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荷兰鸿爪 九 两个异样的渔村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中国古诗句说“觅得桃源好避秦”,马尔孔,瓦林丹两个小岛如时在数百年前,海上交通纯靠人力,它们又孤悬海中四无依傍,真也可说是“海中桃源”了。

    全欧洲能保存老习惯与古旧风俗的地方,马尔孔与瓦林丹很可算数。多少年前的男女装扮,多少年前的房子中的陈设,照样下改,一代传一代下来,并且他们也不与外边的荷兰人通婚。网鱼,制陶器,妇女们便打花边,做手工活,经历着悠久的岁月,直到有这么大变化的现代,他们还是“依然故我,”仿佛世界上尽管有何变动与他们毫无关系。固然,他们保守性之强令人惊异,其实地理的环境造成了他们排外的坚决的心理。对于生活没有更高的奢望,对于知识也无所谓有无满足。一出渔舍便是一片溟渤,他们看得见,听得到的完全是自然界中单纯的变化,他们所乞求的也不外肉体与风涛搏斗,借以获得生存的养料。因此,他们与岛外人接触的时机不多,而团结本族的根性却愈见发达,从外面看起来,他们与亚姆司特丹的荷兰人不止是服装殊异,就是举动,习惯,也完全不像一个民族。

    无论哪个国家的渔民生活是最艰苦,最贫困的。什么是他们的恒产?帆舟,渔网,能吃苦的身体与忍耐的心力,什么是他们的家?风中,涛上,暗夜重雾的海面。他们一年中总有将近半年的时间作水上生涯。中国沿海地方,如山东,浙江,福建等处的渔户,我们晓得他们一部分的状况,这两个海外渔村也不是例外。

    船走出运河即入南海,没有大风,船身不过略略摇动点。海波清碧,时见有翩飞的海鸥。不像海,却像在大湖中泛舟。一堆堆的绿洲,草色,树色与海色互相渲染,互相拂动。往远处看似乎有几座小山,但一会儿却不见了;也许是淡云。经过半小时便到了瓦林丹。

    小小的石码头,上去的石阶都破碎了,错落地有十几只渔舟欹在一边。我们这一群刚刚下船,便围上了一群孩子,旁边还有三四个老头,像对我们有所期待。小圆帽,肥裤管,每人的小腿如撑着一个灯笼,上衣是瘦袖,肥腰,腰间有两个大铜扣子,(也许有银制的)闪耀得很有趣味。男女都一样穿着木屐,走在石道上橐橐有声。男子的大木烟斗古拙得像中国乡下人的粗旱烟管。

    在码头上等待我们的一群原是惯给外国人摄影的。我们这几位游人差不多谁也不肯放过这难得的机会,想摄得几张影片回去,那些孩子们便争着拉拢,希望得一角两角钱的报酬。

    街道弯曲不平,多是用碎石砌成。有专售本地制造的儿童玩具的铺子,与粗磁器店,这都是为游客开的。房子几乎完全用木料盖成,有的下面用砖泥作墙,也薄得很。不知他们住在这样房子里怎么防御冬日的海风。

    恰好遇见有什么集会,在村子中心的小空场上,有卖零食的,玩具的,小小木台上有木转马,七八孩子在上面狂叫着飞转。就是那末大小的场子,却挤满了好多男女。妇女的装束尤为特异,瘦袖,长裙,多用深蓝白色,裙幅上层层折子,与中国旧妇女穿的百幅裙相似,不过她们的是腰细下宽罢了。无论老妇,少女,头发上有一个厚纸制的白花帽,透花,玲珑,有尖顶两旁有遮翼,既然不能御风,也难遮蔽沙土,除却是传统的装饰外无所取意。(也有只戴一顶软呢小帽的。)但青年女子们像这样雅静打扮,反显出与地方色彩有调和之致。偶有穿花纹衣服的小姑娘。年纪稍大点的就穿素朴颜色的衣服了。

    据说瓦林丹人每年秋间到德国的坎乌拉耳(Kevelaer)作一次巡礼的游行,那是他们一年中的大典,不过以信奉哥特教者为限。

    我们在场子旁边逛了一回,将要走了,从正面走过来两位年轻的姑娘,都不过二十几岁。她们的衣服虽然与别人相同,但美丽的面容与健康的体段可说是这渔村中的模范美人。我本想拍两张女子照片,恰好有这两位难遇到的模特儿,便与船上的引导员相商,请她介绍我给她们拍照。他让我自己去说,我走去用摄影机示意,她们大方得很,绝不忸怩地并立着让我拍。

    参观过几家住房,都是极小的房间,极低的屋顶,看去不像大人的住室。他们的睡床...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