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第四百九十三 杂录一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夏侯亶 王肃 李延实 李义琛 刘龙 裴玄智 度支郎 虞世南

    尉迟敬德 虞世基 来恒 欧阳询 许敬宗 元万顷 郭务静 唐临

    苏瑰李峤子 娄师德 李晦 宋之问 陆元方 陈希闵 李详

    ----------------------------------------

    夏侯亶

    梁夏侯亶为九列,家贫而好置乐。妓无衣装饰,客至,即令隔帘奏曲。时人以帘为夏侯妓衣。(出《独异志》)

    【译文】

    梁代的夏侯亶被列为九卿。他家里穷却喜欢置办乐队。歌妓没有衣服打扮,客人来了的时候,就让妓女隔着帘子演奏乐曲。当时的人把帘子说成是夏后家歌妓的衣服。

    ----------------------------------------

    王肃

    后魏尚书令王肃字恭懿,琅邪人,肃、齐雍州刺史奂之子。赡学多通,才辞美茂,为齐秘书丞。太和十八年,北归后魏。时高祖新营洛邑,凡所造制,肃博识旧事,大有裨益。高祖甚重之,常呼曰王生。肃在江南之日,聘谢氏女为妻,及至京师,复尚公主。其后谢氏入道为尼,亦来奔肃,见肃尚主,谢作五言诗以赠之。其诗曰:“本为薄上蚕,今作机上丝。得络逐胜去,颇忆缠绵时。”公主代肃答谢云:“针是贯线物,目中恒任丝。得帛缝新去,何能纳故时?”肃甚怅恨,遂造正觉寺以憩之。(出《伽蓝记》)

    【译文】

    后魏尚书令王肃,字恭懿,琅邪人。他是南齐朝雍州刺史王奂的儿子,博学多才,善于言辞,长得美貌,是齐朝的秘书丞。后魏太和十八年,王肃向北归顺了后魏。当时高祖新建洛阳城,凡是建筑制造的东西,因为王肃广泛地知道以前的事情,大有好处。高祖非常器重他,经常叫他“王生”。王肃在江南的时候,娶姓谢的女儿为妻。等到到了京城,又娶了公主。这以后谢氏出家做了尼姑,也来投奔王肃。见王肃娶了公主,谢氏作了一首五言诗赠给王肃。那诗说:“本为薄上蚕,今作机上丝。得络逐胜去,颇忆缠绵时。”公主代替王肃答谢说:“针是贯线物,目中恒任丝。得帛缝新去,何能纳故时。”王肃非常惆怅悔恨,就建造了一座正觉寺让谢氏在里面休息。

    ----------------------------------------

    李延实

    后魏太傅李延实者,庄帝舅也。永安中,除青州刺史。将行奉辞,帝谓实曰:“怀砖之俗,世号难治。舅宜好用心,副朝廷所委。”实答曰:“臣年迫桑榆,气同朝露;人间稍远,日近松丘。臣已久乞闲退,陛下渭阳兴念,宠及老臣,使夜行非人,裁锦万里。谨奉明敕,不敢失堕。”时黄门侍郎杨宽在帝侧,不晓怀砖之义,私问舍人温子升,子升曰:“吾闻至尊兄彭城王作青州刺史,闻其宾客从至青州者云。齐土之民,风俗浅薄,虚论高谈,专在荣利。太守初欲入境,百姓皆怀砖叩头,以美其意。及其代下还家,以砖击之,言其向背速于反掌。是以京师谣语曰:狱中无系(“系”原作“击”,据明抄本改。)囚,舍内无青州。假令家道恶,肠中不怀愁。怀砖之义,起在于此也。”颍川苟(陈校本“苟”作“荀”)济,风流名士,高鉴妙识,独出当世。清河崔淑仁称齐士大夫曰:“齐人者,外矫庶几,内怀鄙吝。轻同毛羽,利等锥刀。好驰虚誉,阿附成名。威势所在,促共归之。苟无所资,随即舍去。”言嚣薄之甚也。(出《伽蓝记》)

    【译文】

    后魏太傅李延实,是庄帝的舅舅。永安年间,他官拜青州刺史。要去上任的时候去和皇帝告别,皇帝对他说道:“'怀砖'的习俗,社会上号称是难治的病,舅父应该认真想想,对得起朝廷的委任。”李延实回答说:“为臣的岁数已经迫近晚年,精力如同早晨的露水,离人间渐渐远了,一天天接近坟墓。为臣早已请求退休,陛下却念及甥舅之情,宠幸到老臣,让我这个夜间走路的残疾人管理广阔的土地。老臣遵奉英明的敕令,不敢失误堕落。”当时黄门侍郎在皇帝身边,不明白“怀砖”的意思,私下问舍人温子升。温子升说:“我听说皇帝的哥哥彭城王做青州刺史,听跟着他一块到青州的宾客说,齐地的百姓,风俗浅薄,高谈空论,专讲名利。太守刚入境时,百姓都怀揣砖块磕头,用来赞美太守的心意。等到他被下任取代而回家的时候,百姓又用这些砖打他。这是说人心的向背比翻转手掌还快。所以京城里民谣说:'狱中无系囚,舍内无青州。假令家道恶,肠中不怀愁。''怀砖'的含义就是从这儿产生的。”颍川的苟济是一位才能杰出的名士,鉴赏知识高深,是独一无二超出当世的人物。清河崔淑仁提到齐的士大夫说:“齐地人,外表装作好学上进,内心却怀着浅俗,轻浮得象羽毛,锋利得象刀子锥子,好追求虚名,依附有盛名的人。有威风有势力的,他们就急忙去投奔。如果对他们没有什么好处,他们随即就离去。”这是说他们轻浮得厉害。

    ----------------------------------------

    李义琛

    李义琛,陇西人,居于魏。自咸阳主簿拜监察。少孤贫,唐初草创,无复生业。与再从弟义琰、三从弟上德同居,事从姑,定省如亲焉。武德中,俱进士。共有一驴,赴京。次潼关,大雨,投逆旅。主人鄙其贫,辞以客多,不纳。(“不纳”原作“喑讷”,据陈校本改)进退无所舍,徙倚门旁。有咸阳商客见而引之,同舍多喑呜。(“呜”原作“鸣”,据明抄本改)商客曰:“此三人游学者,今无所止,奈何睹其狼狈?”乃引与同寐处。数日方晴,道开。义琛等议鬻驴以一醉,商客窃知,固止之,乃资以道粮。琛既擢第,历任咸阳。召商客,与之抗礼,商客不复识,但悚惧逊退。琛语其由,乃悟,因引升堂。后任监察。(出《云溪友议》)

    【译文】

    李义琛是陇西人,居住在魏,从咸阳主簿升为监察。义琛少年时死了父亲,家很贫困。唐朝刚开国,他也没有什么产业,跟二堂弟李义琰三堂弟李上德在一起住。事奉从祖姑姑,按时问安就像对待父母。武德年间,三人都考进中了进士。他们三人共用一头驴,到京城去。走到潼关,赶上下大雨,去住旅店。店主人鄙视他们穷困,用客多推辞,不收留他们。三人往前走往后退都无房可寻,只好站在店门旁边。有个咸阳的商人看到他们就拉他们同住,同屋的人大多不满。商人说:“这三个人是去外地学习的,现在没有住的地方,为什么看他们这样狼狈不管?”于是拉着他们与自己睡在一处。几天后才晴天,路上可以行走了,义琛等人商量把驴卖了以便请请商客。商客暗中知道了,坚决阻止了他们,于是又供给他们三人路上吃的粮食。等到李义琛考中以后,到了咸阳任职,就把商人找来,与他以平等的礼节相见。商人认不出他,只是恐惧谦让退避。李义琛告诉了他原由,商人才明白过来,于是拉着商人进入正堂。李义琛后来担任了监察。

    ----------------------------------------

    刘龙

    刘龙后名义节,武德初,进计于高祖曰:“今义师数万,并在京师,樵薪贵而布帛贱。若采街衢及苑中树木作樵,以易帛,岁取数十万匹。又藏内缯绢,每匹皆有余轴之饶。使截剩物,以供杂费,动盈万段矣。”高祖并从之。(出《谭宾录》)

    【译文】

    刘龙后改名为义节。武德初年,向高祖献计说:“现在仁义的军队好几万,都在京城里,柴贵而布帛贱。如果采伐街路上和花园中的树木作柴来换帛,每年可换得数十万匹帛。另外,仓库内的缯绢,每一匹都多出一些。让人把多出的裁下来,以便供给杂费之用,这一动就够万段了。”高祖一并采纳了他的意见。

    ----------------------------------------

    裴玄智

    武德中,有沙门信义,(《两京新记》“信义”作“信行”)习禅,以三阶为业,于化度寺置无尽(“尽”原作“昼”,据许本改。)藏。贞观之后,舍施钱帛金玉,积聚不可胜计。常使此僧监当。分为三分,一分供养天下伽蓝增修之备,一分以施天下饥馁悲田之苦,一分以充供养无碍。士女礼忏阗咽,施舍争次不得,更有连车载钱绢,舍而弃去,不知姓名。贞观中,有裴玄智者,戒行精勤,入寺洒扫。积十数年,寺内徒众,以其行无玷缺,使守此藏。后密盗黄金,前后所取,略不知数,寺众莫之觉也。因僧使去,遂便不还。惊疑所以,观其寝处,题诗云:“放羊狼颔下,置骨狗前头。自非阿罗汉,安能免得偷!”更不知所之。(出《辨疑志》)

    【译文】

    武德年间,有个僧人信义学习佛教的禅宗理论,用三层台阶八事学业,在化度寺建了一个叫“无尽藏”的仓库。贞观时代开始以后,人们施舍的钱帛金玉,堆积在库里多得数不过来,常让这个和尚在那里看管。这些财物分为三份,一份供给天下寺庙的修理费用。一份用来施舍给天下饥寒交迫的穷人,一份充当供佛用品和招待僧人,不使他们困难。男男女女礼拜忏悔的满寺院都是,争相施舍,都排不上号。还有的人用好几辆车送来钱和绢,卸完车就走了连姓名也不留。贞观年间,有个裴玄智,恪守戒,律,专心勤奋。进入寺里洒水扫地,干了十多年。寺内的众人因为他的品行没有什么缺点,就让他看守那个仓库。后来他偷偷地盗走了黄金,前后拿走的,不知有多少,寺里的众人谁也没有发现这件事。因为他被派出去办一件事,于是就没再回来。大家惊疑他为什么这样,到他的住处一看,见他题了一首诗:“放羊狼颔下,置骨狗前头。自非阿罗汉,安能免得偷!”再不知他到哪里去了。

    ----------------------------------------

    度支郎

    贞观中,尚药奏求杜若,敕下度支。有省郎以谢朓诗云:“坊州采杜若”,乃委坊州贡之。本州曹官判云:“坊州不出杜若,应由读谢朓诗误。郎官做如此判事,岂不畏二十八宿笑人耶?”太宗闻之大笑,改授雍州司法。(出《国史》,明抄本、陈校本作出《国史纂异》)

    【译文】

    贞观年间,主管药物的大臣上奏皇上征求杜若这种药。皇上下令户部的度支曹承办。有个部里的郎官凭谢朓诗中的“坊州采杜若”一句,便委托坊州进贡杜若。该州的某曹的官答复说:“坊州不产杜若,恐怕是由于读谢朓的诗搞错了。郎官做出像这样的决定,难道不怕二十八宿笑话人吗?”唐太宗听后大笑,于是把那个郎官改任为雍州司法。

    ----------------------------------------

    虞世南

    太宗将致樱桃于酅公,称奉则尊,言赐则卑。问于虞世南。世南对曰:“昔梁武帝遗齐巴陵王称饷。”从之。(出《国史》,明抄本、陈校本作出《国史纂异》)

    【译文】

    唐太宗打算送给酅公樱桃,说“奉”就太尊敬了,说“赐”又显得对方地位太低了,就去问虞世南。虞世南回答说:“从前梁武帝赠送东西给齐的巴陵王时用'饷'。”太宗听从了这个意见。

    ----------------------------------------

    尉迟敬德

    尉迟敬德善夺槊,齐王元吉亦善用槊,高祖于显德殿前试之。谓敬德曰:“闻卿善夺槊,令元吉执槊去刃。”敬德曰:“虽加刃,亦不能害。”于是加刃。顷刻之际,敬德三夺之。元吉大惭。(出《独异志》)

    【译文】

    尉迟敬德擅长夺槊,齐王元吉亦善用槊。高祖在显德殿前进行验证,对敬德说:“听说你善长夺槊,叫元吉拿着槊去掉刃。”敬德说:“即使加上刃,也不能伤着我。”于是加上了刃。不长时间,敬德把元吉的槊夺过来三次,元吉觉得非常惭愧。

    ----------------------------------------

    虞世基    虞世南兄世基与许敬宗父善心,同为宇文化及所害。封德彝时为内史舍人,备见其事。因谓人曰:“世基被戮,世南匍匐以请代;善心之死,敬宗蹈舞以求生。”(出《谭宾录》)

    【译文】

    虞世南的哥哥虞世基和许敬宗的父亲许善心,同时被宇文化及所害。封德彝当时是内史舍人,全部目睹了那件事。他就对别人说:“虞世基被杀时,虞世南伏在地上请求代死;许善心死时,许敬宗却反复叩拜行礼来求生。”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