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089卷 卷八十九 介軒學案(黃氏原本、全氏修定)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介軒學案 (黃宗羲原本  黃百家纂輯  全祖望修定)

    介軒學案表

    董夢程      (族弟)鼎  (族子)真卿(見下《雙湖門人》。)

    (槃澗從子。)   沈貴■    胡方平(見上《介軒門人》。)

    (勉齋、蒙齋門          范啟

    人。)              程若庸(別見《雙峰學案》。)

    (晦翁、清江、江  胡方平    (子)一桂   董真卿  (子)僎

    氏再傳。)

    許月卿    江凱

    (附汪炎昶。)

    程榮秀

    齊魯瞻

    (山屋講友。)

    董琮

    程正則       程時登    許瑤

    (並槃澗門人。)

    (晦翁再傳。)

    余季芳      (子)芑舒   (孫)濟   (曾孫)仲敬

    (介軒同調。)   王希旦

    朱洪範       胡斗元    (子)炳文    程仲文

    (附師胡師夔。)         (附族子淀。)  陳廷玉

    王偁  張以忠

    鄭四表

    趙謙

    (詳見《明儒學案》。)

    曹涇       (子)希文

    (並晦翁續傳。)  馬端臨

    ----

    介軒學案序錄

    祖望謹案:勉齋之傳,尚有自鄱陽流入新安者,董介軒一派也。鄱陽之學,始于程蒙齋、董槃澗、王拙齋,而多卒業于董氏。然自許山屋外,漸流為訓詁之學矣。述《介軒學案》。(梓材案:梨洲原本稱《新安學案》,謝山始易為《介軒》。)

    ◆黃程門人(朱、江再傳。)

    州判董介軒先生夢程

    董夢程,字萬里,號介軒,鄱陽人,槃澗先生銖之從子也。初學于槃澗與程正思,其後學于勉齋。開禧進士、朝散郎、欽州判。所著《詩》、《書》二經、《大爾雅通釋》。(修。)

    (雲濠謹案:梨洲原傳云:「官朝奉大夫,知欽州,著《尚書》、《毛詩訓釋》。」謝山云:「按諸書皆云介軒學于勉齋,兼得槃澗之傳。」)

    ◆槃澗門人(晦翁再傳。)

    董復齋先生琮

    董琮,字玉振,德興人也。槃澗弟子。學者稱為復齋先生。有《書傳疏義》、《復齋集》。(補。)

    程古山先生正則

    程正則,號古山,槃澗徒也。程時登師之。(補。)

    ◆介軒同調

    司法余桃谷先生季芳

    余季芳,字子初,德興人也。少孤力學,淳祐丁未進士。言于吏部曰:「受訓慈幃,願明家學。徼榮干祿,實非初心。即竊收名,志求歸養。」部臣以聞。敕報曰:「謝名乞養,臣子良心。欲勵孝廉,宜從所願。特授九江司法以榮之。」先生歸,講道授徒,與董介軒昌明朱子之緒,弟子稱為桃谷先生。所著有《桃谷尚書義》、《桃谷集》。(補。)

    ◆晦翁續傳

    朱小翁先生洪範(附師胡師夔。)

    朱洪範,號小翁,朱子從孫。胡孝善之父易簡居士師夔,實授《易》學于先生。(參《戴剡源集》。)

    主簿曹宏齋先生涇(附子希文。)

    曹涇,字清甫,休寧人。八歲能通誦五經。咸淳戊辰丙科,授昌化簿。博學知名,馬端臨嘗師事之。入元,為紫陽書院山長。卒年八十有二。所著有《講議》四卷、《書■》、《文■》、《韻■》、《儷■》各五卷,餘如《服膺錄》、《讀書記》、《管見》、《泣血錄》、《過庭錄》、《課餘雜記》、《曹氏家錄》、《古文選》等書藏于家。子希文,(梓材案:《安徽通志》作仲埜,當是其字。)能著書,有《詩文講義》二卷、《通鑑日纂》二十四卷。(參《姓譜》。)

    ◆介軒家學(朱、江三傳。)

    董深山先生鼎

    董鼎,字季亨,鄱陽人,介軒之族弟也。(雲濠案:一作介軒徒。)其自序曰:「鼎生也晚,于道未聞,賴族兄介軒親受學于勉齋、槃澗,故再傳而鼎獲私淑焉。」別號深山。所著《尚書輯錄纂註》六卷,草廬極稱之。其釆拾諸家極博,不守一師之說,有功于《尚書》者也。(雲濠案:一本云:「有《四書疏義》、《書詩二經訓釋》、《孝經大義》。深山書院崇祀之。」)子真卿。

    ◆介軒門人

    沈毅齋先生貴■

    沈貴■,字誠叔,德興人也。介軒高弟。有《正蒙疑解》、《四書》及諸經說。學者稱為毅齋先生。

    胡玉齋先生方平

    胡方平,號玉齋,婺源人。早受《易》于董介軒,繼師沈貴■,精研《易》旨,沈潛反復二十餘年,而後著書發明朱子之意。其言曰:「朱子言《易》,開卷之初,先有一重象數,而後《易》可讀。《啟蒙》四篇,其殆明象數,以為讀《本義》而設者與!象出于《圖》、《書》而形于卦畫,則上足以該太極之理,而《易》非淪于無體;數衍于蓍策,而達于變占,則下足以濟生人之事,而《易》非荒于無用,于是《本義》一書,如指諸掌也。」子一桂。

    提舉許山屋先生月卿

    許月卿,字太空,婺源人。初從董介軒遊,已受學于魏鶴山。登淳祐甲辰進士。授濠州司戶參軍,歷本州教授、臨安府學教授、幹辦江西提舉常平事。召試館職,罷歸。未幾,復召,而元軍已下錢塘。先生深居一室,但書「范粲寢所乘車」數字,五年不言而卒,蓋至元二十三年也,年七十。謝疊山嘗書其門云:「要看今日謝枋得,便是當年許月卿。」先生在朝,當事有戒以和平勿過剛者,先生曰:「大臣宰相以此取士,特未之思耳。夫和平以從我,豈不能和平以從人;勿過剛以順我,豈不能勿過剛以順人。靖康士大夫率由此道,許某只是一許某,決不能枉道以事人也。」時人稱之曰山屋先生。

    宗羲案:新安之學,自山屋一變而為風節,蓋朱子平日剛毅之氣凜不可犯,則知斯之為嫡傳也。彼以為風節者,意氣之未融,而以屈曲隨俗為得,真邪說之誣民者也!先師嘗言,東漢之風節,一變至道,其有見于此乎!

    ◆山屋講友

    縣令齊先生魯瞻

    齊魯瞻,字興龍,徽州人也。成寶祐進士。不知其官爵。(雲濠案:饒州德興有齊興隆,字昕翁。景定進士,蒲圻令。元兵南下,佩印以歸。)嘗與許山屋說《易》,陳定宇稱之。

    ◆古山門人(晦翁三傳。)

    太學程先生時登

    程時登,字登庸,樂平人也。德興程正則從學董槃澗,以私淑朱子,先生從之遊。(雲濠案:《謝山劄記》云,時登與馬端臨善。)著《周易啟蒙輯錄》、《大學本末圖說》、《中庸中和說》、《太極通書》、《西銘互解》、《諸葛八陳圖通釋》、《律呂新書贅述》、《臣鑒圖》、《孔子世系圖》、《深衣翼》、《感興詩講義》、《古詩訂義》、《閏法贅語》、《文章原委》。咸淳中入太學。宋亡不仕。(補。)

    ◆余氏家學

    余息齋先生舒

    余舒,號息齋,桃谷子也。深山董氏父子與新安胡玉齋父子為朱子之學,先生和之。(雲濠案:梨洲原傳云:「息齋亦介軒、深山之學侶也,時稱宿儒四家,曰雙湖胡一桂,定宇陳櫟、其一即先生、其一為王葵初希旦。」)每日讀書暇,則整襟端坐,謂弟子曰:「讀書須虛心熟讀,其味無窮。及早了悟身心間事,自有受用。」其詩曰:「何人解管身中事,今我纔知學有源。養得心原身事畢,春花秋月共忘言。」辟補學錄,不就。臨卒,口吟東坡「治生不求富,讀書不求官」之句,以告後人。所著有《讀蔡氏書傳疑》、《書傳解》、《易解》、《讀孝經刊誤》、《息齋集》。(修。)

    余谷雲先生濟

    余濟,字心淵,息齋子也。少承家學。元初,累辟不就。嘗有詩曰:「白首黃塵送隙駒,那知靜處有工夫。幽人世念如秋葉,萬樹西風一點無。」可以知其所存矣。所著有《谷雲集》。(補。)

    徵君余靜學先生仲敬

    余仲敬,號靜學,息齋孫也。世傳朱子之學,絕意仕進,以道自任。江、淮兵起,里中豪傑亦欲舉事,共諮之,以為不可,乃止。避亂深山,流離顛沛,講學不輟。嘗遇山賊,亦知為賢者而舍之。其于理學經濟之道,靡不究竟,而以主靜為本。嘗曰:「未有憧憧往來,而其中能存者也。」太守陶安重之,入薦于朝,累徵不起。所著有《讀書日錄》、《靜學先生文集》。(補。)

    ◆余氏門人

    隱君王葵初先生希旦

    王希旦,號葵初,德興人也。隱居學道,自以本宋人,不欲仕。嘗曰:「予生于宋,不可忘所自。長于元,亦嘗蒙其恩。非元非宋,何去何從﹖惟是飢則食,倦則眠,不飢不倦,則讀古聖賢之書而箋釋之。」先生師事桃谷余先生,而與息齋為同門友。所著有《易通解》、《尚書通解》、《五經日記》。(補。)

    ◆小翁門人

    孝善胡先生斗元

    胡斗元,字聲遠,婺源人也。受《易》學于朱子從孫洪範,學孝稱為孝善先生。嘗謂:「《乾》專言善,性也;《坤》兼言善不善,情也。《乾》之善世,吾無及已;《坤》之積善,吾庶幾勉之。」(參《姓譜》。)

    ◆曹氏門人

    教授馬竹洲先生端臨

    馬端臨,字貴與,樂平人。父廷鸞,宋咸淳中官右丞相。時休寧曹涇精詣朱子學,先生從之遊,師承有自。以蔭補承事郎。宋亡不仕。著《文獻通考》,自唐、虞至南宋,補杜佑《通典》之闕,二十餘年而成。仁宗延祐四年,遣真人王壽衍尋訪有道之士,至饒州路,錄其書上進。詔官為鏤板,以廣其傳,仍令先生親齎所著■本,赴路校勘。英宗至治二年,始竣工。先是,留夢炎為吏部尚書,與先生之父在宋為同相,召致先生,欲用之,以親老辭。及父卒,稍起為慈湖、柯山二書院山長,教授台州路。三月,引年終于家。(從黃氏補本錄入。)

    文獻通考自序

    昔荀卿子曰:「欲觀聖王之,則于其粲然者矣,後王是也。」君子審後王之道,而論于百王之前,若端拜而議。然則考制度,審憲章,博聞而強識之,固通儒事也。《詩》、《書》、《春秋》之後,惟太史公號稱良史,作為紀、傳、書、表。紀、傳以述理亂興衰,書、表以述典章經制,後之執筆操簡牘者,卒不易其體。然自班孟堅而後,斷代為史,無會通因仍之道,讀者病之。至司馬溫公作《通鑑》,取千三百餘年之事,《十七史》之紀述,萃為一書,然後學者開卷之餘,古今咸在。然公之書,詳于理亂興衰,而略于典章經制。非公之智有所不逮也,簡編浩如埃,著述自有體要,其勢不能以兩得也。竊嘗以為,理亂興衰,不相因者也。晉之得國異乎漢,隋之喪邦殊乎唐,代各有史,自足以該一代之始終,無以參稽互察為也。典章經制,實相因者也。殷因夏,周因殷,繼周者之損益,百世可知,聖人蓋已豫言之矣。爰自秦、漢,以至唐、宋,禮樂兵刑之制,賦歛選舉之規,以及官名之更張,地理之沿革,雖其終不能以盡同,而其初亦不能以遽異。如漢之朝儀官制,本秦規也;唐之府衛租庸,本周制也,其變通張弛之故,非融會錯綜、原始要終而推尋之,固未易言也。其不相因者,猶有溫公之成書;而其本相因者,顧無其書,獨非後學之所宜究心乎!唐杜岐公始作《通典》,肇自上古,以至唐之天寶,凡歷代因革之故,粲然可考。其後宋白嘗續其書至周顯德。近代魏了翁又嘗作《國朝通典》。然宋之書成而傳習者少,魏嘗屬■而未成書。今行于世者,獨杜氏之書耳。天寶以後,蓋闕焉。有如杜書綱領宏大,考訂該洽,固無以議為也。然時有古今,述有詳略,則夫節目之間,未為明備,而去取之際,頗欠精審,不無遺憾焉。蓋古者因田制賦,賦乃米粟之屬,非可析之于田制之外也。古者任土作貢,貢乃包篚之屬,非可雜之于稅法之中也。乃若敘選舉則秀孝與銓選不分,敘典禮則經文與傳注相汩,敘兵則盡遺賦調之規,而姑及成敗之。諸如此類,寧免小疵。至夫天文、五行、藝文,歷代史各有志,而《通典》無述焉。馬、班二史,各有諸侯王列侯表,范氏《東漢書》以後無之,然歷代封建王侯未嘗廢也。王溥作唐及《五代會要》,首立帝系一門,以敘各帝歷年之久近,傳授之始末,次及后妃皇子公主之名氏封爵,後之編會要者放之,而唐以前則無其書。凡是二者,蓋歷代之統記典章係焉,而杜書亦復不及,則亦未為集著述之大成也。愚自早歲蓋嘗有志綴緝,顧百罹薰心,三餘少暇,吹竽已澀,汲綆不修,豈復敢以斯文自詭。昔夫子言夏、殷之禮,而深慨文獻之不足徵,釋者曰:「文,典籍也。獻,賢人也。」生乎千百載之後,而欲尚論于百載之前,非史傳之實錄具存,可以稽考,儒先之緒言未遠,足資討論,雖聖人亦不能臆為之說也。竊伏自念,業紹箕裘,家藏墳索,插架之收儲,趨庭之問答,其于文獻,蓋庶幾焉。常恐一旦散佚失墜,無以屬來哲。是以忘其固陋,輒加考評,旁搜遠紹,門分彙別,曰田賦,曰錢幣,曰戶口,曰職役,曰征榷,曰市糴,曰土貢,曰國用,曰選舉,曰學校,曰職官,曰郊社,曰宗廟,曰王禮,曰樂,曰兵,曰刑,曰輿地,曰四裔,俱放《通典》之成規。自天寶以前,則增益其事跡之所未備,離析其門類之所未詳。自天寶以後,至宋嘉定末,則續而成之。曰經籍,曰帝系,曰封建,曰象緯,曰物異,則《通典》元未有論述,而釆摭諸書以成之者也。凡敘事則本之經史,而參以歷代會要,及百家傳記之書,信而有徵者從之,乖異傳疑者不錄。所謂文也,凡論事則先取當時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諸儒之評論,以至名流之燕談,稗官之紀錄,凡一話一言,可以...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