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二则 陈斋长论地谈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天下事不论大小,若要不知,除非莫为。即如豆棚上生了几个豆荚,或早或晚采些自吃,或多或少卖些与人,不费工本,不占地方,乡庄人家其实便利,也是小小意思。只因向来没人种他,不晓得搭起棚来可以避暑乘凉,可以聚人闲话。自从此地有了这个豆棚,说了许多故事,听见的四下扬出名去,到了下午,渐渐的挨挤得人多,也就不减如庵观寺院摆圆场,摆桌儿说书的相似。昨日老者说到没头人还会织席,死的人还会杀人,听见的越发称道奇怪之极。回去睡在床上,也还梦见许多败阵伤亡张牙舞爪,弄棒拖枪,追赶将来,没处躲闪。醒来虽则心里怦怦惊恐,那听说话的念头,却又比往日更要紧些。此是豆棚下的人情,大率如此。

    不料这个说书的名头看看传得远了,忽然传到城中一个人耳朵里。听见城外有人在那里说故事,即便穿了一件道袍,戴上一顶方巾,远远走出城来,挨村问信。彼时从人头上听得不真,竟不提起豆棚的话,却误说了一个窦朋友在村中讲书,特来请教。东边西边挨村问过,那里有人晓得。将次问到那村中前后,有一人笑道:“先生差矣。此地并没有窦朋友会得讲书。只有这边村里偶然搭个豆棚,聚些空闲朋友在那里谈今说古。都是乡学究的见闻,何足以渎高贤清听!”那人却也笑将起来,道:“我委实误矣。”便走到这边村里去,果然看见豆棚下有许多人坐着,他也便挨身进去。座内一个人看见这人挨进棚来,随即起身扯着一人,附耳低言道:“此老乃城中住的一位斋长,姓陈名刚,字无欲,别号叫做陈无鬼。为人性气刚方,议论偏拗。年纪五十余岁,胸中无书不读。听他翻覆讲论天地间道理,口如悬河一般滔滔不竭,通国之人辩驳不过。不知那个勾引他到这乡村里来的?”道言未了,那斋长也就对面拱了一拱,开口道:“闻得这里有一位大学问的朋友,讲论古往今来的道理,小弟不远数十里,特来求教。”众人俱也面面相觑,不知甚么来历,只有昨日说书的老者道:“小弟辈偶然乘着风凉说些闲话,都是耳目前的见闻、道路间的事实,不通经书,不入理路,就像念那劝世文一般的。幸而今日天气还早,诸友因未来齐,万一小弟不知先生到来,在此放肆胡说,只怕污了先生之耳,连清晨的早饭也要喷出来哩。”陈斋长道:“老仁翁言之太谦。小弟此来也不是好事,只因近来儒道式微,理学日晦,思想起来,此身既不能阐扬尧舜文武之道于朝廷,又不能承接周、程、张,朱之脉于吾党,任天下邪教横行,人心颠倒,将千古真儒的派,便淹没无闻矣。”老者道:“今日幸荷先生降临,亦生平难遘之会。先生如不弃老朽,请登上席赐教一二,大开众人茅塞。在先生具有救世婆心,想断无所吝教。”

    斋长听老者这番说话,却似挑动疥癞疮窠一般,连声道:“余岂好辩哉?亦不得已也。”对众人将手一拱,竟到中央椅上坐了道:“老仁翁要我从那里说起?”众人道:“从未有天地以来说起何如?”斋长道:“未有天地以前,太空无穷之中浑然一气,乃为无极。无极之虚气即为太极之理气,太极之理气即为天地之根荄。天地根荄化生人物,始初皆属化生;一生之后,化生者少,形生者多。譬如木中生虫,人身上生虱,皆是化生。若无身上的汗气,木中朽气,那里得这根虱?可见太极的理气,就是天地的根荄。或说来未必明白,取一张纸来,画一图你们去看。”那时就有好事的后生取笔的去取笔,借砚的去借砚,摆列得在桌上。那斋长取过一张纸来,画出一图与众人观看:

    太极初分时,阳气轻清,包旋于周围;

    阴气重浊,沉聚于中间。

    众人道:“太极理气,怎么就有阴阳、日月星辰?”斋长道:“阳之精为日,阴之精为月,星辰浮运於天,俱以象显。阴气聚会于中为地,五行万物承载于地,俱以形显。譬如人鼻中气息,出者发扬而温,属阳;入者收敛而寒,属阴。阴凝聚于中,而水泥变化,五行皆备。阳浮动包罗于外,运旋上下,形如鸡蛋。地乃鸡黄,浮奠于中而不动;天如鸡青,运动于外面不已。天行常健,自无一息之停,随气运动,自成春夏秋冬、风云雷雨,人物之化化生生,而世界乃全矣。天地灵秀之气,充溢满足,自生圣人,以助造化所未备。故圣人与天地参者,正谓此也。你们未必明白,再画一图你们细看。”随又画出一个图来。

    日所到处即为时,如日到午则为午,余时皆然。

    天包地而左旋,有南北而无东西上下。

    众人道:“天体轻清,那玉皇大帝在于何处?地体重浊,那阎王鬼狱又在何处?”斋长道:“天体轻清,时时运行,岂容一物?物既不容,安得容神道居之?昼在上者,夜必随时序而渐转于下。夜在下者,昼必随时序而渐转于上。若有玉皇等神,果在天宫,必因时刻运转,难道神道也随着倒转来不成?地体极厚,下皆水泥土石,重重积聚。若有阎王鬼狱,难道住在水泥土石之中不成?”众人道:“圣人与天地并立面为三。天地在,圣人亦该在。如何羲皇尧舜孔子,也就随世而没?”斋长道:“未生圣人之时,此理此气在天地。既生圣人之后,此理此气,即在圣人。虽圣人寿考而终,那道德教化垂范万世,与天地同其悠久。可见圣人之身虽没,那理道依旧还之天地。天地常在,即圣人亦常在也。”

    众人道:“孔子是个圣人,也还去请教那太上老君,想也是个怕死的缘故。”斋长道:“老子乃是个贪生的小人。其所立之论,尚虚,尚无,尚柔。观其训弟子曰:观吾舌,舌在。非以其柔耶?观吾齿,齿亡。非以其刚耶?天地生物,宜刚自刚,宜柔自柔。如使人口中牙齿,皆象那舌根柔软,连饭也不能吃了,何以生长于世。又如金有五色:有黄金,有白银,有黑铁,有铜锡。若说金银性柔而贵,金银不过打造首饰器皿玩物等类。在刚铁,用于耕,则有粒食养命之功;用于厨,则有烹庖断割之功;用于兵,则有安民御盗之功。其他难以尽述,总之为其刚而可用也。人之贪色者,必以柔而眷恋;贪财者,必以柔而弥缝。小人之徒,必以柔而趋利避害。假如女人性刚,谁敢调戏得他?火性至烈,谁敢玩弄得他?羲经易理,专重刚字,老子说个柔字,则已违悖圣经天道矣。且人生不过百年,老子贪生于百岁之外,又欲阳神不灭,以盗造化之气,故其尚虚无者,实欲贪其有也。尚柔者,实欲胜其刚也。与天地正理不大相悖乎?考得老子生于周末,即今河南府灵宝县地方,其父名广,乃乡野贫人。幼与富家佣工,年过七十,尚未有妻。其母亦乡之愚妇,年过四十,尚未有夫。偶在山中苟合,得了天地灵气,怀胎八十个月。主人恶其胎久,不容于家。不得已走于旷野,大李树下,生下一白发白眉之子。其母亦不知广为何姓,遂指树为姓。见其耳大,遂名李耳。世人见其发白,呼为老子。及长而为周天子看藏书,做个卑官,所以多知古事古礼。故孔子有问礼问官之举。及后来年老,见周室将乱,遂骑青牛,西入函谷关。遇关尹名喜者师之,作《道德经》五千言于秦川周至县,遂卒于此,其墓在焉。此老子之始终也。生前不能救周室之乱,又不建一毫功业于世,死后反为天上三清,岂有是哉?”

    众人道:“佛子西来之教如何?”斋长道:“佛氏亦贪寿之小人,其说尚空,一切人道世事,皆弃而不理。并欲绝灭其念虑,使心常空空无我。有耳目灭其视听,使耳目常空。有口体手足阴阳之形,必尽制之不动,使百体常空。务要精气神三者完足,会而为一,性灵不灭,常存于世。此以贪生贪有之心,由真空而成其真实也。盗天地之精华,不肯还之天地,是天地间之大贼也。岂得谓之真空?考得佛未生之先,其母梦一大白象来梦中投生,自此怀胎,日日渐大,腹不能容。及生时,裂其母腹,死而后生。此天生怪异之人,将乱宇宙,故先杀其母耳。世间恶物如枭鸟,如蝎子,如毒蛇,其生也,母必先死而后出。佛之生也,岂与恶类之相同乎?因其初生而先伤其母,世人乃设斋打醮,百方为母祈福。是佛之不保己母者,反能保他人之母乎?又考得佛在西域,为梵王国主,有美妻美妾,称为菩萨。金帛财宝极多,国虽殷富,而地方狭小,气势甚弱。四邻之国,皆强横暴虐,常常被他侵凌。佛国兵马微少,不能抵敌,遂弃国而逃。没奈何倡一修行好善之说,又立出许多四生六道,报应轮回的榜样,以愚弄那四邻。他的意思,不过说道:你等今世杀我人民,抢我财物,后世必转变犬马填还我的。是以十二年间,四邻果被愚惑,佛复归国,与妻子完聚。其国仍旧富强起来,子子孙孙,方得保全。佛本以智术说个真空,倒得了许多实利。他原不以术化我中国,只因中国圣人之教化不行,人的欲心胜了,则惑心益胜。不敢向尧、舜、周公、孔子阐明道义,惟向佛子祈求福泽。圣人教人无欲,教人远鬼神,以尽人道之常。佛子惟知有己,把天下国家置之度外,以为苦海,而全不思议自以为真空,而其实一些不能空。诱人贪欲,诱人妄求,违误人道之正,总此求空之一念也。”

    众人道:“四大皆空,阳神不灭。佛老之论,总无沾滞。不过存此真性,可以长生永命,亦天人之正理也。先生言之,何其僻欤?”斋长道:“老子贪生,寿过百岁,而又欲阳神不灭。佛子贪生,止活六十三岁,而乃要真性常存。世上人寿数皆有定期,而佛老独要长生。举世死皆灭亡,而佛老独要常存。此身之外,又说一个阳神之灵,又有一个真性之灵。故佛氏一身而有三像,老氏一身而分三清。分明地上一株柳树,又变一个柳精出来。洞里一个狐狸,又变一个狐精出来。一个佛老,又能分身出世,岂不与树木禽兽之成精作怪的有何分别?不惟如此,我还把佛老邪说,向来世人受其大惑大乱,皆属迷而不悟,我今历历指出,约有十件。你们细心领会:

    一件,佛经舍利子之说。以此身为房舍,性灵常存,世世轮回,吃母之乳,如江水无穷,以父母为房舍,特借其房以转生。此则轻视亲身,比之土木,启天下万世以不孝之罪。其灭天性一体之大惑,一可恨也。

    一件,佛经视此身为房舍,而不知爱惜。故求福利者,今生如不遂意,欲来生受用,乃因朝山进香舍身,投之千丈崖下,跌碎骨体。又如荡子与娼妓,淫男与狂童,情浓爱厚,一时不能割舍,遂同自缢投河者,往往有之。盖谓今生不常相守,欲祈来生做夫妻也。此则信了转身之谬,一旦轻弃此身。其妄自杀身之大惑,二可恨也。

    一件,世人视此身为房舍,而不知珍重。故信神奉佛的妇女,被僧道奸徒欺哄,以为此身一客房耳,极不要紧。女体多与男相交,通龙脉,会佛根,今生阴形,来生必转为男身。往往富室良家妇女,每被奸淫,甘丧羞耻,而急昧终身。此其淫乱闺门之大惑,三可恨也。

    一件,世人迷于前生报应之说,故强盗囚徒,执刀夺人财物,曰:“你前世少我债负,我今来讨。”或恃势逼人之奸,或巧言诱人之淫,曰:“我与你原有宿缘,今世所以遇我。”其他种种恶积,皆可以藉口前生为解。又有那好学仙人炼丹...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