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外王刍谈录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段正元 著

    民国元年

    天 命 谈

    正元夫子谓三生曰。孔子不怨天。不尤人。悲天悯人者。汝知之乎。对曰。敢问何也。正元曰。天命而已矣。三生曰。请问其详。正元曰。君子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畏天命也。君子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思之思之。执两用中。君子智谋踊跃。委曲求全。顾 天之明命也。君子不耻下问。每事问。而好察迩言。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慎天命也。君子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空空如也。惟天命是从也。君子素位而行。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无入而不自得焉。乐天命也。君子视富贵如草芥。视刀兵如衣裳。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无可无不可。顺天命也。君子顺天命。克己复礼。而天下归仁。君子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从心所欲不逾矩。头头是道。即天命也。君子顺受其正。而道生焉。

    对曰。生也愚。请事斯语。学而时习之。不可须臾离。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必慎其独。允执厥中。天人合一。一以贯之。君子之道。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也与。喟然叹曰。君子闻道。夕死可矣。知道而不力行者。未之有也。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大德必受命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也。大德受命。天命之谓性也。率性之谓道也。修道之谓教也。故诗曰、受命於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大学云、惟命不於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盖君子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一旦得位为政。虽一日二日万几。而至诚如神。故君子坦荡荡。君子不忧不惧。君子乐在其中。君子而时中。君子乐得为君子。君子不改其乐也。君子之乐。乃固聪明圣智达天德者之真实学问。故孔子曰。五十而知天命。五十以学易。君子居易俟命。君子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君子奉天承命。君子正位凝命。诗曰、维天之命。於穆不已。中庸曰、高明配天也。天命者、天之大道也。天之大道者。智仁勇之精一也。故曰、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君子大德以受命。即至德以凝道也。孟子曰。顺天者存。逆天者亡。存亡者。天之所以为命也。是故君子以天之命为性。天以君子之性为命。孔子曰。知我其天。下学上达。尽人合天。天命即我。故不怨天。不尤人。君子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人。期月可也。三年有成。

    性 道 谈

    问曰。请教於先生者。三年於兹矣。今游而不能侍也。恨焉已耳。敢问性道之全体大用何也。答曰。性之为道也。诚而已矣。诚其意。莫若诚其心。诚其心。莫若正其心。一正心而诚备。诚则己自克而礼自复。礼复者。所谓一气贯北辰。所谓性与天道。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由衷而行。遵性而为。行为不成者。未之有也。故曰事有终始。未始而先已终者。性道然也。物有本末者。天道至人道也。性至命也。道至儒也。一本万殊也。事有终始者。人道至天道也。命至性也。儒至道也。万殊一本也。所以行之者。诚者、天之道也。性者天之命也。君子诚之为贵。顺天之命也。孟子曰、万物皆备於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盖至乐之中有至苦。至苦之中有至乐。君子知几。无处不乐。几者智也。用之正。圣焉贤焉。用之中。富焉贵焉。用之下。衣焉食焉。大道之行也在智。用勇不行。非性之道也。用仁不行。亦非性之道也。用智则可矣。全体大用。纯在乎智。有智自有仁有勇。无智则仁而不仁。勇而不勇。勇者、下乘法也。仁者、中乘法也。智者、上乘法也。上乘而落中乘。将事就事。仁中寻智。上乘而落下乘。将错就错。勇中寻智。智仁勇三者。天下之大道也。故首曰智。智为事之母。事业由智生。无智天地毁。由仁而智曰大智。由智而仁曰天仁。思之思之。智谋也。思之弗得弗措。踊跃也。思则得之。执两用中者。委曲求全也。有智无仁。则智无根。智必乱。有仁无智。则仁必灭。有智无仁。其智小。智仁之勇。其勇真。诚意者、仁也。诚心者、智也。修身者、勇也。三者备而内圣成矣。内圣成则外王备。诚心者、正心之基也。修身者、率性而行也。故君子一正心。而天下定矣。诚意者、立命也。诚心者、正性也。正心者、身内之性命合一也。修身者、性命之表於外也。能修其身。君子之命立矣。天下之命立矣。君子修其身而天下平。正其心而天下定。一诚而天下命。一正心而心明。物来毕照。及其至也。明照四方。心正而智生。智生而不惑。不惑而心不动。心正之智为真智。心正则不惑。不惑则无忧。无忧则无惧。故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君子之道者三。所以行之一也。智而已矣。君子正心。必先诚其意者。一念而智明。一念而智蒙也。明则赞天地之化育。蒙则动天地之枢机。可不慎乎。故君子必慎其独。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贵神仙。圣贤君子。一念而成。一念而败。书曰、惟圣罔念作狂。惟克念作圣。一诚则智生。一正则智明。不诚则蒙。蒙则凝。凝则不空不灵。性道至空灵。有不空灵。则阴气凝。诚正之学躬行焉。

    小人以勇为根。以智为用。君子以仁为主。以智为用。谚曰、君子斗智不斗勇。君子之勇。出之以仁。仁出之以智。小人之言行也。先之以智。智尽而勇生焉。君子之言行也。先之以智。智尽而继之以仁。仁至而决之以勇。勇以辅其智。成其仁。小人之勇。以偾其事。及其至也。亡身及亲。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一者智也。智用仁勇者、君子也。仁用智者、善人也。勇用智者、小人也。君子之所以用智者。性与天道也。性与天道者。一也。无一不足以主智。无智不足以辅一。一者道也。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君子之所以自强不息也。学之所以当时而习之也。躬行君子。其亦知所以道者与。孔子曰、修道以仁。三生曰、用道非以仁也。君子之为道也仁难。有仁也而智难。有智也而谋难。有谋也而踊跃难。踊跃也而委曲求全难。苟能智谋踊跃。委曲求全也。而智仁勇在焉。君子之静也诚。其动也正。动静交养。而命立矣。命立则我之气数挽矣。天地之气数挽矣。君子立命。则我有权。而气数无权。慎独之谓诚。君子诚之为贵。提神之谓正。君子无所不用其正。诚者、命之基也。正者、性之用也。委曲求全者。仁之至也。诚正修者。君子之所以为君子也。君子之为道也。动静交养。急则诚正并用矣。君子之交接而离道也。君子不如小人。君子之未交接而离道也。君子无如气数。故曰君子之道。不可须臾离也。学而时习之者。诚正修也。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者。不亦说乎。学而时习之者。君子自强不息也。自强不息者。不可须臾离也。不可须臾离者。明明德也。明明德者。智谋踊跃也。智谋踊跃者。智仁勇三达德也。智仁勇三达德者。所以行之者诚也。诚则明。明则智。是诚者正之基。正者命之基。命立而性与天道矣。

    君子之智也。可以仁则仁。可以勇则勇。君子之正也。先之以智。无智以辅。则正亦难正矣。君子之不智也。正足以正之。君子之不正也。智亦难谋焉。不谋则不成。不成则覆矣。君子之正也。有时神伤焉。则养之以诚。诚静而自动也。乃继之以智。君子之为道也。仁为体。而智为用。诚意之谓仁。正心之谓智。智非道也。智每过之。仁非道也。仁不及焉。智无过。仁无不及。中庸之道存焉。故君子之道。仁智而已矣。由仁生智。曰圣曰贤。由智生仁。曰英雄。曰豪杰。压人者智也。服人者仁也。畏人者勇也。正者所以壮神也。正有不足者。诚之基有未固也。有智而后神高。神高而后服人。智出於慎。见於言行。言行之慎在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思则得之。用之以中。君子一言以为智。一言以为不智。智则高。不智则低。既高矣。继之以智。既低矣。助之以智。故君子慎独。自强不息。而时习之者。君子之为道也。不可须臾离也。智者知也。谋者仁也。踊跃者、执两用中之资也。委曲求全者。执两用中也。君子之道者三。三而二。二而一。一於诚。诚则几。几则行。是故君子之道。诚几而已矣。惟其诚也。乃能天命之谓性。惟其几也。乃能修道之谓教。诚者、天人合一也。几者、内外合一也。天人合一而后内外合一者。性与天道也。一以贯之也。故尧舜允执其中。道不可须臾离也。孔子乐在其中。从心所欲不逾矩也。颜子拳拳服膺。克己复礼。三月不违仁也。

    欲消外魔。必先去内魔者。故以诚字为先也。内魔去。必知其为外魔而后去之者。故以几字为用也。故曰君子有慎独之功。何魔之有。慎独者、诚几并用。明照四方也。诚者、内圣也。几者、外王也。诚者、几之体也。几者、诚之用也。体用兼赅。而君子之道行矣。故曰躬行君子。此之谓也。慎独者、君子之所以立命也。受命也。亦即内圣外王。天人合一。先后一贯。允执厥中之功用。有仁者、必有智。有智者、未必有仁。仁而用智。以智惊人。无仁用智。其智拂人。仁者、命根也。可以受天之性。故其智与天齐也。不争而善胜。不学而易能。不思而自得。不辨而自明。

    慎独者、克己复礼也。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不慎独即罔念。罔念则狂矣。慎独即克念。克念则圣矣。果能慎独。则清明在躬。志气如神。明照万方。性澈真灵。须臾不离道。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之谓和。故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此即慎独之至也。亦即至诚如神也。

    一智而当也。孝在其中。仁在其中。显富尊荣在其中。智而不当也。魔则随之。劣而败之。矧不智乎。儒之分在智。释之分在仁。道之分在勇。惟智也。而仁在焉。勇在焉。惟仁也。而真智用焉。而真勇随焉。惟勇也。而真仁赖焉。真智明焉。君子至德以受命。是故智者。所以平天下之不平。故曰智仁勇。仁者、所以济天地之不足。故曰佛法僧。勇者、所以应天道之常序。故曰精气神。佛者、仁也。法者、勇也。僧者、智也。释则仁勇智。精者勇也。气者智也。神者仁也。道则勇智仁。三教各得其正。分三而合一。分三而后生。合一而后用。故曰大道之行也。三教合源。乃能宏开也。勇者、天道也。故君子自强不息以法天。至诚无息以配天。仁者、性道也。故孔子罕言之也。子贡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智者、人道也。故君子不失人。亦不失言。好问而好察迩言。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也。智仁勇三者。君子之道也。君子道长。小人道消。天道之自然也。天地闭。贤人隐者。君子之智也。忠信者、下智也。忠恕者、中智也。中和者、上智也。上智之君子。上下凝闭曰下智。下开曰中智。上散曰上智。智谋者、根於下。用於上也。故曰上智之智。性与天道也。智谋踊跃者。天之大道也。君子之法守也。智谋而不踊跃。其智直。智谋而踊跃者。上智也。惟上智乃能求全也。不知智谋。则思之为贵。不知踊跃。则慎之为先。能思则得。能慎则几。思则诚。慎则明。诚与明、则性与天道矣。君子於此。则知慎独。一慎独而命立矣。命立而受命於天。天父在上。天子在下。父子上下其手。而乾坤定位。万物育焉。

    下智之智直。中智之智狡。上智之智安。直者、害也。狡者、适也。安者、福也。下智几而不正。中智几而生几。上智其未兆而回几。几者、君子之道也。无君子之德。而有君子之几者。死也。亦足以杀其躯而已矣。用仁则伤心。用勇则伤气。用智则仁勇两裨。而智慧日进。仁者、本也。勇者、护也。智者、用也。用仁不用用。则感天地之障气。用勇不用用。则感天地之杀气。用仁之智其智贞。用勇之智其智坏。必用智而仁勇得体。仁勇合中。乃为得其所用。则言行世为天下法。立德而德立。立功而功成。立言而成经。是故德行君子。非智不行。德者、本也。仁者、难也。行者、智也。智者、君子之所以行道也。仁者、载道也。勇者、行道也。智者、用道也。仁者、为内圣。智者为外王。智者、得也。得天之命。得人之命。得物之命。智得之。仁守之。智者福。仁者寿。用勇者。寡智而鲜仁。用仁者。下智而无勇。用智者。非仁而若仁。不勇而有勇。君子则先立乎其体而后言用。用得其用矣。体者难也。有体而不知用者有矣。故曰仁者见之谓之仁。有智而无德者有矣。故曰智者见之为之智。由智而造体。上等君子之道也。生而知之也。由体而言用。下等君子之道也。困而学之也。有体而有用。中行也。则体得其体矣。有用而造体。其蔽也狂。易而不易矣。易者、一生而成也。一生而不成者难矣。大德者、天地之全材也。从容中道。一而成也。一而不成者。至诚受命也。智谋踊跃。必受命者。有体有用也。有体而言用。曰上智。有智而建体。曰大体。

    临事而惧者。君子有戒慎恐惧之心也。好谋而成者。君子有慎独之功也。未能克己复礼。不知戒慎恐惧。贼可作子也。君子慎独於中。兼程并进。则德业日兴。而大有成也。传曰、我战则克。临事而惧。好谋而成也。战则克矣。何有於他。盖君子战战兢兢。小心翼翼。用功於慎独。而万几得矣。而精神自能出入於道。神能出入於道。乃见全体。乃能灵。乃能立。乃能统道。乃能用道。入而不出。则受道障。为道所压。为道所迷。出而不入。反道败德。不足与道。君子之所以出者。入之中也。愈出愈中。出入无常。中则庸矣。君子中庸。性道备矣。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时出时中。中立不倚。君子之所以正其心也。能正其心。不出之出而中出。故和而不流。群而不党。矜而不争。乐而不忿。磨而不磷。涅而不淄。中天下而立者。君子之所以定天下之民也。中道而立者。君子之所以教天下之民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者。君子之所以性道也。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者。君子之所以修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者。君子之道。至诚不息也。

    问、子常言明明德为大道。何也。

    答、明明德即是穷理尽性以至於命。明明德於身家。为圣为贤。明明德於天下。即是平天下。问、平天下即大同与。

    答、平天下之不平。拨乱反正也。既正矣。而后和之教之。辅之翼之。使天下之人。其生也荣。其死也衰。则世界文明矣。文明进化。而后为大同也。

    问、然则世界文明。天下一家耶。

    答、曰然。

    问、大同世界之民。有何乐耶。

    答、相安无事也。

    问、何以能相安无事。

    答、欲安也。必先和之。欲和也。必先均之。欲均也。必先公之。欲公也。必先平之。故曰平天下为大同世界之着手也。

    问、天下何以平耶。

    答、胜残去杀。

    问、胜残去杀。非为邦百年不能也。答、此善人之道也。孔子不云乎。如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问、孔子之道。何以若此其速也。

    答、平者、人人之所乐也。残杀人者。人之所恶也。君子以天下人之心为心。以天下人之行为行。以天下人之乐为乐。故归之者。若云从龙。风从虎。水之就下。胜残去杀何难。故有如是之速。

    问、闻子之言。非贤者不能也。然则为国之道。在求贤耶。

    答、然、但求贤者。德位兼隆者之事也。

    问、朝野势殊。何以知其贤而求之与。

    答、访之举之。果求贤也。人其舍诸。

    问、贤者、怀才抱德。不求闻达於世。求之也难。人其舍诸者。是知其为贤也。知贤必近贤。贤者、亦与人为伍。同流合污耶。

    答、贤者、素位而行也。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不过和而不流。群而不党。矜而不争。中立而不倚也。

    问、认贤有何方法耶。

    答、贤者、公道之代表也。存心公者为士。言公言。行公行者。为善士。又能使人言公言。行公行者。为有道之士。有道之士即贤也。

    问、如子之言。贤者诚可尊也。

    答、尊小贤。莫若尊大贤。

    问、何也。

    答、尊小贤。抑亦可以治其国。尊大贤。则可以平天下。

    问、孔子云、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国。国治而后天下平。何云尊小贤抑亦可以治其国耶。

    答、先治其国而后平天下者。正本之时也。先平天下而后治其国者。治标之时也。孟子曰、此一时也。彼一时也。独乐莫若与众乐。众皆不乐。而己未有能独乐者。天下果不平也。则波翻全局。洪水同灾。有国者安乎。心将不安。遑保其治。故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问、先平天下而后治其国者。事有终始也。今之时为然也。敢问何以谓之大贤耶。

    答、大贤者。大道之代表也。以天下为一家。以万国为一人。能道天下以德。使天下之人皆据於德。能齐天下以礼。使天下之人皆循於礼。据德循礼者。明明德之渐也。

    问、由是言之。明明德真大道也。

    答、大道不可须臾离也。

    问、大道何以不可须臾离也。

    答、按大道不可须臾离。其说甚繁。其义至真。兹谨分述如下。

    大道不可须臾离

    (一)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何况大道。盖道者宇宙之充也。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孔子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者两仪之谓也。两仪判太极。太极生于无极。无极者。玄穷不可言。空空不可测度也。故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无以名之。强名之曰道。

    (二)无极动曰太初。太初动曰太微。太微动曰太一。太一动曰太空。太空动曰太极。太极生 阴阳。阴阳分天地。天地生人物。人物在其中。道察天地中。天地列乎外。道包天地外。 天者道之体也。地者道之复也。人者道之用也。大道在人。人生天地。故君子之道费而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故曰大道不可须臾离。大道者。分而三。曰天道。曰性道。曰人道。合而一。曰大道。孔子者、道之大成也。万教中之至圣。吾儒之师也。

    (三)颜子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礼勿动。克己复礼。三月不违。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拳拳服膺。如有所立卓尔。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孟子、愿学孔子也。颜子者、好学孔子也。由是观之。孔子之道。不仅伦常而已也。子贡曰、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得其门者或寡矣。

    (四)天道者、道家之分定也。性道者、释家之分定也。人道者、儒家之分定也。人道本乎性。中庸曰、率性之谓道。性道本乎天。性命之原出於天。天道包人性两道。故道德一经。简及天下国家。而不纯於治术。死生善恶。而不纯於因果。

    (五)性道通阴阳。阴阳有生死。故以三生立说。因果觉仁。性道澈天道。胞人物。故曰南无阿弥陀佛。包罗天地。养育群生。其为用也。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佛法僧三宝。即是诸佛菩萨。救苦救难观世音。故大悲大愿。大圣大慈。普渡众生。

    (六)人道者。本於修身。终於大同。大学曰、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礼运曰、大道之行也。是谓大同。是故春秋绝笔获麟。太平为盛。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於天下。天下一家。儒之分也。道天下以德。齐天下以礼。人人有士君子之行。斯已而已矣。

    (七)儒者三教之终。万教之始。故下学上达。知我其天。人道无亏。入德之门。斯文在兹。万道并行。发於一本。终於一贯。一贯者、事有终始。故三教同源。各得其正。而儒氏独完其分量。故曰大成。是谓至圣。

    (八)至圣者、万教之主。天地之一。大道之统。血气之尊。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师者、模人之不模。范人之不范。代天宣化。吐词皆道华。替天行道。动作皆人则。推诸东海而准。推诸西海而准。推诸南海而准。推诸北海而准。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故曰先师。孔子曰、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予欲无言。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此孔子之所以为师也。故曰配天。

    (九)老子曰、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释者曰、孔之为言大也。杨子曰、孔道夷如。我非古之善为士者。索隐钩深。深不可识。故强之为容。吾何以容之。曰在师。以之诚意则慎独。以之正心则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以之修身。则视听言动皆以礼。动容周旋中礼者。盛德之至也。以之齐家。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夫妇妇。以之治国。则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以之惠民。则惠而不费。以之佚民。则劳而不怨。以之取民。则欲而不贪。以之临民。则威而不猛。以之杀民。则死而不怨杀者。以之听讼。则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以之平天下。则修身以为本。本立而道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十)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有鄙夫问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从心所欲不逾矩。君子而时中也。是故以之祭祀。则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以之祭先。则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以之言视。则视思明。言听、则听思聪。言色、则色思温。言貌、则貌思恭。言则思忠。事则思敬。疑则思问。忿则思难。见得思义。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无所处而不当。

    (十一)是故以之言问。不耻下问。入太庙每事问。问之弗知弗措也。以之言思。思不出其位。思而学。学而思。思之弗得弗措也。以之言辨。辨以解惑。舍己从人。辨之弗明弗措也。以之言行。则慎其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然后笃行。行之弗笃弗措也。故行而世为天下法。

    (十二)以之处患难。则行乎患难。杀身可以成仁。则见危授命。自经於沟渎。而莫之知也。则微服过宋。以之处贫贱。则行乎贫贱。贫而无谄。固穷而乐。以之处富贵。则行乎富贵。富而无骄。远不仁而好礼。以之夷狄。则行乎夷狄。言忠信。行笃敬。居之而无陋。孔子曰、君子素其位而行。无入而不自得焉。

    (十三)故言学、则时而习之。日无忘其所知。月无忘其所能。学以致用。行有馀力。则以学文。言战、则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言教、则文行忠信。狷者、教之强恕而行。狂者、教之忠恕之法。中行、教以中和之道。对人则因材施教。对世则有教无类。是故以之立言。则言而世为天下则。以之著作。则春秋不出户庭以经世。以之处群。则群而不党。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以之言穷。则独善其身。继往开来。以待后之学者。以之言用。则期月可也。三年有成。以之事君。则事君尽礼。敬其事而后其食。致君於尧舜。膏泽下於民。以之言使。则使於四方。不辱君命。以之治乱。则拨乱反正。由此升平。由此大同。天下一家。中国一人。以之穷理。则格物致知。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以之尽性。则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发育万物。洋洋曲成。尽人尽物。赞天地之化育。参天两地而一之。以之至命。则止於至善。至诚如神。无声无臭。降衷下民。

    (十四)子贡曰、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有若曰、岂惟民哉。麒麟之於走兽。凤凰之於飞鸟。泰山之於邱垤。河海之於行潦。类也。圣人之於民。亦类也。出於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於孔子也。有若似圣人。知之深。赞之切。盖曰道无形。孔子乃道之形。人道不可须臾离孔子。矧三教之道。贯一於孔子者乎。故曰非孔子不足以大同。非大同不足以大化。不大化、其何以神化与。

    (十五)神化者。道家之世也、诚意以为本。大化者、释家之世也。正心以为本。大同者、儒家之世也。修身以为本。大学曰。物有本末。故诚意为道之始。曾子首传於诚意。修身者道之终。故君子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修身则道立。君子修其身而天下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虽大行不加。穷居不损。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十六)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天道不明。则意难诚。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天道之严。不可欺与。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又曰、相在尔室。尚不愧於屋漏。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诚者、至善也。至善则不息。故大学之道。所谓在止於至善。不止於至善则不生。不止於至善则不了。止於至善者。天地人神之所以生。所以了。所以法。其旨甚微。其义至远。其时已往。其世未来。今之人不得与知。古之人不得与闻。故孔子问礼於老聃曰。老子其犹龙乎。老子曰。诚全而归之。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得一而万事备。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为道之始。又为道之终。大道之原出於天。君子自强不息以法天。故大学之道首於诚。中庸之道止於天。

    (十七)正心者。正其本。不认其贼为子也。是故身有所忿内。则不得其正。释曰、不可有忿心。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释曰、不可有恐惧心。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释曰、不可有好乐心。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释曰、不可有忧患心。空诸一切。养其本心。徒养空空之心。则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释曰、不可无觉悟心。空而不觉。不觉而觉。释曰、真空不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舍利子三千大千世界。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渡尽众生。即是如来广大慈悲。大放光明。是谓正天地之心。故曰性道不明。则难正其心。

    (十八)是故能诚其意者。则心无有不正。能正其心者。则身无有不修。欲修其身者。以诚意为始。欲诚其意者。以修身为终。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故曰三教不明。则大道不行。三教者。天地之主。万教之归。天地不离三教。即大道不可须臾离。儒贯之而为内圣。儒行之而为外王。内圣者、三教归儒也。外王者、大道之始也。正心者、大道之性也。诚意者、大道之天也。并行而不悖者。此其所以为儒也。今天下舟车已至矣。人力已通矣。天下之称己实矣。不平之景已徵矣。欲行人道主义。王天下而一家焉。天下之士。欲闻性与天道者。亦可以悟矣。当今之世。微三教、其谁与法。舍孔子、其谁与归。

    修 身

    一、修身者、内外合一也。故孟子曰。仁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孔子曰。修身则道立。道立则清明在躬。志气如神。从心所欲。我即是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发育万物。峻极於天。生生不已。神化无穷。是故君子修其身而天下平。

    二、君子之道。始於事亲。终於立身者。小康之世也。本於修身。末於平治者。大同之世也。大同者、明明德於天下也。孔子曰。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者。一以贯之也。故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是故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三、修身者、自治也。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治人者、天子也。治於人者、庶人也。庶人而受天子之治者。大顺也。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者。大同也。是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道天下以德。齐天下以礼。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孔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外户而不闭。有耻且格也。诗曰、人而无礼。胡不遄死。孔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故圣人以礼示之。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

    四、老子曰、礼者道之华。大道之行也。必本於身。是故君子之道。本诸身。修身必以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仁者、人也。君子修道之本也。仁而生情者。人道之正也。情而生意者。易忘其本也。意而失仁者。君子之所以诚也。诚意者、性与天道也。正心者、情得其中也。修身者、仁与人合一之谓道也。道诚则能动。动则变。变则化。诗云、刑於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者。至诚能化也。是故诗曰、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间兮。赫兮暄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间兮者。恂栗也。赫兮暄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五、是故平天下以修身为本。修身之道。始於格物者。君子之中庸也。格物而必知止。中以立极也。格物致知者。尽人合天也。诚意者、抱一守中也。毋自欺者、天人合一也。故君子必慎其独者。克己复礼也。或曰。敢问曾子立传。首於诚意者、何也。曰、诚正修者、内圣也。齐治平者、外王也。外王必本於内圣。内圣必本於天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故曰诚意者、抱一也。意诚者。中立也。意诚而后心正者。一生二也。心正而后身修者。二生三也。修身则道立。身修而后家齐。国治天下平者。三生万物也。故曰、君子之道。本於修身。修身之道。始於诚意。意诚而后心正。身修者。物有本末也。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者。万教归儒也。实行大学之道。首於诚意者。得一而万事备也。诚意以慎独为功者。性与天道一以贯之也。故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智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君子而时中也。

    六、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者。君子之所以诚正也。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者。君子之所以修其身而天下平也。诚者、内外一致也。故曰、诚於中。形於外。中者、天人一致也。故曰、中者、天下之大本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孔子之所以一以贯之者。乐在其中也。大学者、先先天之大道也。中庸者、性命之大学也。性命合一者。身内之中也。抱一者、内外之中也。守中者、身外之中也。允执厥中者。天地之中也。乐在其中者。大道之中也。七、或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者。儒氏之分定也。明明德於天下。人道之极轨也。敢问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者。是何说也。曰人道者。性命合一而双修者也。所以尽己之性。尽人之性。尽物之性。以赞天地之化育。人道本於性。故曰率性之谓道。性道本於天。故曰天命之谓性。能修其性命者曰人。能尽其性命者、曰完人。完人者、参天两地而一之者也。故中庸之道、及其至也。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能位天地而育万物者。以立命为始也。孔子曰。三十而立。立命之谓也。

    八、慎独者、君子之所以立命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者。君子之所以立本也。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者。君子之所以立道也。格物者。可与共学也。君子学以穷其理。格物而不致知者。可以共学。未可与适道也。子夏曰。君子学以致其道。致知而不诚意者。可与适道。未可与立也。孔子曰。立於礼。不知礼。无以立。诚意而不正修齐治平者。可与立。未可与权也。权者、君子之所以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也。孟子曰。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故曰不知中。无以格物也。不格物。无以知礼也。不知礼。无以立中也。是故格物者。君子之用中也。知致者、君子之致中也。意诚者、君子之立中也。心正者、性命之中极也。性命之学。始於诚。终於诚者。君子之所以无不用其极。中立而不倚也。中立而不倚者。君子之所以修身也。

    九、孔子曰。齐明盛服。非礼不动者。天子之所以修身也。刑於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者。诸侯之所以修身也。事君尽礼。敬其事而后其食者。大夫之所以修身也。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者。大臣之所以修身也。书曰、抚我则后。虐我则仇者。庶人之所以修身也。易曰、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者。男女之所以修身也。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者。弟子之所以修身也。士祭其先。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非其君不事者。为士之所以修身也。为人君止於仁者。人君之所以修身也。为人臣止於敬者。人臣之所以修身也。为人子止於孝者。人子之所以修身也。为人父止於慈者。人父之所以修身也。与国人交止於信者。朋友之所以修身也。耕田而食。凿井而饮者。农夫之所以修身也。通工易事。以羡补不足者。百工之所以修身也。懋迁有无化居者。商贾之所以修身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者。士君子之所以修身也。学而时习之。日无忘其所知。月无忘其所能者。学者之所以修身也。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模人之不模。范人之不范者。为人师者之所以修身也。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穷则独善其身。遁世无悔。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达则兼善天下。天下一家。中国一人。素富贵行富贵。素贫贱行贫贱。素夷狄行夷狄。素患难行患难。无入而不自得焉。无可无不可者。圣贤之所以修身也。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欲齐其家者之所以修身也。是故使於四方。不辱君命者。使臣之所以修身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我战则克者。将帅之所以修身也。战阵有勇。为国捐躯者。军士之所以修身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者。天子之所以修身也。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王天下有三重焉者。大德受命之所以修身也。中和之道。统一全球。协和万邦。勤俭而用者。中和之师之所以修身也。为天地立心。为万物立命。跻世界於大同。开万世之太平者。吾儒之所以修身也。中外不分。万国一体。痛痒相关。爱人如己者。万国之所以修身也。故曰修身者。大道之行也。君子修其身而天下平。人人修其身而大同成。

    齐 家

    一、家者国之本。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国。身者家之本。自天子以至於庶人。莫不有家。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易曰、修身则家治。孔子曰。惟孝友于兄弟。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诗云。刑於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故天下有本。身之谓也。天下有则。家之谓也。

    二、夫家犹君子之国也。必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妻子臣妾。犹百姓徒役。治家者。不敢失於臣妾。而况於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亲者、孝之所由生也。故立爱自亲始。兄者、弟之所由尽也。故立敬自长始。夫妇者。所以承先而启后者也。故夫妇和。家道兴。礼曰。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君子曰。闺门之内。其礼矣乎。有礼则三族和。无礼则三族失其和。故君子齐其家。将以睦族也。尧典曰。克明峻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族者、亲之所由施也。义也。睦者、爱之所由广也。仁也。故礼曰、自仁率亲。等而上之。至於祖、其名轻。自义率祖。等而下之。至於祢、其名重。继祖者为大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君有合族之道。族人不得以其戚戚君位也。四世而缌。五世袒而免。六世亲属竭矣。其庶姓别者其戚单。故丧服有上杀、下杀、旁杀之分。族食有上治、下治、旁治之别。然亲者无失其为亲。故者无失其为故。系之以姓而弗别。缀之以食而弗殊。虽百世而婚姻不通者。周道然也。

    三、又曰公族朝於内朝。内亲也。虽有贵者必以齿。明父子也。外朝以官。体异姓也。宗庙之中。以爵为位。崇德也。宗人授事以官。尊贤也。祭饺受爵以上嗣。尊祖之道也。虽有三命。不逾父兄。其丧纪以服之轻重为序。不夺人亲也。公与族燕则以齿。而孝弟之道得矣。其族食。世降一等。亲亲之杀也。古者庶子之官治。而邦国有伦。邦国有伦。而众响方矣。观此则周之所以厚其族人者至矣。

    四、君子曰、周之时。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其亲亲而睦族也、有如此。今则舟车所至。天下环通。大道之行也。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以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也。吾知其有圣人者出。必齐其家。以为国人法。齐国人之家以为天下法。天下各齐其家。自归於仁矣。

    五、或曰、村落之族。殆睦矣乎。曰家无礼。则父不用其慈。子不尽其孝。殆将乱矣。而况於族乎。有礼则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而况族乎。礼者、天子之事也。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有圣人者出。吾知其必势以分之。礼以闲之。亲以会之。乐以安之。然后睦也。何村之为。然则散落之族。其睦之也易乎。曰不亦离乎。有圣人者出。吾知其必宗产以翼之。往来以亲之。春秋以序之。祠校以正之。顺其居而成之。宗其世而谱之。合其姓而联之。犹恐亲亲之不也。

    六、或曰、今之为人子。为人弟。为人妇。为人女者。将难礼矣。而况睦族乎。曰礼不云乎。良弓之子。必学为箕。良冶之子。必学为裘。父慈则子孝。兄爱则弟恭。父不父、则子不子。兄不兄、则弟不弟。夫不夫、则妇不妇。妇嫁从夫。夫者、扶之以道也。未嫁从父兄。父兄者、子女之表率也。是故子不免於水火。母之过也。子不由於道义。父之过也。为人上者。其亦知所由来矣。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爱敬尽於亲长。而德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是故天子理阳教、皇后理阴教。所以教天下以孝。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天下以悌。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食三老五更於大学。所以教诸侯之弟也。是故有虞氏。贵德而尚齿。夏后氏贵爵而尚齿。殷人贵富而尚齿。周人贵亲而尚齿者。次乎事亲也。朝廷同爵则尚齿。七十杖於朝。君问则席。八十不俟朝。君问则就之。而弟达乎朝廷矣。行肩而不并。不错则随。见老者则车徒避。班白者不以其任行乎道路。而弟达乎道路矣。居乡以齿。而老穷不遗。强不犯弱。众不暴寡。而弟达乎州巷矣。军旅什伍。同爵则尚齿。而弟达乎军旅矣。孝弟发诸朝廷。行乎道路。至乎州巷。修乎军旅。众以义死之而弗敢犯也。况於家乎。是故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将见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家道正而王化成矣。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未有上老老而民不兴孝者也。未有上长长而民不兴弟者也。孔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而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民德有不厚者乎。是故使天下鳏寡孤独废疾。皆有所养者。则天下可运於掌上矣。故曰、有圣人者出。道天下以德。齐天下以礼。则谋闭不兴。何有战争。盗窃乱贼而不作。何有讼刑。故外户而不闭者。天下一家也。君子曰。家人不闭。断可识矣。易曰。出门同人。人人有士君之行。四海之内。如兄如弟。为弟子者。入则孝。出则悌。泛爱众、而亲仁。齐家之义。斯已而已矣。

    治 国

    一、国者、犹君之家也。故国君死社稷仁也。孟子曰。诸侯之宝三。土地为大。人民为贵。君为轻。君者、天作之以保民者也。无土地不足以保民。故不敢不家焉。所以敬天保民而忠於国也。是故君君则臣臣。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臣有义。民乃后之。周衰、天子之制不行。而君道废。君道废。而民苦矣。君子曰。国於天地。必有大君焉。以一国为一人。天下为一家。大君之性也。惟以一国为一人。故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衰。惟以天下为一家。乃能道天下以德。齐天下以礼。讲信修睦。万国以礼相与。比小事大。小大以礼相序。治乱持危。大邦畏其力。继绝世。举废国。小邦怀其德。大君有命。朝聘以时。明照四方。天下咸服。故曰大君者。治其国以治人之国。天下各治其国。民乃安也。

    二、或曰、此天子之事。王道之国也。古圣先王。以此为务者久矣。今则舟车已至。天下环通。共和之无君也。不亦难乎。曰、不亦时乎。昔者孔子作春秋。首曰春王。王也者、天下之大君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不能无君。故时则平王。不曰平王。而曰春王。常尊周室。不曰周王。而曰春王。春秋鲁史。不曰鲁王。而曰春王。孟子曰春秋天子之事也。天子之事。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民无所措手足。民之不安也。故曰王者所以安天下之民也。安天下之民者为大德。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者。天与之王也。天与之则与之。与贤不与子也。天下将戴之王。而况国乎。

    三、或曰、孔子删书。断自得唐虞者。以其禅让与。曰、言不可若是其几也。吾子之言。有其义矣。唐虞者、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也。故曰放勋。放勋者。光被四表。格於上下。故曰重华。重华者、克诸蒸NE024。底豫化成。以亲九族。以昭百姓。协和万邦。黎民於变时雍也。时雍者、已安天下之民者也。是故曰、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孔子曰。为政在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焉。与能焉。尧舜之时。吉之先动者也。吾闻诸曰。德以治之。道以教之。惟此时为然。

    平 天 下

    天下者、天子之家也。惟以天下为家。故能修其身以尊天下之贤。亲其亲以亲天下之亲。敬大臣以敬天下之臣。体群臣以正天下之官。子庶民以爱天下之人。来百工以作天下之用。柔远人以矜天下之情。怀诸侯以保天下之民。是故天子之为天下国家也。有九经焉。所以行之一也。一者诚也。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以天之心为心。代天行道。替天保民也。惟代天行道。故能修身以道。惟替天保民。故能若保赤子。视民如伤。惟以天下之心为心。惟天阴骘下民。故能继其志。述其事。大用洪范九畴。以明其伦於上。使民亲於其下。则天下行同其伦。彝伦攸序矣。书曰。惟天生民有欲。无主乃乱。惟其有欲。故男无分矣。女无归矣。强凌弱。众暴寡。谋闭是兴矣。人无恒产。因无恒心。盗窃是作矣。上无道揆。下无法守。乱贼是起矣。惟天生聪明时〖FJF〗硋〖FJJ〗。诗曰。时迈其邦。昊天其子之。是故天子受命於天。正位凝命。天命之谓性也。惟天命之谓性。故能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顾 天之明命也。是故惟天子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故曰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也。惟率性之谓道。故能尽己之性。尽人之性。尽物之性。以赞天地之化育。惟修道之谓教。故能道天下以德。齐天下以礼。使天下之君子。务本反经而已矣。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本立而道生。道生则天下有道。庶人不议矣。惟道天下以德。故能位天之德。使天下之人。咸有一德。惟德是行。无比淫朋。则天下之男有分矣。天下之女有归矣。易曰、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天地之大义也。

    惟齐天下以礼。故能以礼让为国。孔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诗曰、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惟以礼让为国。故能谋闭不兴。何有战争。盗窃乱贼而不作。何有讼刑。故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是故天子者。爱人以德。使天下之人。皆据於德。修己以道。使天下之人。皆志於道。志道据德者。为民立极也。故曰惟天下之大德。为能立天下之大极。天下之大极立。而天子无所不用其极矣。书曰、凡厥庶民。极之敷言。是训是行。以近天子之光。是故得乎邱民而为天子。天子作民父母。代表上帝。以为天下王。惟为天下王。故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惟自天子出。则天下之民。无偏无颇。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使天下之人。皆会其极。归其有极。故曰皇极之敷言。是彝是训。於帝其训。惟帝其训。则天下之人莫不听。惟天下之人莫不听。为能率天下之人。同归上帝。书同其文。有教无类。是故天子不言而信。不动而敬。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於 钺者。至德凝道。代表上帝。敦厚以崇礼也。孔子曰、以礼示之。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惟示天下以礼。故曰行夏之时。使天下钦若昊天。敬授人时。时各有宪。而礼乐以起。故曰服周之冕。使天下衣冠。摈会往来。讲信修睦。朝聘以时。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是故居处有礼。进退有度。齐明盛服。非礼不动。其在朝廷。则道仁圣礼义之序。燕处则听雅颂之音。故曰乐则韶武。放郑声。远佞人。其行步则有环佩之响。升车则有鸾和之音。故曰以德为车。以乐为御。不独乘殷之辂。使天下方伯、大夫。车马以庸也。既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使天下车同其轨也。楚材晋用。为政在人。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故能使天下之有能、有为、有猷者。各羞其行。而邦其昌。故曰壮有所用也。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故曰使老有所终。幼有所长也。天下有溺者。犹己溺之也。天下有饥者。犹己饥之也。若己推而纳诸沟中。一夫不获其所。则有不安。故曰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也。天不爱其道也。使天下之人。立功於世。立德於人。故曰力恶其不出於身。不必为己也。地不爱其宝也。使天下之人。开地之藏。尽地之利。有无相通。缓急相济。故曰货恶其弃於地。不必藏於己也。人不爱其情也。使天下之人。朋友先施。四海之内。如兄如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彼此共通婚姻。故曰男有分。女有归。天下一家。讲信修睦。

    是故天子秉礼。耐以天下为一家也。故不言出。不以宫室为常处。惟不以宫室为常处。故五载一巡狩。纲纪四方。分宝玉於诸侯之国。先之以礼。故曰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诸侯有不亲其亲。仁其民。则有让。变礼异乐者。则贬其爵。革制度衣服者。则削其地。土地荒芜。遗老失贤。掊克在位。反道败德。以危社稷者。则六师移之。选建明德。锡之土以立国。锡之姓以立亲。更姓改物。以创制天下。所谓尊其位。重其禄。所以劝亲亲而显庸也。故曰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故曰奉若天道。惟以乱民。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使天诸侯。以礼相与。以仁相叙。叙九功。歌九德。戒之用休。董之用威。故曰大邦畏其力。小邦怀其德。...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