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信陵君救赵论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出自:唐顺之

    <strong>【题解】</strong>

    战国末年,秦国围攻赵都邯郸,赵王向魏国求助。魏王派了将军晋鄙去营救赵国,但晋鄙害怕秦军强大,在邯郸附近徘徊不进。魏国公子信陵君为救赵国,就偷走了晋鄙指挥军队的兵符,还杀死了晋鄙,之后率领魏军进攻秦军,取得大胜。这件事一直被后世引为佳话,但是唐顺之却一反前人的观点,针对这件事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信陵君做出此举,是出于私心,这种做法危害了魏国的利益,而且还无视魏王的权威,是该杀的。这篇文章标新立异,写法也大开大合,极其壮观,但他对古人的评价,可能有失公允。

    <strong>【原文】</strong>

    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1],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赵,魏之障也;赵亡,则魏且为之后。赵、魏,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赵、魏亡,则楚、燕、齐诸国为之后。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者也[2]。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3],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

    然则信陵果无罪乎?曰:“又不然也。”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赵不请救于王,而谆谆焉请救于信陵,是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魏之障,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使赵无平原,或平原而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则是赵王与社稷之轻重,不能当一平原公子;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只以供信陵君一姻戚之用。幸而战胜,可也;不幸战不胜,为虏于秦,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

    夫窃符之计,盖出于侯生[4],而如姬成之也[5]。侯生教公子以窃符,如姬为公子窃符于王之卧内,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余以为信陵之自为计,曷若以唇齿之势,激谏于王;不听,则以其欲死秦师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必悟矣。侯生为信陵计,曷若见魏王而说之救赵;不听,则以其欲死信陵君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如姬有意于报信陵,曷若乘王之隙而日夜劝之救;不听,则以其欲为公子死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如此,则信陵君不负魏,亦不负赵;二人不负王,亦不负信陵君。何为计不出此?信陵知有婚姻之赵,不知有王。内则幸姬,外则邻国,贱则夷门野人,又皆知有公子,不知有王,则是魏仅有一孤王耳。

    呜呼!自世之衰,人皆习于背公死党之行,而忘守节奉公之道。有重相而无威君,有私仇而无义愤。如秦人知有穰侯[6],不知有秦王;虞卿知有布衣之交[7],不知有赵王。盖君若赘旈久矣[8]。由此言之,信陵之罪,固不专系乎符之窃不窃也。其为魏也,为六国也,纵窃符犹可;其为赵也,为一亲戚也,纵求符于王,而公然得之,亦罪也。

    虽然,魏王亦不得为无罪也。兵符藏于卧内,信陵亦安得窃之?信陵不忌魏王,而径请之如姬,其素窥魏王之疏也。如姬不忌魏王,而敢于窃符,其素恃魏王之宠也。木朽而蛀生之矣。古者人君持权于上,而内外莫敢不肃。则信陵安得树私交于赵?赵安得私请救于信陵?如姬安得衔信陵之恩?信陵安得卖恩于如姬?履霜之渐[9],岂一朝一夕也哉!由此言之,不特众人不知有王,王亦自为赘旈也。

    故信陵君可以为人臣植党之戒,魏王可以为人君失权之戒。《春秋》书“葬原仲”、“翚帅师”[10]。嗟夫!圣人之为虑深矣!

    <strong>【注释】</strong>

    [1]符:兵符。

    [2]岌岌:危急。

    [3]纾(shū):解除。

    [4]侯生:侯赢,信陵君的门客。

    [5]如姬:魏王的宠妾。她的父亲被人杀害,信陵君为她报了仇。后秦围赵国邯郸,信陵君托她偷出了兵符。

    [6]穰(ránɡ)侯:即魏冉,秦昭襄王母宣太后之弟,他靠着宣太后的力量在秦国专权达二十五年。

    [7]虞卿:战国时的游说之士,后为赵相。他的朋友魏齐因曾与秦相范雎结仇,范雎为相后向魏国索要魏齐,魏齐逃到赵国,但仍被缉拿。虞卿为了帮助魏齐脱险,抛弃相印,与魏齐一同出走。后魏齐见走投无路而自杀,虞卿也不知去向。

    [8]赘(zhuì)旒:旗帜上的飘带。比喻虚居其位而无权。

    [9]履霜之渐:《易经·坤》有“履霜坚冰至”,意思是踩到霜,就知道寒冬要来了。

    [10]原仲:陈国大夫。他死后,旧友季友私自到秦国将他埋葬,孔子认为这是结党营私的表现。翚(huī):鲁国大夫。宋、陈等国联合讨伐郑国,也请鲁国出兵,鲁隐公不答应,翚却执意请求,最后私自带兵前去,孔子认为这是目无君长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