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稀见地方志提要卷十三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广东

    广东通志稿四十卷首一卷明嘉靖十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戴璟纂修。璟字孟光,号石屏,浙江奉化县人,嘉靖五年进士,十四年以佥都御使代广东布政使,仅两月纂成此志,编纂何其速耶。按其凡例云:“广东旧无通志,正德嘉靖间抚按会聘儒硕纂修,事皆中止。琚再三筹度,亟成此书。”按是书编草创于提举张岳,教授何元述、王时中等;而发凡举例,搜逸芟芜,皆出于璟自手裁订。其书体例,分分野、山川、政纪、疆域、形胜、封国、古迹、沿革、坊都、秩官、公署、循吏、名宦、人物、学校、道学、风俗、科贡、礼乐、恤典、田赋、课科、差役、均平、粮饷、仓敖、驿传、盐法、屯田、珠池、铁冶、番舶、土产、水利、军器、方兵、民壮、营堡、教场、上班、优给、达舍、外夷、海寇、瑶僮、生黎、仙释、祥异、铺舍、桥梁、宫室、陵墓、杂著诸门,卷首列广东地理总图一、广州府图一。按广东东界福建,西界广西,北界湖南、江西,南频南海;《禹贡》荆扬二州之南裔,周为藩服,战国时为百越,亦曰杨越。秦时号陆梁地,始皇取其地置南海郡;汉初为南越国,平其地置南海、苍梧、合浦、珠崖、儋耳等郡,后省珠、儋二郡。后汉建安中徙交州治于南海郡,三国吴分交州置广州。晋为广州及荆、湘、交三州地,南朝宋亦为广州,后分交、广二郡置越州,齐因之。梁分湘、广二州置衡州,又分置成州、合州、建州、东扬州,自后州郡滋多矣。陈因之,隋置广、循二州,又改置南海、龙州、义安、高梁、信安、永熙、苍梧、合浦、珠崖、宁越,熙平等郡。唐改诸郡为州,置岭南道,又改诸州称郡,统于岭南东道,五代为南汉地。宋置广南东路,又分为广南西路;元置海北海道肃政廉访司,隶湖广行中书省,分领诸路。明置广东布政使司,今之广东省地建置实自明始。通志此编肇端,其书纪载虽简略,然颇有参考价值。如外事纪安南、占城、暹罗、直腊、爪蛙、满剌加、三佛齐、浡门、苏门答剌、古麻剌、彭享、西洋、榜葛剌、天方、古里、班辛等国,明时已通往来。“海寇”纪自宋绍兴初之黎盛,嘉靖时之黄秀山等,数十雄俊慷慨之士,大抵史传所未述焉。

    广东通志七十卷明嘉靖四十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黄佐纂。佐字才伯,号泰泉,香山县人,正德十六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擢少詹事,官至兵部侍郎。因与大学士夏言论河套事不合罢归。佐尝总理广西事务,纂《广西通志》,罢归后又纂此志。广东汉尝置交州部刺史治于番禺,三国吴又置广州,迁交州治于龙编。《隋书·经籍志》载杨孚《交州异物志》《唐书·艺文志》载王范《交广二州记》,是为广东有志乘之始。其后宋王靖撰《广东会要》,而通志则始于明嘉靖十四年戴璟纂成初稿,嘉靖三十七年佐相继又纂成此志。其书体裁渊雅,颇具条理,惜此本原版残缺之卷,皆于他馆复制胶卷配之,可审其全编大概,较《戴志》该而详。查天一阁及广东中山图书馆亦有庋藏,其书中间亦有残缺耳。

    羊城古钞八卷首一卷清嘉庆十一年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仇池石纂。池石字秦山,号竹屿,广州人。按是编首有嘉庆十一年温汝能序云:“庚申池石携书而至,乃甫阅两月而病不起。汝能不忍虚其来意,遂为之检订,为缮写录副。”按是编以抄本流传。羊城为广州之古名,据《广州记》云:“昔高固为楚相,五羊衔谷萃于楚庭,故广州厅事梁上画五羊像及五谷囊。其城旧称羊城,亦称五羊城、穗垣。”是编以羊城名书,其编次分星野、城池、山川、祠坛、学校、坊表、寺观、恤政、茔墓、沿革、事记、名宦、人物、仙释、古迹、灵异、杂事、杂物诸门,卷前有羊城舆图、羊城八景图,次列《粤会赋》一篇,铺陈羊城大势,概括具备。八景图录于乾隆《广州府志》,曰粤秀连峰,日琶州抵柱,日五仙霞洞,曰孤兀禺山,曰镇海层楼,曰浮印丹井,曰西樵云瀑,曰东海渔珠。又载宋《广州志》所称之八景:扶胥搭日、石门返照、海山晓霁、珠江秋色、菊湖云影、蒲涧濂泉、光孝菩提、。大通烟雨。元《广州志》所称之八景:扶胥浴日、石门返照、粤台秋月、白云晓望、大通烟雨、蒲涧潦泉、景泰僧归、灵州整负。宋元八景,仅举其名,而无图象。按其书凡例谓:“纪载限于所列八景之域。”但其书以八景图编为八卷,又附罗浮山图一,及宋广蒙《罗浮山图赞》、邹师正《罗浮山指掌图记》二篇。

    南诲县志由十四卷清道光十五年刊本(上海海图书馆藏)

    清潘尚楫修,邓士宪纂。尚楫道光十年任南海知县。士宪字临智,号鉴堂,南海县人,道光二年进士,授兵部主事,擢员外郎,升武选司郎中,出知云南临安知府。后遂告归,任羊城、越华两书院主讲,著有《慎诚堂集》四卷。南海为广州府附郭县,邑事久载郡志。而志以南海名者,于宋有嘉定、淳祐二志,元有陈大震《南海县志》,明有刘廷元《万历县志》、朱光熙《崇祯县志》。于清修于康熙三十年,有郭尔所《南海县志》十七卷,修于乾隆六年,有魏绾《南海县志》二十卷。清修二志,体裁尚未臻备。此志增补《乾隆志》后八十九年之事,凡四十四卷,卷帙逾前志倍余,推为《南海县志》纪载最备之书。其全书为十二纲,四十七目,发凡定例,为邑人谢里甫所订,稿未就而里甫遽卒,士宪继而成之。此志于咸丰七年因英军窜扰广州,延烧志版,同治八年总督劳崇光重刻,道光原本今极稀有。

    海珠志十一卷清乾隆十九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李琯朗纂。琯朗字崇朴,别号一篑山人,广州人。此志卷一图说、像赞,卷二记、跋,卷三记引,卷四赋,卷五至七谒祠,卷八至十游览,卷十一附录。卷首以海珠图说冠端,《图说》云:“海珠在广州城南大江中,巨石平敷水面,长二十余丈,广半之。宋末呼为海珠州,旧说有贾胡坠明珠径寸一颗于江心,后化为石,因以名洲。又谓广人知海不知江,故凡江皆呼为海,因石圆润在江心,故曰海珠。”按海珠亦名李公墩,李公名昂英,琯朗之十七世祖,海珠有李忠简公祠在也。琯朗纂此志,列谒祠一篇,附录又叙李昂英事迹二篇。海珠为近世兵戎多事之地,袁世凯帝制之时,龙济光据广州,拥袁称帝,袁败后有“海珠之变”,然据此志所述,海珠自清顺治后,已为屯兵守御之地矣。

    东莞县旧志十二卷明天顺八年刊本,清递修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一至卷三)

    明卢祥纂。祥字仲和,东莞县章村人;兄宽为广西全州训导,祥从之游。宣德十年领广西乡荐,登正统七年进士,授南京礼科给事中;以建言得罪,谪蒲州判官。天顺间召为给事中,升南京大仆寺少卿,转顺天府丞,官至佥都御史,著有《行素集》。此志创修于明正统四年县丞周式,是时祥致仕家居,遂延为总纂。所纪自元皇庆壬子至明正统壬戌,共百三十一年之事,稿竟后又二十余年始刻成书。其书体例精严,素称信史,惜此志今仅存此残帙三卷,视其书中文字,每国朝两字,均剜改明朝,当为明刻清印之书。东莞沿革,及志乘原委,此志序言较详,序云:“东莞在晋为郡,隋为邑曰宝安,唐曰东莞。郡志莫考,邑志在宋熙宁以前不传,熙宁以后,邑人陈庚始纂修之,曰《宝安志》。其文古,其事核,后刻版毁于兵燹。明永乐上林教谕庄恭,与邑人陈义访得旧本,续而修之,第纪载疏略,览者病焉。”按其序言,足为考东莞志乘原委都所参鉴。

    增城县志二十卷首一卷清乾隆十九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管一清纂修。一清字配宁,号穆轩,江都人,乾隆四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乾隆十六年任增城知县。《增城志》创修于明永乐间,嘉靖、万历两朝复修。清康熙十二年知县许代岳重修,雍正间知县鹿谦吉,聘邑孝廉姚蕙编纂,未竟稿而废。一清官增城复继纂集,延邑孝廉汤亿等职其事,亲为总集笔削成书。其体例,凡十六门,曰区宇,曰山川,曰品族,曰建置,曰编年,曰古迹,曰赋役,曰祠祭,曰学校,曰戎政,曰秩官,曰选举,曰宦业,曰人物,曰艺文,曰杂记,子目凡七十有四。按建置,增城为汉番禺县地,后汉于此置增城县;故城在今增城县东北五十里,唐末移于九冈村。明清时增城属广州府,县境产挂丝荔支,为荔支中第一品也。

    新会县志七卷明万历三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王命璿修,黄淳纂。命璿字君衡,福建龙岩州人,万历三十二年进士,授新会知县,历官至刑部尚书。淳字鸣谷,别号鸣外史,新会县人,万历八年进士,授浙江海宁知县。据本志命璿序谓:“新会自秦通南粤置吏,迄今远矣。迨弘治戊申,嘉鱼李世卿始撰为志,邑士容翘等踵而成之,嗣后长乐陈侯继修,而属笔于太史黄泰泉氏。”按此序言,以考其志源,县志创于明弘治戊申知县李承箕修县志十八卷;承箕字世卿,湖广嘉鱼县人。黄泰泉之志,成于嘉靖丙申,泰泉名佐,新会县人,时知县陈豪主修也。二志皆久佚,而今存者,以此志最旧。所记自嘉靖丙申迄万历己酉,皆为征材新纂;丙申以前之事,虽仍旧志,亦经增补。其书铺陈新旧,诠次成编,而新陈不混,颇具条贯。执笔者为淳,相助者有邑绅陈见所,全编为七类,体裁严整。卷前有何熊祥序,有云:“吾邑庚子之变,死县门者,踰五十人计,天下罹税害者,莫此甚矣。”新会于庚子岁,因众聚抗苛税遭惨杀,兹阅此志及后修县志,未见敢述此事,惟熊祥之序述之,可谓敢言者矣。按沿革,新会汉四会县地,三国吴分置平夷县,晋改曰新夷;东晋分置盆允县,南朝宋置新会郡治盆允,隋废郡为新会县,明时属广州府。物产载县产橙极佳,顶有纹,如圆圜,以辨真伪。

    厓山志五卷明万历三十九年修,清递补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黄淳纂。淳纂《新会县志》已著录。厓山在广东新会县南八十里,与奇石山对峙,形如石门,故又名厓门山。此山为粤东有名胜地,明弘治十六年南海张诩纂《厓山志》,淳又重纂此志,虽名山志,而实记地方形胜、故实、人物、艺文等。其志例,卷前列图象,有杨太后,陆丞相、张太傅像,厓山总图一幅。卷一图记,卷二诏勅、传记,卷三形胜、遗迹,纪异、奏议、仪注、公移、祭文,卷四碑文、杂著,卷五诗歌、赋跋。其体裁颇符地记之例也。

    香山县志十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一至二、卷八至十)

    清申良翰纂修。良翰陕西人,举人,康熙十年任香山知县。按本志沿革,香山未建县前,为东莞县之香山镇;宋绍兴二十二年,邑进士陈天觉建言改镇为县,以便输纳。邑令姚孝资上其言于朝,遂改香山镇为香山县,割南海、番禺、东莞、新会四县地隶之,属广州府。明永乐中邑人容悌与始创纂县志,其后重修于成化、嘉靖。此志继《嘉靖志》重修,编纂为出众手。县教谕欧阳羽文纂舆地志,邑人何淮道纂建置志,邑人刘相纂食货志,邑人杨晋纂秩官志,邑人毛定周纂宦绩志,邑人欧应辰纂选举志,邑人何鉴纂人物志,邑人李腾元纂艺文志,邑人李龙翔纂兵防志,邑人何源泽纂外志,良翰总集成书。按其书体裁编次,未详考订,如人物、艺文二类,时代先后,排列错乱,以见其厘订之不精焉。舆地志首列舆图凡五,中有濠镜澳图一,濠镜澳者,即今之澳门也。是图为一依山之半岛,昔为海帆避风之所,图之东北隅,绘有营寨,乃为驻兵防御之处。图之中央,绘有关闸,即后来所称之大十字门。图临海之处,绘有洋楼,为外人之居所。一览是图,即知濠镜已为外人所踞矣。据本志《外志》载:“嘉靖三十二年番舶趋濠镜者,托言舟触风涛,水渍湿贡物,愿暂借濠镜地晒之,海道副使汪柏许之,奥人遂据以为例。万历四十二年海防同知立禁约五条,勒永遵守;一禁畜养倭奴,二禁买人口,三禁兵船编饷,四禁接买私货,五禁擅自兴作。清初沿海各地改岁课,濠镜由奥人输地税五百金,奥人遂据为已所有矣。”又兵防志前山寨条,有何准道赞,其辞云:“设险守国,昔人绸缪桑土之计也。西洋种类附处濠镜,官兵驻前山以扼其吭,使不得为内地患,此寨所由设也"观其赞辞,以知濠镜清初时已为海防之大患矣。

    新宁县志十卷明嘉靖二十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王臣修,陈元珂纂。臣福建同安县人,举人,嘉靖二十一年任新宁县知县。元珂福建闽县人,德庆州同知。新宁为今台山县。按本志沿革,县置于明弘治十一年,以新会县德行都之上坑蓢置新宁县,又析新会之文章等五都地益之。此志成于建县后五十年,为侍御陈瑞山特命邑令纂成。其书纪载,上溯建县以前之事,则参新会县旧志;建县后五十年之事,均为采访笔录;文实义核,去取定例,执笔修辞,皆为元珂总裁。其书舆地志载:“县北有凤山,一名仙女峰,为邑之胜迹。上有石室,名凤山石,二石如麻篮水盆,相传有刘三妹者,居以修道。邑谚有云:“好唱莫如刘三妹,好打莫如朱光卿。”据《元史·顺宗本纪》:“至元三年广东增城民朱光卿反。”即其人也。刘三妹春州人,素善讴修道。舆地志载县西南有汤湖,在怀玉峰下,有温泉湖,水四时火烫,冬月气腾数丈,蔚然奇观焉。

    新安县志十三卷清康熙二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靳文谟纂修。文谟字澶渊,大名府开州人;康熙十二年进士,二十七年任新安县知县。按新安县,即今广东宝安县。据本志沿革谓:“建置始于明洪武二十七年,指挥花茂奏设东莞守御所;其后广州左卫指挥崔皓筑城于此。正德、隆庆时累请建县,迄万历元年始剖东莞县等地置县,名曰新安。”邑志崇祯癸未始创修县志,康熙壬子知县李可承又为续篇。此志文谟延邑进士邓文蔚,及属官教谕黄衮常、训导许光采等参修,文谟总汇成书。分舆图志、天文志、地理志、职官志、宫室志、田赋志、典礼志、兵刑志、选举志、人物志、防省志、艺文志、杂志十三类,子目凡六十有八,卷首有县境图、县城图。按此志载明及清初粤东沿海防卫之兵制甚详。查此志此本外,仅见徐家汇藏书楼有藏,而缺其卷一,非完帙耳。

    花县志四卷清康熙二十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王永名修,黄士龙纂。永名字应五,正红旗人,监生,康熙二十五年由三水县调任花县知县,卒于官。士龙事迹未详。按此志为士龙与县教谕谢金度共辑而成;金度海阳人,举人。花县于康熙二十四年析南海,番禺二县地置县,设治于花山,故称花县。置县后一年遂成此志,故无沿革、职官、选举诸门。列星野、山川、民风、赋役、盐鹾、水利、典礼、物产诸门,体裁简约。查此志原刻本,今存不多,流传者有旧抄本,及同治、光绪二次重刻本。

    新修曲江县志四卷清康熙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凌作圣纂修,周韩瑞增纂。作圣江南省五河县人,拔贡,顺治十五年任曲江知县。韩瑞福建莆田县人,举人,康熙七年任曲江知县。按沿革,曲江置县始于汉武帝元鼎六年,属桂阳郡;五代时改属韶州,迄今未更。《曲江志》始于宋苏思恭撰《曲江志》十二卷,其后无考;明崇祯间知县潘复敏修《曲江县志》。此志为作圣始创志稿,韩瑞相继增纂,成于康熙十一年;按其体裁尚为臻备。

    乐昌县志十卷清康熙二十六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程黻修,张曰星纂。黻江西新建县人,举人,康熙二十三年任乐昌知县。曰星乐昌人,顺治十八年进士,授贵州平越府湄潭县知县。乐昌置县始于隋,邑志肇于明万历十四年知县张祖炳所修;清康熙五年,知县李成栋重修。此志之修距《李志》仅二十年,因乐昌于康熙十五年遭兵乱,志版尽毁,黻莅任之明年,遂敦请缙绅重修县志。其书体例,凡十类,曰封域、曰民物、曰建设、曰文教、曰武备、曰官师、曰人才、曰艺文、曰人物、曰变异,子目八十有一。按其体裁,人才与人物,似若难分,但审其义,人才一类,则分选举、乡贤、忠烈、烈妇、义勇五门,所纪自宋至清,为其事迹之可详考者。人物一类,则分祠庙、宅墓、古迹、寺观、仙释五门,所纪汉、唐以上古人及事物之堙没而无可考者也。察其编纂之意,所谓人才者,则为列传之属;所谓人物者,则指人事与物迹也,有似杂记之属,用意颇深,而立名则乖。按此志系继李成栋志重修,据《中国地方志综录》著录,有北京图书馆藏康熙五年刻本《乐昌县志》十卷,为李成栋修,张日星纂。二志虽同出日星手笔,实非一书也。

    仁化县志五卷明嘉靖三十六年修,明蓝丝栏抄本(天一阁藏)

    明胡居安纂。居安金华府汤溪县人,嘉靖三十五年任仁化县儒学教谕。此志为居安官教谕时,与县训导张守一、陈汝昌,邑廪生叶鸾等纂成。其书凡五卷,卷一建置、星野、山川、形胜、城池、井泉陂塘、沟圳、坊都、铺舍、津梁、关隘,卷二田粮、课程、户口徭役、军屯、土产、风俗、气候、灾祥,卷三历官、公署、学校、名宦、仰贤、坛壝、教场、贡赋、兵制、坊表、坟墓,卷四进士、特奏、乡举、岁贡、例贡、吏选、恩锡、荐辟、孝友、文学、善人、义勇、古迹、寺观、祠庙、仙释、祥异,卷五艺文。建置谓:“仁化乡也,旧属曲江,唐垂拱四年,始以仁化、光宅、清化、潼阳四乡,置仁化县,隶韶州。宋开宝五年省入乐昌县,咸平三年复置仁化县,治于光宅乡,元末寇毁县署。明改韶州路为府,仁化仍隶焉。”

    乳源县志十二卷清康熙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裘秉钫纂修。秉钫字振之,号端岩,浙江富阳县人,贡生,顺治十八年由慈谿县训导升乳源知县。按沿革,乳源原为乡名,介于曲江、乐昌二县之间,宋乾道三年分二县地置县。县志昉于明万历十六年黄经创修,二十九年又为续修。此志为清修县志之始,全编为十一门,曰舆地志、曰官师志、曰选举志、曰建置志、曰食货志、曰祠祀志、曰兵防志、曰事纪、曰治行、曰人物、曰艺文,子目七十,体裁尚为得体。阅其书,如山川、古迹、祠祀、人物、艺文诸篇,几无不道韩愈之事者。韩愈尝三入粤,惟度蓝关,最为晚年。愈于宪宗元和十四年,以上疏谏佛骨得罪,贬为潮州刺史;路经乐昌泷,作《泷史诗》云:“南行逾六旬,始下乐昌泷,险恶不可状,船石相舂撞。”乃舍舟由陆度乐昌蓝关(今属乳原),再经阳山、连州,所过之地多有题咏。此志艺文志,收诗文甚多。祠祀志,记蓝关有韩昌黎庙,昔无,为秉钫新建。按秉钫善古文,私淑韩愈,故为愈立庙。所修县志亦以纪韩愈事迹为主,乳源惟为韩愈所经过之一地耳,非官于此地、生于此地者也。此志所记愈之事,不免于滥也。

    广东韶州府翁源县志不分卷明嘉靖三十六年修,乌丝栏抄(天——阁藏)

    明全曰銿纂修。曰銿南直隶休宁县人,举人,嘉靖三十二年任翁源知县。按本志沿革,翁源未置县前,为浈阳县地,梁天监元年于沧光县置衡州,始析湞阳置翁源,均属衡州。陈改属清远郡,隋废清远,置广州总管府,翁源隶焉。唐武德四年,析广州置韶州,翁源遂属韶州管辖。五代废,宋景祐五年又建翁源县,元并入曲江,明洪武初复置翁源县,属韶州。翁源因县境有翁山、翁水得名;翁山在县城东百六十里,高耸秀拔;顶有灵池,有泉八,曰涌泉、曰混泉、曰香泉、曰甘泉、曰震泉、曰龙泉、曰玉泉、曰乳泉,皆四时不涸。按翁源故无邑乘,自嘉靖三十年知县吴一唐始议创修县志,而成初稿;三十六年因修《广东通志》,征所属州县志书,曰銿遂命县学生李孔明、吴美、郭师文、林一桂等,依《吴志稿》,增补嘉靖初元后之事,录写二部,仍未经刻,故此志仅以抄本流传。其书体例,为分野、气候、山川、疆域、城池、形胜、沿革、坊表、里图、风俗、水利、物产、户口、驿传、学校、祠庙、坛壝、寺观、台榭、仓库、古迹、兵制、关隘、职名、乡贤、恩赠、节义、忠义、节妇、词翰诸门,篇目定名次序,皆欠确当,修辞亦非雅确。

    惠州府志十六卷明嘉靖三十五年刊本,蓝印本(天一阁藏)

    明姚良弼修,杨载鸣纂。良弼浙江钱塘县人,嘉靖十四年进士,三十三年任惠州知府、任满升云南副史。载鸣字虚卿,泰和县人,嘉靖十七年进士,三十四年以文选郎中谪惠州府通判,迁任南京吏部主事,官至通政使,著有《大拙堂集》九卷。《惠州府志》据本志良弼序谓:“郡志见其始于天顺丁丑,一修于嘉靖戊子,一修于壬寅,抵今尚多残缺。”此志为良弼官惠州之明年,命载鸣为之,相协纂辑者,有府学教授杨宗甫、训导戴赏、郡学生李佳等。书凡十六卷,卷第一郡事记,卷第二沿革表,卷第三秩官表,卷第四选举表,卷第五地理志,卷第六建置志,卷第七赋役志,卷第八学校志,卷第九祀典志,卷第十兵防志,卷第十一名宦传,卷第十二流寓传,卷第十三人物传、列女传,卷第十四外志,卷第十五杂志,卷第十六词翰志。卷首列惠州府图一,归善、博罗、海丰、河源、龙川、长乐、兴宁、和平八属县图各一。观其书文约事详,而搜采出征,纤悉毕具。沿革表分总部郡县诸项,其所定惠州沿革自秦始,惠郡域大抵皆汉博罗、龙川县地。置郡则自梁置梁化郡始;隋废郡置循州,治归善。五代为祯州,宋仁宗时改为惠州,元为惠州路,明为惠州府,属广东布政使司。地理载博罗县有罗浮山,气萃形胜甲诸邑,并为南粤之第一山,山高三千六百尺,周迥三百二十七里,岭十五,峰三十二,瀑泉九百八十。山又名博罗,号白玉,引《东京旧记》云:“浮山蓬莱之一岛,尧时自会稽浮海而来,与罗山合而为一;昔有在东方,草木人参之类。”此实无据之谈焉。

    惠志略一卷明嘉靖三十七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杨载鸣纂。载鸣纂《惠州府志》已著录。其官惠州时尝周览山川,爰考图记,纂成《惠州府志》十六卷。是编则为考证府志之失次缺误而重作,其书分纪、表、志、传四纲,首为纪一,曰郡事纪,以究天人之际,古今之变,有鉴戒昭来之意存焉。次曰表三,曰沿革表,曰秩官表,目选举表,以表一郡之大事焉。三为志六,曰地理志,曰建置志,曰赋役志,曰学校志,曰祀典志,曰兵防志,以记一郡之地理沿革政治。四为传四,日名宦传,曰流寓传,曰人物,曰列女,皆著论公正。四纲以外又立杂志、词翰以终其篇,总凡十有七篇,每篇后皆附赞论,其书以纠正府志之误谬者甚多。

    归善县志二十一卷清雍正三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孙能宽修,叶适纂。能宽陕西咸宁人,拔贡,授镶黄正黄两旗教习,康熙五十九年调知归善县。适邑人,康熙四十二年举人,官海阳县教谕。归善之名始于陈,隋、唐、宋、元、明、清为惠州府治。清康熙乙卯知县连国柱修有县志,邑令佟铭又增续至丁卯岁,此志乃续自戊辰后三十余年之事,书成于雍正甲辰;其书体例悉依前志,凡二十一门,每篇首皆有连国柱小序。观其书篇名类次,均欠得宜,叙事亦漫无归纳。志不立食货,物产散记各门,如归善盛产银锡,昔有银锡两矿,本志载于《事纪》篇中,其纪载漫无归纳。

    博罗县志七卷明崇祯刊本,清康熙补刊(徐家汇藏书楼藏,存卷二至七)

    此书残缺,纂修时期及纂修人未详。视其版本为明刻无疑,而选举志增刻至康熙二十六年,版刻与前刻显异。观其书中文词为明人语气,例如杂记篇云:“国初乡先辈方瑛,知宜山县。”按方瑛为明永乐时人,以此证此书康熙间仅为增续,而未经重修。各篇记载大抵止于崇祯二年,二年以后有增补者亦属不多。据《中国地方志综录》著录,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崇祯四年刻本《博罗县志》七卷,为明苏元起修:韩日缵纂。按元起为崇祯元年博罗知县。又据乾隆《博罗县志》有康熙丁卯知县陶敬县志序,以证此书是康熙二十六年陶敬增补。此志余仅见此残帙,难以证实其撰人为谁。

    永安县志二卷明万历十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郭之藩修,叶春及纂。之藩潜江县人,万历间任永安知县。春及福建清流县人,事迹未详。按本志建置篇,永安于隆庆三年割归善、长宁二县地建县,自置县至此志纂成仅十八年,沿革浅短。按此志编次,分建置、都里、山川、赋役、俗产、官师、人物、前事八门,体裁简核。其书惟都里一门,纪载较备。书后有舆图四,一曰永安县图,二曰古名都图,三曰宽得都图,四曰琴江都图。图为春及与罗念庵绘画,划方计里,明代方志舆图,鲜有用此法焉。

    潮阳县志十五卷明隆庆六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黄士龙修,林大春纂。士龙字云卿,一字一宠,晋江县人,隆庆进士,授任潮阳知县。大春字井丹,号石洲,潮阳县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官至浙江提学副使。尝修世庙实录,以文辞名,著有《井丹诗文集》十八卷。潮阳自晋代与海阳县分治置县,邑乘之作,据本志序谓:“永乐时郑伯集始创,经钟仕杰为加考订,欲梓未果。弘治戊申邑令王銮得其存稿,延张注等复为续补而刻行之。”按此志继弘治王銮县志重修,其书编次,首列图经、分野、形势三门。次为纪二,曰建置沿革记,曰县事记。三为表三,曰职官表,曰选举表,曰恩命表。四为志五,曰舆地志,曰民赋物产志,曰风俗志,曰官署志,曰坛庙志。五为传六十一,分名宦、乡贤、列女、流寓四门,而后以艺文终其编。其体例按编年叙事,颇具史法;其后继修县志者,大抵沿用其体例。

    澄海县志二十九卷首一卷清乾隆二十九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金廷烈纂修。廷烈字庸斋,江苏吴江县人,监生,乾隆二十七年由三水县丞,升任澄海知县。澄海建县,始于明嘉靖四十二年割海、饶、揭三邑七都之地设县。邑志于万历乙未知县王嘉忠纂而未成,邑人王天性继纂,乃克成书,世称善本。清康熙二十五年知县王岱重修县志二十二卷,叙述简略;雍正九年知县宁时文又修县志二十四卷,则较王岱县志为详。此志为廷烈官澄海时创修,适其姪金听涛游粤主韩山书院讲席,遂延为纂辑,书成于乾隆甲申。其书分疆土、营建、赋役、职官、选举、人物、风俗、经略、撰述、别录十门,子目凡七十有五。体例简严,颇合州县志例,观其例论,足具史法也。

    阳江县志四卷清康熙二十七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范士瑾纂修。士瑾字闻西,山东青城人,康熙十二年进士,二十四年任阳江知县。阳江汉高凉县地,隋分高凉置阳江,唐改高凉为四平;寻废四平入阳江,明清属肇庆府。按此志为康熙二十年知县周玉衡修成,及士瑾官阳江时,因奉文索县志,视《周志》文义体例丛杂,条目不伦,遂重为纂订,成于康熙二十七年;体例精密,凡十七门,附目二十有三。其书版刻颇精致,为初印本,精美尤秀。

    恩平县志十一卷明祟祯九年修,抄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一至四,卷六至十)

    明宋应升修,梁维栋纂。应升奉新县人,举人,崇祯八年任恩平知县。维栋字光太,一字叔逵,恩平县人,贡生,官至陕西同州知州。据本志维栋序谓:“恩平县成化戊戌建立,万历戊戌通志之纂,檄各府州县辑其旧志以闻,而《恩志》刊本无以应也。”查《恩平县志》明以前未见刻本,此志以抄本流传,为维栋所辑,又经广州卢原校正,原为当时粤中名士,以志乘之学闻。此志总分十一门,曰事纪、曰秩官、曰选举、曰建置、曰赋役、曰兵防、曰地理、曰祠祀、曰列传、曰杂记、曰艺文,各门纪载简略,惟赋役、兵防二门较详,然据实而书,宁有缺而无谬,是志乘核实之道也。

    广宁县乡土志不分卷清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伍梅、龚炳章纂。梅与炳章为广宁人,事迹均未详。按此书无序跋例目,首页第一行下题广宁伍梅,龚炳章编辑,冯斯鼇、刘庆河校。书中编次,列历史,政绩录、兵事录、耆旧录、人类、氏族、宗教、实业、地理、古迹、祠庙、古佛堂、坊表、桥、市镇、学堂、山水、道路、物产诸篇。历史篇首叙明嘉靖三十八年提督谈恺平、兵部侍郎王钫、巡按使徐楫,请析四会县西北境地置广宁县。兵事录列“发匪之乱”一条,纪:“咸丰六年陈金刚倡乱于三水大塘墟,聚众数万,先踞广西之怀集县,皆以长发为记,故人呼为长毛贼。七年二月率众万余人,谋犯县城,由本境顾溪浦、大汕坑,毗连怀集之山界,蜂拥而来累犯。”又载:“陈金刚后为其党所杀,乱平。”按此志记陈金刚事仅此,但查阅同治元年《上海新报》所载:“陈金刚卒为大军所诛。”此志所言“为其党所杀”,未必确实。又《上海新报》同治乙丑五月报犹登载陈金刚部先锋陈亚日,于罗定被擒事。此志记陈金刚事至咸丰八年止,八年后迄陈亚日被擒日止,其间数年金刚余众之事迹甚多,此志未有只字语及,其采摭不免疏略。

    开平县志不分卷清康熙十二年修,抄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薛璧修,甄芑纂。璧陕西人,举人,康熙十年任开平知县。芑字龙水,开平县平康仙塘人,丁酉科举人,官化州学正。开平介于新会、新宁、新兴、思平四邑之间,势据上游,道扼冲要。据本志沿革,嘉靖间因古塘堡议移参戎府,以谨守御,万历间并堡为屯。崇祯七年民变,太守张公看踏其地,以为宜建县治,会燕都告变未及举行。顺治六年孝廉张巨璘等,陈请用其事,遂割思平之长居、静德,新兴之双桥,新会之登名、古博、平康、得行诸都,置开平县,治于仓步村。此志是为首创,纂成于置县后二十四年,书成而未之付梓,以抄本流传。此志为芑与邑明经张国祚共纂成;采摭恩平、新兴、新会三县旧志,益以新所见闻。其体例,分舆图、封域、纪事、风俗,秩官、沿革、建署、食货、水利、典礼、学校、选举、兵防、人物、艺文诸门,各门均分子目,前有论赞,皆出璧手。按其子目,因事名篇,而无序次,纪事一篇,则为新作,以纪建县之始末,其他各门,皆捃摭三县旧志为之,其建县后仅二十余年即行修志,沿革浅短,新增事物不多。

    鹤山县志十二卷清道光六年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清徐香祖修,吴应逵纂。香祖号秋厓,苏州元和县人,举人,道光三年知鹤山县事。应逵鹤山县人,乾隆乙卯恩科举人。鹤山之名甚古,宋邓枢撰《鹤山丛志》十卷,见载《宋史·艺文志》。今鹤山建县,则始于清雍正十一年,割新会、开平两县地置县;至乾隆十九年,邑令刘继创修县志。此志为香祖官鹤山时承《刘志》重修,稿将就而去,知县吴毓钧继成之。初为应逵执笔,丁母忧遂中辍,至吴接任复行续成之。全编皆出应逵之手,凡十篇,曰建置、曰地理、日事纪、曰经政、曰职官、曰人物、曰选举、曰艺文、曰杂记、曰地图,子目四十;各篇纪载简而核,所附参证,亦不冗不漏,一一厘正,体裁精密。卷首列地舆图三十一幅,为邑士施德光所绘,德光颇精绘事,画是图未竟中卒,继承无人,后图数幅,似出拙手。

    德庆州志十二卷清康熙十三年刊本(中华书局图书馆藏,现藏上海辞书出版社)

    清谭桓修,梁宗典纂。桓字子尚,景陵人,举人,康熙十年任德庆州知州。宗典字惇五,凤城县人,康熙间德庆州儒学学正。按德庆在粤东西南,旧为康州,南宋初始改康州为德庆府;元为德庆路,明改为州,属肇庆府;清因之,领泷水、封川、开建三县。此志承明嘉靖间所修州志重纂,卷前有桓及宗典二序,及舆图。其书编次,分沿革、纪事、提封、山川、故迹、气候、风俗、物产、秩官、选举、貤封、寿考、节烈、赋役、户口、建置、兵防、学校、祀典、名宦、流寓、人物、仙释、外志、艺文二十五门,篇首皆有小序,为出桓手;篇后有赞跋,乃出于宗典。纪事一门,自秦始皇三十三年迄清康熙十三年二月,以编年为次,叙州之兵事、丰歉,其间年月相接,极少缺断。外纪一门,记■〈王蛋〉、瑶、僮诸族之事甚详,谓僮族先世生于长沙黔中、五溪诸地,其后迁布两广。仙释一门,附神一篇,言极荒唐,乃专载龙母娘娘事。仙释亦专记葛洪一人,以记洪自罗浮来德庆炼丹,而德境多洪存迹。艺文志所选不免过滥,几占全书文字之半,而有关德庆文献者少。其余诸门,皆不过寥寥数页,其间缺漏挂空者,不胜枚举。

    化州志十一卷清道光七年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清黄锡宝纂修。锡宝太仓州镇洋县人,嘉庆十三年进士,道光四年任化州知州。化州建置于宋太平兴国五年,元、明、清三朝仍其制。宋《化州图经》久佚,明万历二十七年知州沈水增重修州志,其书不传。清康熙九年知州吕兆璜重修州志,二十五年知州杨子宸重修,乾隆十三年知州杨棻又重修,三志余未见。此志为锡宝官化之翌年,延邑人黄均辕、李曾裕、李日昌、李乘云等,依乾隆旧志随类增辑,越二年书成。其全编凡十一类,子目七十有四,卷前有舆图十三幅,为林中麟所绘,颇精致。

    罗江外纪不分卷清光绪十九年修,稿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黄鹤仪纂。鹤仪字存初,化州人,举人。考此纪,鹤仪纂成于光绪十九年,适化州知州彭贻荪修《化州志》刊成,故其书不名州志,而名曰《罗江外纪》。罗江化州之别名也。鹤仪自序云:“此《化州新志》焉,与《新志》不无牴牾,叙述见闻无激论,无虚词。告成故名《罗江外纪》。”按此志纪载较《彭志》详备,因为私纂志书,未见刻用。其志例,分象纬、舆地、建置、民物、贡税、学校、兵防、职官、宦绩、士行、妇节、选举、仕宦、艺文、事迹、遗闻十六类,各系子目。卷前有化州全图,绘每十里网格,图说谓:“化州有石龙之异,龙能化故名。”按其言,考其义,因州治东北有石龙冈,故称有“石龙之异”也。其象纬一类,兼用新法绘图,有《天市垣图》,用临房心尾算四宿。又《天地周围度数图》,图球形划经纬线。又《化州度数图》,州境临纬线二十一度三十分,至二十二度十分。经线西六度十分至四十分。为方志地图用经纬线之开端。

    吴川县志十卷清乾隆五十五年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清沈峻纂修。峻字丹崖,号存圃,直隶天津人,乾隆三十八年举人,五十二年任吴川知县。吴川为汉高远县地,隋置吴川县,明清时为广东高州府属县。据本志沿革谓:“吴川之名,世远年湮,无可考索,因县治三川会流,地逼吴姓,故名吴川。”按此志于建置沿革,实无所叙述考证也。按县志自明成化间陈白沙为《吴川记》,是为私纂县志之始。万历间知县周应鳌刨修县志,乃为官修县志之始。此后又有康熙黄若香之志,雍正盛熙祚之志。此志继《盛志》重修,凡十类,为《吴川县志》之最备者。

    雷州府志十卷清康熙十一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吴盛藻修,洪泮洙纂。盛藻字观庄,和州人,拔贡,历任广西右江道参议、山西河东道副使,康熙八年由宣化府同知升雷州知府。泮洙遂溪人,清顺治十五年进士。雷州自汉元鼎间始入版图,南朝梁置合州,改日南合州;隋复曰合州,寻废。唐复置南合州,更名东合州,后改曰雷州,宋曰雷州海康郡,元为雷州路,明改路为府,府治即今海康县。清仍明制为雷州府,领海康、遂溪、徐闻三县。雷州郡志,创修于明正德丁丑,再修于嘉靖甲辰,又修于万历乙卯。此志承《万历县志》重修,其书编例分为十篇,甲篇曰舆图,乙篇曰星候、地理、民俗,丙篇曰建置,丁篇曰食货,戊篇曰学校、秩祀,己篇曰职官、分镇,庚篇曰名宦、流寓,辛篇曰兵防、勋烈,壬篇曰选举、人物、烈女,癸篇曰艺文、古迹、外志,凡二十门,体例井然有绪。

    琼台县志四十四卷明正德十六年刊本(天一阁藏,存卷一至二十一、卷二十四至四十二)

    明唐胄纂。胄字平侯,号西洲,琼山县东厢人,弘治十一年经魁,十五年会魁,授户部广西司主事,改山西司。嘉靖时累官左侍郎,世宗欲讨安南,胄极言用兵非计,其后卒以抚定之。世宗欲以献皇祀堂明,配上帝,胄又力言不可,坐削籍归。此志为胄纂成于正德辛巳,其书编次,第一卷郡邑疆域图,第二卷郡邑沿革表,第三卷郡邑沿革考,第四卷郡名、分野、疆域、形胜、气候,第五卷第六卷山川,第七卷水利、风俗,第八第九卷土产,第十卷户口,第十一卷田赋,第十二卷乡都、墟市、桥梁,第十三卷公署,第十四卷仓场、盐场、驿递、铺舍,第十五卷第十六卷学校,第十七卷社学、书院,第十八卷至第二十卷兵防,第二十一卷平乱、海道,第二十二卷第二十三卷黎情,第二十四卷第二十五卷楼阁,第二十六卷坛庙,第二十七卷寺观、古迹、塚墓,第二十八卷职役,第二十九卷至第三十一卷秩官,第三十二卷破荒、启土、按部,第三十三卷名宦,第三十四卷流寓,第三十五卷罪放,第三十六卷至第四十卷人物,第四十一卷纪异,第四十二卷杂事,第四十三卷文类,第四十四卷诗类。按其书体裁庞浩,每篇纪载,郡事以下则以琼山、澄迈、临高、定安、文昌、会同、乐会、儋州、昌化、万州、陵水、崖州、感恩十三州县分次。琼自汉开郡以来,或为郡为州为军为县为镇。自宋置琼州,亦称琼台,始统领全琼之地。元为琼州路按抚司,隶于湖广行中书省,明改为琼州府,隶广东布政司。按此志各篇记载甚详,而以土产一篇为尤备。据其凡例云:“土产独有者详,概有者略,旧志有而今不产,或已偶未见者,必注及有,而旧志不书者必补。”颇得取舍详略之法。按此篇分土产上、土产下二篇,上篇分谷、菜、花、果、杂植、草、竹、木诸属,谷之属首述稻杭为饭米品,著者有九:百前、香杭、乌芒、珍珠、鼠牙、东海、旱禾、山禾、占稻。孺为酒米品,著者有九:黄鱣、黄鸡、乌雅、光头、九里香、小猪班、狗蝇、虾须、赤米。麦产琼山,向所不种,始正德初,有荞麦、珍珠麦。粟、黍、稷、菽,初不识为何物焉,亦于正德初始植之。果之属,以产荔枝龙眼者,多数十种,余如菠罗蜜、椰子、葡萄、榴、红枣、山芭、焦、羊桃、木胆、锥栗、倒粘子、余茸、不纳子、山连、昌汉子等,大抵为琼之特产。下篇分畜、禽、兽、虫、石、药、货、布帛、饮馔、器用、工作诸属,著者以虫之属有蛇数十种,蚕产琼海一岁八登。器用之属,则述手工品,有藤器、漆器、竹器、席、扇、瓦器等。工作之属,指银作、漆作、铜作、铁作、木作、皮作、雕作、藤作等,以藤作尤著,出万州穿织俱精致,擅名天下。

    琼郡志十卷清康熙十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牛天宿修,朱子虚纂。天宿山东人,顺治六年进士,康熙七年任琼州府知府。子虚事迹未详。此志一名《琼州府志》。琼即今海南岛地。据本志沿革谓:“汉元鼎六年平南越,自合浦徐闻南入海得大洲。元封元年置珠崕、儋耳二郡,唐置崖州、琼州,宋废睚州并入琼州,领邑六。元改为琼州路,明为琼州府;清顺治中始得其地,仍因明制。”记琼州舆地之书,始见《通志·艺文略》载五代燕盖弘《珠崖传》,宋元乃有《琼筅志》《万州图经》;明有正德《琼台志》,及万历丙辰府志。此志继《万历府志》重修,定例为天文、地理、人事三纲,凡十卷。据天宿自序谓其书日:“词简事明,义严纪备,允无愧焉。”观其书出则行文朴实,颇见清初人笔意,审其体例,则仍明人志例沿习,而无别出新裁,仍为祖述前志体例。

    琼志撷录不分卷稿本,盖有杨光鼐印(上海图书馆藏)

    清杨光鼐辑。光鼐字秀岩、琼州府人。此篇光鼐选录琼州历修府志之该要记载,又撷诸书之记琼州事物者。所录有历代修琼州志序凡七篇,末篇为乾隆三十九年修《琼州志》序。以下按门类辑录历修诸志,分地舆、建置、田赋、军政、职官、选举、人物七类。人物选录《海瑞传》,及海瑞《与乡诸先生书》,此书海瑞与琼州乡绅争辩妇女无正守节之事也。七类之后附录记、赋、诗、词,皆为选录人物之所作。书后杂志,分时代为次,自唐至明止。人物选录传记外,诸书有关其人片条之记载,亦皆辑录。全书除自撰小序外,多选录,而不自撰一辞。

    昌化县志五卷清康熙三十年修,抄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璩之璨纂修。之璨字含光,河南孟县人,康熙二年举人,二十九年任昌化知县。昌化即今昌江县,据本志沿革,汉为至来县,唐始名昌化,明时曾并入儋州,清初复为昌化县。...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