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第五十一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五十一

    菩萨戒弟子 僧本昂 冯昌历 僧知融 日录

    宰官弟子 王安舜 刘起相 纂辑

    长春社弟子 陈迪祥 梁四相 同较

    曹溪中兴录下

    为灵通侍者戒酒文(有引)

    憨山道者着

    余初至曹溪。怀瓣香敬谒 六祖大师。见主塔僧。每月朔望之次。以酒供奉灵通侍者。诘其所因。僧曰。侍者乃西域波斯国人。乘海舶至广州。闻 六祖大师。因随喜归依。愿为侍者。永充护法。卫安曹溪道场。但性嗜酒。不能戒饮。六祖大师。许其偷饮。以此妄传。愚盲不达。遂为常规。相习至今。几千年矣。未有能为侍者洗其污者。末法弟子某。荷蒙 祖师摄受。来整曹溪。已经期年。今于万历辛丑年。腊月八日。乃吾 佛成道之辰。特为合山众僧。普授戒法。诚恐愚僧执迷不化。乃为侍者洗白一心。以谢众口。敬拈瓣香。上禀祖命告侍者曰。恭惟灵通。勿问所从。既充护法。当合至公。侍者当初。听 祖说法。本来无物。如何不达。既达本无。五蕴何有。岂有真空。而好饮酒。祖师教人。饮甘露浆。非以糟汁。灌此枯肠。我观侍者。不离祖师。终日听法。岂可不知。知之既真。悟之已久。寗有复迷。自扬家丑。我惟侍者。决无此情。愚僧不达。认以为真。大家昏迷。日夜酣醉。是以祖师。岂不为累。我戒众僧。不许饮酒。众以侍者。便为借口。众僧坏法。侍者为倡。今日不止。展转虚妄。嗟此末法。丛林凋弊。我愿侍者。蚤为之计。若真护法。请从此始。侍者不饮。谁敢启齿。我今稽首。哀鸣 祖师。彻底掀翻。破此愚痴。打破疑团。捽碎饮器。齐证无生。同登佛地。今后供养。三德六味。侍者受用。与祖无异。以此护法。功德无比。内外清净。顿消尘滓。灵源迸溢。枯木回春。山河大地。共转法轮。谨告。

    曹溪祖庭地脉形势缘起说

    匡山逸叟憨山德清述

    曹溪祖庭道场。始于梁智药三藏。从西天来。至五羊入中国。舟过溪口。掬水饮之。香美。乃曰。此西天水也。源上必有胜地。乃循水而上。见象山。叹曰。此宛然西天宝林山也。遂与居人曹叔良言曰。此山乃圣道场。一百七十年后。当有圣人。于此说法。度人无量。宜建梵刹以待之。叔良白牧侯。奏请 武帝。敕建宝林寺。此开山之始也。至唐元朔间。 六祖起新州。得黄梅衣钵。回入宝林。时寺已毁。唯一尼僧。名无尽者。郡人也。庵居于后。 六祖访之。尼看涅盘经。乃问其字。祖曰。字即不识。义当问之。尼曰。字尚不识。安知义乎。祖曰。诸佛妙义。非关文字。即力开说。尼知为异人。即告父兄乡里。率众重修其寺。请祖居之。九越月。恶人寻逐。祖受黄梅之嘱。遂逃去。隐于怀会之间。猎人队中。一十五年。仪凤间。广州法性寺。因闻二僧风幡之辩。祖曰。非风非幡。仁者心动。时众闻之惊异。诘之。乃知黄梅衣钵所在。遂请示大众。即剃发于菩提树下。送归曹溪宝林。爰自梁天监丙午。至唐高宗仪凤元年丙子。得一百七十年。应智药三藏云。祖既说法于此。三十余年。座下悟道者。四十三人。南岳青原为上首。于是道分两派。后出五宗。是则传灯所载。禅宗一脉。发于曹溪。若孔门洙泗也。祖晚年归者日众。堂宇湫隘。乃谒里人陈亚仙曰。老僧欲就檀越。乞一坐具地。得否。仙曰。和尚坐具几许阔。祖出示之。亚仙唯然。祖以坐具一展。尽罩曹溪四境。四天王现身。坐镇四隅。亚仙曰。也知和尚。法力广大。但吾高祖坟墓在此。他日营建。冀望存留。余愿尽舍。永为宝坊。然此地乃生龙白象之来脉。只可平天。不可平地。遂舍之。竟成大法社焉。此寺之大成也。予居常念禅门。法道寥落。思天下禅宗一脉。出于曹溪。今其道不彰。必源头壅塞。宜疏浚之。此久愿也。万历丙申。予以弘法罹难。 恩遣雷阳。初谒。

    六祖。入曹溪。观其山川形势。宛若踞地之象。牙足俨然。初。宝林寺包于左颔之内。而 祖殿正坐于象鼻。予细察之。其当鼻中。穿一后路。截为两断。又思象命在鼻。必有数节。见 祖殿后。低洼空阙。北风大吹。叹曰。山脉已断。此法道所以凋零也。时寺僧被流棍伙住。屠沽作难。道场几不可保矣。于是种种方便。而调护之。及庚子岁。时本道祝公。心切怜悯。连请一整理之。予初入山。即塞来龙之路。担土培 祖殿后山一座。疏卓锡泉。引入香积厨。绕于殿前。众得饮之。乃请制台令行本县。尽驱逐流棍。由是道场一清。此中兴之最初一步也。予见寺之旧制。杂乱参差不齐。殊不可观。经画为难。且工程浩大。力难顿整。殿宇僧房。扼塞不通。日夜详察思之。乃因其势列为三局。以祖庭为正中主刹。先开辟回廊门径神路。廓其胸次。开真眉目。其左局。即古宝林寺也。以方丈为主。前法堂之下。即当时诸祖悟道之禅堂。及香积厨。尽设为僧居。予买空地。移僧房八主。乃得其故址。修堂宇以安作养。本寺僧徒。业已拮据。八年于兹。所费不赀。心力已竭。而愿犹未满。其 大佛殿一区。列位右局。因见殿前坑洼。填尚未平。殿前正面。为罗汉楼。乃深陷丈余。楼前即虎沙塞胸。犹是荒山。中出山门一径。如车厢之陕隘。殊无大体。深思所以。乃悟知为 六祖晚年未竟之功也。以正殿之基。本是一潭。详其山形。始为象之两牙交合处。其中渟滀一山之水。故其最灵。有龙居焉。号为龙潭。当鼻之右颔。乃亚仙祖墓之前下沙。今为祖殿之右臂也。想 六祖乞陈亚仙地。时欲修殿。乃先降其龙。凿断合处。似成一渠。以放水出。方填其潭。以建大殿。其殿方成。而 祖即入灭。故殿前潭尚未及填平。放水之道。不及料理。后人因其缺陷。遂建楼于上。而下即塑天王像。其苟且狭陋。全失大体。此其山脉已凿。地又失形。故千年以来。细阅传灯。而曹溪未见出一人也。由是观之。道脉岂不系地脉耶。此予所以日夜腐心。而不能忘情于此也。故先将两局。粗粗料理。略有其次。将重整右局。其工力不减于 六祖开创时也。以从山门之后。殿堂八座。尽皆朽败。非仗神运之力。安能为之耶。先是戊申岁。岭西道冯文所公。入山。见其正殿将倾。遂发心重修。随白制府戴公。慨然乐助。一时司道府县。上下共施千金。先办木料。予躬自经营。方运木到山。而魔气即发。遂阻其功。予即浩然长往矣。今已十年于兹。奈形骸已衰。心愿未满。将作来世公案耳。但念 佛法禅道。自达磨西来。衣钵止于曹溪。而道脉源流。佛祖慧命。乾坤正气。并如洙泗。终古人心世道所关。乃我震旦国中。第一最上功德之事。虽法有隆替。世有代谢。而大道一脉。亘穷劫而常然不朽者。此在象教所系。山川之灵也。此外更有何法为天地纲常哉。此愚思报 佛恩君恩。未敢一息忘之也。予初心愿代 六祖了未竟之功。第一重修正殿。欲培全龙脉。将殿前凿断之渠。重筑如故。内留一池。滀一山之水。以聚其灵。将罗汉楼。改为大毗卢殿。以为主刹。楼前虎沙取用。大开明堂。修两廊以安罗汉。前立天王殿。以完正局。外山门从旧。其钟鼓楼。原系古宝林寺者。今在左局。禅堂之前。已不可动。但于山门之外。左右筑两高台。建钟鼓于上。以全一寺之规模。其余殿后大藏经阁诸所。皆因其旧制而重新之。法堂重修。但正其向。即此一图。以收三局为一寺。其功不减于最初开创时也。切念予今老矣。余日无多。况此何时。安敢复萌此念乎。第以天地大运揆之。近见黄河已清。 圣人复出。尧舜利见。夔龙挺生。三五之化。将在今日。仰仗 圣明之覆育。 社稷之宠灵。风云际会。岂无大心菩萨。现应化身。作大佛事者乎。嗟予老矣。即填沟壑。特特留此。重见建规。以待 命世之真人。即有作者。照此规式。乃不负区区初心。以全山川之道脉。是即 六祖在现于世也。九原之下。切有望焉。

    大师示曹溪僧众法语

    示曹溪塔主

    佛言如来出世。如优昙华。盖优昙华。非已见今见当见。甚言其希有耳。故昔人每云。见善知识。如睹优昙华开。善知识者。暂时一见。而不可得。况日夜亲近随顺者乎。昔法华会上。久灭度多宝如来。在宝塔中。全身不散。如入禅定。是时十方诸佛。各各侍者。并灵山会上。愿见多宝而不可得。乃凭如来神力。开宝塔户。忽使人天百万。一时得见。而见者。各各皆获无生法忍。乃至发无上菩提之心者。不可计也。今观六祖大师。虽久灭度。而全身不散。如入禅定。我则谓之与多宝如来无异。即大师未入灭时。与今日无异。彼是时也。如永嘉一见。即证无生。强留一宿。而不可得。南岳青原皆执侍十余年。所得种种三昧妙门。不可思议。故发挥佛祖光明。如清旸升天。只今道满寰区。如盛夏赫日。蒙者无不抽条。发干。敷华。秀实。而复散为金刚种子。不可胜数。斯皆一见善知识之功也。曹溪塔主执侍大师。朝夕盥漱。茶汤粥食。与现生无异。晨昏钟鼓音声。大师广长舌相。炽然说法。未尝暂歇。执侍之俦。朝夕目睹耳闻。未尝暂隐。不审诸侍者。还有如永嘉之证无生者乎。有若南岳青原之妙证者乎。有则如优昙华一时出现。无则如优昙华终不可见耳。既曰善知识如优昙华。则诸执侍者。六时礼拜。亲近供养。皆灌溉之功也。噫。灵根既在。智种深埋。苟灌溉功成。因缘时至。何虑昙华不一时出现。老人在旅泊斋中。书付曹溪塔主。持之以为异日华开之验。

    示曹溪诸僧

    曹溪为天下禅宗道脉之源。而山川之胜冠岭表。故丛林甲于诸方。自大鉴禅师入灭。青原南岳二大老。抽枝发干。普荫人天。一言半句。扬眉瞬目之间。得超生脱死者。不可胜数。自尔此山寂寥几千年矣。岂非枝大而批其本耶。然其道虽曰无相。而实寓有形。与时升降。固其理也。远求五宗之源。其本无二。建立之旨。亦在随宜。自宋而元。如高峰。断崖。中峰诸大老。皆力振家声。雷电之机。不减丛林盛时。明兴以来。其风浸微。不敢望真履实证。求其有志向上一路者。盖亦几希。然他方尚或有一二知此道者。若曹溪为当家的骨儿孙。独不识袈裟为何物。剃发为何事。岂独人与道违。即山川之胜。丛林之茂。亦无复当时矣。况为恶魔所侵。作难非一。岂非其道与时升降。而与山川共为休戚乎。余于丙申春。蒙 恩遣雷阳。道经曹溪口。因得参谒六祖大师。正值众僧烧煮之余。鼎沸未消。余为潸然者久之而去。明年秋。制台大司马陈公。念曹溪禅门洙泗。欲置余于其间。为供洒扫。余是时。惭愧为法门玷。惧辱祖庭以谢。又明年。观察海门周公。摄治南韶。心与陈公合。余坚让不已。但命执笔。重纂其志。周公以入贺去。观察惺存祝公莅政。公自号曹溪行脚僧。下车不日。盗弭讼息。民享泰和。曹溪山门。百废一时悉举。宛若大鉴。重拈袈裟角耳。向者不识不知之僧。皆焕发佛性光明。此岂非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耶。公久欲得区区为大鉴侍者。冀将焚香洗钵之劳。以续破法之愆。余惭愧者久之。公以入贺去。滨行。令寺僧长老。率诸大众作礼。公先以书抵。复面叮咛。恳恳至再。余感公此行。不以官为得。而喜得作曹溪主人。是其幻化门头。现宰官身。而作佛事者乎。盖亦世道交兴。故能令此山色溪声。挺露法身。而吐广长舌相也。区区罪垢之躯。不敢蹈宝华。挝毒鼓。聊书此以付来僧。且为异日得度因缘。作升堂入室之劵。时庚子三月既望。

    示曹溪素林裕木庵泰两监寺

    丙申春。予度岭。过曹溪。礼六祖大师。瞻仰道骨如生。想当时踞华座。万指围绕无异。今则堂宇倾颓。丛林凋弊。宝林福地。翻为狐兔之巢。徘徊久之而去。未几。外魔炽起。僧徒遭难。余心愍之。因求当道宰官。作大护法。制府陈公。屯盐周公。皆力振之。魔风稍息。而僧力已疲极矣。时则寺僧。有若素林裕。木庵泰。海月珊。见传识。与中兴为住持者象汉权。之数人者。皆誓舍身命。力持祖业。以保安众僧。日夜辛勤。苦心周虑。求为能与祖庭作一日依怙者。志甚殷也。由是众等投诚。归依授戒。即请予入山。 圣恩有在。未敢轻诺。然身虽未入。而心已如金刚矣。万历己亥。南韶祝观察。以荷曹溪为己任。力命大众礼请。庚子冬。始应命入山。不三月而百废具举。祛宿蠹。选僧徒。设义学。授戒法。一时翻然成化。乃为重辟规模。大开祖道。不五年而功成过半。斯实祖灵默启。天龙冥护。而裕辈一念血诚。真不减包胥秦庭之哭。真心实行。所感召者。自不可诬也。余住兹已逾五年。而奔走过半。皆为经营之劳。众等事我如一日。犹我视众等如一子地耳。顷蒙 恩诏赦宥。即身未披衣。而心已解脱。一时诸弟子等。各各欢喜。焚香作礼。执卷乞语。乃拈笔以示之曰。诸佛众生。心无差别。所言无差别之心。即所谓金刚心地也。且此一心。诸佛证之而说法。诸祖悟之而度生。菩萨修之而成道。声闻取之为涅盘。外道执之而谤法。众生迷之而造业。三途昧之而受苦。凡夫日用而不知。吾人以之而应缘。即尔辈为佛弟子。为祖儿孙。凡有施为。莫不皆从此心流出。但顺佛祖之教。为佛祖之事。心心常住。念念不坏。即此以往。历劫不磨。便为金刚心地。为成佛作祖之正因种子。若夫逆之背之。虽身着袈裟。心存业道。即此以往。便为苦趣苦因。亦长劫不坏生死之苦果也。故曰三界上下法。唯是一心作。顺之即圣。背之即凡。岂虚语哉。裕等数人。同此心。即合山千人。亦同此心也。若以此心。用之于佛祖。故如金刚。则将来受用。亦同金刚。若夫用之于一身。谋之为一己。视区区粪壤而为乐地。受用如苦虫。心心作业。转眼之间。一息不来。便入三途。苦果无穷。亦劫劫生生。受用不尽。此无他故。但以不明此心。是成佛作祖之真种子福田耳。裕自从余授戒。即愿持诵金刚般若经。誓尽形寿。且此经乃吾六祖大师之心地也。能持之不忘。得之于己。则将来历劫。受用无穷。即此身心。常住于曹溪。故曰。佛子住此地。即是佛受用。常在于其中。经行及坐卧也。汝等明见今日。老人转曹溪为净土。驱魔众为法侣。苟信此心之妙。则汝等诸人。出生死。证菩提。不出一念之顷。其或未然。依旧流浪三途。没溺苦海去也。其念之哉。

    示沙弥智融

    予蒙 恩南来。诸护法延予住曹溪。初入山。首以作养人才为急。乃选诸沙弥。延明师教。以本业习威仪礼诵。设禅堂以安居之。律以清规。众如一指。老人以业缘牵引。不能安居。时为说法。更延大德阇黎以尸之。又数年而规模造就。山门改观。老人尝谓佛法所贵。闻熏成种。岭南久无佛法熏习。以乏种子故。信心难生。每愿教僧五十三人。各书华严大经一部。一以法缘广大为最胜种子。二以借书写摄持之力。资初心观行。以助入道资粮。向以内魔所汩。有愿未...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