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乘的启蒙书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钱振锽著《名山小言》卷七中有一则云:

    “文章有为我兼爱之不同。为我者只取我自家明白,虽无第二人解,亦何伤哉,老子古简,庄生诡诞,皆是也。兼爱者必使我一人之心共喻于天下,语不尽不止,孟子详明,墨子重复,是也。《论语》多弟子所记,故语意亦简,孔子诲人不倦,其语必不止此。或怪孔明文采不艳而过于丁宁周至,陈寿以为亮所言尽众人凡士云云,要之皆文之近于兼爱者也。诗亦有之,王孟闲适,意取含蓄,乐天讽谕,不妨尽言。”这一节话说得很好,也可以应用于学问方面,据我的意见还可改称为小乘的与大乘的,意思比较更为显明。大家知道佛教里有这一种区分,小乘的人志在自度,证得阿罗汉果,就算完事,大乘的乃是觉有情的菩萨,众生无边誓愿度,必须度尽众生自己才入涅槃。弄学问的人精进不懈,自修胜业,到得铁杵磨针,功行已满,豁然贯通,便是证了声闻缘觉地位,可以站得住了,假如就此躲在书斋里,那就是小乘的自了汉,有如富翁在家安坐纳福,即使未尝为富不仁,总之也是无益于世的东西。理想的学者乃是在他自己修成胜业之后,再来帮助别人,古人所云,以先知觉后知,以先觉觉后觉就是这个意思,以法施人,在布施度中正是很重要的一种方法。近代中国学者之中也曾有过这样的人,他们不但竭尽心力著成专书,预备藏之名山,传之其人,还要分出好些工夫来,写启蒙用的入门书,例如《说文释例》等书的著者王筠著有《文字蒙求》、《正字略》与《教童子法》,《说文通训定声》的著者朱骏声著有《六书假借经征》与《尚书古注便读》,此皆是大乘菩萨之用心,至可佩服者也。前清以八股文取士,士子在家读经书习文字,只当作敲门之砖,考取后则专令做官,以多碰头少说话为原则,在此时代似乎学问是难望发达的了,可是事实上倒也还并不尽然。极少数的人高尚其志,不求闻达,以治学为事的也不是没有,此其一。秀才举人不能再上进,或以教职知县用,不很得意,拂袖归去,重理旧业,遂成专门之学,此其二。又或官高望重,无可再升,转而读书,炳烛之明,亦可得一二十年,宾客众多,资料易集,其成绩往往有可观者,此其三。在八股猖獗之世,整理国故的事业居然有相当成就,此在言近三百年来文化者无不予以承认,虽然别的方面成绩就都没有这样的好。民国成立以后,已经经过了三十多年,科举制度代以学校,学问艺文应该大有进步了吧,然而不然。不,也不能说不发达,大概是学风改变了,据我看来似乎并不一定向着好的方面转。从前是先弄几年的经书文字,拿来弋官,做了官自然就与学问远离了,但如上文所说,也有一部分人从八股与官那边退回来的,即使是从中年或老年再弄起头,他却是切实的做下去,至于年寿尽为止。后来则是把弄学问放在前头,先进十五六年的学校,再在研究院提出论文,随后放到社会里去,大半还是做官,与民国以前没有什么两样,可是这样一去之后大抵不再回来的了。以经书文字做敲门砖,本来很是可笑,现在也还是敲门砖,不过是用各科学问与博士论文,这其间大概也说不出有什么高下,所不同的是以前以时文作砖,后来还或有机会回来做学问,现今则以学问作砖,放下之后便难得再拾起来了吧。本来只要学问能够发达,就是暂作敲门砖也无甚妨碍,可是比较起来不大上算,因为昔人后半生弄学问时间颇长,今人移在青年时代这几年里,不大充分,还有一层很重要的事,中年晚年所做的是自己的事业,少有名利的关系,完成胜业固是好事,能够于人有益也是很好的,若是青年写博士研究论文,自然不能这么超然,其态度便难免是小乘的,实在也是莫怪的事。民国以来整理国故的成绩不能说不好,但其大部分恐怕多是博士论文的性质,要新奇可喜的主张或发见大抵不难,若是大部著作如《说文释例》的既不易得,至于《文字蒙求》似的启蒙小书,那是更难得有人肯做了。为什么呢,写这种小册可以说完全是利人的事,如写专门论著,只要所有知识的十分七八安排得好,便可成功,显得富丽堂皇,写启蒙书只有二分就够了,可是你还得准备十足的知识在那里,选择布置,更须多费气力,人家见了却并不看重,既是事倍功半,而且无名少利,不是对于后辈真心关切的人,谁肯来干这些呆事呢。据鄙人的私见说来,这些新的研究自然也都是很好的,但在现今国故整理尚未成功,古典不曾疏解明白,国学常识还未普及,只靠几位博士先生互相传观他们的新主张与发见,那还是不大够的,此外对于一般后辈的启蒙...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