乐;恶人行恶,从痛苦走向痛苦、从黑暗走向黑暗,苦上加苦。这些事情谁最清楚?唯有佛陀!可是世间众生对于诸佛谆谆教诲,相信者很少,因而生死不断、恶道不绝。这样的人实在太多,一言难尽。所以自然就有三恶道。众生在三恶道中轮回,痛苦无量,生生世世,一劫又一劫,没有出离之时,痛不堪言!

    赏析与点评

    据《维摩经》记载,佛陀得知维摩居士生病,让舍利弗前往问候。舍利弗见到病状全无的维摩居士时,调皮地问:‌“看来您病得不轻啊!还能忍受吗?到底是何原因让您病得如此之重?!”维摩居士的回答更妙:‌“从痴有爱,则我病生。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得不病者,则我病灭。”佛陀也是如此,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见众生因贪嗔痴的病因导致今世、来生受苦的果报,心中十分难受,所以一再叮咛世人,千万不要作五恶,否则后果极为严重!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