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沩山警策句释记卷上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粤东鼎湖山沙门释 弘赞在犙 注

    门人比丘 开诇 记

    将释此文。大科分二。初释题目。次释本文。

    ●初释题目二

    一人。二法。

    ○一人

    沩山。

    题目四字。上二字是能诠之人。下二字是所诠之法。人以山为称。法以警策为目。人以山为称者。山踞长沙郡西北。因师居之。以尊人故。而称山也。师讳灵佑。俗姓赵。福州长溪人也。年十五出家。二十受具戒。精究大小乘经律。二十三游江西。参百丈大智禅师。丈一见许之入室。遂居参学之首。一日侍立次。丈令拨炉取火。师拨云。无火。丈自起深拨得少火。举以示之。曰。汝道无。这个是甚么。师因而悟入。礼谢陈其所悟。丈曰。此乃暂时岐路耳。经云。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时节既至。如迷忽悟。如忘忽忆。方省己物。不从他得。故祖师云。悟了同未悟。无心亦无法。祇是无虚妄凡圣等心。本来心法。元自备足。汝今既尔。善自护持。师后充典座之职。时有司马头陀。自湖南来。谓丈曰。顷在湖南。寻得一山名大沩。是一千五百人善知识所居之处。丈曰。老僧往住可乎。陀曰。非和尚所居。丈曰。何也。陀曰。和尚是骨人。彼是肉山。设居之。徒不满千。丈令侍者唤首座来。问曰。此人何如。陀请謦欬一声。行数步。陀曰。不可也。复唤典座来问。陀一见。乃曰。此正是沩山主也。丈夜召师入室嘱云。吾化缘在此。沩山胜境。汝当居之。嗣续吾宗。广度后学。师遂往居焉。其山峭绝。蟠木穷谷。几千百里。为罴豹虎兕之宅。人迹罕至。师与猿猴为伴。拾橡栗充餐。经六七载。乡民稍知。率众共营梵宇。由是道传天下。禅学辐辏。遂建沩仰一宗。敷扬正教。四十余载。得悟者。不可胜数。入室者。四十一人。於唐大中七年正月九日。盥漱趺坐。怡然而化。世寿八十三。僧腊六十四。塔於本山南阜。敕谧大圆禅师。塔曰清净。

    记曰。传云师住沩山日久。自知前身曾为越州村寺诵法华经僧。师示寂岁。去如来灭度。一千八百零二年矣。司马头陀。其人内秘直指之宗。外蕴人伦之鉴。兼穷地理。诸方创寺。多取决焉。首座。即华林和尚也。

    ○二法

    警策。

    此二字。乃一卷文之宗致也。警谓警诸未悟。策谓策诸后进。时沩山大师。因睹法末。情敝目滋。僧同陋俗。饕餮懈怠。无向上志。遂作此警策。以晓悟勉进焉。

    记曰。按诸经论。或以单人为名。或以单法为名。或以人法为名。今此警策。正以人法为名。沩山二字。是后人所置。非大师自立。如常途注述。於题目下。别出作者名。今就题中标出。故以人法为名也。

    ○次释本文二

    初长行。次重颂。

    △初长行二

    一教诫。二示法。

    △一教诫九

    一业因苦果。二生老死病。三生灭时速。四违俗入道。五名利失道。六启示三学。七不修学过。八业果时熟。九策励劝修。

    ○一业因苦果

    夫业系受身。未免形累。

    上句明业果。下句明众苦。此是业系苦相。业属过去。若果属现在。言其因中有系。故其果中有累。累非一致。故云众苦。众苦者。略言三苦八苦。广则八万四千尘劳诸苦。盖由凡夫。不了自心。起惑造业。以业系缚。故难免分段生死之形累。天台云。一切有为心行。常为无常患累之所逼恼。故名为苦。智论云。无量众生。有三种身苦。老病死。三种心苦。贪嗔痴。三种后世苦。地狱饿鬼畜生。法句经云。昔有四比丘。论世苦事。一言淫欲恼人。一言饥渴逼体。一言嗔恚扰乱。一言惊怖恐惧。共竞是非。佛言。汝等所论。不究苦义。身为诸苦之本。众患之源。当求寂灭。此为最乐。

    记曰。夫万累本於身有。身由业系而生。业因烦恼而得。以烦恼无明惑故。作众生业。由斯业故。系缚有情。不得解脱。故於三界六道中。受种种身形。众苦之累。是则因业受身。身还造业。有身必苦。有形必累。老子亦云。吾有大患。为吾有心。吾若无身。何患之有。欲得无身须得无心。心为业用。业从缘起。若一念无生。患累俱捐。故肇论云。万累滋彰。本於妄想。妄想既祛。则万累都息。言三苦者。苦苦。坏苦。行苦。谓众生受於有漏五阴分段之身。性常逼迫。是为苦。又与苦受相应。即苦上加苦。故名苦苦。若乐相坏时。苦相即至。是名坏苦。有漏之法。四相迁流。常不安隐。故曰行苦。八苦者。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盛苦。谓生老病死等。众苦聚集。故名五阴盛苦也。言分段者。声闻。缘觉。菩萨。所执法相不忘。受於变易生死之苦。凡夫为爱见所覆。不了境界虚妄。起惑造业。受於分段生死之苦。言烦恼者。谓昏烦之法。恼乱心神。与心作烦。令心得恼。略则三毒十恶。广则百八烦恼。乃至八万四千诸尘劳门。尘劳门。即万累也。

    ○二生老病死

    禀父母之遗体。假众缘而共成。

    上句明色本。下句明假合。此二句总属生法。即万累之原也。禀即禀受。体即四大色身。从初一念颠倒。揽父母赤白二秽为身。故曰遗体。假众缘者。假谓假借。亦藉也。众缘即四大六根。及十二因缘。圆觉经云。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言四大者。即地水火风。其体各异。中无实性。亦无主宰能自和合为身。必藉宿因众缘三事而成。因缘不具。色即不住。十二因缘者。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从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起忧悲苦恼。如是纯大苦蕴积集而生。然此十二法。展转能感果故名因。互相由藉而有谓之缘。因缘相续。则生死往还无际。若破无明。不起取有。则三界二十五有生死皆息。所谓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从无明灭。则行灭。乃至老死忧悲苦恼。纯大苦蕴积集皆灭矣。

    记曰。身假众缘所成。缘合则起而为生。缘散则灭而为死。是以法从缘故不有。缘起故不无。既从缘有。故无真宰常主。止观云。从头足支节。一一谛观。了不见有我。何处有人。及与众生。业力机关。假为空聚。从众缘生。无有主宰也。十二因缘者。亦名缘起。又名缘生。谓先无其事。而从彼生。名之为因。素有其分。而从彼起。名之为缘。一曰无明。即昏暗之义。谓过去世烦恼之惑。覆盖本性。无所明了也。二曰行。行即行业。谓过去世身口造作一切善不善业也。此二支是过去因。三曰识。识即识心。谓由过去惑业相牵。致令此识投托母胎。一剎那间。染爱为种。纳想成胎。即揽父母精血二滴。合成一滴。大如豆子。住胎藏中。与三事和合。一命。二暖。三识。是中有报风依风。名为寿命。精血不臭不烂。名为暖。是中心意。名为识。如是三事。缺一则腐败不住。此是入母胎中初七日位。名歌罗逻。状如凝酥。从此以后。随母气息上下。七日一变。止观云。人托胎时。神识始与精血合。带丝在脐。脐能连持。谓脐既为诸肠胃之源。在胎之时。以母之脐。注子之脐。故母所食。从脐而入。以资於子。气息亦尔。子初在胎。依於母息。故俗名子以之为息。四曰名色。名即是心。谓心但有名字。而无形质也。色即色质。谓从托胎后。至第五个七日。名形位。生诸根形。四支分别。是名为色。以父母精血为身根种。识在其中。故合名名色。五曰六入。谓从入胎已后。至第六个七日。名发毛爪齿位。至第七个七日。名具根位。谓六根开张。有入六尘之用。故名六入。六曰触。触即触对。谓从出胎。乃至三四岁时。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虽触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而未能了知。生苦乐之想。故名为触。七曰受。受即领纳之义。谓五六岁。至十二三岁时。六根触对六尘。即能纳受前境。好恶等事。虽能了别。然未起贪爱淫染之心也。此五支是现在果。八曰爱。爱即贪爱。谓从十四五岁。至十八九岁时。贪种种胜妙资具。及淫欲等境。然犹未能广徧追求。故名为爱。九曰取。取即求取。谓从二十岁后。贪爱转盛。於色声香味触。五尘之境。四方驰求。故名为取。十曰有。有即后有。因果之不亡也。谓因求取诸境。起善恶业。积集牵引当生欲界。色界。无色界。三有之果也。此三支是现在因。十一曰生。生即受生。谓今生所作善恶之业。来世於三界六道中受生也。十二曰老死。老即根熟。死即根坏。谓来世受生已。至五阴身熟。名老。熟已坏灭。名死。此二支是未来之果。斯十二支。是三世因果。循环不断之法。以由过去世无明行为因。感斯现在识名色六入触受为果。由斯果故。起爱取有。为现在之因。由斯因故。招感未来世生老死之果。果复造因。因复感果。三世相续。无有间断。如车轮转。故曰轮回。

    虽乃四大扶持。常相违背。

    上句假合。下句乖顺。夫人揽外地水火风合集成身。共相扶翼。执持命根。住寿一期。然於其中。常相乖顺。一大不调。百一病生。四大不调。则四百四病同时俱作。所言大者。谓此四法。无处不有。徧诸方域。故称为大。万事万形。皆四大成。在外则为土木山河。在内则为四肢百骸。聚而为生。散而为死。生则为内。死则为外。内外虽殊。而大不异。坚性属地。即发毛爪齿皮肉筋骨等。此若不假水。则不和合。湿性属水。即涕唾精液大小便利等。此若不假地。则便流散。热性属火。即身中暖气。若不假风。则不增长。动性属风。即出入息。及身之动转。若无此风。则身不能动转施为。然此四大。性本无患。以众缘合集。增损相克。病患由是而生。故地增则令身沉重。水积则涕唾乖常。火盛则头胸壮热。风动则气息击冲。即沉重。痰癊。黄热。气发。之病也。由此四病。则有四百四病生起。风病百一。黄病百一。痰癊病百一。总集病百一。如是诸患。无时不生。故曰常相违背。

    记曰。大论云。四大为身。常相侵害。一一大中。百一病起。冷病有二百二。水风起故。热病有二百二。地火起故。火热相。地坚相。坚相故难消。难消故能起热病血肉筋骨脉髓等是地分。除其业报者。一切法皆和合因缘而生也。辅行云。四大不顺者。行役无时。强健担负。搪触寒热。外热助火。火强破水。是增火病。外寒助水。水增害火。是为水病。外风动气。气吹火。火动水。是为风病。或三大增害於地。名等分病。或身分增害三大。亦是等分病。属地病。饮食不节亦能作病。如姜桂辛物增火。蔗蜜甘冷增水。梨增风。膏腻增地。黄瓜为热病而作因缘。即是啖不安之食。而生病也。古云。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此之谓欤。

    无常老病。不与人期。

    上句明三相。下句明无主。三相本空。原无有我。何能作主任情与之期克。除其识心达本者能之。昧者不觉也。无常者。谓本无今有。暂有还无。乃剎那不住之谓也。从出胎来。至壮至老至病。乃至命尽。於其中间。念念迁流不住。故曰无常。亦死之异名。老者根熟衰耄。形枯色悴。精神昏昧。发白面皱。将死不久之谓也。病者。四大不调。四百从生。身力疲败。饮食不安。精神减损。坐起须人。故名为病。若以法次第相因。则死在后。今以无常一法。体徧一切。该於生老病死诸法故也。

    记曰。新新不住。念念不停。谓之无常。经云。无常力大。迅速过於山水。折论云。无常有三种。一念念坏灭无常。二和合离散无常。三毕竟如是无常。

    ○三生灭时速

    朝存夕亡。剎那异世。

    上句言现生。下句言后世。此二句并释无常义。下更以霜露等喻明。言剎那者。时之极速也。谓人临终舍寿。只在最后一剎那顷。即诸根坏日。识迁离际。舍此故身。别受余质时也。识谓第八识。去居殿后。来为先锋。一剎那间。揽父母精血住胎藏中。为生死之根。苦果之源也。

    记曰。识有八种。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

    譬如春霜晓露。倐忽即无。

    上句设体。下句释性。以霜露遇日即消。体既不坚性亦非常。譬如者。设况之词。倐忽者。暂有而无也。

    记曰。本文二句。是释朝存夕亡一句。总明时速也。倐者。速疾也。宗镜云。虽年百岁。犹若剎那。如东逝之长波。似西垂之残照。击石之星火。骤隙之迅驹。风里之微灯。草头之朝露。临涯之朽树。烁目之电光。若不遇於正法。必永坠於幽途矣。

    岸树井藤。岂能长久。

    上句出体。下句释义。临崖之树非长。二鼠侵藤岂久。大集经云。昔有一人。避二醉象。缘藤入井。下有三龙吐火张爪。彼即悬藤而住。上有黑白二鼠啮藤将断。傍有四蛇欲螫。其人仰望。二象已临井上。忧恼无托。忽有蜂过。遗蜜五滴入口。是人唼蜜。全忘危惧。今以二醉象喻生死。藤喻命根。入井喻无常。二鼠喻日月。四蛇喻四大。三龙喻三毒。五滴蜜喻五欲。三毒乃三恶道之因。故藤一断。即有堕落之患矣。

    记曰。本文二句。释不与人期一句。斯明年月日速也。身似临崖树。业风一至。非力能挽。命如井中藤。日月时亏。使人不觉岸树是年不长。井藤是日月之速。言井藤者。是井边所生之藤。或云。树根。井谓丘墟枯井也。罗什法师曰。昔有罪人。怖罪逃走。王令醉象逐之。其人怖急。自投枯井。云云。三毒者。贪嗔痴也。三恶道者。地狱饿鬼畜生也。五欲者。色声香味触也。或以财色名食睡为五欲。谓众生迷於五欲少乐。全忘生死危险诸苦也。

    念念迅速。

    念。谓凡夫生灭心之妄念。前念未灭。后念续生。念念生灭。如灯烧炷。起灭不停。如是生灭迅速之相。非具慧眼者莫见。

    记曰。此明念速也。妄念。故生灭不停。真心。则常住不迁。

    一剎那间。转息即是来生。

    梵语剎那。此言一念。乃时之极速也。僧祇云。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名一弹指。俱舍云。壮士一弹指顷。有六十五剎那。然念有大小。大念者。一念中有九十剎那。一剎那中。有九百生灭。此言一剎那者。小念也。息。即出入息。此息名曰寿命。以一期为寿。连持曰命。一期连持息风不断。故出入息名为寿命。转即出已不复更入。名曰命终。此只在一剎那间。即第八识舍前阴。受后阴时。今不言中阴者。以举前后而该其中也。又中阴迟速不定。迟则七七之日。速则疾於心念。便舍中而受后矣。来生者。总该六道。随善恶业。而报生其处也。

    记曰。本文二句。即释上剎那异世一句。此明剎那速也。上善生天。中善生人。下善生阿修罗。上恶生地狱。中恶生饿鬼。下恶生畜生。言瞬者。目动也。言中阴者。谓人命终。出入息断时。第八识舍离前阴身。即有中阴身。在虚空中。冥无所睹。以香为食。於有缘处。即见父母交会。欲火之光。随念便至。以颠倒想。一剎那顷。揽赤白二点。而成后阴。其中阴即灭矣。若其生方未定。或父母不会。此中阴身。七日一死。乃至七七日。必定托生。不出四十九日。若彼业报已定。或生人天。或堕鬼畜。一剎那间。舍前阴受中阴。舍中阴。受后阴。迅逾电光。非凡所测。唯佛能知。

    何乃晏然空过。

    何乃犹何为。亦反诘之词。亦承上转下之语。以上示知生死过患无常迅速。向下令悟舍俗入道。依法勤修。期出轮回。晏然者。安然也。总谓光阴迅速。人命无常。何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而晏然虚度。不谋上进。以脱生死者乎。

    ○四违俗入道

    父母不供甘旨。六亲固以弃离。

    上句缺反哺。下句缺敬睦。父母者。子之天地也。诗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恩。昊天罔极。经云。若有供养父母。得无量福。佛言。父母於子。有大增益。乳哺长养。随时将育。四大得成。若人右肩负父。左肩负母。经历百年。便利背上。无有怨心。四事供养无乏。此子犹不足报父母之恩。欲报恩者。当劝父母於佛法僧。因果等法。未信者令信。已信者令增长。无净戒者。劝受持戒。有悭贪者。劝行惠施。无胜慧者。劝修胜慧。令善安住。以自调伏。乃名真实报父母之恩。六亲者。父母兄弟妻子也。又曰。一父。二子。三从父昆弟。四从祖昆弟。五曾祖昆弟。六族昆弟。弃离者。经云。菩萨出家。舍离六亲。不记不忆。勤修道行。以速成菩提故。

    记曰。甘旨者。美食也。犹不足报父母恩者。谓虽色养无违。而不能置亲神於上界。欲利亲灵於多生者。必须劝持斋戒。广修福慧。若出家者。父母贫乏。不能自活。佛听教令信心。授彼三归五戒。然后乞食供之。南山云。真出家者。怖四怨之多苦。厌三界之无常。辞六亲之至爱。舍五欲之深着。能如是者。名真出家。则可绍隆三宝。度脱四生。利益甚深。功德无量矣。

    不能安国治邦。家业顿捐继嗣。

    上句缺致君泽民。下句缺承业继嗣。释子出家。舍生育继嗣。绍隆三宝种族。虽似忠孝有缺。然立身行道。以报亲恩。说法劝善。用羽皇化。如斯报德。孰能加焉。昔宋文帝。谓何尚之曰。若率土皆淳释化。则朕坐致太平矣。尚之对曰。夫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千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则百人和睦。人能行一善。则去一恶。去一恶。则息一刑。一刑息於家。万刑息於国。此明旨所谓坐致太平者也。

    记曰。上文明违俗。下文明入道。

    缅离乡党。剃发禀师。

    上句离俗。下句入道。缅者远也。谓远离乡俗。趣向无为。即舍家。趣於非家也。剃发禀师者。弃俗容仪。坏世饰好。仿同如来。具佛德相。禀命於师。从师受学。乃入道之玄规。出世之洪范也。

    记曰。世以须发为容仪饰好。比丘出家。违俗慕道。弃世所好。绝灭爱情。今时留须长发。号曰头陀。名既叛而行复乖矣。梵语头陀。此云抖擞。谓抖擞三界尘劳烦恼。其行则有十二法。今以披发。号为头陀者。讹妄之甚也。佛言。须发爪长。是恶比丘破戒之相。若阿兰若独住比丘。无人剃者。听发极长一寸。爪长如一麦。不得过。舍家趣非家者。弃世俗之家。入无为之舍也。文殊菩萨白佛言。云何如来说父母恩大。不可不报。又言师僧之恩。不可称量。其谁为最。佛言。其在家者。孝事父母。在於膝下。莫以报生长之恩。以生育恩深。故言大也。若从师学。开发知见。次恩大也。夫出家者。舍其父母生死之家。入法门中受微妙法。师之力也。生长法身。出功德财。养智慧命。功莫大焉。追其所生。乃次之耳。乡党者。乡向也。谓众人之所向也。党朋党也。古以五百家为党。周礼云。百家之内曰乡。汉志以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斯则以万二千五百家。而为乡也。禀者。受命也。

    内勤克念之功。外弘不诤之德。

    上句明念慧。下句明和敬。内切念慧。外阐六和。乃入道之功勋。立德之基本也。肇师云。非真心无以具六法。非六法无以和群众。如众不和。非敬顺之本也。

    记曰。一戒和同修。二见和同解。三身和同住。四利和同均。五口和无诤。六意和同悦。

    逈脱尘世。冀期出离。

    上句出世俗家。下句出三界家。欲脱尘俗。须发足超方。期超三界。当断烦恼。始符出家之本誓也。此二句。总结上文以起下词。

    记曰。上句结父母六亲邦国继嗣乡党五句。下句结剃发内勤外弘三句。逈者。寥远也。冀者。欲也。望也。

    ○五名利失道

    何乃才登戒品。便言我是比丘。

    上句明无作始沾。下句明止德未备。由名行未当。非称比丘之义。辞亲入道。内勤外弘。本为期出生死。何以才入僧数。即便饕餮名利。放逸恣情。造有漏因。结生死果。违背初心。失出离行耶。才登戒品者。方禀具足。无作初成也。戒品有四。谓五戒。十戒。具足戒。菩萨戒。前后俱通在家出家。中二唯局出家。我是比丘者。具足戒人也。比丘是梵语。名含三义。一破恶。二怖魔。三乞士。含此三义。不能翻译。故存本音。

    记曰。无作者。亦名无教。又名无表色。乃戒体也。从三羯磨而得。得此体已。任运止恶。任运行善。不用再作。故名无作。言止者。谓止断诸恶。令不更起也。破恶者。如初得戒。以三羯磨。发善律仪。破恶律仪故。若通就行解。能破见思之恶也。怖魔者。既能破恶。而魔王念言。此人非但出我界域。或有传灯。化我眷属。空我宫殿。故生惊怖也。乞士者。乞是乞求之名。士是清雅之称。谓内修清雅之德。外离四邪之食。净命自居。福利众生。破憍慢心。谦下自卑。告求资身。以成清雅之德也。今人多求多畜。岂称清雅之德。既乖其名。尚得为比丘者乎。

    檀越所须吃用常住。

    上句明信施。下句明僧物。若无戒德。则寸丝滴水难消。况檀越之四供。僧祗之受用乎。檀越者。檀是西音。此言施。越乃此方之语。谓能行施。则生生越度贫穷苦海也。常住有四。一。常住常住。谓僧寺房舍。众具。花果。田园。仆畜等。以体局当处。不通余界。但得受用。不通分卖。故重言常住也。二。十方常住。如寺中供僧常食。体通十方。唯局本处。此二名僧祗物。三现前现前。谓僧现得施物。唯施此处现前僧故。四十方现前。如亡五众轻物。若未羯磨。物通十方僧。若已羯磨。物属现前僧。此二名现前僧物。

    记曰。所须者。通食用。吃用者。吃局饮食。医药用通衣服卧具房舍等。

    不解忖思来处。谓言法尔合供。

    上句失观。下句痴议。以无观慧故。不解思法。由痴暗故。别生愚见。无惭无愧。慢怠贪嫉。因之而生矣。忖谓计度。思谓筹量也。谓言者。自出非语也。法尔者。理之当然也。合供者有二。一谓他合当供养於我。二谓我当合受他供。来处者。计一钵之饭。作者功用不少。施者割妻子之分。以种福田。自德不全。岂合受供。众德虽备。犹须观行。方消信施。故文殊问经云。菩萨若无思惟。饭亦不应食也。

    记曰。迦叶经云。时五百比丘言。我等不能精进。恐不能消信施供养。请乞归俗。文殊菩萨赞言。若不能消信施之食。宁可一日数百归俗。不应一日破戒受人信施。佛告文殊。若有修禅解脱者。我听受人信施食。慈恩法师云。不蚕衣。不田食。织女耕夫汗血力。为成道业施将来。道业未成争消得。慈受深禅师云。如今有等初学。饱食高眠。任性过口。犹嫌不称意。不知出家人。如一块磨刀石。一切人要刀利。便来石上磨。磨来磨去。别人刀利。自家石渐消薄。有等更嫌他人不来我石上磨。有甚便宜处。此语最切。如施金针。中人病处。假其石如金刚。不妨嫌他不来磨。智度论云。思惟此食。垦植耘除。收获蹂治。舂磨淘汰。炊煮乃成。用功甚重。计一钵之饭。作夫流汗集合成之。食少汗多。此食作之功重辛苦如是。入口食之即成不净。更无所直。宿昔之间。变为屎尿。本是美味。人之所嗜。变成不净。恶不欲见。行者自当思惟如此毙食。我若贪着。当堕地狱。啖烧紩丸。从地狱出。当堕畜生。牛羊骆驼。偿其宿债。或作猪狗。常啖粪秽。如是观之。生厌离想。方堪受食。道安法师云。减割之重。一米七斤。无戒食施死入泰山。烧铁为食。洋铜灌咽。如斯之痛。法句所陈。所谓学道不通理。复身还信施。长者八十一。其树不生耳。若也一念回光。忽与道合。万两黄金亦消得。

    吃了聚头喧喧。但说人间杂话。

    上句总标。下句别释。以喧喧未审何言。故释曰。人间杂话。吃了者。饱食已。聚头者。共相聚首也。杂话者。世俗之言。不涉经律之语。犹无克念。外发言非。不修观慧。奚解忖思。三业不勤。掉举由生。遗教经云。若种种戏论。其心则乱。虽复出家。犹未解脱。是故急当舍离戏论散乱之心。求於无为寂灭之乐。欲得寂灭乐者。唯当善摄其心。灭除戏论之患。长芦赜禅师自警文云。若乃窃议朝廷政事。私评郡县官寮。讲国土之丰凶。论风俗之美恶。以至工商细务。市井闲谈。边鄙兵戈。中原宼贼。文章技艺。衣食货财。自恃所长。隐他好事。揄扬显过。指摘微瑕。既乖福业。无益道心。如此游言。并伤实德。坐消信施。仰愧龙天。罪始滥觞。祸终灭顶。何也。众生苦火四面俱焚。岂可安然坐谈无义。古德尚言自警。我等何人好不自思。

    记曰。喧者哗也。掉举者。有三种。一身掉。谓身好游走。诸杂戏谑。坐不暂安。二口掉。谓好喜吟咏。竞争是非。无益戏论。世间语言等。三心掉。谓心情放逸。纵念扳缘。思惟文艺。世间才技。诸恶觉观等。宋光孝安禅师。在定中见二僧倚槛相语。初有天神拥卫倾听。久之散去。俄而恶鬼唾骂。扫其脚迹。询其故。乃二僧初论佛法。次序间阔。末谈资养。安自是终身未尝言及世事。律云。有二苾刍。随路而行。说非法语。时有不信心夜叉。欲吸其精气。佛言。苾刍在路行。应思惟善法。有二种事。一作法语。二如圣默然。至止息处。说圣伽陀。今人终日闲谈杂话。尚不免神鬼呵责。而况求其拥护。可得乎哉。

    然则一期趂乐。不知乐是苦因。

    上句明逸乐。下句明苦因。谓今生恣情放逸於欲乐。即是当来之苦因。苦因斯集。苦果便至。故云因地不真。果招纡曲。目前交报。殁后沉沦。斯之谓欤。一期者。谓诸众生受身。虽云寿命长短不同。然皆是一期果报。是则一生逐乐。诚为万劫之苦殃矣。

    记曰。欲乐者。五欲乐也。

    曩劫狥尘。未尝返省。

    上句明随尘习。下句明失慧眼。由无始劫来。一向顺自惑习。随逐诸尘妄境。至今炽然胸中。未尝一念返照知非。何能克修定慧。破彼惑习。而出尘劳耶。

    记曰。曩谓曩昔。劫是长时。即无始劫来也。尘者尘垢。是染污义。谓诸妄尘惑习。能染污自心真性。不得见道故也。

    时光淹没。岁月蹉跎。

    上句是昼夜失。下句是年月失。淹没者。湮灭也。蹉跎者。虚过时日也。若不专修定慧。非但埋没光阴。实乃徒丧百年矣。

    记曰。言时光者。是昼夜互举也。时谓十二支干。光谓三光也。

    受用殷繁。施利浓厚。

    上句自用。下句他施。他为求福施之无厌。而受者须生惭愧。知量受用。言受用者。身心纳润。恣情享施。殷繁者。四供滋多。百一盈长。施利者。四事供养百一所须也。殷繁。浓厚。名异而义同也。

    记曰。惠休法师。三十年着一緉鞋。遇软地则赤足。尝诲众曰。汝今种种受用。未饥而食。未寒而衣。未垢而浴。未睡而眠。道眼未明。心漏未尽。如何消得。殷者盛也繁者多也。浓者不淡。厚者不薄也。四供者。饮食衣服卧具医药。百一者。沙门供身所须之物也。

    动经年载。不拟弃离。

    上句言时。下句言心。由受用殷繁。耽味不休。故致不觉经历年载。曾未生一念弃舍厌离之心。

    记曰。拟者所谓拟之而后为。即揣度以待也。芙蓉禅师云。为厌尘劳。求脱生死。休心息念。断绝扳缘。故名出家。岂可等闲利养。埋没平生。直须两头撒开。中间放下。遇声遇色。如石上栽花。见利见名。如眼中着屑。况从无始以来。不是不曾经历。何须苦苦贪恋。如今不歇。更待何时。

    积聚滋多。保持幻质。

    上句畜不坚物。下句养梦幻身。谓积聚四供不坚之财。保持五阴梦幻之质。一朝无常到来。积之何用。四大分散。保之奚在。故净住法云。生不可保。唯欲营生。死必定至。不知顾死。况此危命。凶变无常。俄顷之间。不觉奄死。然其恶因既积。恶果难逃。形曲影呙。岂虚言哉。

    记曰。财属五家。故曰不坚。谓水漂。火焚。贼盗。官得之。恶子败之。无作禅师云。福劣财强。财必为殃。德薄任大。任速成害。古人只要心达。不要身达。他贤莫揜。我贤莫伐。若如此。则知其命。合其道。终一身而自保矣。

    导师有勅。戒勖比丘。进道严身。三常不足。

    上二句诫勉。下二句示法。如来为三界之法王。四众之导师。穷尽物性。观机授法。应病与药。是故立法制戒。勅令诸弟子。修行进道。必须精勤。少欲知足。以三事而自严身。三事。谓饮食。衣服。睡眠。斯三者。使人之所蔽。障道之因缘。故令常须不足。方与道合。

    记曰。导师者。引导众生出於三界之火宅也。思益经云。於诸众生。生大悲心。令入...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