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第五十三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五十三

    侍者福善 门人通炯 日录

    海幢法裔今照今光 收藏

    憨山老人自序年谱实录上

    嘉靖二十五年丙午。

    予姓蔡氏。父彦高。母洪氏。生平爱奉观音大士。初梦大士。携童子入门。母接而抱之。遂有娠。及诞。白衣重胞。是年十月己亥。十二日丙申。己丑时生也。

    二十六年丁未。

    予周岁。风疾作几死。母祷大士。遂许舍出家。寄名于邑之长寿寺。遂易乳名和尚。

    二十七年戊申。

    予三岁常独坐。不喜与儿戏。祖父常谓曰。此儿如木桩。

    二十八年己酉。

    二十九年庚戌。

    三十年辛亥。

    三十一年壬子。

    予年七岁。叔父钟爱之。父母送予入社学。一日叔父死。停于床。予归。母绐之曰。汝叔睡。可呼起。乃呼数声。婶母感痛。乃哭曰。天耶。那里去也。予愕然疑之。问母曰。叔身在此。又往何处耶。母曰。汝叔死矣。予曰。死向甚么处去。遂切疑之。未几。次婶母举一子。母往视。予随之。见婴儿如许大。乃问母曰。此儿从何得入婶母腹中耶。母拍一掌云。痴子。你从何入你娘腹中耶。又切疑之。由是死去生来之疑。不能解于怀矣。

    三十二年癸丑。

    予八岁读书。寄食于隔河之亲家。母诫不许回。但经月。归一次。一日回。恋母不肯去。母怒鞭之。赶于河边。不肯登舟。母怒。提顶髻抛于河中。不顾而回。于时祖母见之。急呼救起。送至家。母曰。此不才儿。不渰杀留之何为。又打逐。略无留念。予是时。私谓母心狠。自是不思家。母常隔河流泪。祖母骂之。母曰。固当绝其爱。乃能读书耳。

    三十三年甲寅。

    予九岁。读书于寺中。闻僧念观音经。能救世间苦。心大喜。因问僧求其本。潜读之。即能诵。母奉观音大士。每烧香礼拜。予必随之。一日谓母曰。观音菩萨。有经一卷。母曰。不知也。予即为母诵一过。母大喜曰。汝何从得此耶。诵经声。亦似老和尚。

    三十四年乙卯。

    予十岁。母督课甚严。苦之。因问母曰。读书何为。母曰。做官。予曰。做何等官。母曰。从小做起。有能可至宰相。予曰。做了宰相却何如。母曰。罢。予曰可惜一生辛苦。到头罢了。做他何用。我想只该做个不罢的。母曰。似你不才子。只可做个挂搭僧耳。予曰。何为挂搭僧。有甚好处。母曰。僧是佛弟子。行遍天下。自由自在。随处有供。予曰。做这个恰好。母曰。只恐。汝无此福耳。予曰。何以要福。母曰。世上做状元常有。出家做佛祖。岂常有耶。予曰。我有此福。恐母不能舍耳。母曰。汝若有此福。我即能舍。私识之。

    三十五年丙辰。

    予十一岁。偶见行脚僧数人。肩担瓢笠而来。予问母此何人耶。母曰。搭搭僧也。予私喜。视之。僧至。放担倚树。乃问讯化斋。母曰请坐。急烹茶。具斋饭。甚恭敬。食罢。众僧起。即荷担。只手一举。母急避之。曰。勿谢。僧径去。予曰。僧何无礼。饭斋不谢。母曰。谢则无福矣。予私曰。是僧之所以高也。切念之。遂发出家之志。苦无方便路耳。

    三十六年丁巳。

    予年十二。读书通文义。乡族咸爱重之。居常不乐俗。父为定亲。立止之。一日。闻京僧言。报恩西林大和尚。有大德。予心即欲往从之。白父。父不听。白母。母曰。养子从其志。第听其成就耳。乃送之。是岁。十月至寺。太师翁。一见喜曰。此儿骨气不凡。若为一俗僧。可惜也。我第延师教读书。看其成就何如。时无极大师。初开讲于寺之三藏殿。祖翁携往谒。适赵大洲在。一见喜曰。此儿当为人天师也。乃抚之问曰。汝爱做官。要作佛。予应声曰。要作佛。赵公曰。此儿不可轻视。当善教之。及听讲。虽不知言何事。然心愤愤。若有知而不能达者。时雪浪恩兄。长予一岁。先一年。依大师出家。见予相视而嘻。时人以为同胞云。江南开讲佛法。自无极大师始。少年入佛法者。自雪浪始。

    三十七年戊午。

    予十三岁。初太师祖择诸孙有学行者。俊公。为予师。先授法华经。四月成诵。

    三十八年己未。

    予年十四。流通诸经。皆能诵。太师翁曰。此儿可教。不可误之也。遂延师能文者教之。

    三十九年庚申。

    予年十五。太师翁。乃请先生。教习举子业。初即试其可教。乃令四书一齐读。是年多病。

    四十年辛酉。

    予年十六。是岁四书完。背之。首尾不遗一字。

    四十一年壬戌。

    予年十七。是岁讲四书。读易。并时艺。及古文辞诗赋。即能诗述文。一时童子。推无过者。

    四十二年癸亥。

    予年十八。时督学使者。专讲道学。以童生为歌童。动随数十。逐队而歌。亦有因之而幸进者。予大耻之。遂欲弃所业。是岁以病。辞不入馆。

    四十三年甲子。

    予年十九。同会诸友。皆取捷。有劝予往试者。时云谷大师。正法眼也。住栖霞山中。太师翁久供养。往来必款留旬月。予执侍甚勤。适云大师出山。闻有劝予之言。恐有去意。大师力开示出世参禅。悟明心地之妙。历数传灯诸祖及高僧传。命予取看。予检书笥。得中峰广录。读之未终轴。乃大快。叹曰。此予心之所悦也。遂决志做出世事。即请祖翁披剃。尽焚弃所习。专意参究一事。未得其要。乃专心念佛。日夜不断。未几。一夕梦中见阿弥陀佛。现身立于空中。当日落处。睹其面目光相。了了分明。予接足礼。哀恋无已。复愿见观音势至二菩萨。即现半身。自此时时三圣。炳然在目。自信修行可办也。是年冬。本寺禅堂。建道场。请无极大师。讲华严玄谈。予即从受具戒。随听讲至十玄门。海印森罗常住处。恍然了悟。法界圆融无尽之旨。切慕清凉之为人。因自命其字曰。澄印。请正。大师曰。汝志入此法门耶。因见清凉山有冬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故号清凉之语。自此行住冰雪之境。居然在目。矢志愿住其中。凡事无一可心者。离世之念。无刻忘之矣。

    四十四年乙丑。

    予年二十。是岁。正月十六日。太师翁入寂。师翁于前年除日。毕集诸眷属。曰。吾年八十有三。旦暮行矣。我度弟子八十余人。无一持我业者。乃抚予背曰。此子我望其成人。今不能矣。是虽年幼。有老成之见。我死后。房门大小事。皆取决之。勿以小而易之也。众唏嘘受命。新岁七日。师翁具衣遍巡寮。各辞别。众咸讶之。又三日。即属后事。示微疾。举药不肯进。乃曰。吾行矣。药奚为。乃集众念佛五昼夜。手提念珠。予拥于怀。端然而逝。以师翁生平。持金刚经。临终亦不辍也。太师翁为报恩官住。三十年。居方丈。及入灭。至三月十八日。而方丈火。众皆叹异。是年冬十月。云谷大师。建禅期于天界。集海内名德五十三人。开坐禅法门。大师极力扳予往从。少师翁听之。乃得预会。初不知用心之诀。甚苦之。乃拈香请益。大师开示。审实念佛公案。从此参究。一念不移。三月之内。如在梦中。了不见有大众。亦不知有日用事。一众皆以予为有志。初不数日。以用心太急。忽发背疽。红肿甚巨。大师甚难之。予搭袈裟。哀切恳祷于韦驮前曰。此必冤业索命债耳。愿诵华严经十部。告假三月以完禅期。后当偿之。至后夜。倦极。上禅床。则熟睡。开静亦不知。及起。则忘之矣。天明。大师问恙何如。予曰。无恙也。及视之。已平复矣。一众惊叹。是故得完一期。及出。亦如未离禅座时。即行市中。如不见一人。时皆以为异。江南从来不知禅。而开创禅道。自云谷大师始。少年僧之习禅者。独予一人。时寺僧服饰皆从俗。多艳色。予尽弃所习衣服。独觅一衲被之。见者以为怪。

    四十五年丙寅。

    予年二十一。自禅期出。是年二月十八日午时。大雨如倾盆。忽大雷自塔而下。火发于塔殿。不移时大殿焚。至申酉时。则各殿画廊。一百四十余间。悉为煨烬。时予少祖为住持。及奏闻。旨下法司。连逮同事者十八人。合寺僧恐株连。各各逃避。而寺执事僧。无可与计事者。予挺身力救。躬负盐菜。送狱中以供之。寺至刑部相去二十里。往来不倦者三月。且多方调护。诸在事者。竟免死。时与雪浪恩公。俱决兴复之志。且曰。此大事因缘。非具大福德智慧者未易也。你我当拌命修行。以待时可也。是时即发远游志。顷之少祖寻入灭。太祖之房门无支持者。先是太师翁入灭。无储畜。丧事皆取贷不资。故多欠负。即析居。知必不能保。予思太师翁遗命。乃设法尽偿其负贷。余者分诸弟子各执业。房门竟以存。是年冬从无极大师。听法华经于天界寺。因志远游。每察方僧。求可以为侣者。久之。竟未得。一日见后架精洁。思净头心非常人。乃访之。及见。特一黄肿病僧。每早起。事已悉办。不知何时洒埽也。予故不寐。窃经行廊下侦之。当众方放参时。即已收拾毕矣。又数日见不洁。乃不见其人。问之。执事曰。净头病于客房也。予往视其状不堪。问曰。师安否。曰。业障身病已难支。馋病更难当。予问何故。曰。每见行斋食。恨不俱放下。予笑曰。此久病思食耳。是知其人真。因料理果饼。袖往视之。问其号曰。妙峰。为蒲州人。予即相期结伴同游。后数日。再视之。则不见。予心知其人。恐以予累。故潜行耳。

    隆庆改元丁卯。

    予年二十二。特举虚谷忠公为寺住持。以救倾颓。比为回禄事。常住负贷将千金。皆经予手。众计无所处。予设法。定限三年。尽偿之。是年奉部檄本寺设义学。教僧徒。请予为教师。授业行童。一百五十余人。予因是复视左史。诸子古文辞。

    二年戊辰。

    予年二十三。是年谢馆事。复馆于高座。以房门之累然也。

    三年己巳。

    予年二十四。是年金山聘馆。居一年。

    四年庚午。

    予年二十五。是年仍应金山聘。

    五年辛未。

    予年二十六。予以本寺回禄。决兴复之志。将修行以养道待时。是年遂欲远游。始同雪浪恩兄游庐山。至南康。闻山多虎乱。不敢登。遂乘风至吉安。游青原。见寺废。僧皆蓄发。慨然有兴复之志。乃言于当道。选年四十以下者尽剃之。得四十余人。夏自青原归。料理本师业。安顿得宜。冬十一月。即一钵远游。将北行时。雪浪止予。恐不能禁苦寒。姑从吴越。多佳山水。可游目耳。予曰。吾人习气。恋恋软暖。必至不可施之地。乃易制也。若吴越枕席间耳。遂一钵长往。

    六年壬申。

    予年二十七。初至扬州。大雪阻之。且病作。久之。乞食于市。不能入门。自忖何故。急自省曰。以腰缠少有银二钱。可恃耳。乃见雪中僧道。行乞不得者。即尽邀于饮店。以银投之。一餐而毕。明日上街。入一二门。乃能呼。遂得食。因自喜曰。吾力足轻万钟矣。铭其钵曰。轻万钟之具。铭其衲曰。轻天下之具。乃为之铭曰。尔委我以形。我托尔以心。然一身固因之而足。万物实以之而轻。方将曳长风之袖。披白云之襟。其举也若鸿鹄之翼。其逸也若潜龙之鳞。逍遥宇宙。去住山林。又奚炫夫朱紫之丽。唯取尚乎霜雪之所不能侵。是年秋七月。至京师。无投足之地。行乞竟日。不能得。日暮。至西太平仓茶[竺-二+朋]。仅一餐。投宿河漕遗教寺。明日左司马汪公伯玉。知予至。乃邀之。以与次公仲淹为社友故耳。因得寓所。旬日。即谒摩诃忠法师。随往西山。听妙宗钞。有西山怀恩兄诗。期罢。摩诃留过冬。听法华唯识。请安法师为说。因明三支比量。十一月。妙峰师。访予至。师长须发。衣褐衣。先报云。有盐客相访。及入门。师即问还认得么。予熟视之。见师两目。忽记为昔天界病净头也。乃曰认得。师曰。改头换面了也。予曰。本来面目自在。相与一笑。不暇言其它。第问所寓。曰龙华明日过讯。夜坐。乃问其状。何以如此。师曰。以久住山。故发长未翦。适以檀越。山阴殿下。修一梵宇。命请内藏故来耳。问予状。乃曰。特来寻师。且以观光辇毂。一参知识。以绝他日妄想耳。师曰。别来无时不思念。将谓无缘。今幸来。某愿伴行乞。为前驱打狗耳。竟夕之谈。迟明一笑而别。即往参遍融大师。礼拜。乞和尚指示。师无语。唯直视之而已。参笑岩师。师问何处来。予曰。南方来。师曰。记得来时路否。曰。一过便休。师曰。子却来处分明。予作礼。侍立请益。师开示向上数语而别。

    万历元年癸酉。

    予年二十八。春正月。往游五台。先求清凉传。按迹游之。至北台见有憨山。因问其山何在。僧指之。果奇秀。默取为号。诗以志之。有遮莫从人去。聊将此息机之句。以不禁冰雪苦寒。遂不能留。复入京东游。行乞至盘山。于千象峪石室。见一僧。不语。予亦不问。即相与拾薪汲水行乞。汪司马以书访之。曰。恐公作东郊饿夫也。及秋。复入京。以岭南欧桢伯。先数年。未面寄书。今为国博。急欲见予。故归耳。

    二年甲戌。

    予年二十九。春。游京西山。当代名士。若二王。二汪。及南海欧桢伯。一时俱集都下。一日访王长公凤洲。相见。以予少年易之。予傲然宾主。公即谆。谆教以作诗法。予瞠目视之。竟无一言而别。公不怿。乃对次公麟洲言之。明日次公来访。一见即曰。夜来家兄。失却一只眼。予曰。公具只眼否。公拱曰。小子相见了也。相与大笑归。谓其兄曰。阿哥。输却维摩了也。因以诗赠予。有可知王逸少。名理让支公之句。一日。汪次公与予同居。看左传。因谓予曰。公天资特异。大有文章气概。家伯子当代文宗也。何不执业。以成一家之名乎。予笑而唾曰。留取老兄膝头。他日拜老僧。受西来意也。次公大不悦。归告司马公。公曰。信哉。予观印公道骨。他日当入大慧中峰之室。是肯以区区文字为哉。第恐浮游为误耳。见予与次公扇头诗。有身世蜩双翼。乾坤马一毛之句。乃示次公曰。此岂文字僧耶。他日特设斋请予。与妙师同坐。公谓予曰。禅门寥落大可忧。小子切念之。观公器度。将来成就不小。何以浪游为。予曰。贫道特为大事因缘。参访知识。今第游目当代人物。以了他日妄想耳。非浪游也。且将行矣。公曰。信然。予观方今无可为公之师者。若无妙峰。则无友矣。予曰。昔已物色于众中。曾结同参之盟。故北来相寻。不意偶遇于此。公曰。异哉。二公若果行。小子愿津之。时妙师取藏经回。司马公因送勘合二道。又为文以送予。一日公速予至。问曰。妙峰行矣。公何不见别。予曰。姑徐行。公曰。予知公不欲随人脚跟转耳。殊大不然。古人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但愿公他日做出法门一段光明事业。又何以区区较去就哉。予感而拜谢。遂决行。即往视妙师。已载乘矣。见予至。问曰。师行乎。曰。行矣。即登车。未别一人而去。秋八月。渡孟津见武王观兵处。有诗吊之曰。片石荒碑倚岸头。当年曾此会诸侯。王纲直使同天地。应共黄河不断流。过夷齐扣马地吊曰。弃国遗荣意已深。空余古庙柏森森。首阳山色清如许。犹是当年扣马心。遂入少林谒初祖。时大千润宗师。初入院。予访之。未遇。出山观洛阳古城焚经台白马寺。即追妙师。九月。至河东。会山阴至。遂留结冬。时太守陈公。延妙师及予。意甚勤。为刻肇论中吴集解。予校阅。向于不迁论旋岚偃岳之旨不明。窃怀疑久矣。今及之。犹罔然。至梵志自幼出家。白首而归。邻人见之曰。昔人犹在耶。志曰。吾似昔人。非昔人也。恍然了悟曰。信乎诸法本无去来也。即下禅床礼佛。则无起动相。揭廉立阶前。忽风吹庭树。飞叶满空。则了无动相。曰。此旋岚偃岳而长静也。至后出遗。则了无流相。曰。此江河竞注而不流也。于是去来生死之疑。从此冰释。乃有偈曰。死生昼夜。水流花谢。今日乃知。鼻孔向下。明日。妙师相见。喜曰。师何所得耶。予曰。夜来见河边两个铁牛相斗入水去也。至今绝消息。师笑曰。且喜有住山本钱矣。未几山阴请牛山法光禅师至。予久慕之。相见喜得坐参也。与语机相契。请益。开示以离心意识参。出凡圣路学。深得其旨。每见师谈论出声。如天鼓音。是时予知悟明心地者。出词吐气果别也。深服膺其人。一日袋中搜得予诗。读之。叹曰。此等佳句。何自而得耶。复笑曰。佳则佳矣。那一窍欠通在。予曰。和尚那一窍通否。师曰。三十年拿龙捉虎。今日草中走出兔子来。下一跳。予曰。和尚不是拿龙捉虎手。师拈拄杖才要打。予即把住。以手捋其须曰。说是兔子。恰是虾蟆。师一笑休去。师一日曰。公不必他往。愿同老伏牛。是所望也。予曰。观师佛法机辩。不减大慧。见居常似有风颠态。吟哦手口无停时谓何。师曰。此我禅病也。初发悟时。偈语如流。日夜不绝。自是不能止。遂成病耳。予曰。此病初发时。何以治之。师曰。此病一发。若自看不破。须得大手眼人痛打一顿。令其熟睡。觉时。则自然消灭矣。我初恨其无毒手耳。岁暮。师知予新正即往五台。乃以诗送之。有云中狮子骑来看。洞里潜龙放去休之句。问曰。公知否。予曰。不知。师曰。要公不可捉死蛇耳。予颔之。向来禅道。久无师匠。及见光师。始知有宗门作略。山阴国主问予二亲在。乃赠二百金为终养资。予谢曰。贫道初行脚。自救不了。又安敢累二亲乎。因让致光师。

    三年乙亥。

    予年三十。正月自河东同妙师上五台。过平阳。师之故乡也。师以少贫。值岁饥。父母死。葬无殓具。至是山阴与一二当道助之。予为卜高敞地为合葬。作墓志。师俗姓续。居平阳东郭。盖春秋续鞠居之后也。太守胡公号顺庵。东莱人。闻予至寓城外。欲一见不可得。及予行。公送邮符。予曰。道人行脚有草屦耳。焉用此。公益重。及予行。公后追之。至灵石。乃见。同至会城。留语数日。差役送至台山。于二月望日。寓塔院寺。大方主人为卜居北台之龙门。最幽峻处也。以三月三日。于雪堆中。拨出老屋数椽以居之。时见万山冰雪。俨然夙慕之境。身心洒...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