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亲政篇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出自:王鏊

    <strong>【题解】</strong>

    本文写于嘉靖初年,是王鏊写给明世宗的奏章。明朝中期以来,皇帝大多不上早朝,宦官趁机窃取大权,危机加深。王鏊向皇帝上奏章,是想让皇帝“恢复古时内朝之法,尽铲近世壅隔之弊”。在文中,他建议皇帝跟贤明之士经常沟通,交换意见。这是作者针对时弊而开出的药方,精辟独到,见识不凡。

    <strong>【原文】</strong>

    《易》之《泰》曰:“上下交而其志同。”其《否》曰:“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盖上之情达于下,下之情达于上,上下一体,所以为“泰”。下之情壅阏而不得上闻[1],上下间隔,虽有国而无国矣,所以为“否”也。

    交则泰,不交则否,自古皆然,而不交之弊,未有如近世之甚者。君臣相见,止于视朝数刻;上下之间,章奏批答相关接,刑名法度相维持而已。非独沿袭故事,亦其地势使然。何也?国家常朝于奉天门,未尝一日废,可谓勤矣。然堂陛悬绝,威仪赫奕[2],御史纠仪,鸿胪举不如法[3],通政司引奏[4],上特视之,谢恩见辞,惴惴而退[5],上何尝治一事,下何尝进一言哉?此无他,地势悬绝,所谓堂上远于万里,虽欲言无由言也。

    愚以为欲上下之交,莫若复古内朝之法。盖周之时有三朝:库门之外为正朝,询谋大臣在焉;路门之外为治朝,日视朝在焉;路门之内曰内朝,亦曰燕朝。《玉藻》云:“君<u>日出</u>而视朝,退适路寝听政[6]。”盖视朝而见群臣,所以正上下之分;听政而适路寝,所以通远近之情。汉制: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唐皇城之北南三门曰承天,元正、<u>冬至</u>受万国之朝贡,则御焉,盖古之外朝也。其北曰太极门,其西曰太极殿,朔、望则坐而视朝,盖古之正朝也。又北曰两仪殿,常日听朝而视事,盖古之内朝也。宋时常朝则文德殿,五日一起居则垂拱殿,正旦、<u>冬至</u>、圣节称贺则大庆殿,赐宴则紫宸殿或集英殿,试进士则崇政殿。侍从以下,五日一员上殿,谓之轮对,则必入陈时政利害。内殿引见,亦或赐坐,或免穿靴,盖亦有三朝之遗意焉。盖天有三垣[7],天子象之。正朝,象太极也;外朝,象天市也;内朝,象紫微也。自古然矣。

    国朝圣节、正旦、冬至大朝会则奉天殿,即古之正朝也。常日则奉天门,即古之外朝也。而内朝独缺。然非缺也,华盖、谨身、武英等殿,岂非内朝之遗制乎?洪武中如宋濂、刘基,永乐以来如杨士奇、杨荣等,日侍左右;大臣蹇义、夏元吉等,常奏对便殿。于斯时也,岂有壅隔之患哉?今内朝未复,临御常朝之后,人臣无复进见,三殿高[8],鲜或窥焉。故上下之情,壅而不通;天下之弊,由是而积。孝宗晚年,深有慨于斯,屡召大臣于便殿,讲论天下事。方将有为,而民之无禄,不及睹至治之美,天下至今以为恨矣。

    惟陛下远法圣祖,近法孝宗,尽铲近世壅隔之弊。常朝之外,即文华、武英二殿,仿古内朝之意,大臣三日或五日一次起居,侍从、台谏各一员上殿轮对。诸司有事咨决,上据所见决之,有难决者,与大臣面议之。不时引见群臣,凡谢恩辞见之类,皆得上殿陈奏。虚心而问之,和颜色而道之,如此,人人得以自尽。陛下虽深居九重,而天下之事灿然皆陈于前。外朝所以正上下之分,内朝所以通远近之情。如此,岂有近世壅隔之弊哉?唐、虞之时,明目达聪,嘉言罔伏,野无遗贤,亦不过是而已。

    <strong>【注释】</strong>

    [1]阏(è):阻塞。

    [2]赫奕(yì):显耀盛大的样子。

    [3]鸿胪:掌管殿廷礼仪的官员。

    [4]通政司:掌管内外章疏的官署。

    [5]惴惴(zhuì):害怕的样子。

    [6]路寝:古代君主处理政事的宫室。

    [7]三垣:古代分周天恒星为三垣二十八宿,三垣指太微、紫微、天市。

    [8](bì):关闭。

    <strong>【翻译】</strong>

    《易经》中的《泰》卦说:“上下沟通,他们的志向就会相同。”它的《否》卦说:“上下阻隔,天下就不会成为国家了。”上面的想法能够传达到下面,下面的意见能够传达到上面,上下成为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