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师谈绘画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而是周围诸地区产纸,后以宣城为造纸散集地的原因,方称宣纸。今日最名贵之书写用纸便是玉板宣了。玉板宣,是将合桑、短节木头、稻杆与檀木皮,以石灰浸泡后制作而成,吸墨性最强,质地最优。因宣纸昂贵,所以一般习字多用毛边纸————这种纸所用原料以竹为主,色呈牙黄,质地精良。元书纸和毛边纸相似,但现在已不多见。写字或绘画,在纸的选择上也有讲究。应选质地柔韧厚密的纸张,因为纸张质地不佳则易损笔,而且不容易保存,古今名纸多以品质著称,如澄心堂纸的“密如玺”,玉板宣的“柔韧、耐久”。纸质应以“坚韧紧密”“色彩洁白、吸墨适度”为选纸原则,而且应根据所临碑帖来选择纸————如锋芒显露、神彩奕奕者,多用笺纸类;温润含蓄、风华内敛者,则可选用宣纸类。

    (4)文房四宝————砚

    砚之起源很早,大约在殷商初期就有了。砚,是用来磨墨的,所以质地要求细腻滋润。最有名的当数广东产的端砚和安徽产的歙砚。

    端砚,端砚出产自广东高要城斧柯山,唐代以前属端州,因故而得名。端砚有一个特征,为“有眼”,如“鹦哥眼”“了哥眼”等,据说是石嫩则眼多,石老则眼少,也有以眼来判砚的品质优劣————最上品为活眼,其次是泪眼、死眼等。另外,端石的颜色也是品质优劣的标准,有紫、青、白等颜色,而以白色为最好,紫色的最差。端砚据说有三个优点,即下墨、发墨、不损亳。

    歙砚,与端砚并称,因产于歙州而得名。歙砚有“纹”,如同端砚之眼,因而也叫罗纹砚。其纹有粗细之分,细纹为砚中奇才,粗罗纹亦为上品,据说能与端砚中的上品相媲美。另有眉子砚,其纹如人之眉而得名,与罗纹砚无异。歙砚之特性亦如端砚,而歙砚偏重发墨,宜写大字;端砚偏于细润、停水,适宜书写小字。

    2.隋唐时期

    (1)展子虔

    展子虔,渤海(今山东阳信)人,是北周末年、隋朝初年的大画家。他曾经历北齐、北周,最后在隋朝担任朝散大夫、帐内都督等职。

    展子虔擅长画人物、山水及其他杂画,在绘画技法上几乎无所不能。其对人物的描绘相当细致,喜以色景染面部。他亦善画马,所画之马以神态逼真见长————如画立马更有足势,若画卧马则腹有腾骧起跃之势,与当时的大画家董伯仁齐名:所绘山水,能就远近,有咫尺千里之势。

    他曾在洛阳天女寺、云花寺、长安灵宝寺、崇圣寺等处所绘制佛教壁画,作品有隋朝官本《法华变相图》《长安车马人物图》《白麻纸》《弋猎图》《南郊图》《王世充像》《白描》等六卷,收录入《贞观公私画史》之中;还有《朱买臣覆水图》

    《北齐后主幸晋阳图》《维摩像》等画迹,著收录入《历代名画记》中;又有《北极巡海图》《石勒问道图》等二十余幅,收录入《宣和画谱》中。

    他传世之作有《授经图》《游春图》。据称,《游春图》乃我国现存最古之卷轴山水画。

    《授经图》,展子虔,(550一617),北周末、隋初时的画家;历北齐、北周,入隋任朝散大夫、帐内都督等职。

    他擅长画道释、人物、鞍马、楼阁和山水,在继承魏晋南北朝的绘法基础上有所突破,并能创立新意,是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绘画大师。唐朝张彦远曾评价展子虔的画为“细密精致而臻丽”。

    唐,张彦远评展子虔的《授经图》:“细密精致而臻丽。”从这一幅《授经图》中可以看出其刻画人物手法之高超。人物衣褶用“高古游丝描”绘出,线条流畅、圆滑宛转、造型准确,以淡彩晕染人物面部,因而富有立体感;所衬背景点染粗疏,更加反衬出人物清逸飘洒以及出尘脱俗的清高韵味来。

    唐人曾评其画有“远近山水、咫尺千里”之势;在画法上则以青、绿填色,有勾无皴,人物与枝干则直接用粉点染,全画以“青、绿”为主调,乃中国山水画中独具风格之画体。

    (2)阎立本

    《步辇图》所绘之景为唐太宗召见吐蕃使者。画中,太宗威严平和,端坐于宫女所拾的步辇上,红衣虬髯者为宫中执掌礼仪之官员,其后着藏服者即为吐蕃使者。此画的作者阎立本是唐代画家,陕西西安人氏。其父阎毗及其兄阎立德都擅长绘画及建筑。而立本则擅长绘画人物、车马和楼阁,后人有称为“丹青神化”“冠绝古今”之誉言其传世之作有《步辇图》《历代帝王图》《萧翼赚兰亭图》。此画特色在于,画家将人物的仪态与身份、气质与心境刻画得至为鲜明,尤其是衣纹展现圆转、流畅至为突出,人物之五官亦勾画精细。其中,人物的发式与服饰颇具初唐时期之特点。

    (3)周昉

    周,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唐代画家,字景玄,又字仲朗;出身显贵家庭,先后官越州、宣州长史。

    此人一生性情直爽、好学不倦,擅长仕女画。初学张萱,后取长而自创;其绘画多为贵族妇女,所画人物多优游闲佚、容貌丰满、衣褶劲简,且色彩柔和艳丽,为当时宫廷贵族、士大夫之所重。后来,唐德宗李适闻其名,诏至章明寺绘画,经月余始成,德宗推为“第一”。他所绘制的、具有华丽优美的“水月观音”像颇具特色,雕塑者多仿效之,世称“周家样”。

    其传世作品有《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等。

    《簪花仕女图》以四位贵妇人为表现,分“戏犬”“漫步”“看花”“采花”四个情节;而中间穿插一持扇侍女;侍女形象较小以示其身份,与贵妇人形成身份对比;其中人物发型、眉毛及体态都以丰腴肥硕为主,故能体现唐代之审美风尚;勾线流畅、笔画有力,色彩也很艳丽丰富,突显出肌肤之质感和服饰的轻薄感。

    《簪花仕女图》,刻画精致,描绘了几个身披轻纱、高髻临风的贵族妇女在庭院中闲步、赏花、戏犬等情景。她们容貌华贵、步履从容,但眉宇间却流露出若有所思的情态。画家用圆浑流畅的线条和艳丽丰富的色彩,出色地表现出“绮罗纤缕见肌肤”的绝妙效果。这幅画是以四位贵族妇女为主体,全画共分“戏犬”“漫步”“看花”“采花”四个情节。

    (4)李思训

    李思训,成纪(今甘肃天水)人氏,是唐朝皇亲宗室,后官至右武卫大将军,封“彭国公”。

    他是唐代杰出的书画家,工书法、绘画,尤擅长绘画山水树石,其笔力遒劲、格调细密,喜写“云霞缥缈”之景色,鸟兽草木皆能穷其姿态,亦爱用神仙故事点缀幽曲、寂静之岩岭。他喜以青绿为质、金泥为纹的山水画,作品多富装饰性。

    他的绘法技巧源于隋代的展子虔,并继承和发展了六朝以来以“色彩为主”的表现形式,玄宗皇帝曾评其画作为国朝山水第一,“列神品”;明代大画家董其昌更推他为“北宗”山水画之祖。唐代张彦远总结说“山水之变始于吴(道子),成于二李”(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其子李昭道亦擅山水,人称其父子为“大、小李将军”。其传世的画作有《山居四皓图》《江山渔乐图》《群峰茂林图》等,收录入《宣和画谱》。

    《江帆楼阁图》所绘长松秀岭,翠竹掩映,群山层迭,朱廊碧殿,江天阔渺,风帆近流;有着唐朝衣冠者四人;此画融山水树木与人物,既自然又交相辉映,一派春光景象;画中山石用墨线勾勒轮廓,后以绿色渲染,不作皴擦;所画松树以交叉取形,整体则势态葱郁;他用笔工整,山石膏绿,着色艳丽,安歧评之为“傅色古艳,笔墨超轶”,表明山水画到这一时代已趋成熟。

    (5)王维

    王维,自幼聪颖,据载他九岁即能作诗写文,后成为唐开元、天宝间的著名诗人;其人书法工于草书、隶书,亦熟娴丝竹音律,擅长绘画,乃多才多艺之才子;其青年时便已名享京师,甚得皇族王公之敬重。唐人薛用弱《集异记》就有记载:“王维右丞,年末弱冠,文章得名。性娴音律,妙能琵琶,游历诸贵之间,尤为岐王之所眷重。”

    王维对于绘画的贡献有二:一是融诗情于画中,开创了绘画新篇章,延至宋代,形成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情画意”风格。二是突破“金碧山水”之局限,初步奠定我国“水墨山水画”之基础,而至元、明、清三代发展为最重要之绘画形式,故他被后人尊为“文人画南宗之祖”。

    此幅《伏生授经图》卷,所绘为汉代的伏生授业的情景,亦是人物肖像画。所绘人物形象逼真、清癯苍老,所用笔法清劲有务。此画无画家之自款,但画上有南宋高宗所题“王维写济南伏生”般字样。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曾接受丞相李斯的建议,而采取了“焚书坑儒”的手段以统治人心,诸多宝贵之书籍顿遭损毁。

    伏生,济南人,原为秦博士。据说当时焚书时,伏生冒生命之危保存了(尚书),汉文帝为求能治《尚书》之人而知伏生,其时年已九十余,不便行使,故汉文帝遣晁错前往受教,得文二十八篇。此画上有南宋高宗题的“王维写济南伏生”字样。

    王维崇信佛教,性喜山水,其诗多以山水、田园为内容,所绘物景颇为传神,笔法精深入微;晚年隐居蓝田辋川,过着吟诗作画、谈禅说佛的隐逸生活。此人兼通音乐,工书法,精绘画,擅画平远之景致,喜以“破墨”手法绘制山水松石,北宋苏轼赞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有“不衣文采”之创作理论对后世文人的画影响甚大。

    (6)李昭道

    李昭道,甘肃天水人,字希俊,唐代著名画家。曾任太原府仓曹、直集贤院等官职,后官至太子中舍。

    李昭道继承其父李思训之长,亦擅长“青绿山水”的绘画创作,世称“小李将军”。亦擅绘画鸟兽、楼台、人物,并创“海景图”。其画风巧妙精致,虽“豆人寸马”,也画得“须眉毕现”。由于画面繁复,线条纤细,论者亦有“笔力不及思训”之评。主要画作有《海岸图》《摘瓜图》等作品,收录入《宣和画谱》。

    《明皇幸蜀图》描绘了“安史之乱”时唐明皇逃往四川避难的情形。画家有意加强了春天山岭间之诗意,于层峦叠嶂描绘飘浮白云,树木亦秀丽动人;此画之妙处在于,人物虽小却分毫可辨,能使观者轻易分辨人物之身份。

    我国国画之类别和技法,可分人物、山水、花鸟;其中,人物画是历史上最早形成的画科,早于山水与花鸟。大家皆知西洋画注重造型,而国画注重传神,可谓不注意精确之造型“由来已久”。我国最早创作的人物画,多重人物之刻画,力求逼真、传神,讲求气韵之灵动,形神要兼备,故古代论画著作中称其为“传神论”。

    而分门别类中,人物画又分为道释画(宗教画)、仕女画、肖像画、历史故事画等。历代之著名代表画家,有东晋的顾恺之;五代的顾闳中;宋代的李唐;明代的仇英、唐寅;清代的费丹旭等大师。

    2.宋元时期

    (1)夏圭

    夏圭,南宋画家,宋宁宗时任画院待诏。初学人物画,后改绘山水;他将范宽、李唐的斧劈皴进一步发展,创立了“拖泥带水皴”;其创作时除师法李唐而讲求阳刚之风外,更讲究水墨淋漓、清明透逸的效果,与马远同为“北方山水画派”之杰出代表。宁宗时为画院待诏,赐金带。画人物酝酿墨色如傅粉之色,笔法苍老,墨汁淋漓;所画雪景,全学范宽。画院中人凡画山水的,自李唐以下,无出其右者,与当时大画家马远齐名,故称“马夏”。

    他喜以长卷横幅表现情景,而画面变化亦十分复杂,多以线、面或干、湿等手法互用,皴法也十分丰富,故艺术效果极强。其创立的“拖泥带水皴”法,在当时不仅对南宋绘画有所影响,而尤其对后世的“文人画”的表现形式影响更大,且后人在继承其法的基础上,不单用在人物画上,花鸟画中亦被广泛运用。

    夏圭的画法多受佛教禅宗影响,故他主张“脱落实相,参悟自然”,趋向“笔简意远,遗貌取神”的效果。充分表现出了虚实和空气感,用笔清劲,简练概括,简劲苍老而墨气明润,给人浑厚朴实、明朗俊秀的印象。明代王履曾赞曰:“粗而不流于俗,细而不流于媚;有清旷超凡之远韵,无猥暗蒙尘之鄙格。”明代大画家董其昌虽对“北宗”山水颇怀偏见,却对夏圭十分折服,说“夏圭师李唐而更加简率,如塑工之所谓减塑者”。

    夏圭更善于表现烟雨朦胧的江滨湖岸景色,其点景人物亦简括生动,楼台等建筑物不用界尺,信手而成,取景剪裁极为精练。亦喜用一角半边的构图,故有“夏半边”之说。山水构图喜欢大胆剪裁,突破全景而仅画半边之景,时人称为“夏半边”;南宋宁宗时任画院待诏,曾受到皇帝赐金带的荣誉。

    代表作有《溪山清远图》《山水十二景》《江山佳胜图》《西湖柳艇图》《观瀑图》《梧竹溪堂图》《烟岫林居图》《松崖客话图》《钱塘秋潮图》等;其中《钱塘秋潮图》,描绘的是钱塘江秋潮初至,浪涛翻滚奔腾之情景;左边山上有座塔,当为观潮的最佳地点;通过潮水和近山的比例,我们易于体会潮水之势,给人来势凶猛之感。而整幅画面色彩鲜丽、清秀明朗,图中的树、石、浪潮全用中锋勾勒,视觉上明快刚劲,似有跳跃之感,就是“马夏画派”的典型风格。

    (2)米芾

    米芾所处的时代,正是画院写实派山水画大行其道之时,而他却只想表达心中的“意气”,以天真、藏狂手笔来表现山石的面貌,故能在画面上自由发挥,因他这类举止类同“瘫狂”,故人称“米癫”。

    米芾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行书、草书得力于王献之,用笔俊迈,世人评为“风樯阵马,沉着痛快”,他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米芾画山水,出自董源,天真发露,不求工细,多用水墨点染,自谓“信笔作之,多以烟云掩映树石,意似便已”。其子米友仁亦是画家,师承其画法,自称“墨戏”,画史上称“米家山”“米氏云山”,因其传承而有“米派”之称。

    他亦画梅、松、兰、菊等花卉画,晚年兼画人物,自称“取顾(恺之)高古,不入吴生(道子)一笔”。米芾好模仿名迹,能以假乱真;并以行、草书最著,博取前人所长,用笔俊迈豪放。《宣和书谱》论其书“大抵初效羲之”,自谓“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八面”。

    他传世作品甚多,主要有《苕溪诗卷》《蜀素帖》最为著名。

    《蜀素帖》为米芾书法精品,为他38岁时所作,其书法苍老凝练、行笔涩劲、沉稳爽利、清雅绝俗,可谓“超神入妙”。其书体为“二王”及唐、五代书风之延续,但与前人书法无一相似之处,是米芾自家风格之明证。明画家董其昌题跋曰:“米元章此卷,如狮子捉象,以全力赴之,当为生平合作。”

    (3)米友仁

    米友仁是米芾长子,故人称“小米”,早年即以擅长书画而知名,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应选入掌书学。南渡后官提举两浙西路茶盐公事、兵部侍郎,敷文阁直学士,世称“米敷文”。其为继承家学,少即以书画知名,擅画云山,略变其父之风格成一家之法。所绘画作,多以云烟变灭为法度,而风格看似草成,实则法度森严,自称“墨戏”;且性格耿直、不附时风,自重为珍。善书法,“酷似乃风,亦精鉴赏”,但自有自家风格。

    《潇湘奇观》为米友仁所绘山水画之代表作。图绘江边雪山、云雾变幻的奇境;只见浓云翻卷,远山坡脚隐约可见,随云气之游动变化,山形可隐可显。群山重迭起伏,远处峰峦终于出现于白云中;中段主峰耸起,宛如尖峰起伏;林木疏密,远近与层次清晰,显露真实;但末段一转山色,隐入淡远之间,体现自然界之造化神奇。

    此画作者以“没骨法”取代隋唐北宋以来之“双勾法”,给人以自然美之印象,改变了山水画的形象和表现手法。作品主要运用泼墨法和破墨法,依仗水墨的晕染来塑造形象,很少用线勾勒,浓淡、虚实的墨色,使景致时隐时显,忽明忽晦,朦胧又富变化,故时人谓他“善画无根树,能描朦胧云”(汤垢《画鉴》),笔与墨之巧妙结合,使得米氏之云山兼具“滋润”与“沉郁”之特色。

    《潇湘奇观》米友仁,(1086~1165),南宋画家。米芾之子,初名尹仁,小名寅哥、鏊儿;黄庭坚戏称其为“虎儿”,赠以古印及诗:“我有元晖古印章……教字元晖继阿章”,故取字元晖;另有“海岳后人”、“懒拙道人”等别号。

    米友仁善行书,高宗曾命其鉴定书法。而其山水画则发展了其父米芾的技法,善以水墨横点描写“烟峦云树”,运笔草草,他自称“墨戏”,对后世“文人画”中笔墨纵放的风格有一定影响。存世画迹有《潇湘奇观》《云山得意》等图。

    在中国美术史上,宋代米芾、米友仁父子开创的“米氏云山”画风与技法,划时代地确立了文人画的审美视角,使得丈人画长盛数百年而不衰,迄今遗韵犹存。

    (4)赵孟

    山水画,是指以山川河流等自然景观为主体的绘画,其最早只是作为人物画之背景而创作,后独立成一支最能代表国画艺术成就之画种。山水画注重整体构图效果,尤其以位置之摆放、神韵之表达,以及笔墨之浓淡为要点。

    就风格之不同,又分水墨山水、青绿山水等小类。历代代表主人物有:唐之李思训;宋之李成、范宽、董源;元之黄公望、吴镇、王蒙、倪瓒;明、清二代之董其昌、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石涛、八大山人等名家。赵孟,元代书画家、文学家。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精官道人”,中年曾作孟府,浙江湖州人氏,宋宗室之后裔。宋亡后,隐归乡里闲居。元世祖忽必烈搜访宋朝“遗逸”,经程钜夫荐举,始任兵部郎中,又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封“魏国公”,谥“文敏”。

    赵孟精通音乐,善鉴定古物玉器,其中以书法、绘画成就尤高。山水画取法董源、李成;人物、鞍马师法李公麟和唐人;亦工墨竹、花鸟等画,所画风格皆以笔墨圆润苍秀见长,以飞白法画石,以书法用笔写竹,力主变革南宋院体格调,自谓“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遥追五代、北宋法度,有评论谓“有唐人之致去其纤,有北宋人之雄去其犷”,遂开元代之新画风。

    赵亦善诗文,其诗之风格以和婉为色;兼工篆刻,尤以“圆朱文”著称。传世画作有《鹊华秋色图》《红衣罗汉图》《幼舆邱壑图》《秋郊饮马图》《江村渔乐图》等。

    《红衣罗汉图》所绘,身着红色袈裟的罗汉盘腿坐于树下青石之上,左手前伸,神态安详,正在讲授佛法的情景。图中罗汉颇似西竺僧人,据悉他常与西域僧人往来,故能对西域人之神态特征刻画入微;其人物造型取法于唐之阎立本,即以铁线描勾勒,且用笔凝重,苍劲有力,人物形象逼真。

    3.明代时期

    (1)戴进

    戴进,明代画家,号静庵,浙江杭州人。少年时当过金银首饰学徒,后改学绘画,刻苦用功,画艺大进,宣德年间供奉宫廷,因画艺高超而遭妒忌,遂被斥退。后浪迹江湖,卖画为生。

    他擅长山水、人物。其山水画师法马远、夏圭,并取法郭熙、李唐,多是遒劲苍润手法;用笔劲挺方硬,水墨淋漓酣畅,发展了马远、夏圭传统。

    人物画师法唐宋传统,兼长二笔、写意;工笔用铁线描和兰叶描;写意从马远变化而来,笔墨简括;花鸟画工笔、写意、没骨诸法皆善长。人物佛像则能变通运笔、顿挫有力。

    其画作在明中期影响较大,追随者甚众,人称“浙派”,逐成明代前期画坛之主将,后世推他为“浙派”创始人。传世之作有《春山积翠图》《风雨归舟图》《三顾茅庐图》《达摩至慧能六代像》《南屏雅集图》《归田祝寿图》《葵石峡蝶图》《三鹭图》等。

    (2)唐寅

    此幅《落霞孤骛图》,是唐寅所绘山水画的代表作。画面表现的是:崇岭峙立,几株柳树亭立,半掩水阁台榭,下临江水阁中一人独坐眺望,旁有童子侍立。不远处,落霞孤骛,烟水微茫,故画中景观辽阔优美。

    此画技法工整,山石用湿笔点染,故线条流畅,风格潇洒俊秀,突显飘逸;画上自题诗是借王勃之少年得志,来为自己坎坷不平之遭遇而吐不愉。此画风格近于南宋院体,为他盛年得意之作。唐寅出生于商家,故地位较低。其幼年即能刻苦学习,11岁显出过人之才,并能写出一手好字。16岁中秀才,29岁参加乡试,获“解元”(第一名)。次年,赴京会考,与他同路赶考的江阴地主徐经,因暗中贿赂主考官的家僮而事先得知考题,但事情败露。唐寅亦受牵下狱,遭受凌辱。此后,自负的唐寅对官场产生反感,自此,性格、行为流于不羁,后在好友祝允明规劝下发奋读书,决心以诗文书画终其一生。唐寅性格狂放不羁,在绘画中则独树一帜,自成一家;其行笔秀润缜密,颇具潇洒清逸之韵味。他的山水画多表现为雄伟险峻、楼阁溪桥、四时朝暮的江山胜景;有时亦描写亭园幽境中文人逸士的悠闲生活。其山水画大幅气势磅礴,小幅清隽潇洒,题材多样。其人物画多写古今仕女或历史典故。其传世的画作有《王蜀宫妓图》《落霞孤鹜图》《事茗图》《看泉听风图》等。

    《落霞孤骛图》这幅画所取的名字,是根据唐寅(1470~1523)在画的左上部自题诗而得。其诗曰:“画栋殊帘烟水中,落霞孤鹜渺无踪;千年想见王南海,曾借龙王一阵风。”画中描绘的是,垂柳依于高岩,水阁依山临江,阁中有人眺望落霞孤鹜。此画用笔苍劲秀丽,色墨浑然一体,且有清润明洁之感。画中,山石皴法用笔较干,而反见秀润;林木、水榭用笔工整,却更见功力。

    唐寅山水画是学南宋院体一派风格的,却能融入文人情调,与吴伟一派不同。唐寅取李唐之长,皴法变斧劈为细劲,寓雄健于隽秀之中。这幅图中的柳树画法工整精致,粗干细枝密叶,极富天然真趣;而皴纹疏繁得当,法度严谨,是唐寅的传世名作之一。

    (3)陈淳

    陈淳,明朝画家,江苏苏州人,字道复,号白阳,又号白阳山人。曾学画于文征明,后不拘师法;又法米芾、黄公望、王蒙。其山水较文征明疏放开阔,盖学米友仁而致笔迹放纵也。其尤擅长水墨写意花鸟,开明代写意花鸟画之新局面。

    前面讲过山水画,此处再讲一讲花鸟画之特色。花鸟画,亦是国画一大分类。泛指以花卉、鸟、兽等动植物为主体的绘画。此类创作之体裁,产生年代较人物、山水为晚,多讲求精细或趣味,刻画以精巧、传神为主。

    画花鸟就表达形式的不同,又分为工笔花鸟及写意花鸟二类。以表现手法而言,国画主要以写意或工笔,或二者兼顾为主,但以讲究意境深远、气韵充实、画面传神为创作手法。以线条勾线传神、着色自然为特点,总以和谐为主旨;另以独特之手法,以印章为点缀,以达平衡、增韵为独创,是为东方绘画之魅力所在,更显完美,此为西洋画之所无。

    大写意,即以张条疏散、施墨粗放为特点,削繁为简、遗形取神为手法,创作者多为泼墨粗画。小写意,即以简练归融为特色,多强调笔墨中之情趣,不苟求惟妙惟肖,但求整体气势与着色。工笔,是与写意不同的手法,与写意相反,多求刻画精确,要求工整、细致,乃至细节明确、刻画入微,手法以细腻、准确为度。

    (4)仇英

    仇英,明代画家,字实父,号十洲,太仓(今属江苏)人,后定居苏州。其出身工匠,后从周臣学画,因文征明之推赞而知名当时,以卖画为生。

    仇英擅画人物,尤长仕女。工于设色,又善水墨、白描,能运用不同笔法表现不同对象。刻画之人物形象,或圆转流利,或劲利有力,皆为精工、妍丽之作,世人有“周防复起,亦未能过”之评。他的山水画多学赵伯驹、刘松年,所画青绿山水之作,多呈细润而风骨劲峭;亦善绘制花鸟。晚年客居于收藏家项元汴家,摹仿历代名迹,据称“落笔乱真”。

    仇英在当时名家周臣门下学画,曾用心临摹古代佳作,因刻苦及天赋不凡,故而技艺大进,成就卓著,因而与沈周、文征明、唐寅并称“明四家”或“吴门派”。

    他所创作的题材很广泛,擅写人物、山水、车船、楼阁、界画等场景;尤擅长于临摹,技法之中,工笔、写意、白描俱佳;画风细腻工整、色彩华丽,取古德之长而又能化为己用、自成一格。

    其传世作品有《春夜宴桃李园图》《柳下眠琴图》《桃村草堂图》《剑阁图》《松溪论画图》和《玉洞仙源图》。

    《春夜宴桃李园图》描绘了李白“春夜宴桃李园”的故事,是历来众多画家偏好的题材。前人一般着眼于“欢歌”和“夜游”的情景,而这幅图的作者却表现“幽赏未已,高谈转清”的时刻————李白与友人于庭园中秉烛而坐、饮酒赋诗……身后有侍从、乐女相伴。其中,人物刻画传神,所勾勒的线条也是十分地秀丽婉转。

    (5)董其昌

    董其昌,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氏,明代著名书画家、书画鉴赏家兼书画理论家。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人称董华亭。万历进士,授编修,官至礼部尚书、太子太保,谥号文敏。

    他的书法,先从颜真卿,后学虞世南,再后,又觉唐书不如魏晋,转学钟繇、王羲之,并参以李邕、徐浩、杨凝式等笔意,自谓“于率易中得秀色”,其书法分行布白、疏宕秀逸,颇具个人特色,对明末清初的书风影响很大。

    董其昌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以元代黄公望、倪瓒为宗,成为集历代画家之大成者。但重写意,不重写实,所画丘壑变化较少,而讲究笔致、墨韵,画格清润明秀、灵静飘逸。论画标榜“士气”,将古代山水画家仿禅宗而分为“南宗”“北宗”,并推崇“南宗”(如王维者流)为文人画正脉,形成崇“南”贬勺“北”之己见,其说影响明代以后的画坛;又提倡作画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此调对后世论画亦影响较大。

    此人才华俊逸,好谈名理,善鉴别书画。书法出颜真卿,后遍学魏晋唐宋诸名家,并融诸家之长自创风格;其行书古淡潇洒,楷书则有颜真卿之率真韵味,草书植根于王羲之的《争座位》《祭侄稿》,兼有怀素之圆劲和米芾之跌宕。与邢侗、米万钟、张瑞图合称“明末四大家”,对明末清初书风影响很大。

    其书法结体宽绰,取颜真卿之布白而不强作恢弘,取米芾之“奇宕潇散,时出新致,以奇为正,不主故常”,故而笔势潇洒随意。传世之作有《秋兴八景图》《山庄秋景图》《昼锦堂图》等。

    《秋兴八景图》一共有八开,此为其一。画面描写作者泛舟吴门、京口时,一路上所见到的景色既有草木繁茂、风雨迷蒙的江南丘陵特色,又有沙汀芦苇、远山横现的水乡情调。此画构图精巧、意境深远,虽简洁明了却不觉单调,韵味十足;技法集宋、元各家之长,形成苍秀雅逸的独特风格。

    4.清代时期

    (1)吴宏及国画之装裱

    吴宏,清代著名画家,字“远度”,号“竹史”,江西金溪人,长居江宁(今南京)。

    其人诗书均精,自幼喜爱绘画,笔墨得诸家之长而能出己意、纵横放逸。

    他的《柘溪草堂图》描绘的是,坐落在白马湖东岸树丛中的小村、主人的优雅住所————柘溪草堂。因为环境太美,以至于主人邀请画家将它描绘下来,并将其日常的生活表现于中,使此画成为得意之作。我们可以看到,村前有一座小桥,湖水环绕着村庄,树林里的楼台面对湖水,主人或来客可登楼远眺,或与客人相对而坐、侃侃而谈,有如置身世外桃源。

    此画作者吴宏,乃“金陵八家”画派中的一员。他自幼喜好书画,诗书皆精,曾在顺治十年游黄河,归来后笔墨一变为纵横放逸,改变以前的风格;书中说他“偶画墨竹,亦有水墨淋漓”之致。他的传世作品有《柘溪草堂图》《水榭待客图》《山村樵木图》等。

    有同学问及国画的装裱,此处再略讲一些国画装裱之相关知识。由于国画多绘于易于破碎、变形之宣纸或绢物之上,故我国国画均须在背后用纸托裱,以绞、绢、纸等镶边后装上轴杆,以便保存留传。我国绘画装裱技术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在传统的意义上,国画装裱后才算是一幅完整的作品。

    立轴

    立轴是国画中装裱的一种式样。中间部分叫“画心”(又名“画身”),上面称“天头”,下面称“地脚”。上、下又有“隔水”。装裱尺寸四尺以上的称为“大轴”,俗称“中堂”;特大的称为“大堂”或“大中堂”;三尺以下的画幅称“立轴”。上装天杆,下装轴。有的天头贴“惊燕带”(又称“绶带”),这种格式盛行于北宋宣和年间。“画心”上、下端加镶锦条,称之为“锦眉”。

    册页

    册页是中国书画装裱的一种式样。因画身不大,亦称之为“小品”。有正方形,也有长方形、竖形或横形;有推蓬式、蝴蝶式和经摺式三种;也有裱成单片的,称之为“散装”。一般册页均取双数,少则四开、八开、十开,多则十二开、十六开或二十四开。册页外镶边框,前、后添加副页,上、下加板面。这样,欣赏、携带、保存、收藏就比较方便了。

    屏条

    屏条,中国书画装裱的一种式样,由于画身狭长,所以有装裱成屏条形式的。屏条单独的称为“条屏”;四幅并排悬挂的称为“堂屏”或“四季屏”;也有四幅以上乃至十二幅、十六幅的,这些都是成双的完整画面,称为“通景屏”或通屏。

    手卷

    手卷也是装裱式样中的一种,也称“长卷”或“图卷”。外面有“包首”,前面有“引首”,中间是作品;紧连作品两边的叫“隔水”,后面有“拖尾”。“包首”的上面贴有“题签”。历代名画如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等,都是手卷的装裱式样。

    (2)石涛

    石涛是明朝悼僖王朱赞仪的第十世孙;父名朱享嘉,曾于南明隆武时在广西自称“监国”,后被俘遭杀,其时年尚幼小。他本来是明末皇族,未满十岁家庭惨遭变故,于是削发为僧,四处流浪;他法名叫原济,亦作元济(后人误传为“道济”),号石涛,又号苦瓜和尚、大涤子、清湘陈人等。

    他因逃避兵祸,四处流浪,得以遍游名山大川,而悟大自然之奇妙造化;至清康熙时期,其名已传扬四海;他曾两次在扬州为康熙帝接驾,并奉献《海晏河清》。

    《黄山八胜图》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以截取法取景,所画云山奇石形象逼真,水墨淋漓而构图奇特。

    石涛所画山水、兰竹、人物等,讲求创意,构图善于变化,笔墨恣肆,意境新奇,一反当时仿古之风,王原祁评他为“大江以南,当推石涛为第一”。他的画作对扬州画派及近代中国画影响很大,兼工书法和诗,对画论尤有深入研究;所著有《若瓜和尚画语录》其手写刻本,名《画谱》较为有名。

    其一生遍游名山大川作画写生,“搜尽奇峰打草稿”,为明清时期最富创造性的一代大画家。他作画构图新奇,无论是黄山云烟、江南水墨,还是悬崖峭壁、枯树寒鸦,总能力求新奇,意境清新悠远,尤善用“截取法”以传深邃之境;石涛还讲求气势,故其笔势恣肆、淋漓洒脱而又不拘小疵,有豪放之态,以奔放见胜。

    石涛善用墨法,枯湿、浓淡兼融并施,尤喜用湿笔,通过水墨的变化与笔墨的相融,多能表现山川之氤氲气象,或意境深远、厚重之态,有时用墨浓而显墨气淋漓,有时运笔酣畅流利或加方拙之笔,于是方圆结合以显朴实,秀拙相生而露清新。

    他擅画山水,主张应细心体察大自然之景观,领会于心而下笔如有神助,笔墨“当随时代”而绘;画山水者应“脱胎于山川”“搜尽奇峰”,进而“法自我立”,《黄山八胜图》即是其代表作之一。石涛的传世作品有《搜尽奇峰打草稿图》《黄山八胜图》《海晏河清图》等。

    (3)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原名朱耷,清初著名画家。字雪个,号个山,后更号为个山驴、八大山人等,江西南昌人,明朝皇室之后。清初之时隐其姓名,隐居在南昌青云谱道观。

    八大山人经历明清之际天翻地覆的时局变化,且自身从皇室沦为逸民,并为避害而出家,可见其饱经苦难;其诗文书画出众,但因家破国亡之故,装聋作哑,从其作品中可略见其心之悲怆。

    朱耷擅画水墨花卉禽鸟,笔墨简括凝练、形象夸张、意境深刻;所写山水,画境冷清、枯寂;其水墨画技法对后世写意画影响很大;他的山水画及花鸟画,多所体现其内心孤寂遁世、清高自赏的风骨和性情品格,丝毫不比他的花鸟画逊色。兼有豪情纵逸的雄健风格、朴茂酣畅的凝重情意和生拙涩秀的奇特韵味,然而虚淡中含意多,蕴涵深刻。

    此幅《山水图》亦名《秋林亭子图》,写秋数茅亭、地老天荒之景,笼罩着一派荒凉静寂、无可奈何的气氛,有一种苦笑不得的枯索情味。

    八大山人书法成就颇高,致使将其画名掩盖,知者不多。其书法,行楷学王献之的淳朴圆润,并自成一格。其所写书体,以篆书之圆润施于行草,自然起落,以高超的手法将书法的落、起、走、住、叠、围、回等技巧藏蕴其中,且能不着痕迹。古人谓之“藏巧于拙,笔涩生朴”,由此可知八大山人书法之妙,世之少见。能窥山人之书体全貌的,莫过于《个山小像》中其所题字包含篆、隶、章草、行、真等六体书之,可见其功力之深,世间罕见伦比者,可谓集山人书法之大成。其晚年时,书法达其艺术成就之巅,草书亦不再怪异、雄伟,如其所写之行书四箴入《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等,平淡无奇、混若天成,无丝毫修饰,静穆单纯,似超脱凡俗、不着人间烟气,是书家所爱之珍品。

    (4)邹喆及国画之技法

    邹喆,清代画家。字方鲁,江苏吴县人。自幼随父亲客游金陵,其画宗法于其父。其山水画稳重而有古气,富简淡清逸、超绝脱俗之情趣,兼长水墨花卉。此画设色清雅,笔墨精练,画面意境清旷,笔墨秀润峭利,至令景物清隽生动、形象逼真。

    《崇山萧寺图》描写崇山峻岭山坳间,有寺院深藏幽静处,山脚下有水竹村庄、村舍错落;旁边溪回路曲、小溪蜿蜒;另板桥横跨,设色清雅,故而画面生动;其笔粗犷苍劲,又不失清淡超逸之趣,确属佳作。

    金陵的山水景色陶醉,遂定居此地。他的山水画简淡清逸,也擅长水墨花卉,大幅的松树作品尤为出色,为世人珍藏;画风上则继承父亲风格,约卒于康熙中期。传世作品有《崇山萧寺图》《松林僧话图》《山水》等。

    最近,有同学来问国画技法,余在此略述一些。我国国画的技法自古流传的不少,但常用者或有独特之处归纳如下:

    十八描

    十八描指人物画中衣服褶纹的描绘方法,又有“古今描法一十八”之称。此法在明代·周履靖的《夷门广牍》和江珂玉的《珊瑚网》中有讲述,简称“十八描”————即高古游丝描(顾恺之)、铁线描、行云流水描、马蝗描(又名“兰叶描”,马和之)、钉头鼠尾描(武洞清)、混描、撅头描(马远、夏圭)、曹衣描(曹不兴)、折芦描(梁楷)、橄榄描(颜辉)、枣核描、柳叶描(吴道子)、竹叶描、战笔水纹描、减笔描(马远、梁楷)、柴笔描、蚯蚓描。

    双勾

    双勾就是用线条勾描物像的轮廓,又名“勾勒”。因其基本是用左右或上下两笔勾描合拢,故又名“双勾”,多用于工笔花鸟画。

    白描

    白描指用墨线勾描物体而不加色彩的一种手法。唐代的吴道子、北宋的李公麟、元代的赵孟等都是白描的高手。

    皴法

    皴法指一种表现山石、树皮纹路的用笔方法。对历代画家根据山石的不同结构、质感、树木的纹理所创造的表现形式,是后人根据前人的经验以及对大自然的体会所总结的不同手法。而历代下来,皴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披麻皴(董源、巨然)、直榨嫉(关全、李成)、雨点皴(范宽)、卷云皴(李成、郭熙)、解索皴、牛毛皴、荷叶皴(赵孟)、长斧劈柴皴(李唐、马远)、鬼脸皴(荆浩)、拖泥带水皴(米芾)、折带皴(倪瓒)、破网皴(吴伟)树的皴法有:有鳞皴(松树皮)、绳皴(柏树皮)、交叉麻皮皴(柳树皮)、点擦横皴(梅树皮)、横皴(梧桐树皮)。

    没骨

    没骨指一种不用笔勾、墨画为骨,而直接用色彩涂抹、描绘物体的一种手法。五代黄荃所画花卉,勾勒用笔较细,着色后几乎不见笔迹,遂有“没骨花枝”之称;后来到北宋时期,有画家徐崇嗣学黄荃之手法,所绘花卉更是不加墨线勾线,只用彩色画成,世称“没骨画”,后人将此类画法称之为“没骨法”。

    泼墨

    泼墨指将墨泼于纸上后,随其形状画出景物的一种手法。相传唐代的王洽,曾以墨于纸上而画出形神兼顾的画作,遂成绘画的创作方式。后世将用笔水墨饱满、淋漓尽致、气势磅礴的手法称之为“泼墨”。

    (5)髡残

    髡残,湖南武陵(今常德)人。字介丘,号石溪,又号白秃,一号壤,自称残道人,晚年署名“石道人”;在画坛上与石涯并称“二石”,又与程正揆并称“二溪”。

    据说,其母梦僧人入室而孕,因而他年岁稍长,总以为自己前生是僧人,故常思出家。程正揆在《石溪小传》中说髡残“廿岁削发为僧,参学诸方,皆器重之”。髡残自幼爱好绘画,年轻时放弃求取功名,20岁削发为僧,云游名山;30岁时明朝灭亡,他参加了何腾蛟的反清队伍,抗清失败后,避难常德桃花源。

    髡残善绘画,尤其精于山水;绘画技法宗法黄公望、王蒙,早期基础出于明代谢时臣,所融之技法可上追元代四大家及北宋之巨然,曾说:“若荆、关、董、巨四者,得其心法惟巨然一人。巨然媲美于前,谓余不可继迹于后。”他习学元代四家以及明代大画家董其昌的画法,同时敢于“变其法以适意”,并以书法入画,不做临摹效颦,此真可见其重情用心、重视笔墨技法之处。

    他在艺术上主张抒发个性,敢于创新,反对古板陈旧、墨守陈规,其作品充满质朴的感情,似不假造作、真挚感人,故而风格独特,于当时成就最为突出,对后世影响很大。

    髡残的山水画章法稳健,繁杂严密而不堵,郁茂浓厚而不塞,景色不以新奇取胜,而以平凡见其幽深处其善用雄健之秃笔和渴墨,层层皴擦勾染,厚重而不板滞,秃笔而不千枯,是以他的作品具有“奥境奇辟,缅邈幽深、引入入胜”的艺术境界。

    他平生喜游历名山大川,对大自然之博大神奇有其独到的领会,后住在南京牛首山幽栖寺。曾自谓平生有三惭愧:“常惭愧这只脚,不曾阅历天下多山;又常惭此两眼钝置,不能读万卷书;又惭两耳,未尝记受智者教悔。”

    髡残的性格比较孤僻,书中云他“鲠直若五石弓,寡交识,辄终日不语”。对于禅学,他亦有独到之体悟,能“自证自悟,如狮子独行,不求伴侣者也”。他的画学,在当时已有相当造诣,受到周亮工、龚贤、陈舒、程正揆等人的推崇,因而他在当时的佛教界和艺术界皆有很高的声望。

    髡残从事绘画比他人艰难,也付出更多心力,因其一生多受病痛折磨,可能与他早年避兵隐居桃源深处有关,但他从未放逸其心。他尝在(溪山无尽图卷)自题省悟之语,颇为感人。其语云:“大凡天地生人,宜清勤自持,不可懒惰。若当得个懒字,便是懒汉,终无用处。出家人若懒,则佛相不得庄严而干家不能一钵也。神三教同是。残衲时住牛首山房,朝夕焚诵,稍余一刻,必登山选胜,一有所得,随笔作山水画数幅或字一两段,总之不放闲过。所谓静生动,动必做出一番事业,作一个立于天地间而无愧的人。若忽忽不知,惰而不觉,何异于草木!”

    张庚在《国朝画征录·髡残传》中有评云:“石溪工山水,奥境奇辟,缅邈幽深,引人入胜。笔墨高古,设色精湛,诚元人之胜概也。此种笔法不见于世久矣!”由此可见,髡残之画深得元代四大家之精髓。

    髡残的《层岩叠壑图》这幅画看似排列凌乱,却有“山外有山,移步换景”之效果;其中的山石草木、亭台楼阁经营位置较妙,能达相互交融、相互呼应而又变幻莫测的意境;而山石结构忽而清晰,忽而别致,前后又能浑成一体,让人忍不住反复观看、揣摩,并觉兴味盎然。复杂的构图又显雄浑磊落的气势。

    (6)弘仁

    弘仁,明末清初画家,僧人,安徽歙五明寺,经常往来于黄山、雁荡山之间;俗姓钱,名韬,字六奇;明末诸生工诗文、书法,其诗多从家国身世有感而来,明亡后出家,法名弘仁,字无智,别名渐江,自号渐江学人,又号渐江僧、无智、梅花老衲。自幼丧父,家贫,事母至孝,一生未娶。

    他是明末秀才,明亡后,有志抗清,离歙赴闽,入武夷山为僧,师从古航禅师;云游各地后回歙县,住西郊太平兴国寺和五明寺,经常往来于黄山、雁荡山;工诗文、书法,其诗多从国家身世有感而发,其中尤其以民族感情至为强烈,其人画风萧散淡泊、简洁冷峭。

    他擅画山水,取法宋元诸家,尤喜倪瓒(云林),师其法而用功最多;虽尊师法,但又不拘于师法,并能独自创新,所谓“师法自然,独辟蹊径”可作他艺术生涯的顶脚。他的作品多画黄山,构图简洁,山石方折,险峰壁立,奇松倒挂;笔墨秀逸而凝重,意境宏阔亦淡远;其画气势峻伟,先声夺人;其人亦善画梅,绘画多得梅花疏枝淡蕊、冷艳寒吞之韵致。

    弘仁早年从学孙无修,中年师从萧云从,从宋元各家入手,后来师法“元代四家”,尤崇倪瓒画法,作品中如《清溪雨霁》《秋林图》《古槎短荻图》等取景清新,多有云林遗意。他对倪瓒十分崇拜,曾于画中题诗云:“迂翁笔墨予家宝,岁岁焚吞供作师”,可见其尊重如斯。

    弘仁以画黄山而闻名,世人谓“得黄山之真性情”,笔墨苍劲整洁,富秀逸之气,给人以清新之意趣。与石涛、梅清成同为“黄山画派”中的代表人物。查士标在他的山水画题云:“渐公画入武夷而一变,归黄山而一奇。”

    弘仁的绘画于当时及后世皆享誉极高,后人将其与髡残、朱耷、石涛合称“清初四高僧”;又与汪之瑞、查土标、孙逸合称为“新安派四大家”,又称“海阳四家”,弘仁居首位。学他画风的有祝昌、高翔、秦涵等人。

    张庚在《国朝画征录》中说:“新安画多宗清(倪瓒)者,盖渐师道先路也。”代表作有《乔松羽土图》《松石图》《黄山蟠龙松》《梅屋松泉图》《黄海松石图》等。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