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第四十六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四十六

    侍 者  福 善 日录

    门 人  通 炯 编辑

    岭南弟子 刘起相 重较

    径山杂言

    师在径山。与诸弟子接见。散口而谈日出。皆证后利生最亲切者。不宜散落。某生平能领旨。不能记诵。师言波浪深阔。而某又十日后方起此念。不复能忆全语。始次标目。记其大略。前话并续别开示者。一一缀入为径山法话。以便刻施普及。不枉大师唾沫之慈。澹居师。及大众。同此一心。

    弟子朱鹭记

    此一大事。须平实商量。方得受用。第一不得好玄妙。唇舌波浪。谓之弄精魂。

    此事不从参究入者。不得力。不向教上印证者。不得正知见。不从境缘上打炼者。亦只是光影门头事。及临逆顺八风境界。便被摇夺将去。都透不过。以宗入。以教印。以日用境缘为验。但于境上轻脱。无滞着心。即是用心得力处。能以境缘自勘。亦不必全靠善知识说话为实法耳。

    咬定话头。不是要明话头。只借话头发疑。斩截妄想。其参究须离话头处参究。下得疑。方得力。古德云。离钩三寸。子何不道。前人志之矣。疑至情识不到。语言不通时。拶逼极处。迸出些子光影。谓之电光三昧。正好进步。不得欢喜。若认此为是。则得少为足。贴体都被者点光覆住。不复能出。过后发出。都被所使矣。八识中含藏。尚有多生习气。微细种子忽现前。用力不得处。须借咒力以消之。

    问智识不同处。但最初一念现量即是智。才转第二头。便是比量落情想矣。又曰黏带情来底是识。不黏带情来底是智。咬住话头。正是把住情识来路。不起第二念。

    参悟亦非甚难事。三个月一住气。定见下落。第一不得先存待悟心。才待悟即为等待他悟。即此便是拦头板。则工夫再不得入矣。又曰。者事须是勇猛汉子做。

    利根人多生得夙慧。今生遇缘。当下便了。有不从参入者。但要保任去。透脱去。如六祖便是其人。钝根人如何。只要自肯。钝根不巧。就从钝处得力。

    咬定话头。一切时中都用得着。便刀山火聚上去。也用得着。者便是得定力处。若有丝毫回避。便全身堕落矣。

    参禅人不得坐在洁白地上。此是千生万劫陷坑。我欲为众说破。故作担板歌。

    教眼宗眼。原无二眼。永明师提宗。全摭教语印入。恐人一向无义路边错下脚。若不得教眼。便落邪见。我注金刚法华楞伽楞严等经书。从情识不到处。没义路边迸出者拈取。却欲以教印宗。学者当自得之。

    在东海时。一夕坐入。身世俱空。海印发光。河山震动境界。得相应慧。有顷悟入楞严着紧处。恍然在目。急点烛书之。手腕不及停。尽五鼓漏。而楞严悬镜已竟矣。侍者出候。见残烛在案。讶之。

    菩萨全以利生为事。若不透过世闲种种法。则不能投机利生。

    学佛先发大悲心。破我执为主。

    旧公案。在今时人以妄想量度。则针锋不对矣。纵会得说得。亦于己分上无力。

    动中会易入。静中入无力。

    从外知见入者无力。自性内会入者得力。

    问从缘荐得者如何。缘有二。见闻缘有退失。境界缘无退失。虚实不同故。

    众生欲忍。二乘生忍。菩萨无生忍。佛寂灭忍。

    只一佛知见是正。却有菩萨知见。二乘知见。众生知见。外道知见。诸皆淆讹。所以世尊种种方便。只要了一心。入正知见。名佛知见。

    了得生灭心寂灭。即了得生死。

    如何是向上。只有个放下。

    祖师语。句句活。学人当实法。则句句死。

    日用工夫。只消看破妄念。不被他使。无别用心处。

    一切空不下时如何。只了知是假。一切能空。一切能轻。

    菩萨住在极乐。做甚事。我要扯他出来。

    念阿弥陀佛句。原同一话头。今人却便会到西方去也。

    一切是幻。人人晓得。须有主张幻的作用。方不为幻转。在海印时。偶想六祖夜半人来斫头公案。便欲学其定力。每夜开门习观想。假若有人来要借头。便欢喜舍之。今夜然。明夜亦然。久之觉有定见力在。忽一夜报盗入。予曰。第呼来。明烛正坐。无怖怯心。其人及门。乃匍匐不敢入。一长大汉也。予呼谓此闲无所有。命取库中二百钱与之。若先无主张。便惶遽了也。

    住五台山中。喧声如百万鏖战。无有一息能安者。一日听泉极冲激处。顷之忽然不闻。才举念。何故又闻。乃向极沸处坐若干日。坐久之。水声寂然。自此水声不断。如不闻也。此后安住山中。不复为喧嚷动矣。

    在东海时。值 皇太后遣内官赍银若干至。弗敢拒也。度不可滥承当。念地方饥荒。可借以普 太后之施。内官不可。予告以各县。该地方受施者。造一册还报。如之。其后 两宫闻而大喜。及至被难时。竟得此一事力。乃知临财不可苟也。

    在岭南时。人情未熟。崖岸在。不能使人狎。无可亲者。有小孩儿欲近之。辄畏我去。一日学狮子调儿法。勉自倒身眤狎之。与之果蓏。日狎一日。遂不我畏。自此人不我避忌。日来亲也。

    初参谒某总府。持揭庭下。移时不命起去。心解得应自呼名禀见耶。顾不能出诸口。如千钧重。无可奈何时。奋自称名。某禀见。乃得起去。明日参谒复然。竟一岁不少假借。旁谓武人。何知破常格待善知识也。最后约同谒抚院日。总府备一舟。装斋饭果品。如宾席。邀请过舟。作礼。揖上坐曰。非我不能假借公。知公有傲骨。聊以相成也。欢谈促膝以别。乃叹宰官中大有深心人在。何问武耶。

    读书不细心体认。不得其用。予注老子。至天之道其犹张弓乎。更数日。思其合处不可得。乃从他借一弓并弦。张而悬之壁闲。坐卧视之。又二日。忽悟张字对弛字说。弓弛时。弣高而有余。弰下而不足。则无用也。及张而用之。则抑高举下。损弣补弰。上下均停。可以命中。天道全以动为用。主施而不主受。适合之也。重为轻根二句。亦稽数年。不敢草草解。正当南行之日。孤坐舟中。情景无聊。轻重静躁之解。恍然目前。始悟太上语旨。盖身试之而后见。未可谓纸上陈言无真味也。故道德一注。历十三年乃脱稿。非草草也。

    予着经。必是凝神入观。体契佛心。机倪忽自迸出者。方副之纸。若涉思议。即不中用。

    化生仪轨

    语曰。圣人不出世。万古如长夜。故我本师释迦文佛。示现王宫。出家雪山。六年苦行。悟道成佛。于鹿苑说法度生。当佛未出世时。西天外道有九十六种。各立门庭。皆称师长。及佛成道说法之时。诸外道一一归依出家。为佛弟子。依教修行。证阿罗汉果。故今灵山一会。一千二百五十余人。皆是外道之俦也。当是时也。有信佛者。则归依佛法。依教奉行。其不信者。则生惊疑。乃至种种魔害毁谤。堕恶道者。不可胜数。是知今之佛法未行之地。皆以佛未出世之时。智愚贤不肖。虽有疑信之不一。是皆不知我佛出世之本怀。及度生渐次方便之轨则也。故今略述化生方便之次第。使未闻未信佛法者。知我等为僧。化生之法门。非是一事一行一门而可入也。故曰。方便有多门。归源性无二。要之四十九年。皆随机大小浅深之序。所谓教不躐等也。幸宜委悉。勿谓常谈一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世闲。所谓开示众生佛之知见。使其悟入。惟此一事。更无余事。所云。一大事者。谓要众生。知生死为一大事也。佛知见者。乃众生各各本有之佛性也。由迷此佛性而成生死。今要出生死苦。必以悟佛知见为第一义。如此岂非佛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而出世闲。是则禅道悟心一路。不待达摩西来。然佛特为此事而出世也。争奈众生历劫以来。贪嗔痴爱。烦恼恶见。迷之已深。不堪顿示悟心之大法。故将一乘法。分别说三。以此故有三乘渐次之设。所谓小乘中乘大乘也。至有不堪小乘之法者。则设五戒十善。为人天善果。且免堕三途地狱饿鬼畜生之苦。故曰五戒不持。人天路绝。今为佛弟子。遵奉佛教。以度生为事业。若不渐次方便。诱引入道。一旦示之以大法。则反使横生疑谤。自取三途之苦。是以醍醐为毒药矣。乃不善导之过也。故今遵佛所制。在家善男子名优婆塞。善女人名优婆夷。当持五戒以修人天善果。在家五戒者。

    一不杀生(此戒感将来长寿。及如意眷属和合。现在子孙昌盛之报)。

    二不偷盗(凡不与而取。皆名为盗。此戒感来世得大富饶。衣食丰足。所求如意之报)。

    三不邪淫(非己妻妾。妄生淫欲。名为邪淫。此戒感来世得妻妾贞良。父慈子孝。眷属六亲和合之报)。

    四不妄语(凡言不实。斗构两家。名为妄语。此戒感来世智慧过人。言语真实。闻者皆信。依教而行之报)。

    五不饮酒(酒能昏迷乱性。发狂生祸。为众恶之本。此戒感未来智慧明达。识见超越之报)。

    右上五戒。乃我佛出世。初为世闲在家之人。特设此教。令人依戒修因。则不负此生。免堕恶道。能感来世。不失人身。得长寿大富子孙。家道丰盛。文明特达之报。凡今高官尊爵。富厚丰盈。聪明利达之人。皆从修持五戒中来。然此五戒。即儒门五常。不杀。仁也。不盗。义也。不邪淫。礼也。不饮酒。智也。不妄语。信也。故佛法有裨王道者。以五戒化人。则无词讼。省刑罚。家治而风淳矣。此吾佛最先所设。化生之仪也。今世俗之人。不知佛法。全无好善之心。而返生谤佛谤法谤僧之见。是自甘愚迷。自取苦趣耳。又有一等之人。虽能吃蔬。而不知佛法正修行路。听从无为外道邪人。不敬佛祖天地。不孝父母。不烧香礼拜三宝。专一味邪行邪说。盲盲相引。相聚妄谈。以为传法。全不知有正修行路。而返谤佛法僧。坚执不化。此乃最愚痴人。是可怜者。即今奉诏旨。所当禁者是也。唯愿当世高明君子。辩白邪正是非。凡遇此辈。即当开示。令其舍邪归正。不但护佛法。是亦有助于王化也。然学邪学正。总是一念善心。可惜不知是邪而误堕。今若知非。又何不舍彼邪徒。而为真正善人。为圣世之良民乎。

    右上五戒。乃佛教修人道之因果。又设十善业道。为人天之因果。所言十善者。

    一身三恶业。谓杀。盗。淫。若断此三恶。则名三善道。

    二口四恶业。谓妄言。绮语。两舌。恶口。若断此四。名四善道。

    三意三恶业。谓贪。嗔。痴。若断此三。名三善道。

    如上十恶。乃常人日用而不知者。今若能断此十恶。则名十善。为生天之因。是为纯善之人。此十善法。即儒门正心诚意修身之道也。若果能修此。则现世为圣为贤。则定感来世生在天宫。受胜妙乐。此万万真实之行。世人何故愚迷不知。而专向邪道为得。岂不辜负此心哉。

    如上五戒十善。乃吾佛特为世闲在家之人。所设之教。要人依此修因。不失人天之福。此金口所宣。不妄之谈。若不遵此修。总是邪道。非正行也。总肯苦心修行。都无利益。反增苦果。是谓以苦舍苦。吾佛已深痛之矣。今世闲五部六册之说。乃外道邪人。妄称师长。偷窃佛祖言句。杂集世俗鄙俚之言。以惑愚民。所谓邪道乱真者。即今圣旨所禁。皆此辈也。在家之人。既有好善之心。何不归依三宝。而必堕此邪法。岂智人哉。

    又观今世好善男子。已能归依三宝。以自恃世智聪明伶利之见。便生下劣魔心。薄五戒十善而不为。以好禅为上乘。三业不修。乃以祖师现成公案。看了几则。记在胸中。便逞利口。动使机锋。当自己妙悟。以此为是。全不知非。又且诽谤大乘经典。为文字不足取。又笑真修实行之僧为小乘。妄起种种邪见。全不信有因果罪福。甚至慢佛慢法慢僧。殊不知自堕愚迷业障坑中。妻子聚首。众苦热恼交煎。且妄指目前是道。如此愚痴之人。是为大可怜悯者。既有一念向上之心。何不真真实实。做些着落工夫。所谓说得十分。不若行得一分。如此妄谈。譬如贫人。妄称帝王。自取诛戮。可不哀哉。奉劝世之善士。聪明利根。有志出生死者。当自量根器。参禅固是向上一着。以此乃佛祖专为上上根人说。在诸人试自点检。果是上上根人否。果能一一顿悟否。果能当下便了百劫生死否。如其根非上上。即宜量自己力。专心修净土门。回向西方。愿生极乐。永舍娑婆之苦。此一法门。从古修因。僧俗依之出生死者。不可胜数。所谓万修万人去。最是稳稳当当。一毫不错之大法门也。祖师云。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以此法门。全不误人。若能放下身心。依此修行。所有应行规则。略示于后。

    一净土一门。往往士大夫谈说。专为中下根设。殊不知此门。三根普摄。无机不收。最为广大。且又简而易行。即古之祖师。悟道之后。回心向净土者不少。如永明中峰诸大祖师。非一人也。但修行念佛。有上中下三根不同。故净土九品。亦因根有别也。

    然净土有三种者。一常寂光土。二实报庄严土。三方便有余土。此即凡圣同居土。且此三土修因不同。故所感各别。试略言之。

    一常寂光土。即圆觉经所云大光明藏。此中圣凡平等。依正不分。唯佛法身湛然常寂。乃诸佛所证法身境界。此唯从上诸祖。一念顿悟法身。妙契同体。入佛境界者所居。此正上上根人之净土。岂可轻视为中下人设也。

    二实报庄严土。此即二十重华藏世界。乃我卢舍那佛。旷劫修行。感称法界量无尽庄严之妙土。即华严经所说。重重无尽世界庄严者。此乃报身佛所居。单为十地菩萨。转大法轮之净土。即二乘声闻。不见不闻。此即法华会上诸授记之人。待多劫修因。将来所感此中一分之净土。此殊非寻常易易可到也。

    三方便有余土。亦名凡圣同居土。此正九品分别。乃阿弥陀佛之化土也。以华藏世界有二十重。从第一重有一佛刹微尘数世界围绕。下小上大。如倒浮屠。从此以上。倍倍加增。至第十三重。然此娑婆世界。乃十三重之中心主刹。其极乐土与娑婆正等。从中至西。花叶边际。故云过十万亿佛土之外。与娑婆并列者。以十方佛土。独有娑婆为秽恶。土石诸山。杂秽充满。三途八难。众苦所聚。名为堪忍。众生刚强。最难调化。故我释迦文佛。纵以十善化导人天。亦在生死之中。未出轮回。若参禅悟心。又难顿悟。故设念佛求生净土一门。名横超三界。以仗阿弥陀佛因中愿力。云十方世界众生。有能念我名号。不生我国者。誓不成佛。以仗此愿力。凡念佛者。弥陀定来接引。生彼净土。故易生耳。然此净土。开有九品者。若参禅悟心。未能忘心境者。则生上上品。有念佛一心不乱者。则生上中品。有参禅未悟。持名精纯。万行庄严。则生上下品。若修万行。持大乘经。专持名号。志愿往生。则生中三品。有精持五戒十善。专心念佛。发愿回向。不论僧俗。多生下三品。此虽未断烦恼。以但得生彼国。见佛闻法。居不退地。永不落三界生死。从此发愿。再来三界度生。则来去自在。不被生死苦恼羁留。所以永明禅师说。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是也。此一法门。一生精诚可办。一得生彼。顿脱生死。永出轮回。如此直捷法门。又何患而不修。且薄之耶。然参禅了生死难。念佛了生死易。只要当人一念真实肯切苦心耳。从古生净土者。无量无数。皆世人眼见而不信。又有何法可信耶。今奉劝高明智士。当信自心。不可谬信邪说也。即在法门中。有禅净兼修之士甚多。如永明所说念佛参禅。参禅念佛。所谓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此亦最上之行也。与夫妄称悟道。堕大妄语者。天渊也。

    惟夫一切众生。自迷本有之佛性。堕落三界生死。轮回六趣苦难之中。长劫沉沦。不得出离者。皆因贪嗔痴爱。以资淫杀盗妄诸恶之业。舍身受身。皆以淫欲而正性命。生生世世。父母妻子六亲眷属。恩爱牵缠。三界大火所烧。无有一人能免之者。故我本师释迦文佛。于常寂光土。兴起大悲救苦之心。舍自性法乐。从兜率。降皇宫。入母胎。舍父母妻子。割断世闲深重恩爱。顿弃金轮王位。走入雪山。剃除须发。六年冻饿。苦行修持。乃至悟道成佛。此乃是第一个为生死出家之样子也。及成佛后。又遭魔害。受金枪马麦之难。种种堪忍。拌舍身命。受尽无量魔怨之难。说法四十九年。只是一念慈悲。为度众生。救令出苦而已。惟此一事。更无余事。故灵山会上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人。皆一时英灵豪杰之士。学佛所行。各各舍离世闲父母妻子恩爱。依佛修行。了悟恩爱。得出生死。证阿罗汉果。如阿难为佛之弟。亦随出家。随众受苦。此乃吾佛所度弟子出家之榜样也。佛在世时。投佛出家之弟子。不知修行之法。故佛因事设戒。令其止恶防非。得正熏修。故初出家者。名为沙弥。则设有十戒。及至比丘。则设有二百五十戒。女人出家。名比丘尼。则设有五百大戒。乃至国王大臣宰官居士。与在家出家四众人等。进修菩萨大戒。则有梵网经。说十重四十八轻戒。此诸戒律。乃吾佛法门之家法也。故云。若人受佛戒。即入诸佛位。若为僧不受戒者。名为秃贼。盗佛袈裟。裨贩如来。非佛弟子。此为僧奉法之不易也。然佛在世时人寿百岁。佛当寿百年。以念末法弟子无福。止住世八十年。留二十年未尽之福。与后世儿孙。故今之弟子。供养四事。皆受用吾佛白毫光中一分功德。即施主粒米茎菜。分毫之施利。皆 佛所留之福田。今入在法门为僧者。竟不知 佛是何人。亦不知己为何事。不知为何舍父母。弃妻子。剃除须发。不在俗家而住寺中。亦不知不耕不织。衣食从何而来。只道是自己有能。化得施主供养。更不知施主信心。膏血难消。将来拖犁拽耙。衔铁负鞍。酬偿之苦。此其大家一齐迷闷而不知者。若是如此受用。有能粗守戒行。持经念佛。守本分者。犹自可也。况又全不知僧体。不受戒行。纵放身心。攀缘俗亲。出入不忌。不避讥嫌。乃至违法犯禁。全不知非者。又非一种矣。竟不知为何出家。为何舍俗。为何剃除须发也。不但不知修行之事。即烧香礼佛。敬奉三宝之心。绝然忘之。混混一生。醉生梦死。全不知有出家正修行路。即有见者。返以为非。此为最可怜愍者矣。佛言。三途地狱未是苦。向袈裟下失却人身。始为苦也。总之不知僧为何物耳。故四十二章经云。

    佛言。汝等比丘。每于晨朝。当自摩头。若肯自摩头。则返省自己。为甚无须发也。以不知佛法出家规矩。故师不成师。而弟子亦不成为弟子。上下绝分。鸟兽同群。但知衣食为急。全不知有生死之事。不怕将来有三途之苦。世闲以此习俗成风。以为常事。至有离乡行脚操方者。亦止知有丛林粥饭。茫不知有佛法禅道。此又大可怜愍者矣。嗟乎。去圣时遥。法门颓獘。一至于此。不可救也。虽然。十室之邑。必有忠信。惟今在在诸山。岂无英灵豪...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