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第四十四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四十四

    侍 者  福 善 日录

    门 人  通 炯 编辑

    岭南弟子 刘起相 重较

    大学纲目决疑题辞

    余十九弃笔研。三十入山绝文字。五十被谴。蒙 恩放岭外。于今十四年矣。往来持钵五羊。诸子谬推为知言。时时过从问道。余卒无以应。若虚来实往。愧矣愧矣。间有以禅视者。余则若哑人吃黄檗耳。己酉秋日。偶乞食来。诸子具香斋于法社。余得捧腹。是诸子果我也。食讫。请益。余但吐粥饭气耳。含羞而别。舟还曹溪。思诸子饱我。非一日矣。竟莫酬尝。有以颜子问仁章请者。余咿呜而已。即有言不能遍。遍亦不能尽。而求悦可众心者。谈不易也。以诸子之食难消。腹犹果然。舟中睡足。闻侍者读大学。聒我疑焉。因取经一章。按纲目。设问答以自决。且引颜子问仁章。以参会之。如鼓刀然。两半饷而卒业。读之不成句。非文也。谛思自幼读孔子书。求直指心法。独授颜子以真传的诀。余则引而不发。向不知圣人心印。尽揭露于二百五言之间。微矣微矣。岂无目耶。嗟嗟。余年六十四矣。而今乃知。可谓晚矣。恐其死也。终于泯泯。故急以告诸子。诸子年或过余半。未半者。幸而闻此。可谓蚤矣。如良马见鞭影。一息千里。有若鹅王择乳。岂不以此为粥饭气耶。是特有感于一饭而发。愿诸子持此以饷天下之饿者。非敢言博施也。己酉中秋前二日。方外德清书于须阳峡之舟中。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者。谓此乃没量大人之学也。道字。犹方法也。以天下人见的小。都是小人。不得称为大人者。以所学的都是小方法。即如诸子百家。奇谋异数。不过一曲之见。纵学得成。只成得个小人。若肯反求自己本有心性。一旦悟了。当下便是大人。以所学者大。故曰大学。大学方法不多些子。不用多知多见。只是三件事便了。第一要悟得自己心体。故曰在明明德。其次要使天下人。个个都悟得与我一般。大家都不是旧时知见。斩新作一番事业。无人无我。共享太平。故曰在亲民。其次为己为民。不可草草半途而止。大家都要做到彻底处。方才罢手。故曰在止于至善。果能学得者三件事。便是大人 两个明字。要理会得有分晓。且第二个明字。乃光明之明。是指自己心体。第一个明字。有两意。若就明德上说自己工夫。便是悟明之明。谓明德是我本有之性。但一向述而不知。恰是一个迷人。只说自家没了头。驰求不得。一日忽然省了。当下知得本头自在。原不曾失。人人自性本来光明广大自在。不少丝毫。但自己迷了。都向外面他家屋里讨分晓。件件去学他说话。将谓学得的有用。若一旦悟了自己本性光光明明。一些不欠缺。此便是悟明了自己本有之明德。故曰明明德。悟得明德。立地便是圣人。此就工夫为己分上说。若就亲民分上说。第一个明字。乃是昭明之明。乃晓谕之意。又是揭示之义。如揭日月于中天。即是大明之明。二意都要透彻 问。如何是至善。答。自古以来。人人知见。只晓得在善恶两条路上走。只管教人改恶迁善。此是旧来知见。有何奇特。殊不知善恶两头。乃是外来的对待之法。与我自性本体。了不干涉。所以世人作恶的可改为善。则善人可变而为恶。足见善不足恃也。以善不到至处。虽善不善。故学人站立不住。以不是到家去处。非可止之地。以此看来。皆是旧日知见习气耳。今言至善。乃是悟明自性本来无善无恶之真体。只是一段光明。无内无外。无古无今。无人无我。无是无非。所谓独立而不改。此中一点着不得。荡无纤尘。若以善破恶。恶去善存。此犹隔一层。即此一善字。原是客尘。不是本主。故不是至极可止之地。只须善恶两忘。物我迹绝。无依倚。无明昧。无去来。不动不摇。方为到家时节。到此。在己不见有可明之德在民不见有可新之民。浑然一体。乃是大人境界。无善可名。乃名至善。知此始谓知止。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一节

    定字。乃指自性本体。寂然不动。湛然常定。不待习而后定者。但学人不达本体本来常定。乃去修习强要去定。只管将生平所习知见。在善恶两头。生灭心上求定。如猢孙入布袋。水上按葫芦。似此求定。穷年也不得定。何以故。病在用生灭心。存善恶见。不达本体。专与妄想打交滚。所谓认贼为子。大不知止耳。苟能了达本体。当下寂然。此是自性定。不是强求得的定。只如六祖大师。开示学人用心云。不思善。不思恶。如何是上座本来面目。学人当下一刀两段。立地便见自性。狂心顿歇。此后再不别求。始悟自家一向原不曾动。此便是知止而后有定的样子。又云。汝但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见心体。此便是知止的样子。所以学人贵要知止。知止自然定 静字与定字不同。定是自性定体。此静乃是对外面扰扰不静说。与定体远甚。何也。以学人一向妄想纷飞。心中不得暂息。只管在知见上强勉遏捺。将心主静。不知求静愈切。而乱想益炽。必不能静。何以故。盖为将心觅心。转觅转远。如何得一念休息耶。以从外求入。如人叫门不开。翻与守门人作闹。闹到卒底。若真主人不见面。毕竟打闹不得休息。若得主人从中洞开重门。则守门者亦疾走无影。而求入者真见主人。则求见之心。亦歇灭无有矣。此谓狂心歇处为静耳。若不真见本体。到底决不能静。故曰定而后能静 安字。乃是安稳平贴之义。又如安命之安。谓自足而不求余也。因一向求静不得。杂念纷纷。驰求不息。此心再无一念之安。而今既悟本体。驰求心歇。自性具足。无欠无余。安安贴贴。快活自在。此等安闲快活。乃是狂心歇处而得。故曰静而后能安 虑字不是妄想思虑之虑。亦不是忧虑之虑。乃是不虑之虑。故曰。易无思也。无虑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又曰百虑而一致。又曰。不虑而遍。正是者个虑字。谓未悟时。专在妄想思虑上求。即一件事。千思万虑。到底没用。也虑不到。多思多虑。于心转见不安。今既悟明此心安然自在。举心动念。圆满洞达。天下事物了然目前。此等境界不是聪明知见算计得的。乃是自心本体光明照耀。自然具足的。故曰安而后能虑 得字。不是得失之得。乃是不渗漏之义。圣人泛应曲当。群情毕照。一毫不谬。彻见底原。一一中节。故谓之得。非是有所得也。初未明明德时。专用妄想思虑。计较筹度。纵是也不得。何以故。非真实故。今以自性光明。齐观并照。群情异态。通归一理。故能曲成而不遗。此非有所得。盖以不虑之虑。无得之得。故曰虑而后能得。言非偶尔合节。特由虑而合故。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一节

    此释上本末先后之序。以验明明德亲民之实效也。就成己工夫上说。则以明明德为本。新民为末。盖从根本说到枝末上去。今就成物上说。故从枝末倒说到根本处来。以前从一心知止上。做到虑而能得。到此则天下事物。皆归我方寸矣。今欲要以我既悟之明德。以揭示天下之人。愿使人人共悟。盖欲字即是愿力。谓我今既悟此明德之性。此性乃天下人均赋共禀者。岂忍自知而弃人哉。故我愿揭示与天下之人。使其同悟同证。但恐负此愿者。近于迂阔。难取速效。且天下至广。岂可一蹴而遍。故姑且先从一国做将去。所谓知远之近。若一国见效。则天下易化矣。昔尧都平阳。舜宅百揆。汤七十里。文王百里。皆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之君也。孰不从愿力来。余故曰。欲愿力也 身为天下国家之本。经文向后。总归结在修身上。可见修身是要紧的事。而此一件事。最难理会。岂是将者血肉之躯。束敛得谨慎端庄。如童子见先生时。即此就可治国乎。岂是身上件件做得模样好看。如戏场上子弟相似。即此可以平天下乎。故修身全在心上工夫说。只如颜子问仁。孔子告以克己复礼为仁。此正是真正修身的样子。随告之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此便是真正治国平天下的实事。若不信此段克己是修身实事。如何颜子请问其目。孔子便告之以四勿乎。且四勿。皆修身之事也。克己乃心地为仁之工夫也。克己为仁。即明明德也。天下归仁。即新民也。为仁由己。此己乃真己。即至善之地。故颜子隳聪明。黜肢体。心斋坐忘。皆由己之实效。至善之地也。夫人之一身作障碍者。见闻知觉而已。所谓视听言动。皆古今天下。人人旧有之知见。为仁须是把旧日的知见一切尽要...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